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营造高品质公共空间 促进高质量公园城市建设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高静

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新模式,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径。成都在世界城市竞速赛中正以公园城市为抓手,凝聚社会共识,引领城市发展方向,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

公园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时代价值

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绘制的《蜀川胜概图》,描绘了成都城市的山水格局和历史人文交相辉映的城市理想形态——花重锦官,绿满蓉城,水润天府。从古自今,成都这座城市,远有山,近有水,生态本底优良,人文底蕴深厚,城市自然融合,具有发展公园城市很好的先天条件和发展优势。

将公园城市理念放入全球城市发展历程的坐标中,公园城市的时代价值和国际意义是什么?纵观近代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中国已经开始步入生态文明时代,公园城市理念正是高质量发展都市的重要破题思路,是面临城市发展中出现“城市病”问题提出的重要治理方案。

成都担当“公园城市首提地”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使命,结合自身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公园城市的理论体系。所谓公园城市,就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公园城市具体如何建?首先是要紧密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关键词,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其次要转变既有的城市建设模式,将公园与城市二者有机融合,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从城市发展的工业逻辑,回归到人本逻辑;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最后是建立公园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的策略,包括锚固自然生态本底、构建全域公园体系、转变经济组织方式、打造天府文化景观体系、完善服务支持体系。以公园城市建设引领成都未来发展,实现城市“精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在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指引下,成都的发展方式是既有大刀阔斧,又有绣花功夫,在宏观尺度上,以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组群,筑牢自然生态本底;在微观尺度上,以高标准生态绿道串联城市社区,高品质绿色景观浸润公共空间,推动城园相融,引导城市人口、生产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合理布局。

聚焦绿道滨水街景的公园城市建设实践

在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彰显城市美学、体现时代价值的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中,打造出的天府绿道、滨水廊道和公园街区等公共空间,不仅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场所,还是公园城市实现资源共享和公平治理的载体,更是推动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性工程。

先看绿道。作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和抓手,天府绿道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主体骨架构建城区、区域和社区三级绿道体系,这也是城市最优质的生态资产。在借鉴了伦敦、波士顿、美国东海岸、德国鲁尔区、新加坡等国外成功绿道案例以后,秉持“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总体设计理念,促进文体旅商农智产业融合发展,天府绿道已不止是一条单纯的可以骑行步行的通道,更成为推动城市生态资源共享的绿色引擎和生态价值转换的绿色经济综合体。

桂溪生态公园是天府绿道体系中的锦城绿道城南示范段的重要节点,设计基于绿色开放空间的公共性,对高密度都市空间利用重新进行价值定义,探索出了一种绿色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营造策略。公园建成后,已成为成都城南最重要的都市中央绿洲,为城市公共生活提供了一个生态富氧平台,提升了周边市民的休闲生活质量,也为成都打造了一张重要的生态名片。户外音乐节、绿道集市等IP的引入,更不断促进生态价值向产业、文化和市民生活等多维价值的转化。

从桂溪生态公园沿锦城绿道东行,江家艺苑便位于成都东南部的三圣乡片区,是锦城绿道重要的生态文化节点。设计中重点突出自然特征和艺术氛围,结合场地原有低洼地塑造四大湖泊湿地,以纯净的自然,无限的创意回应场地。在“艺”的特色突显上,通过将东方山水情致与西方现代艺术融合,体现了自然与人工、生态与艺术的不同价值取向的构建。

绿道作为公园城市的重要支撑体系,通过将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将休闲体验与审美感知相统一,形成了多功能复合的公园城市生活场景。同时,绿道也将成为引领成都城市生活美学的容器和成都生态、文化和生活特质的重要空间载体。

再看滨水公共空间的打造。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水是成都城市的灵魂,是成都城市文化最主要的载体之一。随着地域景观和文化传统的不断消失,如何以设计为载体,延续城市的景观传统和历史诗意,唤醒老成都失落的水岸记忆显得至关重要。

