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留学生表示,宁愿回国自我隔离,甚至去方舱,也不相信英国这里能得到妥善的治疗。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文 | 番茄锅
2020年三月中旬的英国熬过了最阴雨绵绵,大风肆虐的冬季,迎来了春光灿烂。
3月12日,首相Boris(鲍里斯·约翰逊)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英国现在正式进入防疫作战计划四个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delay,延缓阶段。
“英国这一代人正在经历最严峻的卫生危机,有些人把它当作季节性流感对待,这是不正确的。”
“我必须让英国民众知晓,多陪陪你的家人,特别是老人,有很多的家庭,将要做好会面临失去所爱之人的准备。”
此言一出,引起一片哗然,随后“轻症隔离不检测”、“60%感染实现群体免疫”等论调陆续出现在媒体及社交媒体上,并被广泛流传和解读分析,引发了热烈讨论。
华人群体恐慌蔓延导致返国潮
最早的恐慌暴发于各大英国华人群体,作为一个多月前每天急切关注国内抗击新冠疫情的海外华人,亲眼见证了武汉疫情的暴发、医疗的系统的超负荷,防护物资早期的不充足,死亡病例不断增加,让这场疫情在每一个海外华人的心里都投射下了巨大的阴影。
再随着隔壁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的相继沦陷,英国的一部分留学生和华人团体开始坐立不安。打开手机,海外华人的微信群里有很多类似的信息:“包机回国,伦敦到香港,一人13万”。
▲朋友圈里的包机信息
考虑到国内的疫情已经被国家强有力控制住了,同时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双方防疫的措施的不同成了争议非常大的事,也为了避免潜在的歧视,一场大型回国迁徙开始展开。
小L是在英国尚未宣布进入防疫作战的第二阶段时,因为持续增长的感染人数,便提早买好了回国的机票。
3月13日,他踏上了漫漫回国的路程,归国前一天晚上,他准备了口罩、帽子甚至滑雪镜。
在交谈中,我提醒了长途飞行存在的风险。他告诉我,他无法相信英国的医疗体系,由于长期在英国,平时发烧感冒去当地的GP(社区全科医生)都不会被搭理,只会给你开些退烧药敷衍你。也有同学生病腹痛在急诊科等待救治,但是由于排队太久了,直到最后晕倒在急诊室才有人出来接诊。
而我们国家能够短时间内控制得那么好,所以小L宁愿回去自我隔离,甚至去方舱,也不相信英国这里能得到妥善的治疗。
所幸第二天他幸运地登上了归国的飞机,12小时候后降落到了北京机场。
安顿好一切,小L给我发了张隔离点的照片,还不错,是三星级酒店。国内春日的阳光从窗外照了进来,一切都让人安心。
相比于小L的幸运,小C的遭遇显得有些悲催了。随着欧洲疫情的蔓延,许多国家陆续限制欧洲航班,同时拒绝持中国护照的旅客入境。
在家人的强烈要求下,他预订了英国经新加坡中转飞往国内的机票,当他做好充足准备奔赴机场的时候,一份文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其中一条:“Nationals of China (People's Rep.) are not allowed to transit or enter Singapore. (持中国护照者不能入境新加坡或在新加坡转机),让这趟飞行变成了不可能。
交涉无果后,小C陆续尝试买了另外两趟中国台湾中转、法国中转,仍然被拒入境。
运气不错的是,最终他在加入的一个“跑毒群”里获得了新的路线:伦敦中转埃塞俄比亚,再经由埃塞俄比亚直飞回国。希望连日的折腾与不安,最终能让他踏上归乡之途。
▲一张曲折的回国机票
留守华人的努力:用PPT说服同事戴口罩
相比归国“候鸟”们充满不确定性的等待和各不相同的境遇,留守者的生活则要相似得多。在顺利回国的人群之外,依然有大批的华侨和留学生,由于工作或学业的无法中断,或是无法面对疯涨的机票,又或是已经售罄的航班,而选择了留在英国。
和英国当地人的“佛系”抗疫不同,华人群体显得更为积极和重视。早戴上口罩的他们顶住了“华裔面孔戴口罩上街会遭到歧视”的压力,减少了一切不必要的出行,远离人群聚集之地,甚至将家里囤满了各类必备的物资。走在路上或是超市里,时不时就能看到戴着口罩拉着拖车甚至行李箱的留学生默默扫货。
▲被抢购一空的Tesco
小Q是一位英国在读的PHD,由于实验的缘由,无法离开英国。学校实验室里有来自各国的同事同学,由于中西方文化对“戴口罩”一事上理解的偏差,加上导师的不支持,为了避免实验室的恐慌,也为了不引来不必要的歧视,最初小Q每天不戴口罩硬着头皮来到实验室。
可是随着本地感染的陆续曝出,这样的毫无防护让她无法“淡定”。
组里还有一些来自意大利的朋友,在意大利封城之后也意识到口罩的意义,小Q决定做一份新冠病毒的PPT,详细地向导师和同事阐明了新冠疾病的传播原理、危害和正确的防护。
最终,导师接纳了小Q理性客观的建议,允许实验室的人员佩戴口罩进行工作,并且自己也感激地收下了小Q赠予的口罩。
结束时,小Q问导师说:“如果我确诊了,需要隔离在家,有人给我送饭吗?”
