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新加坡李嘉诚,这位陆丰籍大佬身无分文下南洋,赞誉回归的传奇

新加坡李嘉诚,这位陆丰籍大佬身无分文下南洋,赞誉回归的传奇

仁恒置地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钟声坚

钟声坚是中国大陆房地产界的另类,与强调高速扩张的主流开发商不同,他更重视公司经营的稳健以及项目本身的高品质。他20年坚持做全装修成品房,完全从消费者和城市经营者的角度开发项目,深受业界好评,被誉为“善待土地的企业家”。

作为从底层奋斗成功的企业家,钟声坚的人生历程也堪为年轻人的楷模。出生于汕尾陆丰一个贫寒大家庭的他,以一股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仁信持恒的坚定信念,于改革开放之初投身商海,从贸易起家,后涉足房地产,积累了原始资本,完成了人生逆袭。事业成功后,他于1988年移居新加坡,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回到中国大陆发展,不断为中国房地产市场贡献高端精品项目。

“中国消费者能否住上新加坡那样的好房子?”

在中国蓬勃的市场经济中,房地产无疑是充分竞争的行业。不同背景的开发企业瞄准不同的区域市场,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展开竞争,正是这场发端于90年代初的产业竞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改变了中国城市的面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新技术革命是21世纪影响世界经济的大事。然而,在数以万计的开发企业中,能20年坚持做全装修成品房的屈指可数,来自新加坡的仁恒置地集团便是其中之一,这与其当家人钟声坚“善待土地,用心造好房”的理念密不可分。

新加坡李嘉诚,这位陆丰籍大佬身无分文下南洋,赞誉回归的传奇

和许多海外潮汕商人一样,钟声坚“仁恒”事业的起点也是贸易。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钟声坚以“仁信治业、持之以恒”作为自己的经商信条,兢兢业业、集腋成裘,在商品普遍短缺的时代,以引入国外先进制造产品满足国内之需为他的“仁恒”事业打下了第一根桩。但钟声坚并不是一个满足于现状的人。他很早意识到,建立在商品短缺与信息传播受限基础的贸易经商模式难以持久,于是他将中国大陆一些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生产制造环节作为企业转型的突破口,从消化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始,成功实现了白卡纸等关键生产原材料的国产化,一举替代了同类型的进口产品,填补了中国高级包装原材料无法自产的空白,在商业上大获成功,同时也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奖。90年代初,仁恒已经是横跨工贸领域的企业集团。

1992年,钟声坚来到上海。此时的上海刚刚进入经济起跑状态。传统的城市中心浦西由于长期欠发展而拥挤不已,隔江相望的浦东则承担着中国第二轮改革开放实验室的角色,继珠三角“出口加工业”带动“中国制造”起飞后,房地产、金融等领域也开始市场化转型。站在黄浦江边,钟声坚开始思索仁恒在这一轮发展中能够做些什么?上海的经济地位要提升、城市空间要扩大,人居环境要改善,联想起新加坡、香港的发展轨迹,钟声坚敏锐地感觉到房地产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会大有潜力。对于以工贸为主业的仁恒来说,进入房地产领域无异于尝试一次惊险的跳跃。毕竟中国大陆刚刚推出商品房,单位的福利分房仍是主流,购买商品房还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和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大陆还没有住房信贷制度,消费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在市场化的初期,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人才奇缺;横亘在钟声坚面前的这么多困难没有阻止他做出转型的决策,因为他心中已经将仁恒的发展重新做了定位。在钟声坚看来,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要在城市化进程中解决好人的居住问题,新加坡的模式最有借鉴意义。新加坡以狭小的国土面积,同时完成了产业升级和居住条件的改善。这不正是90年代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吗?虽然目标看上去很远,但并不妨碍仁恒立即出发。上海和南京成为钟声坚进军地产的头两座城市。

新加坡李嘉诚,这位陆丰籍大佬身无分文下南洋,赞誉回归的传奇

上海仁恒滨江园

新加坡李嘉诚,这位陆丰籍大佬身无分文下南洋,赞誉回归的传奇

南京仁恒江湾城

仁恒在上海的首个项目是位于南浦大桥北侧的仁恒广场,如今这四幢塔楼已经不是那么显眼了,但在1993年,在周边仍是一片码头仓库与简易住宅的时候,22至26层的主体结构无疑使之成为了地标。但更具标志性意义的是,仁恒广场是中国大陆最早的装修房项目之一,更是钟声坚“善待土地,用心造好房”理念的第一个注解。

90年代初中国大陆刚刚开始走出物资匮乏年代,房产开发的从业人员对于什么是好房子也缺乏认识。钟声坚经常要用自己的居住体验来教育团队,他爱问几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不能住上像新加坡那样的好房子?中国人通常用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积蓄来买一套房,如果我们交付的房子有质量问题,于心何安啊?