西郊河滨河街区是锦江生态廊道的支系,但却几乎辐射了成都主城区耳熟能详的大部分文化节点:宽窄巷子、琴台路、文化公园、百花潭、望仙桥、省博物馆、杜甫草堂、浣花溪等。改造前河道狭窄,水体污浊,设计以滨水旧城更新为抓手,利用沿岸有限空间,采用“扩”“通”“挑”等策略,将建筑边界到水线的部分进行一体化打造,植入“小而精”的景观细部小品,唤醒逐渐失落的水岸街区,再现“老成都”的水岸生活记忆。

沿锦江生态轴一路向南,毗邻桂溪生态公园的是江滩公园,而江滩公园最著名的公共节点莫过于五岔子大桥。作为衔接锦江两岸绿道的关键节点,它一方面需要解决区域慢行交通的痛点,另一方面还要促进城市不同片区的协调发展,有机串联起国际化现代都市和亟待更新的旧城。大桥建成后,除了每天的通勤人流,也吸引了众多慕名前来的观赏者,成为一处人流如织的打卡目的地。

水岸空间不仅是天府文化的传承轴线,更是展现成都独有安逸生活的宜居水岸,也是一条城市文化与历史变迁的展廊。成都的滨水游憩活动由“水系廊道”向“滨水街区”蔓延,由“日间”向“全天候”转变,逐渐培育出了富有蜀都味儿、国际范儿的城市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滨水公共空间的复兴成为“人、城、境、业”高度融合的公园城市理念的集中体现。

三看街景的打造。街道构筑了城市的骨架,街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广泛的载体,表达着城市的象征语意,是城市景观的封面。成都因充满市民化、烟火气的街道符号显现了城市休闲文化的特有魅力。“公园城市”的提出折射出人民对创造美好生活和建设美丽家园的向往,这种愿景在街道空间层面也有了更为丰富的诉求和表达。为此,成都针对街景退化现象,在2019年颁布了《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将“不仅能够延续成都传统街景的意境,还能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和使用习惯的公园城市街道场景”作为核心目标。

铁像寺水街位于成都高新南区,如何通过设计在新区再现市民对成都传统街巷生活与文化韵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成都传统水岸空间中,老茶馆的滨水外摆、临水长廊、石桥以及岸边原生态植被等元素是再现真实、自然生活场景的重要符号。构思一套传统水岸街景的设计语言,植入传统生活图景的景观符号,成为打造富有生命力的公共空间,塑造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方式。比如利用寺院围墙外的一处空地打造的戏台坝坝茶,复兴了成都传统的生活方式,让人们重回街道中的公共生活,重拾历史人文记忆。

街景重构不仅需要传统文化韵味的再现,同时也需要营造新场景的现代表达。交子金融大街是贯穿交子文化的全天候活力空间,承载着城市庆典的欢乐,传达出成都国际范儿的先锋时尚。采用“街道空间一体化设计”的核心理念,一方面依托商业盒子的植入构建新业态,使街区功能更复合;另一方面将街景从单一的绿化,转变为丰富的场景。通过这些场景,整个街区的氛围得以激活,从今年春节以来,先后举办了新春光影秀、乐队路演、音乐公益展演等活动。建成后的交子金融大街不仅有交子之环和金融双塔等门户地标,更将成为城市主题活动的弹性容器,展示着公共街道的新场景。

街景重构唤醒了城市记忆,也赋予城市新的生命力,为公园城市创造了既传统又现代,既时尚又国际的鲜活场景。同时,在城市历史的传承与嬗变中,以城市级的特色节点为载体,以街道公共空间为依托,成都实现了公园城市建设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与共生。

在成都公园城市的实践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让绿道、滨水、街景等公共空间在回归传统空间意境和文化符号的同时焕发新生活力,通过营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市民点亮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图鉴。成都在乐活体验与生态氛围、在旧城更新与传统再造、在传统回归与现代突围中促进了高质量公园城市建设。

(作者系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