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技术与生命|姜奇平:穿越虫洞:后人类生存空间(附解释)

看了《技术与生命,一场让57万人都不淡定的会议我们完胜!》,穿越虫洞之后奉上姜老师的PPT,文章点个赞

,今天就满足你们......

掌声有请姜奇平老师......

2018年11月24日13时,第二届互联网思想者大会在东升国际科学园圆满开幕。会议当天来自各社会各界的近300人参与了会议,互联网直播平台也有近57万人的观看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老师发表的主题演讲《穿越虫洞》。

阅读前请思考:

1:穿越虫洞之后,人类的生存状态会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2:什么是宇宙的“性高潮”

3:虫洞的“亲”具体指什么?

首先,我解释一下“后人类”,我用它来指“后现代人类”这个概念,相对于现代性人类来说,后现代人类是谈后现代或者工业化之后未来的信息化,人类的生存状态会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我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后现代人类活在虫洞里面。

我将从三个层次来谈虫洞是什么意思:

第一从自然科学角度;

第二个从隐喻的角度来谈,是干(科学)湿(人文)混合以后的角度;

最后从人文的角度,完全从湿的角度,或者意义的角度来看,虫洞是指什么东西。

1、作为科学的虫洞

首先作为科学的虫洞,我只能用大话西游的方法,用几句话试图概括全部的天体物理学说。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虫洞是这么一个故事:当前在北京,来了一个大师,他在得诺贝尔奖之前,曾经是电影《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叫基普·索恩,导演诺兰要求他提供让主人公从黑洞中回来的科学依据,但是他的科学理论正好相反。

当年基普·索恩的学术观点认为黑洞是回不来的。作为编剧的诺兰说,那我怎么拍,这主人公进去出不来了?必须得改写物理学,让人从黑洞里出来。后来索恩说服不了导演,那为了好莱坞,干脆改写人类物理学吧,于是为了这个狗血剧情,他改写了天体物理学的发展方向,从而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首先基普·索恩从他老师约翰·惠勒那得到灵感,作为硬科幻,我不能违反科学原理,所以我就得改写科学原理,他怎么改呢,很简单,黑洞进去要出来,要设计一个反向的机制,叫白洞。

虫洞是什么呢,简单的物理学表达,就是连接黑洞白洞的通道。现在他由此获得了去年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好莱坞一高兴,又发给他了奥斯卡金像奖,所以他是人类第一个左右脑同时获奖的大师。

这幅黑洞图像,就是他得奥斯卡金像奖当时的设计,他是拿公式计算出来的,了解了虫洞模型和《星际穿越》中的狗血剧情,我们就大概理解了现代物理学家在干什么,第一节天体物理学我就讲完了。

2、作为隐喻的虫洞

第二节解释作为隐喻的虫洞,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给它干湿配比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答案。

首先我们来看物理学家的问题出在哪,所有物理学家底层的思维都是来自于笛卡尔的世界:非黑即白。

笛卡尔提出的理性带来两场运动:启蒙运动和工业化运动。但笛卡尔一生都在纠结,我们在百岁山矿泉水广告里,看笛卡儿喝着泉水,追求的女孩子是瑞典公主克莉丝汀。他当时整天求婚,结果那时候有“网管”部门,把他向王宫里寄的情书都烧了。

那他怎么递情书呢?他在临死前写了一个数学代码,审查官不知道,审核通过了,结果克莉丝汀一看,就明白了,那是“心”的数学代码。笛卡尔一生在心和物之间纠结。

这个毛病就传染给了物理学家。物理学家的底层思维是二律背反,接着笛卡尔犯了同样心物二元毛病的是康德。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东西,值得我们终生仰望,一个是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一个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但是他二者统一不起来,这样导致了我们对黑洞的解释出现问题了。

你要想想宇宙还有与“物”相反的“心”这一半的话,你光用黑洞这样的物的解释,是不是有漏洞?

