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成都消费”的新字诀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

据统计部门数据,今年1-7月,成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31.1亿元,同比增长22.4%,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7、0.1个百分点。

放眼全国,在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同题作答中,“成都消费”是靠什么持续发力,从而不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答案或许就在一个“新”字上。

交子大道开街,天府双塔璀璨夺目,交子之环造型别致


塑造消费新场景

从2019年12月,成都召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会,聚焦“以场景营造为核心,促进新消费创新应用”,在全国率先提出塑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八大消费场景,并实施“一场景一示范”;到去年12月,成都市商务局、市新经济委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成都市关于持续创新供给促进新消费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码”消费场景营造与消费供给创新;再到上周五,在2021年成都“三新”生活节启动暨交子大道开街仪式上,对外发布《公园城市消费场景建设导则(试行)》这一全国城市中首份针对消费场景营建的导则……场景营城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路径创新,也成为贯穿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词:

——做深标志性商圈和步行街建设。春熙路、交子公园、西博城、蓉北和天府空港“五大商圈”加快聚势成形,以154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支撑42个商圈发展。发布《成都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指引》,持续推进一环路“市井生活圈”和161条特色商业街区打造,宽窄巷子获评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

——做精示范性消费场景打造。经过数月专业评选,于今年8月20日隆重发布了首批示范性消费场景和特色消费场景。其中,春熙路潮购潮店群、宽窄巷子、夜游锦江、拾野自然博物馆、融创水雪世界、锦城社区综合体、梵木Flying 国际文创公园、成都影视城光影街区获评成都八大示范性消费场景,亚蓉欧国家(商品)馆、西岭雪山滑雪场、老西门面街、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严家弯湾、天府沸腾小镇、麓湖天府美食岛、明月国际陶艺村、花龙门社区邻里中心、蔚崃林盘公园则跻身十大特色消费新场景行列。

夜游锦江


——做强支撑性项目载体招引。全市实施项目招引攻坚,加快SKP等新商业地标建设。

如今,以“场景引领消费”逐渐成为成都的独有标识和竞争优势,“处处皆场景、时时有机会”已在业内形成广泛共识。

“成都本身拥有很好的资源禀赋,与此同时,在创新消费场景方面表现突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成都规划了八大消费场景,既有引领时尚的地标潮购商圈建设,又有彰显历史文化底蕴的特色街区打造,“三城三都”、公园城市、大熊猫等成都城市名片也被纳入其中,具有非常强烈的创新性和当地特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认为,成都作为西南生活中心和西部消费中心,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着力打造新场景,将有助于促进供需适配,并依托不同场景的打造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升级的需要,营造安心舒心放心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切实体验国际范儿、成都味儿的公园城市生活魅力。

严家弯湾步步皆景


培育消费新品牌

电动智能机车“Davinci Lab”全球首店,新加坡西餐品牌、黑珍珠餐厅“Birds of a Feather”中国首店,上海知名新型阅读文化空间“朵云书院”西南首店……就在此次2021年成都“三新”生活节启动暨交子大道开街仪式前夕,出现在交子大道上的一批“盒子屋”吸引了不少市民关注——原来它们都是交子公园商圈立足打造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级新商圈这一目标,着力在文化创意、新国货和数字消费方面所引进、培育的新项目,其中不少都是首次进入成都市场的新品牌。

首店经济是近年来消费市场备受关注的新赛道,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都不约而同将其作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据上海中商数据和成都零售商协会联合发布的《成都首入品牌研究(2021·半年度)》显示,今年1-7月,总计落户各类首店410家,仅次于上海、北京,领跑新一线城市,且增速超过北京上海。首店强势入驻的态势,为2021年全年成都商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不仅是这些在蓉落户的国内外知名首店品牌,一大批特色彰显的“成都造”本土品牌也成为“成都消费”的生力军。百年老店“诗婢家”、汉服品牌“墨名堂”、奢华女鞋品牌“She me”以及本土时尚品牌“对儿”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牌内涵和审美格调,演绎了既传统又现代,既经典且时尚的设计理念,在展示其自身创新力的同时,也传递出成都独有的文化张力。据成都零售商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大力推介“成都品牌”形象与内涵,今年上半年成都创新品牌孵化中心聚焦本土创新创意品牌,已发布品牌117个,涵盖国潮、时尚、体验、服务等各大门类。

