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OFO的至暗时刻

近日,中国共享单车巨头ofo宣布,将关闭多数美国业务。这也是继中东/以色列、澳大利亚和德国后,小黄车本月在海外市场上演的第4次重大退却。与小黄车频繁传出退出海外市场不同的是,摩拜有关负责人表示,摩拜已经进入了18个海外国家,200多个城市,"目前并无海外市场撤退计划。"

彼时意气风发 此时狼狈不堪

时间回到2016年12月23日,作为中国共享单车企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OFO共享单车对外发布全球战略,宣称将在硅谷、伦敦等地开启城市服务试运营。由此开展海外征程。

2017年底,仅仅用了一年时间,OFO就从出海第一站的新加坡"骑"到了浪漫之都巴黎,中间跨越了20个海外国家和250座城市。据当时数据显示,OFO在海外共投放了1000万车辆,日订单量超过3200万人次。如此成绩,也为其带来了过去几年都很罕见的融资速度和资本参与密度,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OFO融资历程

如今,2018仅过一半,ofo就开始在海外市场接连败退了。

7月8日,ofo宣布停止在中东地区及以色列的业务运营,所有的自行车都会被捐献给慈善机构。从头到尾,他们在以色列不过呆了五个月时间。

7月11日,ofo方面表示会在60天内逐步调整,并着手关停在澳大利亚的业务。主要理由是使用率极低。澳大利亚9News新闻网介绍称,悉尼用户每天平均骑行的次数仅为0.3次。作为对比,其他国家用户每天骑行的次数,一般在2至6次之间。

7月12日,ofo在德国的试水也宣告失败,称将"在未来几周内负责任地退出"德国市场。据德国媒体介绍,ofo在德国唯一的投放地——柏林,投放了约3000辆车。OFO方称,这是一项"战略决策",未来不排除重返德国市场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摩拜单车开始在德国站稳脚跟,成为柏林最大的共享单车运营商。他们还在杜塞尔多夫、科隆等地也投放了共享单车。

7月18日,OFO宣布将关闭多数美国业务,并将在营销、工程等多个部门大幅裁员,目前已有多名ofo美国区的高管于近期相继离开了该公司,其中包括北美区负责人。

被收购还是走向灭亡?

"OFO缺钱并不是一个秘密,但是没想到会缺钱到如此程度!"一位OFO用户说到。

OFO此前曾在全国25个城市推出凭借芝麻信用免押金服务,但在5月份将免押城市缩至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和厦门5座。目前,OFO已全面取消了芝麻信用免押金政策。与之相反的是,摩拜于7月5日推出全国无门槛免押金的政策。

此外,OFO还采用了新的计费方式,据部分网友反映,近日使用OFO骑行了3分钟,行程费用却为2元钱。OFO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是涨价,是我们为更好服务用户"。该负责人透露,OFO正在测试新的计费方式和方法,用户的使用费用与使用时间关联;费用可能会少于1元或者多于1元,目前处于测试阶段。

由此可以看出ofo资金链已经非常紧张,实际上自从五月中旬爆出OFO单月成本高达2.5亿元,账面的可用金额已经不超过5亿元,OFO已经开始挪用用户押金来填补缺口,拖欠中间商10亿以上费用,资金链可能即将断裂等消息之后,媒体对OFO的质疑声就络绎不绝。偏偏摩拜卖身美团后,短时间内最不缺的就是钱。

为缓解资金压力,OFO曾计划售卖车身广告以获取更多的营收。毕竟对于共享单车来说,用户是最值钱的,车身广告被认为是其盈利的突破口。但是,北京上海两地日前都发布相关文件,对于车身广告进行了限制,可以说封死了其盈利最大的突破口。

在资本投资方面来看,阿里与滴滴曾先后入局OFO。但在摩拜被美团收购后不久,蚂蚁金服加码哈罗单车,联合复星集团投资7亿美元;滴滴这边,据36氪报道,预计年内投入总金额超过5亿美元,加大对青桔单车的投入力度,重点发力一二线城市单车市场。

蚂蚁金服副总裁纪纲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蚂蚁目前基本没有退出过已投项目,阿里也是一样,现在投了超过500个项目,蚂蚁加阿里一共有退出的项目,不超过20个。当然,慢慢的我们需要考虑退出的问题,因为有些公司已经上市,或者战略价值在变化,我们也会考虑适时退出"。

在这个关键时期,滴滴与阿里的举动,无疑都是在给OFO施压。

倘若OFO走上被收购之路,谁会成为最后东家呢?

哈罗单车与青桔单车,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颁布的禁止新增共享单车投放的新政制约下,一直无法进入一、二线城市。因此最靠谱的也就是滴滴和阿里。咱们来做个假设:

1、 假如ofo被阿里收购,很大程度上会与哈罗单车合并。但是,考虑到可控性方面的因素,ofo在内部的话语权可能会低于哈罗单车。

2、 如果ofo被滴滴收购,由于青桔单车目前在投放上遇到麻烦,市场体量远没有做起来,ofo则会成为滴滴内部重点发展对象。

一名前OFO员工表示,虽然自己已经离开OFO,但还是希望戴威能够早些出手,卖个好价钱,也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员工,拖的越久,对公司越不利。

但是,不愿放弃掌控权的创始人戴威并不愿接受被收购的结局,还在寻找能够独立发展的方法。只是,资金缺口的不断扩大,让OFO的底牌和选择权也越来越少。

在资本狂欢之后,市场进入到冷却时期。OFO若一直拒绝被收购,等待他的结局,或许只有一条......

古诗有云"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意思是:事物的繁荣和枯萎有一定的时节,就怕没赶上时机,而OFO偏偏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甚至将要赶不上。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mxsb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