与建造品质人居理想相对的是并不乐观的现实。90年代初的制造业并不发达,产品资讯和物流也非常滞后,采购装修用的设备与物料的确自寻烦恼;然而,比这更麻烦的是把控装修品质,在工程单位良莠不齐的市场里,一步不慎便是一连串的麻烦。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怀着理想建造装修房的企业在碰壁之后不再坚持的原因。但仁恒没有放弃,仁恒在上海20多年只做装修房。应该说,钟声坚从事工贸所积累下来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更难能可贵的是,钟声坚将标准化的物业管理引入上海和南京,目的就是为消费者负责,为自己建造的成品房负责到底。但让习惯了住单位公房的消费者购买物业服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市场化物业收费对于政府而言也是个新课题。在90年代,南京政府核定的物业费标准是每平方米1毛3分,这显然让高标准物业服务难以推广。但仁恒完全凭借自己的用心付出,改变业主观念,同时引导政府完善规范,最终把仁恒物业做成了品牌。

其实对于钟声坚和仁恒而言,在中国打造品质人居的过程中,更大的挑战来自于政策环境。自90年代起,房地产投资一直占据着中国大陆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头,因此每当经济过热,地产便成为调控抓手。宏观调控通常意味着信贷收缩、区域配套停工,仁恒刚进入地产,便遇到全国性的宏观调控。而更大的考验则出现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刺破东南亚股市、楼市泡沫,而此时仁恒的旗舰项目——总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的仁恒滨江园刚完成拿地立项,当众多境外投资者惊魂未定、踌躇犹豫之时,滨江园正在不间断地施工建设。当时有外国记者质疑浦东开发是否是制造投资泡沫,时任浦东开发办主任的赵启正不无幽默地回答:“做过父母的都知道,给孩子准备衣服时,都要大一号。”此时钟声坚可能有所感觉,他对投资浦东的坚持和对建筑品质的关注,其实正在为浦东预备一件漂亮的外套。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这使中国成为跨境产业资本的最佳目的地,上海浦东新区因其规划得当、禀赋优越,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当众多跨国企业高管来上海寻觅居所时,设计上乘、建造精良、服务规范的仁恒滨江园毫无疑问地成为首选,一时间在仁恒滨江园聚居了众多境外人士,他们说话口音腔调迥异,信仰和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但社区生活一派和谐欢乐。有人非常好奇,在此居住的外籍人士到底有多少。其实这不重要,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是,仁恒滨江园的首任居委会主任是位澳大利亚人,这开启了中国基层组织人员由洋人担任的先河。

这一切似乎显得仁恒滨江园是在金融危机后专为国际人士量身定制的高尚社区,而实际上,仁恒和它的当家人钟声坚为此已经奋斗了多年。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从这一点来说,老天是公平的。

新加坡李嘉诚,这位陆丰籍大佬身无分文下南洋,赞誉回归的传奇

2006年,仁恒置地集团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又好又快,品质好始终是第一位的。”

1998年中国住房全面商品化,正是有了这项政策,中国才快速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同时中国城市的人居环境才有了巨大改善。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制造有了全球市场空间,之后,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彼此推动,将中国推上了世界经济第二的位置。和许多地产企业一样,仁恒的全国性布局也是从2001年开始的。

这一时期,中国地产群雄竞起,投资者也看到了中国地产的价值,资本市场的介入更是成为整个地产列车的助推器。

钟声坚对于区域扩张自有想法,在他心中,中国的城市化一定是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主,有产业基础和人口基础的城市化才是健康可持续的。因此,他重点选择了西部的成都、环渤海的天津、珠三角的珠海、深圳、长三角的苏州与海南三亚。扩张同时,钟声坚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仁恒产品的多元化。仁恒不仅要能造住宅,还要自持商场、酒店、写字楼。在钟声坚的心中,一个没有稳定租金收益的地产企业是有缺陷的。因此在这一轮扩张中,仁恒增加了城市核心地段的商业开发储备。

面对新千年之后房地产高歌猛进的豪迈行情,钟声坚却是更加的谨慎。他无比在意新城市、新团队能否同样做到“善待土地,用心造好房”。他不时地提醒逐渐扩大的管理团队,仁恒到新地方,我们的贡献在哪里?

