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
在《春到南天》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犹如演戏,即使我是跑龙套的,也要跑好。”
这本书的作者劝诫世人心存善念,保持快乐,要有智慧地度过一生。
在采访中她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非常聪明,这两种人过去都被认为很不幸,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中国人。只要给中国人和平与安定,最晚到2020年,中国一定强!可惜,那时的我已经不在了。”
这位老人是叶曼,她被称为: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荣誉。
战争年代的女学究
叶曼1914年出生于一个富庶的家庭,原名刘世伦,祖籍在湖南。因家中有六个孩子,只她一个女孩,所以在家中多受娇惯。
她出身世家,家中对子女教育颇为重视,因此她从6岁就跟着家里请来的老先生学习《左传》,读完之后又读《孟子》、《论语》和古文。
而这,也为她以后深厚的文学功底打下了基础。
在叶曼八岁那一年,全家一起去羊肉馆子吃涮羊肉,进门的时候有一个人拉着一头羊进院子,那头羊跪在地上凄惨的“咩咩”叫,不肯进去。
等到开始吃饭的时候,一盘盘切得薄薄的羊肉片颜色鲜红地摆在桌上。叶曼一看到,就想起了那头跪地惨叫的羊,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过。
从此以后她就再也不吃有生命的食物,直到结婚为止。
因为叶曼父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别人都以为她吃素是因为从小信佛。其实不是,叶曼不但不是因为信佛吃素,小时候还对佛法,佛教非常反感。
十一二岁的时候叶曼的父亲就带她去听《成唯识论》,她年龄小,对于听不懂的道理只觉得不耐烦。认为佛法只不过是“有钱、有闲的士大夫们的高级消遣品而已。”
叶曼的父亲会让她教母亲读经,母亲学会后每日会念早晚经,然后烧香拜佛。等这一系列事情做完之后,就变得和平常人一样,照样发脾气、打麻将。
母亲的这种学佛方式让叶曼又加深了对佛法的反感。她觉得学佛不会平和人的心性,改变人的生活,只是一种特殊的消遣或者安慰品。
所以叶曼小时候虽然吃素,但是却不沾染佛教。一开始家人和父亲的朋友对于叶曼因不忍杀生而吃素表示赞扬,可后来父亲发现叶曼连鸡蛋和豆制品都不吃了。
每日只吃些青菜,就开始着急起来。孩子处于发育期,营养不均衡会影响健康,于是想方设法的让叶曼吃些有营养的东西。
叶曼的父亲买来乳酪和鲜番茄,对着所有孩子说,谁要是能吃下一片乳酪就奖励一元钱,吃下一个番茄也奖一元钱。
当时的一块钱和现在不一样,具有很大的价值,能买到一百五十个鸡蛋。叶曼的哥哥们都皱着眉头,一副不为钱财动心的拒绝模样,叶曼却为了得到钱而忍着怪味吃掉了。
后来叶曼才知道,哥哥们都是在配合父亲给她补充点营养,她也在“赚钱”中慢慢爱上了这两样食品。直到她后来做了父母,才更切身地明白了父母对她深厚的爱护。
她也在父亲的教导下,和自己日复一日的坚持中,磨练着自己的心性。
后来开始读中学,虽然男女同校,但因为传统的观念,男女需要避嫌,不能在一个班级读书。
当时一个年级男生有六七个班,女生就只有一个班。叶曼读书非常用功,成绩也很优异,因此成为了班长。
优秀的女生自然格外引人注意,尤其在女生还比较少的情况下。叶曼不但是全年级唯一一个女班长,她还经常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在学校里很有名气。
这时候有许多男孩子对叶曼抱有好感,他们给叶曼写信,还骑着自行车跟着叶曼上下学。
后来这件事被叶曼的训育主任知道了,恪守男女之防的主任以“性欠沉实”的罪名,给叶曼记了一个惩戒。叶曼非常难过,她回到家里委屈地哭,想让父亲帮她转学。
叶曼的父亲说:“绝对不可以,你现在还小,将来长大了,会发现社会上有很多不公平、委屈的事。但是,自己要是没错的话,不管有任何打击都不能够认输,永远不要对自己没做过的事情认错,屈服于别人。”叶曼擦干眼泪重重地点了点头。
到了下个学期,学校评选班级优生时念到了叶曼的名字,周围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同学们推着她到领奖台,她的脑中先是一片空白,然后冒出父亲曾经告诉她的话,后来叶曼还以最高分从这座学校毕业。
