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槟榔路、星加坡路、东京路、马崎路,上海这些路,来自外国地名

【星星之火,槟榔路上的半日学校】

1920年,受中共发起组委托,一位身穿灰布夹袍的湖南青年,来到了上海槟榔路锦绣里。

这里位于苏州河南岸处,纺织厂集聚。上万名工人就近住在周边,有的能住进工厂提供的简易工房,有的只能沿河搭建危棚简屋居住,房屋的“墙壁”只是草席和泥土。

对于这些勉强糊口的工人来说,每日完成长达12小时的“三班倒”后,谁还有心思做别的事情?偏偏是这个教师模样、名叫李启汉的湖南青年,在他们中间打开了一间教室,摆下二十来张没有油漆过的白桌凳,墙上挂起一块黑板,收拾得干干净净。他打开留声机,招呼周围下班的工人进来歇歇脚、听听书。正是从这里开始,工人们接触到最早的思想启蒙。

这间教室不是普通的教室,而是一所工人学校——沪西工人半日学校。这是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运实践结合,中共发起组特意委托李启汉创办的。他因地制宜,根据周围工人做工的时间分早晚两班上课,故称“半日学校”。

此后,半日学校不断调整,经历数次中断和重整,报名人数逐渐增加,纺织工人工会也在此基础上成立。到1921年春,李启汉建立了上海纺织工会沪西分会。除了这间半日学校,他还曾到位于叉袋角的工人补习学校活动。

半日学校所在的槟榔路锦绣里,位于今天的安远路。而李启汉去过的叉袋角,位于今海防路、淮安路、西苏州路交会处。今天,从这一带走过,沿路都是高楼林立。

从李启汉抵达锦绣里的1920年往前推5年,这条槟榔路刚刚被工部局越界筑造好。它的名字来源,是马来西亚槟榔屿,一个扼守马六甲海峡北口的重要港口。

事实上,当时上海有好几条道路的名字,都源自海外地名。

【“八百壮士”滞留星加坡路】

从今日安远路出发,沿着胶州路往南,便到了余姚路。而在1943年前,这条路的名字是星加坡路,得名于新加坡。

星加坡路由公共租界工部局于1907年开辟。星加坡路上原来还有一个星加坡公园,如今这里是上海市第一中学所在地。

这所中学原名“上海市工部局女中”,1931年由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力主创办。该校1940届校友,外交部离休干部,工部局女中创建人、教育家陈鹤琴之长女陈秀霞,曾在纪念母校的文章中说:“女中遵照家父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反对读死书、死读书的封建传统教育),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民生化、科学化的教育方针办学。”女中还在抗战时支持学生的进步活动。陈秀霞本人就曾征得校方同意在校内举办了一次义卖,把所得的钱捐给抗战。

星加坡路更改为余姚路后,原名还是在居民口中沿用了几年。直到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在发布寒假期间中学政治教员学习班通知时,在公布学习地点时,还会如下标注:请集中到星加坡路九号市立第一女中。

1937年,四行仓库保卫战后,“八百壮士”撤入租界,原本商定通过沪西返回部队参加战斗,不料一进入租界就被英军收缴武器,羁留在胶州路、星加坡路口一块空地里。四周以铁丝网围困,被“万国商团”驻兵看守,被称为“孤军营”。在1938年7月的《谢晋元答复上海同胞书》中,谢晋元写道:“余等驻地为星加坡路四十号对过,因为这块十亩上下的空地,原系水湖,大部为高低不平堆积垃圾的空坪,因此没有门牌,和胶州花园仅一墙之隔。”

【从马崎路到句容路】

在今天安远路和余姚路的东侧,分别还有一条昌化路和句容路。它们曾经的名字也来自国外。

昌化路,原名东京路。此处的东京不是日本东京,而是越南北部旧称。东京路先改为归化路,后改为昌化路。

句容路原名马崎(Moji)路,以日本九州岛上的门司港(Moji)命名。门司曾是小渔村,后来因港而兴。这条路同样也是在1943年收回租界时,以江苏句容改为今名。

1921年春天,大阪每日新闻社委托小说家芥川龙之介以视察员身份,从日本的门司港登舟,乘“筑后丸”渡海,于3月30日午后抵达上海。但作家出发前就身体不适,加上舟车劳顿,水土不服,一上岸就病倒了,住进了今峨眉路由日侨开设的里见病院,直到4月将尽,方才出院并游历中国三个多月。后来,这位作家将这些经历,都化入了他的《中国游记》。

在芥川的书中,记录了他和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人之一李汉俊的见面:“以信条言系社会主义者,上海‘少年中国’代表之一人也。”交谈中,李汉俊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形势,宣传革命主张。“李氏云,现代中国应将如何?此问题之解决,不在共和亦不在复辟。此种政治革命于中国改造之无力,过去既已证明之。现在亦复将证明之。然吾人之当努力者,唯社会革命一途而已耳。”(施小炜《芥川龙之介:邂逅中国的“新·创世纪”》)

此时,大约在1921年的5月。两个月后,李汉俊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海防路得名越南海防港】

李汉俊曾去李启汉创办的工人半日学校上过课。而李启汉则从半日学校出发去过叉袋角。

资料显示,该地南北有吴淞江两大河曲,曲度分别为90度和60度,北部河曲为凸出的三角半岛状,南部河曲为凹进的河湾。据文献记载,此处是明代中叶吴淞江下游改道宋家浜(即宋家港、减水河)的转折处。至清代中叶,这一带为苇草丛生、受潮水涨落影响的低洼滩地。《法华乡志》中称其为沙袋角。随着民族资本家亦在这一带低洼滩地上建厂,三角河曲顶端河岸两侧先后兴建了阜丰、福新面粉厂,涌现出不少豪门巨贾。在20世纪初的舆图中,在三角河曲处及安远路东端均标有叉袋角地名。也有一说,因袋装面粉两角叉开,形似河曲之角,乃将沙袋角改称为叉袋角。

叉袋角西侧的海防路,东起西苏州路,西接余姚路。其得名与海防哨所无关,而是来自海外,即越南海防港。这是一条1914年筑路至今没有改名的道路。今天,这条路上还有以海防命名的海防村和海防村居委会。

过去,这一带有上海第一铜棒厂、义生橡胶厂、上海乐器钢材厂、上海第十一毛纺织厂、上海织袜十五厂、上海美术颜料厂等不少中小型工厂,工厂工人也就集中居住在周边。海防路上曾有一所海防中学,过去名气一般,但如今已经一跃成为沪上的优质教育资源——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由海防路、余姚路、西康路合围而成的三角地带上,还有一条极具上海特色的弄堂——同乐坊。百年前,这里曾有多家工厂,从钢铁制作加工业、纺织印染业、化工印刷业到食品加工业……各种工厂留下类型不同的厂房建筑,也让这里成为沪上首批实践“文化创意+娱乐休闲”新思路的时尚社区。如今,这里是人们近悦远来,感受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场所。

题图来源:均 赵翰露 摄

来源:作者:沈轶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