我现在打开窗户说亮话,黑洞的本质什么呢?是“从物到心”的转化。因为物理学家没有自由意志和关于意义所有的知识,他不知心为何物,所以他一直在追求物质的极限中,找不到与物相反的东西是什么。而物质的极限,就是没有任何物质特点了,比如他没有质量,但是有极大的引力。

但是你看,心正好是没有质量,但是密度极高,能把所有的东西吸引过来,包括星球。物理学家从来没想过这一条。

那么白洞是什么呢?是“从心到物”的转化。这时再看白洞和黑洞,就有一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加在一起的感觉,就是黑和白,黑和白比喻的是什么呢,就是心和物,也就是说,我们现代人类生存的空间非黑即白。我们要穿越这种黑白对立状态,这就是我们后人类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虫洞要穿越的是什么呢?刚才段伟文老师说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彼岸。按照康德的观点,他认为物自体是实在的,但是“彼岸”是一个永远趋近但达到不了的东西,那个东西其实就是自由意志和情以及意义存在的空间,也就是说物理学家老卡在这里面,不知道“彼岸”为何物。

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概念,关于“心”的问题。如果世间皆有心物二重属性,也就是说人是有情的,天也有情,如“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果这个道理成立的话,“彼岸”是不是一种和物相反的镜像?

这就是情本体问题。物自体与情本体该如何被穿越?我认为这是我们突破工业化带来的人性干燥的沙漠要核心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变成了,我们刚驱逐出物质权力的暴政,又招来一个数据的暴政,数据物化的特点是把我们的自由意志,所有“湿”的部分,情感的部分挤干了,仍然压迫我们。

好比我们做一个乳腺摘除手术,都需要根据数据来决定,而不能由自我来决定,自我是什么不知道。

我们来看,虫洞是什么呢,虫洞是需要建立通路,也就是说,几万光年瞬间跨越,在心物二者之间进行转换。

你想想黑洞是什么,黑洞是女人。把女人当做黑洞,男人是一个星球,男人代表巨大的物质力量,但是他在什么情况下会被黑洞吸引住?当他恋爱的时候。比如说笛卡儿被克莉丝汀吸引的时候,他球也不是。我们的结论,黑洞说的是,女人是个洞,男人是个球,男人见了女人球也不是。

那白洞是什么,一说白,我们可以理解为白富美,一个白富美如果碰上一个小伙子,叫杰克,恋爱得死去活来,她会想把所有的物质能量,她老爹给她挣的钱散尽了,取得这个小白脸的欢心。我们可以看到,白洞就是这么回事。

虫洞是什么?牛郎星见织女星的时候,咱们别走26万光年,能不能按照现代科学计算,大概最短的路程是一千里,甚至一年就可以穿越26万光年,也就是我们要找到一条最短通道,这是我们今天要增加的新知识——怎么穿越?后人类跟我们的方法不一样,我们讲的是如果牛郎遇上织女,转到星系边上绕远,其实天体物理学家有一个重要发现,有捷径可走。互联网,就是OSPF(最短路径优先)这种快速通道,这个快速通道是什么呢,我先给大家留一个悬念。

我先往下讲,说一说奇点,它是心物分界点。

物理学家没有心的常识,他老是不理解奇点是什么。奇点在数学上很好描述,但是他们不知道在文学上如何描述。拿《星际穿越》举例,奇点就是极度的物质化被极度的幸福生活融化的状态,一个人完全被物化了,把意义和自由意志全部去除,归结为权利和金钱奴隶,这个时候我们进入的是白洞状态。

那么后现代人类想的是什么呢,他说黑与白两个都不好,全都是物质也不好,全都是心情也不好。我要来回穿越。这个时候,人类需要重新思考黑洞是什么。实际上,黑洞是宇宙的“性高潮”。你会发现,黑洞它能把一个球变成球也不是,他一定是具有极大的魅力,但我们看到物理学里面没有高潮,高潮是精神力量的极限,也就是自由意志和意义的极限,自我实现达到癫狂体验。

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宇宙都是心物一体,黄万盛老师说的体。但是宇宙如果他没有身体的话,没有肉胎的话,他能达到高潮吗?宇宙的高潮并不真的是人体上那种精神,而是叫作弦(膜)这样的高维运动,代表的是与质量相反的那一端的极致。就是这么回事,我觉得咱是不是可以启发启发物理学家用这个方法来讲,也就是让他们上几天文科班的课,能够对这个有新的看法。

3.心物短路:后人类以百慕大为家?

