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鸦片战争中,英国放着位置更好的舟山不要,为何选择了香港?

随着港版国安法的出台,已经纷扰了一段时间的香港终于要尘埃落定了。其实小编之前一直有个疑问,英国当年为何会选择香港,而不是中国其他地方。带着这个疑问,小编查了不少资料,终于算是知道了个大概,同时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或许我掌握的情况并不全面,但权当是抛个砖吧。

香港前传

时间倒退两百年,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香港,或许还只是珠江口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经传的小岛。岛上荒芜一片,除了少量迁徙而来的耕农,少有人烟。倒是因为地处珠江口,香港岛成了海盗和走私商的天堂。英国人把香港岛作为他们向中国走私鸦片的中转地。因为近代中国海防的废弛,香港岛俨然成了名副其实的“化外之地”。虽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对于这样一个撮尔小岛,大清的皇权似乎真有点鞭长莫及了。

最初的香港仅指香港岛

清廷对于英国人的走私勾当,一开始并未在意。直到大清与英国的贸易由顺差变成逆差,大量白银外流,造成国库空虚,这才引起了朝廷的紧张。紧张归紧张,但朝廷发现自己已经对泛滥成灾的鸦片失去了掌控。广州虽然驻扎着大清的水师,但官兵要么已经对鸦片烟上瘾,要么和英国人存在私下的利益纠葛,根本无法承担缉私的任务。

香港岛就这样成了英国鸦片商人的囤货基地。虽然香港岛受到了鸦片走私者和盗贼的欢迎,但在英国人的眼里,他们压根没看上这个小岛,原来英国人早已盯上了中国的另一个地方——舟山群岛

原来,早在乾隆朝时,英使马戛尔尼来访,要求清廷开放贸易,被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乾隆皇帝断然拒绝。其实,当时英国人还有另外一个非分之想,那就是想在靠近长江口的舟山群岛中通过购买或租借的方式获得一座岛屿,以作为他们对华贸易的中转站。对此请求,清廷自然嗤之以鼻,但英国人的觊觎之心从未中断。

马戛尔尼受到乾隆皇帝的接见


舟山的优势

近代,若论地理优势,如果把舟山比作黄金,但香港就只有屈居青铜了。除了地处珠江口,可以就近与垄断中外贸易的广州十三行进行贸易往来以外,香港岛别无其它优势。而舟山群岛就完全不一样了。

舟山群岛不但地处长江口,南面是宁波,北面是上海,西面是杭州湾,水运异常便利,而且靠近清廷的赋税重地江南水乡。中国近一半的茶叶、丝绸和瓷器都产自这里。如果在舟山群岛建立贸易基地,那一定是上上的选择。

舟山群岛的地理优势极为优越,引起了英国人的觊觎

早在明朝中叶,倭寇和中国沿海的走势团伙勾结,就把此作为基地,经常深入内地进行袭扰、劫掠,便是看上了舟山群岛的地理位置。自从马戛尔尼碰壁而归,英国一直在找机会想要撬开中国的贸易大门。终于在1839年6月,他们逮到了一个机会。

有感于鸦片的危害,道光皇帝终于下定决心全国禁烟,并派遣钦差大臣林则徐南下广州,要清除鸦片走私的毒瘤。林则徐在广州采取雷霆手段,虎门销烟,将英国人被迫上缴的19187箱和2119袋鸦片尽数销毁。此举触动了英国人的利益,鸦片战争因此而爆发。

鸦片战争

孱弱的清军自然不是配备精良的英军的对手,英军北上,目标直指舟山群岛的定海。因为靠近财税重地,清廷也认识到舟山群岛的重要性,在定海住有重兵。但英军志在必得,一番大战后,于1840年7月攻占了舟山定海(定海三总兵的故事,我们初中历史课本上都学过),达成了英军在战前做出的在中国沿海永久占领一个岛屿,用于军事和贸易之用的战略目的。

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巴麦尊再一次分析了占领舟山的好处:一是此地离清廷的首都北京不那么远,便于施加军事压力;二是从舟山无论上溯长江、运河还是杭州湾都非常方便,海运便利;三是舟山可以辐射江南重要的丝绸、瓷器、茶叶产地,商业潜力巨大。似乎,舟山他们要定了

飞来的变数

英军占领舟山后,立即进行战场清理,对当地百姓的反抗进行了多次镇压,大有赖着不走的意味。但接下来的情势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原本英国驻华全权代表兼任前线指挥官的乔治·懿律和驻华商务总监查理·义律(懿律的堂弟)也都认为舟山是一个不错的选项。作为林则徐禁烟期间,对华交涉的全权代表,义律甚至在战前就曾提出:“不是在广州,而是在舟山以北建立根据地”。但实际上,无论是懿律还是他的堂弟义律,都未曾去过舟山群岛,对它的了解最多也只仅限于地图上。

但当英军占领舟山后的遭遇则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或许是战后未妥善处理好清军士兵的尸体的缘故,定海爆发了瘟疫。英军一下子病倒了五千人,有近五百人因此丧命。想那整个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在战场上的伤亡总数也不过五百来人,而舟山的瘟疫对英国军队大杀伤甚至超过了战场。懿律眼睁睁的看着手下军队成片成片的倒下,就像是受到了上帝的诅咒一般。为了避免全军覆没的下场,英军在占领舟山半年之后,只好又主动撤出了。