彰显国际范儿,传承成都味。在首店经济“加速跑”的同时,成都小店经济也更富韧性和活力。一家家居于城市街巷之中的特色小店为人们生动诠释出“烟火里的幸福成都”。

据《2020成都小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去年成都的小店经济活力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及深圳,位居36个重点城市的第五位。成都在服务业小店经济活力分项TOP10城市排名中,供给能力占第二位、消费能力占第五位、数字化占第六位。

以社区小店为代表的成都社区商业活跃,15分钟步行生活圈加快构建,便利化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数据显示,成都现拥有品牌连锁便利店6500余家、餐厅11万余家、茶馆2万余家、酒吧3000余个,均列全国第一;此外成都拥有咖啡馆3700余家、公共图书馆23个、书店3500余家,均列全国第二。今年1-7月成都餐饮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988.3亿元,同比增长69.8%。

“去年,《成都城市社区商业发展规划导则》发布,根据预计消费距离的敏感度和频次,提出了14项基本便民业态,除了满足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还针对居民的高品质、个性化需求,配备了社区养老服务、学前教育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创业共享服务等11项品质提升业态。”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正在积极申请便民服务圈的打造,已经制定了一个试点实施方案,选择了黉门社区、新南街社区等12个成都市本地比较成熟的社区作为首批试点。围绕便民生活圈和未来公园美好社区建设,成都今年共计将打造38个邻里中心、20个社区商业综合中心、365个社区消费场景。

诸多首店入驻太古里


扩大消费新供给

去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居民非必需品、聚集性、流动性、接触式等传统消费受到抑制,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发展迅速,成为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

日前,由市商务局主办的“成都数字生活消费节”落下帷幕。两个月时间里,创新举办了成都数字生活消费节开放日、四大主题电商消费系列活动及上百场独具成都消费特色的主题直播,进一步加快了线上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的深度融合,有力地提升了数字消费的引领辐射作用。数据显示,消费节举办期间,成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003.16亿元,网络零售额增幅明显,达到899.72亿元,同比增长28.21%,电商直播交易额52.83亿元,直播观看人次达1.62亿。快速发展的数字消费为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几乎就在数字生活消费节落幕的同时,商务部公布了2021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第一批),邛崃市名列其中,至此,成都的国家级示范县增至5个。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持续扩大,农村商业线上线下融合不断加强,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体系日趋完善,有效推动了全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接下来,他们将把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作为新时代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推动乡村振兴、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继续加以大力推进。

紧邻成都国际铁路港展示中心的亚蓉欧国家(商品)馆


新需求牵引新供给,新供给促进新消费。近年来,成都着力培育新消费创生土壤。高标准开展新消费生态圈顶层设计,打造新消费策源地、创新区和先行区,印发了《成都市以新消费为引领提振内需行动方案》《成都市关于持续创新供给促进成都新消费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21个发展方向、配套16条政策措施,发布100个新场景、100个新产品和全国首个疫后新消费地图。

聚力发展消费新业态。做强直播电商,孵化建设10余个直播电商基地,2020年网络零售额突破4000亿元,位于中西部城市首位。培育形成Poliform家居等定制消费、WePark足球乐园等智慧消费、生活美学市集等户外消费。

同时,促进消费创新融合。开展锦江公园商业提升,丰富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天府绿道业态,新签约拓高乐“新体公园体育文娱综合体”,促进文商旅体融合。新开设无人零售店30家,发展“无接触配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引培诗锦官传统文化体验馆、爱马仕旗下茶饮品牌等,促进传统业态跨界融合。

目前,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智慧服务、文商旅体跨界复合、线上线下一体融合、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在成都得到蓬勃发展,夜间经济、绿道消费、假日消费等加速培育,“成都消费”创新动力由此日益强劲,文化特色也愈发鲜明。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和要求,顺应城市转型发展新趋势和市民幸福美好生活新期待,他们将进一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持续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围绕提高消费市场对外开放度、国际新消费引领度和“买全球卖全球”配置力,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品消费链和商业集群,强化科技赋能创新消费供给,积极发展智慧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夜间消费等新型消费和特色消费,营造春熙路商圈、交子公园商圈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品质消费场景,开展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示范,让国内外消费者和市民真正感受到蜀都味、国际范的公园城市生活魅力,为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更大商务力量。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本报记者 摄影 张青青 胡大田 编辑 李旻 校对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