现在我们知道物理之理遇到极限,我们转到另一端的人文视角看问题。下面我们进到第三个环节,探索一下后人类到底存在在哪。

我告诉大家,可能后人类以百慕大为家。百慕大是我们现在地球上高度衩怀疑的虫洞。虫洞的特点是什么呢,它在两个平行宇宙之间,瞬间穿越。在穿越的时候,会遇到通道,这个通道非常短,类似百慕大这样,未来我们有可能会觉得,在百慕大待着就舒服,别的地方不舒服。

首先后人类想穿越虫洞的话,也就是他要在心和物之间来回穿越,第一个要穿越的是技术虫洞。

在技术手段上是通过CPS(信息物理系统),也就是把活的东西,“黑”的系统,和死的东西,“白”的系统,联为一体。我们叫做CPS,是现在工业4.0的主题。接下来我们来看它在艺术里面的表现,图上这个作品(《The Riverside》)这是一个叫刘佳玉的艺术家建立的黑洞。

这个黑洞是把北京和伦敦迅速通过黑洞连接,他复制同一个地形地貌,在英国往地上投影水流的时候,是按照北京的天气和时间,包括光线,改变虚拟水流的面貌,在英国可以时时看到北京的变化,也就是穿越时空。以后我们可能对这种事情,穿越特别感兴趣,而小孩喜欢看穿越剧其实是跟这个有关。

我们接着看,第二个要穿越社会虫洞,这就是我真正想说的,社会的虫洞如何穿越?我认为,要改变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导致黑白区分的是理性,那么和理性相反的东西,不是反理性。

我在新加坡对华人社会提出一个文艺复兴的口号,我认为是“亲”,人与人之间相隔万水千山,但是“亲”之后,瞬间就合为一体。

2008年北京奥运会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社会穿越学的第一部著作就是《论语》,我们看到《论语》就是在讲穿越。据说伯牙弹琴的时候,终于明白日月星辰,山花林鸟,凤鸣蝶舞,潮起瑛落,皆可入音。他认为宇宙在拨动一种琴弦,拨动人的心弦,所以我认为要搞清楚物理学的弦论,需要既通心也通物,既是文科也是理科。

那么孔子是怎么论述虫洞道理的?孔子提出“君子笃于亲”,我们可以看到儒家之道他是亲民之道,“亲民”后来都说成是“新民”,也就是,我们老百姓如果没有“亲”这种天地之仁连接,必然屈服于物质力量,不外乎是权力或是金钱;但是当我们有“亲”的时候,忽然世界发生了变化,那也就是说君子笃于亲,而民兴于仁。

这才是仁的本意,仁就是天体物理学里面说的弦,是人通达于人的最短的关系,这种关系也代表着整个互联网底层技术架构的核心(OSPF),换句话说,互联网通过虫洞体系,优先建立了人们从技术关系到社会关系全面的虫洞体系,从人相互疏远到“亲”这样的过程,使我们从物质世界中找到意义以及自由意志。

概括一下我的观点,我们的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湿的世界,讲人情的世界,我们从中通过社会“白洞”进入第二次浪潮,进入干的世界;我们现在要从第二次浪潮穿越到第三次浪潮的世界里面,通过社会“黑洞”成为后现代人类,他们生存所问的终极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通过虫洞实现心物一元,走向情理交融的世界。

我最后下一个结论,

第一,心的尽头是物,这是白洞;物的尽头是心,这是黑洞;虫洞是连接心物的快速通道;

第二,现代性人类,其特征我们叫做异化或者疏远,根源在于自由意志的丧失,或者叫意义的丧失,现代人类的本质是心物二元、非黑即白后的物化;

第三,后现代人类为了寻找意义,以及寻找自由意志,需要发现一个回到人的本身的通路,为此穿越非黑即白的世界,我们叫做包容,叫命运共同体,讲的是合情合理。

最关键的是:虫洞这一快速通道是什么?我认为在于把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即这个“理”,改成“亲”。当亲这个状态全面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时候,后现代人类的虫洞就找到了,用他来“短路”所有情和理,是和非,黑和白之间的二元对立,使宇宙达到和谐。

附:奇平视点:穿越虫洞——后人类的生存空间

在11月24日第二届互联网思想者大会上,我作了《穿越虫洞——后人类的生存空间》的演讲。“黑洞是宇宙的‘性高潮’”这句玩笑话引起了轰动。会场内外,人们见面必谈“高潮”。但我讲的别的,大家反映都没听懂。在此解释一下。

