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英国为阻止中国收回香港,准备了48颗原子弹,为何最后没用?

上世纪50,60年代,各个国家都对核武器心存余悸,世界上掀起一阵反核浪潮。

尤其是1962年美苏古巴导弹危机,核战一触即发,整个世界命悬一线。

然而就在2年后,曾力阻美苏核战的英国,却宣布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美国也参与了一手,究竟整件事是因何而起?结局又是怎样?

拥核

这一切都要从核武器的出现开始说起。

1945年,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爆炸。毛主席从战略上藐视说“原子弹是纸老虎”,但同时毛主席又深刻地认识到未来的中国没有原子弹不行,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便立即号召全国,着手原子弹的研发计划。

这一高瞻远瞩在现在看来是十分正确的,后来中国不仅维护了中国的主权,也捍卫了中国的尊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百废待兴,当时毛主席决定首先恢复国内的工业和经济,后来接到朝鲜的求助,中国出兵朝鲜,在朝鲜半岛把美军打回了三八线,迫使美国签下停战协议赢得了朝鲜战争胜利。

看到了朝鲜战场上中国解放军的战斗力,美国等欧美国家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想法“陆地作战,也许很难打赢中国军队”就把希望寄托到了核武器身上

朝鲜谈判期间,美国为了攫取对自身有利的谈判结果,威胁对朝鲜战场和我国大陆地区使用核武器。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以及我军炮击金门后,美国又基于自身利益,扬言对我国施以核打击。

冷战期间,中国不断遭受美国的核威胁,这几乎已是公开的秘密。

但不为人知的是,英国也曾制定过用核武器进攻中国的计划。

英国扬言对中国使用核武?

2006年,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了一批1950至1960年间的绝密档案。

档案里显示,为了防止中国收回香港,英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秘密计划过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目的就是为阻止中国武力收复香港。

1951年后,中国国内经济稳定发展,而国际地位却急需提高。

香港的问题,也被提到了日程上来。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98年,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岛,但是新中国成立,是断然不会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的,香港必然要回归中国

彼时,香港作为英国在太平洋的重要战略港口,不仅是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地,也是英国与亚洲和大洋洲各国经济往来的重要桥梁。

香港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要远大于它的经济意义英国内阁大臣诺曼布鲁克这样评价香港。

如果放弃香港就等于放弃了英国在东亚,东南亚的全部利益,这对于当时的英国是不允许的,那么既然外交手段上不能对中国施压,那么就从军事手段上来迫使中国放弃香港。

有了美国在朝鲜战场上的前车之鉴,英国政府决定也对中国采取“核讹诈”的策略,当时,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苏英三个国家,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甚至在必要时,对中国本土进行核打击,也不是不可能。

核讹诈政策并不是英国政府的突发奇想。

1952年英国成功试爆原子弹后不久,英国参谋长就制定了一份“全球战略性文件”,文件里明确提出如必要情况,将使用核武器遏制对手

据2006年披露的档案显示,英国在1956年的一份绝密作战计划中露骨地写道:

如果东盟与中国发生大规模战争的话,中国军队必然进入缅甸,那时,英国将毫不犹豫地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中国已然成为英国核战争的首要发起对象。

英国外交大臣道格拉斯赫姆在1958年致首相麦克米伦的信中这样写道

“如果某一天,中国动用武力来收复香港,我想英国政府可以动用常规武器或核武器来解决问题,但最后,我想还是核武器才是根本办法”

1958年3月,英国内阁各官员就打击中国这件事达成了一致,英国开始着手布置核计划。

当时英国有三种大型的轰炸机可以携带原子弹。

分别是“胜利者”、“勇士”、“火神”。

但是并不支持远距离飞行,中国又距离英国太过遥远,携带原子弹根本无法到达

英国政府便决定,在当时距离最近的英国属地,新加坡部署原子弹,同时在马尔代夫的冈岛,另行修建一个适用于大型轰炸机的大型机场。

1958年,英国秘密地扩建了新加坡的丁加机场,同时,修建了一座永久性的核武器存储基地。

次年,英国空军将48枚左右的“红胡子”原子弹运往丁加机场,同时在东南亚海域频频地进行核打击演习。

紧接着,英国在马来西亚的巴特沃思机场和肯尼亚的一处军事基地修建了特别设施储存核武器。

此外,英国一度将装备有核弹头的“北极星”号战略核潜艇部署在东南亚海域。

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当时美国正在反华,处处给中国施加压力,再加上“核讹诈”这种事,美国深有经验。

于是,英国国防大臣威金逊建议首相麦克米伦向美国许诺,如果美国肯在核战中打击中国,那么英国必将配合美军行动。

英国外交大臣赫姆也认为,“香港问题是无法以传统方式来解决的,美国人对此一定非常了解。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需要非正式地与美方就使用核武器交换意见。”