到了1935年高考,叶曼以国文最高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其实叶曼的心仪大学是清华,可是因为数学成绩太差而不幸落榜。
当时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胡适之,在看过叶曼的高考作文后,觉得她文学极好,便邀她来北大读书。那篇文章描写的是父亲过世的内容,她深刻地记得自己当时边写边哭。
但叶曼因其他成绩不达要求遭到其他老师的反对,最终胡适之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和强烈要求,让叶曼以试读生的身份进入了学校。
胡适
30年代的中国经济还很落后,叶曼并没有选择自己擅长的文学专业,而是抱着富强民国的理念选择了经济学专业。
不过她除了听自己的主课,还选修了胡适之、钱穆、闻一多和叶公超的课程,这些大师的课程,也为叶曼以后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读书的时候叶曼认识了校友田宝岱,他们专业相同理念一致,没多久就相互爱慕,定下终身,等到大学一毕业,两人就结婚了。毕业后叶曼在银行工作,田宝岱成为外交官。
对于自己的工作叶曼觉得很惭愧,她读书的时候一心想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可是她精心挑选的经济学,毕业后只学会了记家用账,和工作上的借方贷方。
看来,不管是哪个年代,大学生在毕业后都会有着相同的迷茫,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都派不上用场,而工作也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学有所成,回馈国家
后来叶曼作为外交官的夫人,随着田宝岱辗转于美国、日本等地驻外二十五年,最终旅居于美国洛杉矶。
在此期间,叶曼接触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西方的宗教,中年时她已经获取了很多知识,眼前的荣华富贵对她也没有了多少吸引力,而几十年的游历让她见到了太多生死,自然的就开始想到死亡。
经过朋友介绍,叶曼认识了南怀瑾,并拜他为师。叶曼带着满腔疑问对南怀瑾发问:“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
南怀瑾
南怀瑾没有直接回答她,就着这个问题,两人互呛了几声,最后推荐叶曼读《楞严经》,让她自己先寻找答案。
叶曼读了《楞严经》之后,就再也看不去其他的书了,她对书中的内容反复琢磨思考,但总觉得差点什么。
过了一段时间,她收到南怀瑾打禅七的消息,在大年除夕离开女儿、丈夫和新出生的外孙女,匆忙从美国赶了回来。
在这七天里,她与南怀瑾谈经论道,问一切她不懂或者迷茫的观点,几天下来受益匪浅。
后来面对采访时叶曼也总想起这段往事,说南怀瑾先生有很大的学问,但是骂人也很凶,不过有了南怀瑾的点拨,她对于生命的本质也在瞬间醍醐灌顶。
因此不管她在哪里,只要是南怀瑾要打禅七,叶曼都会赶回来。在这期间,叶曼也是逢师必拜,除了南怀瑾之外,她还拜了陈建民为师。
在看完了陈建民的二十本书之后,叶曼带着数不尽的疑问追着陈建民跑,扑空了几次后,终于见到了本人。
陈建民得知叶曼读了他那么多书后非常高兴,叶曼问一他能答十,他懂得的知识甚至要比南怀瑾还要多点,非常有学问。
叶曼拜师前还特地告知了南怀瑾,担心他觉得自己背师,南怀瑾却说陈建民是个宝,懂得东西多得不得了,非常建议她去学一学。
也是因为这种不耻下问,积极进取的精神,叶曼虽学佛较晚,却能极快地领悟并吸收,在后来还出版了诸多书籍。
六十年代,叶曼在台湾办了文贤居,文贤意思为文殊和普贤,表示要有智慧,还要有行愿。那时她领着众人打坐,专讲儒道士三家,传播传统文化。
七十年代叶曼在洛杉矶买了房子,开办文贤书院,每周六都免费开讲《四书》《道德经》,教授儒家、道家、佛家的理念。
她希望能凭借自己的一点力量,让更多的海外华侨认识中国文化。
过了几年叶曼回国,她偶尔会去清华和北大进行讲课,听课人数最多时曾高达六、七百人。但她主要还是行走于天南海北,对社会大众来讲。
在行走的过程中,她见识到各地的风土人情,社会面貌,佛心就会更加坚定,演讲时也能更打动人心。
八十年代叶曼参加世界佛教友谊会时,认识了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两人相谈甚欢,结下深厚的友谊。