正是这种对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坚持,仁恒发展到哪儿都是品质的标杆。珠海仁恒星园是珠海首个获得住建部3A认证的成品住宅,仁恒的首个综合体项目——成都仁恒置地广场更是一步站上了西部地标的位置,项目中的写字楼是西部“跨国公司总部基地”,服务式公寓是“最佳商旅酒店”,而购物商场则是“西部时尚风向标”。可以说,仁恒置地广场最集中地体现了成都作为西部中心的经济地位与国际化服务贸易的水平。

新加坡李嘉诚,这位陆丰籍大佬身无分文下南洋,赞誉回归的传奇

2010年,钟声坚荣获“新加坡商业人士杰出奖”

“仁恒够好,但还能更快一点吗?”机构投资者喜欢这样问钟声坚。但钟声坚一直强调:又好又快当然最好,但不管怎么说品质始终是第一位的。的确,虽然理论上开发品质与股票的市场价值是统一的,但实际上,打磨产品品质、不断推陈出新、提升用户体验肯定需要时间,这些并不能同步为财报业绩,要使两者高度统一是每一个负责任的开发企业都要面临的管理难题。在这个问题上,钟声坚的策略非常坚定——在品质好的基础上,再追求规模和速度。

新加坡李嘉诚,这位陆丰籍大佬身无分文下南洋,赞誉回归的传奇

成都仁恒置地广场

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无与伦比的城市化项目

新加坡与中国经贸合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双方政府共同将推动土地整理开发作为资源共享的平台,一同探索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路径。1994年启动的苏州工业园区成为江苏融入国际经济分工的关键载体,项目是中国跻身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引擎。在此基础上,新加坡贸工部、国际企业发展局和江苏省及南京市政府将更高层次上的城市化建设确定为新加坡-江苏下一阶段合作的主题。仁恒被选定为执行这一国家战略的新方牵头企业。

2009年5月25日,由仁恒及新加坡淡马锡成员企业胜科城镇发展有限公司、盛邦新业有限公司组成的新加坡投资方与南京地方国企签署协议,组建合资企业,共同对南京市主城侧畔的长江岛屿——江心洲进行整体规划开发,打造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新加坡副总理黄根成携三位内阁部长与江苏省、南京市的主要领导共同出席签约与项目奠基仪式,新苏合作的又一旗舰项目在长江上起航。从此钟声坚的名片上多了一个职务——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声坚非常看重这份责任。“如果说苏州工业园区帮助江苏实现了制造业的腾飞,那么生态科技岛项目应当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探索”。钟声坚在很多场合都这样概括生态科技岛项目的使命。

的确,从江心洲的地理地貌来看,它具备独一无二的潜质。这座15平方公里的小岛就在南京主城侧畔,从北到南,依次对应着南京不同时代的中心,从明朝时期的鼓楼,到民国时期的新街口,再到新世纪初具规模的河西新城,一江之隔的江心洲如何在南京城市向西发展中发挥作用,如何将新加坡的国际资源与管理经验应用于中国的城市规划与社区建设,如何成就新时期的城市化典范成为钟声坚和他的团队经常思考的课题。

按照国际及国内一流规划团队的研究的方案,生态科技岛将一改江心洲的“三农”状态,土地的利用价值将得到了极大提升和释放。在规划合理的建设用地上,品质人居与现代化科技研发、专业化咨询服务将均衡发展,同时原有的自然湿地将得以保留,农地产能将得到改造提升,加上大片修葺好的绿地公园,未来生活、工作于此的人可以无比贴近自然。以明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将使江心洲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而环岛的24公里江堤将不仅仅是抗御洪水的水利设施,还会是南京市民亲近长江,健康生活的景观带。凭借洲岛地势构建的立体生态交通将使出行更加便捷,所有这一切将让南京跻身未来“第四代城市”典范之列,在城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创新经济的引领者。如今规划设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2014年南京青奥会,生态科技岛容颜初绽,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罗格登岛参观视察,他对未来的环岛马拉松充满了期待,项目的进展还得到了中新两国领导人的赞誉。“但这只是马拉松的起跑,未来的道路还很长”,钟声坚仍在思索未来的种种可能。在他心中,江心洲这块土地在历史上阅尽千帆,而当下的生态科技岛建设更要经得起时间考验,从而为南京树立起永久的城市丰碑。

新加坡李嘉诚,这位陆丰籍大佬身无分文下南洋,赞誉回归的传奇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

上一篇新闻

祖籍汕尾海丰,李炯才曾任新加坡首位部长级大使

下一篇新闻

38岁美国科普博主又帅又多金,曾当多年飞行员,却因这个运动离世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