于是,英国参谋总长蒙巴顿勋爵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费尔特上将在夏威夷秘密地进行了会谈。

目的是唆使美国参与对中国的核打击计划,以便在香港问题上具有双重保障。

会议上,蒙巴顿表示“仅仅依靠常规武器,是无法保住香港的,核打击是维护东南亚前线的最佳选择”费尔特上将听完,当即拍板,并表示这件事上美国早就想这么干了。

1947年实行杜鲁门主义之后,美国对华政策一直未改变,如今遇到可以借英国之手,打击中国的好事,简直乐开了花。

之后英美两国官员就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战略细节问题进行了多次秘密会谈。

在有了美国这个强有力的援军之后,英国以为他的核讹诈计划很快就能成功,届时中国将会屈服,香港也会永远处在英国的统治之下。

然而,英国的如意算盘打得过早了。

这件事很快就遇到了困难,首先是在新加坡建立和存放核武器原子弹的计划,遭到了新加坡人民的强烈反对

1957年初,英国宣称,未来将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储存核导弹武器。

全世界舆论一片哗然,就连英国驻新加坡总督也坚决反对。

经历了日本核弹事件的世界人民,显然在对核导弹的事情上,比预想的反应更为激烈。

毕竟核弹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是违背人性的。

无奈之下,英国只好在更加隐秘的情况下,部署自己的核弹计划。

英国找了个理由,将核武器悄悄运往了新加坡的丁加基地,新加坡政府毫不知情,但是由于不能大张旗鼓,丁加基地部署的原子弹也只有6颗左右,这显然低于英国的预期,用这6颗也很难对中国本土造成威胁。

而在这件事情上,毛主席不得不说有着先见之明。在国内经济刚刚稳定时,我国就开始全力研制核武器了。

1954年上半年,在广西第一次发现了铀矿,随后逐步发现了其他具有价值的矿脉。

同时,新中国争取到了苏联的援助,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留学生,积累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其中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两弹元勋”双森一邓。这批科学家为中国研制成功原子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使得我国具备了开展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基本条件。

毛主席就总结说 :“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现在,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当时的一些世界大国已经迈入了“原子时代”“喷气时代”,而我国刚刚从连年的战争中走出来,正处在一穷二白的时期,迫切需要在科学,科技领域,缩小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平。

研制核武器,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从而为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奠定深厚基础,助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打破大国的“核垄断”是一方面,实事求是地根据国情提出应对核讹诈的多层次准备是另一方面,这其中,自己掌握核武器无疑是极为有效的方式。

但不管手中有无核武器,新中国都决不屈服于核讹诈

毛主席指出 :“我们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让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绝不害怕战争

谈起应该如何应对可能发起的核战争,毛主席以辩证的观点明确指出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有一个东西进攻,也有一个东西降它。”

也就是说,有进攻就有防御,进攻和防御各有长短。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两次战争“都是防御者胜利,进攻者失败”。

如果英国敢于用核打击,我们预先做好防御,是可以大大减轻其造成的损害的。

核讹诈逼出中国原子弹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设施大都集中于东北、沿海等少数地区。这在面对核威胁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利用我国大纵深的国土空间和自然地理特点,分散布置工业设施和人力资源,才是应对核战争的必要手段。

归根结底,西方国家正是由于我国没有掌握核武器、缺乏抗打击能力,美国才会有恃无恐地频频对我国施以核讹诈

对于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的态度是“有一点怕,不十分怕”。

之所以“有一点怕”,是因为只要是战争,就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也会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增加更多曲折,核战争尤其如此。

而“不十分怕”,则是在于,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战争的胜败决定者是人民,而非武器。“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也不能使日本投降。美帝国主义手里的原子弹、氢弹,是吓不倒一切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的

新中国领导人对于西方国家“核讹诈”“核威胁”的态度,正是欧美不敢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首要原因中国人民绝不害怕威胁

其次,即便是在最好的设想情况下,动用核武器也会造成200万至2000万欧洲人死亡,这使得一些欧洲国家领导人意识到,战术核武器的使用“将不能防卫欧洲,而是要毁掉它”。

这些,是英国纵然已部署好核武器基地,将目标瞄向了中国国土,却仍迟迟不敢动手的原因。

1964年,随着一声巨大的蘑菇云冉冉升起,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于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有核国家,面对一个有核国家,英国是断然不敢进行核打击的,英国的“核讹诈”政策付诸东流,香港也在1997年顺利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新中国在面对“核讹诈”这一重大危机时,不仅破除万难地研制出了核武器,也团结了全国人民,调整了我国的产业布局,极大的提高了国际地位,成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次历史机遇。

这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发展安全两件大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依然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