我一开始就说明,我说的后人类,是指后现代人类,与之相反的是现代人类。因此演讲的主题是在辨析后现代性有别于现代性之处。

当时没有展开讲,现代性、后现代性,这是人文科学的概念,从人文科学立论后人类,是针对从自然科学角度定义后人类而言的。

科技角度讲的后人类,是指一半由人工技术(如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一半由自然生命合成的人类。比如福山所说的后人类。与古代半人半仙的存在一样,其改变在于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改变,涉及的是自然变化。大家谈的多是这个角度,我认为应交给科学家来讨论。

人文意义上的后人类,与科技意义上的后人类不同。其改变在于人与人关系上的改变,涉及的是社会改变。

人文现代性的内涵,是由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起定义的。核心是理性。因此,现代性人类,或现代人类的核心属性,就是理性。这里说的理性,是本体论概念,不同于认识论中感性、理性所说理性。其中的感性认识,也是理性的。这种理性,超越了各种主义。现代性运动中兴起的各种主义,都是理性主义。

人文后现代性的内涵,与理性相反,但不是(认识论上的)非理性或反理性,我把其中的本体概念概括为“亲”(如“亲民”,“君子笃于亲”语境下所说的亲),一致于仁对应的本体概念。陈来说:“仁体即是天地万物浑然的整体”。亲是感性的,阿里巴巴见面问候“亲”,就是感性的。但这种感性,与体验相通,不等于感性认识,如朱熹说的理,不是“理性”。是基于天人合一、情理交融而讲(王阳明说:“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不认为黑白是“间隔”的),因此与笛卡尔的同名概念,含义相反。

我借用天体物理学中的“虫洞”概念来讲解后现代理念,先从科学角度讲一遍虫洞,再从科学与人文角度讲一遍虫洞,最后再回到正题,单从人文角度讲一遍虫洞。这就是整体的思路框架。

1.作为科学的虫洞

要用三张PPT讲清天体物理学中的虫洞是不可能的,也不是演讲重点,因此我用“大话西游”的方式讲解。

我说,天体物理学是按《星际穿越》中的狗血剧情需要发展的(事后一位老先生问我,是真的假的,我说当然是假的,幽默而已)。

但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当年,好莱坞导演诺兰找到大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当科学顾问。让他论证主人公从黑洞中生还的科学依据。索恩的观点正好相反,认为黑洞有去无回。不得已,索恩出于剧情需要,设计了一个科学模型,先是设一个黑洞的反机制,这就是白洞,再用他的老师惠勒提出的虫洞,将黑洞与白洞联接起来。

索恩由于科学与电影两方面的成就,同时获得了物理学诺贝尔奖与好莱坞的奥斯卡奖。(会后,那位老先生追问,你说的虫洞、黑洞、白洞,科学上证实了吗。我说,黑洞基本证实;白洞没有;而虫洞本身没证实,但作为前提的引力波已证实。索恩获奖即与引力波有关。)

我讲,虫洞就是颠倒黑白的联接通道。整个天体物理学的宇宙主体框架,简单说就是:黑道上进,白道上出。我说,天体物理学,已经讲完了。大家哈哈大笑。

2.作为隐喻的虫洞

但是,话锋一转,我对听众们说,这种解释,不能令人满意。

因为,这只是科学家看宇宙。科学家看世界,有天然缺陷,在于,只从理性这一面来看。我这里在暗示,与后人类相反的那个点,就在理性。科学家都是“现代性”人类。

理性(而非理性认识)不同于“亲”的最大特点,是心物二元,非黑即白。理性的首倡者是笛卡尔。我引百望山矿泉水广告中所指的笛卡尔与克丽斯蒂公主的故事说明,笛卡尔一生都没处理好心理二元关系。笛卡尔的世界非黑即白。接下来是康德的二律背反。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东西,值得我们终生仰望,一个是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一个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但星空(物自体)与道德,难以统一。存在物本体(如康德的“物自体”)与心本体(我用李泽厚的“情本体”替代)的二元对立。

我指出,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自体,对物自体来说,彼岸是不可知的。这是物理学的天然知识盲区。黑洞是一个深受物自体理念影响而得出的概念。相当于在探究物质(物自体)的彼岸是什么。这个彼岸具有与物自体完全相反的性质(如黑洞没有质量),但却因此具有某种强大的力量,可能成为一切物质(物理学称为“质量”)的归宿(或者说墓地)。黑洞研究表明物理之理遇到学科认知的极限。