某次聊天时,叶曼得知北京云居寺被日本人炸毁,昔日的经典古迹成为一片废墟,便发愿重建云居寺。
云居寺始建于唐贞观五年由僧人静琬创建。其建筑恢弘庄严,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观赏价值,未毁坏时期香客往来不断,香火常年不灭,是北京有名的寺庙。
叶曼后半生致力于佛学研究,看到代表佛教文化残破的塔楼内心颇感不忍。
九十年代,已年过古稀的叶曼奔波于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在各地讲述云居寺的故事以及其珍贵的石刻版经,她以虔诚热烈的心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听她演讲的群众深受影响,纷纷供奉善款,为重建云居寺献出一点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演讲,叶曼最终筹集到三十二万美金的善款。
她用其中三十万美金作为云居寺重建修缮的费用,剩下的用作创办希望小学。
叶曼的这一善举得到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何鲁丽以及十世班禅师的接待,赵朴初也制作了一条横幅赞扬。
1992年,叶曼因不遗余力地宣讲和对佛教传播做出的贡献,获得了世界佛教协会及二十七国代表参加的佛教大会赠予的金奖。
至今云居寺已修缮完工,并成为了四A级旅游景点,其寺内建筑也根据老照片经过多次修改,长达几年的修复,最终完美复原。而希望小学也已建成十三所。
叶曼曾担任北京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和妇女杂志主编。因为有着东西方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豁达乐观的处事态度,面对别人的困惑,她总能很好地做出开解。
她曾说过最忌生气,生气会损耗人的生命,快乐的生活才是长寿的好办法。
面对愁眉苦脸地找她人,她总是露出一张笑脸,让人平心静气。因此叶曼收获了一大群心态端正的追随者。
2006年末,叶曼受邀在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进行了专题访问,讲述了她对生死的看法,说出:“我随时随地准备死,但是我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浪费,尽量利用它,时时可死,步步求生。”
曾有大师预言叶曼能活到103岁,于是她希望能在预言中的十年里安排好要做的事,努力工作。
随后又受北京大学邀请,为学子做了“中国一定强”的演讲,其中就有2017年被网友上传到网上爆火的一段“预言”的短视频。
她根据自身所学所闻做出对未来的判断,切身处地地鼓舞着年轻的后辈们。她的思想和观念也被广为流传,最终得到证实。
寿终正寝,无愧生命
2010年10月开始,已经96岁的叶曼在良友国学研习基地开讲《楞严经》,此时的叶曼距离曾经对生命感到困惑,捧着《楞严经》反复琢磨的佛门小白已经过了很多年。
她如今佛法渊博,知识深厚,浑身一股淡然处世的气场。且不论寒暑多次开讲,次次人满为患。她的讲课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令人不知沉浸并深受感触。
2017年2月16日,叶曼在家安详示寂,享年103岁。她这一生也说自己曾说过一半,不浪费分秒。
在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学识后,她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国人,让世人都了解国学的魅力,并始终对祖国有着深切的期望和信任。
如今国家昌盛,繁荣兴旺,强大到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撼动的地步,这盛世如她所愿。
参考资料
[1]《大众日报》,2009年3月20日,《叶曼的世间情》
[2]《南方日报》,2010年4月25日,《叶曼的“智慧人生”》
[3]《长寿》,2016年9月1日,《“在学习和快乐中忘记衰老”——国学大师叶曼的长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