导师笑笑回答:“我呀。”
英国人的“佛系”抗疫
随着英国人的“佛系”抗疫受到国内媒体和自媒体的广泛关注,国内也纷纷发来了关怀和询问。他们共同的疑惑就是,为何英国人面对大疫如此淡定和不以为然呢?他们是否真的认为这只是一场“大号的流感”?他们又为什么不戴口罩?
在和当地人的沟通过程中,不同的人阐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
首先一位在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工作的医生朋友说到,在他们的认知中,手接触传播才是风险最大的,而当人带着口罩时,手会不自觉的会因为调整口罩而轻触脸颊,导致感染风险的增加。
其次,在国内疫情暴发的早期,大量的留学生和华人群体踊跃捐款捐物,并为家人代购,大量的口罩等防护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内,导致了英国境内相关产品的价格暴涨甚至短缺。在全球化的今天,离开了“世界工厂”中国,口罩供应的恢复举步维艰。
▲超市洗手液货架
不同于口罩极低的普及率,手卫生的消毒在整个英国各个角落持续循环的被广泛推广。在英国各大社交媒体和新闻网站上随处可见,学校、政府机构、商场、地铁等也随处可见宣传标语。
在强大的宣传作用下,公共场合的卫生间里,都充分保障了洗手消毒液的供应。超市里的免洗洗手液、洗手液和消毒湿巾甚至纸巾也成了抢购对象,纷纷抢购一空。
我问本地人Mark:“你们对待这次病情只是注重手卫生吗?还有其他举措吗?”
“哦,不,我们会隔离家里的老人,然后我们的社区也建立了互助群体,可能帮助独居被确诊需要隔离的人。你知道的,这样的社团已经有几百个了。”
“你个人害怕这个病毒吗?”我再问道。
“这个病毒的数据我看了,许多死亡的人是年长并且有基础疾病的人。我是年轻人,我身体健康、饮食营养丰富而且积极健身。老实说,我并不害怕,即使被感染了,确诊后我会好好隔离在家里,时刻关注自己的健康动向,遵照NHS的要求,保持房间通风,通过网购预订食物或者必需品,仔细的包装好我的生活垃圾。”
我思索着,看来NHS的广告和宣传还是很到位的。
“但是谁知道该死的Boris Johnson什么时候会关闭酒吧呢,我还是决定今晚和朋友去喝一杯。”MARK补充道。
▲3月14日,小酒馆的夜晚一如既往
后记
3月15日,在遭受到猛烈批评之后,首相Boris宣布了进一步的抗疫举措——家人或居住的人出现发烧咳嗽症状,居家隔离14天,反对不必要的社会接触(酒吧、夜店)和出行。除非必要,不要去NHS、政府将不再为大型活动提供警力支持。
看了看窗外晴朗的天,想着前几日因售罄而没有买到的生活用品,我戴上了口罩和一次性手套,走向了大超市。
□番茄锅(英国医学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