这时,我开始引入与现代人类相反的后现代人类的视角。我说,物理学的知识盲区,却不是社会科学的盲区。因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恰好是物理学的彼岸世界。物理学家业余的领域(自由意志、情感等),恰是彼岸的社会科学的专业领域。因此,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视角、心物一元的视角(因此是后现代人类的视角)引出的一个必然推论十分简单:物的彼岸,一定是心。这是一个脑筋急转弯。

这时我讲到了那个引起轰动的认识:重新思考什么是黑洞:宇宙的“性高潮”。黑洞代表没有质量,但密度极大,可以将巨大的物质吸入其中。这十分符合情感中高潮的定义。我说的高潮,包括人的性高潮,意大利歌剧中华彩乐章引发的高潮,足球中绝杀引发的高潮,等等。高潮,是心的极致。是心这种现象特有的,不同于物理学研究对象的东西。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有钱不等于快乐,一个具有巨大物质财富的男人,遇到一个具有无穷魅力的女人,瞬间就会象恒星被黑洞吸进去一样,化得无影无踪。

我讲,如果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从根上结合起来,消除心物二元来认识黑洞、白洞与虫洞,就会突破思维极限。从后人类的角度(心物一元、文理融合的角度)如何认识黑洞、白洞与虫洞?

以黑洞为例,相当于认为,女人是个洞,男人是个球,男人遇到女人,球也不是,因为被吸进去了(象黑洞吸入星球一样)。此时会场爆发出雷鸣的掌声(事后朱嘉明说,是他带头鼓掌的,我表示感谢)。

白洞是相反机制,指巨大的物质力量(能量等)反向吐出的过程。我比喻,好比一位白富美,见到《泰坦尼克》的主角杰克,一见钟情,会把她父亲一辈子挣的钱都吐出来,好比白洞一样。

而虫洞即阴阳鱼,是太极图中负责黑白转换的。因此,在文理科合一的语境中,虫洞代表的是穿越心物二元。 “虫洞”要穿越的是物自体与情本体的二元隔绝。奇点则是心物分界点。

3.心物短路:后人类以百慕大为家?

最后,我从人文科学角度解释社会的虫洞是什么。

有人说,百慕大是物质化的地球上通向另一世界的虫洞。从人文角度理解虫洞,心的尽头是物(白洞),物的尽头是心(黑洞),虫洞是联接心物的快速通道。

在后人类的生存空间中,穿越技术虫洞,靠的是CPS(信息物理系统)。刘佳玉《TheRiverside》就是一件反映虫洞原理的投影作品,让北京与伦敦穿越心物时空间隔。而穿越社会虫洞,则要靠“亲”。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马化腾在利用微信,拨动了“朋友加朋友加朋友”这样一根心弦,化无为有,化有为无。“亲”是后人类的虫洞,用它来“短路”情理、心物、是非、黑白等二极。这就是后人类的生存空间所在。

现代性人类,讲心物二元,非黑即白。现代性人类不仅不会"笃于亲",而且强调背离亲。对新教来说,上帝比爹妈重要。究其实质,理是一种烘干人情的"体系"。后现代性人类(后人类),穿越黑白,讲合情合理。这时说的理,是情理。其中的情通于亲,是理在毛细血管水平的结构化。"亲"在代数图论中,就是网络结构中的邻接矩阵。

我很遗憾现场很多人对我说,没听懂我在讲什么。其实我要表达的很简单,我认为后现代人类,与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以来人类最大不同,在于不是只靠理性来判断问题,而是更注重将情感(可达高潮的)与理性(不会高潮的)结合起来判断问题。说白了,不是光看有钱没钱,而主要看快乐不快乐。这里的快乐,不是指感性享乐,而是一种直觉,即瞬间将理性与心情关联在一起的能力,就象虫洞一样,将极端相反的事物关联在一起。

(本文根据姜奇平老师在第二届互联网思想者大会上演讲所整理,老师本人已确认,如有疑问,可随时联系小编。谢谢)

关注“网络智酷”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后台回复“姜奇平”即可获取姜老师的PPT,未来穿越社会虫洞,则要靠“亲”。

-End-

大会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