“叻屿呷”这个词汇,不少人闻所未闻,乍一看让人发蒙,莫非是新发现的神秘国度?非也。其实它是指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英国在马六甲海域的势力范围,其中“叻”指“叻埠”,即新加坡,“屿”指槟榔屿, “呷”指马六甲,他们共同组成了英国的“海峡殖民地”的主体部分。
海峡殖民地旗帜
槟榔屿,又称“槟城”,如今是马来西亚十三个联邦州之一。1786年,英国侵占槟榔屿,从各国引进了大量劳工,将这里开发成为远东最早的商业中心。
世界各地的劳工共同建设了槟城,他们在这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传统。这其中,华人居功至伟,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曾在槟城创办《光华日报》,大力宣传革命,“黄花岗起义”也是在这里燃起的火花。
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弗士开始在新加坡设立贸易站。1824年,英国正式占领新加坡,这里成为英国在远东的重要贸易基地和军事基地。
英国侵占新加坡之后,又于1824年与荷兰签订了《英荷条约》,互换势力范围。荷兰将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转让给英国,英国将苏门答腊岛上的明古连地区赠与荷兰。
50年间,英国先后占领了槟榔屿、新加坡和马六甲等地区,叻、屿、呷三个地区统一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管辖。
1826年,英国将槟榔屿、新加坡和马六甲三个地区合并为“海峡殖民地”,由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马德拉斯省管理。
1867年4月1日,英国政府正式接管海峡殖民地,并将其划入英国皇家殖民地的行列,同时,将印度洋上的圣诞岛和科科斯群岛也划归海峡殖民地管理。1906年,北婆罗洲沙巴的纳闽港也划归海峡殖民地管辖。
1898年,海峡殖民地政府开始发行纸币,其主币单位为元(dollar),辅币为分(cent),1元=100分。
1898年到1906年间,海峡殖民地发行的第一套纸币共有1、5、10、50、100元5种面值。
1901年海峡殖民地50大元纸币
从上图纸币上两处红圈位置我们可以看到的汉字分别为“叻屿呷国库银票”、“五十大圆”。之所以纸币上出现汉字,概因这里华人人数多,钱币使用者众。
1916年,海峡殖民地政府开始发行50、100元面值的纸币各一种,这两种面值的纸币均为单面印刷,英王乔治五世的肖像登上了纸币票面。
1917年,海峡殖民地政府开始发行10分和25分两种辅币券,并在两年后的1919年,增发了另一种票面的10分辅币券。
1917年版海峡殖民地10分辅币券
1919年版海峡殖民地10分辅币券
这两种版本的辅币券上都有汉字标注的面值“X角”。
1925年到1930年间,海峡殖民地政府发行了一套新的纸币,共有1、5、10、50、100、1000、10000元7种面值。
1925年海峡殖民地50元纸币
如上图,这套纸币中的50元和100元两种面值沿用了1916年版的票面,只是日期不同,而10000元巨额面值的纸币则仅用于银行之间的交易,不在社会上流通。
1931年,海峡殖民地开始发行1、5、10元三种面值的纸币。
1935年海峡殖民地1元纸币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在二战期间,除了科科斯群岛外,英属海峡殖民地的其他地区都被日军占领。
日本所到之处,必然跟随着无耻又疯狂的掠夺,而日军抢劫财富的最常用手段之一就是在占领地发行“军票”。日军在海峡殖民地发行的军票如下图:
1942年日本发行的1元面值军票
二战过后,海峡殖民地重归英国的统治之下。1946年4月1日,英国宣布解散海峡殖民地,组成英属海峡殖民地的各个地区从此星飞云散,各有自己的归宿。
以上就是有关英国海峡殖民地“叻屿呷”纸币的一些文字,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请各位朋友关注我,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