虽然暂时撤军,但英国人毕竟贼心不死。在和大清的谈判中,当懿律向清廷代表琦善提出割让舟山时,却遭到了对方的坚决拒绝。作为清廷谈判代表,琦善当然知道舟山的重要性。正巧这时,懿律接到随军测绘人员的报告,说舟山群岛周边水道过浅,难以停泊大船。 既然如此,舟山的价值似乎一下子降低了不少。于是懿律便不再坚持占领舟山,而是将舟山作为要求清廷开放五口通商的谈判筹码之一。

不久,懿律因病去职回国,接替他担任驻华全权代表的是堂弟义律。

查理·义律在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中吃了大亏

义律在林则徐禁烟的过程中吃了大亏,但他和堂兄一样,头脑还算清醒。受到堂兄的影响,他的关注点也也发生了转变。在和琦善的谈判中,他不再提舟山,反而要求清廷同意他从舟山撤回的军队暂住在香港。所谓驻扎,不过是占领的代名词罢了。

其实,义律之所以最终选择香港,也并非只因堂兄的影响。原来义律当年在随首任驻华商务总监律劳卑勋爵来华,从担任贸易专员秘书以及后来接替律劳卑担任驻华商务总监,由于办公地点设在澳门,受尽了葡萄牙人的白眼。律劳卑和义律都曾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岛屿,以做长远打算。1839年,义律曾在香港岛对面短暂居住过,因此对香港岛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是他后来在和琦善谈判时,提出割让香港岛的原因之一。

砧板上的鱼肉

在经过一系列讨价还价之后,琦善瞒着道光皇帝和义律签订了《穿鼻草约》。墨迹未干,义律就擅自派兵占领了香港岛,并向外界宣布香港归英国所有。

纸里包不住火,琦善的所作所为很快就传到了道光皇帝的耳朵里去了。道光皇帝龙颜大怒,大胆奴才,竟敢擅做主张。小小英夷,胆子也太大了,竟闹到了割地赔款的地步了。我泱泱大国,难道还打不过洋鬼子。道光皇帝下令将琦善革职,押赴回京候审。改派奕山南下,准备和英国人再战,要求务必收复失地。然而清军终究难堪大任,奕山再次战败,差点连广州都丢了。面对英军的围城,奕山在广州城内竖起了白旗,向英国人投降。

如此,香港便真的成为了英国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前,香港事实上已经处于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了

事情到此已经很明晰,香港被割占的命运已经无法更改了。义律本打算见好就收,便对广州城撤了围。但此举却惹怒了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勋爵。巴麦尊当时在英国政府中很有权势,连首相约翰·罗素都不放在眼里。二战时期,丘吉尔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其实这句话的“著作权”应归巴麦尊所有

丘吉尔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其实这句话的原创者是巴麦尊

原来,巴麦尊对于义律兄弟擅做主张,先是放弃舟山,现仅得了一个荒芜的小岛便妥协退让的做法很是不满。巴麦尊更是批评香港岛是一个“鸟不生蛋之地,一间房屋也建不成”,扬言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的太少了。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也批评义律是“一位完全不遵指令而努力争取最短任期的人”。义律因为办事不力被罢免在华一切职务,并被召回国。从此这位给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伤害的英国人再也没有踏足过中国。

尘埃落定

义律解职后,由巴麦尊的亲信璞鼎查接替义律担任驻华全权代表,继续领导对华战争,并担任香港的政务官。直到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璞鼎查被委任为首任英国驻香港总督。

香港,就地理位置而言,确实不如舟山。但对于远道而来的英军却是一个难得的“避风港”。一来此地人烟稀疏,对占领者不会有太激烈的反抗。二来从新加坡等其他南洋殖民地前来的海上补给线比去舟山要短,管理成本要小得多,即使面临陆上封锁,也问题不大。更重要的是香港港口水深,便于大型船舶的停靠,有利于建成未来英国的远东海军基地。

也不知道璞鼎查使用了什么手段,终于还是让自己的上司巴麦尊接受了《南京条约》中的条款。事实证明,义律和璞鼎查确有眼光,香港在被割让的一百多年里,英国始终在香港保有驻军,也让它在远东事务中保持了足够的实力和话语权

《南京条约》的签订场面

在反过来看舟山,英国通过在《南京条约》里加入了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将舟山附近的宁波和上海设为了通商口岸。如此,原计划中舟山的贸易中转站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让我们再转过头来,看一下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而被迫割地赔款的道光朝廷。虽然《南京条约》中文版中关于割地的条款经过了文字粉饰,写的颇为大方洒脱“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但依然无法掩饰其丧权辱国的本质。

据说道光皇帝因此而忧愤成疾,他无法接受自己成为第一个在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上签字画押的爱新觉罗子孙。

——END——

原创不易,本号欢迎点赞、转发、评论,虚心接受大家的批评指正,也欢迎关注司马凉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