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铁锤杰克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二营长,你的意大利炮呢?给我拉上来!”
相信上面的台词,许多看过《亮剑》的观众都耳熟能详。而攻打平安县城,“怒发冲冠为红颜”这一举动,也使得“李云龙”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颇具男儿气概。不过,《亮剑》中的“意大利炮”其实不是意大利货,而是法国的施耐德“75小姐”。
但在长达8年的全面抗战中,与施耐德“75小姐”并存的“意大利炮”还真就存在过。而它的出现,不仅使中国军队有了与日寇一决高下的本钱,更是嚣张跋扈的日寇挥之不去的噩梦。
【李云龙身后的那门法国造“意大利炮”轰平了平安县城的城门楼,而现实中的“意大利炮”则击毁/击伤了诸多日军战车】
抗战中,中国军队使用的“意大利炮”,正式型号叫“1935型47毫米32倍步兵炮”(Cannone Da 47/32 M1935.)。原先是由奥地利的“百禄”(Böhler)兵工厂设计生产,但随后被意大利陆军购得许可。虽是为步兵支援而生,但M1935型47毫米炮的弹道平直,除了打步兵以外,也可发射穿甲弹,对付敌军的轻型坦克。
自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采购了相当数量的一批M1935型47毫米炮(一说100门,另有资料显示为数十门)配发给若干调整师内的反坦克炮连,强化己方步兵单位的反坦克能力(诸如中央军的陆军第3师,师长李玉堂将军)。除了调整师外,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之精锐:军政部直属装甲兵团下属的反坦克炮营(也称:战防炮营),除了原建制有3个连的“德国炮”——Pak36/37毫米反坦克炮连外,还另外附加了一个连的M1935型“百禄”47毫米炮,此等阵容在近代中国陆军史上,可以说是相当豪华了。
陆军装甲兵团使用的Pak36/37毫米反坦克炮。它与“百禄”同为抗战初期斩杀日寇的利器
事实证明,作为一款步兵支援武器,“百禄”47毫米炮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其穿甲能力堪比同时期的2磅炮、Pak36/37毫米炮以及苏军的45毫米反坦克炮,远远强过法军的25小炮。这也是为何民国要员在访问了一系列欧洲军工商后,对“百禄”如此青睐有加的原因之一。
在一次军事重演活动中,正在将分解后的“百禄”47毫米炮组装的外国军事爱好者。对于缺乏机械化、摩托化车辆的中国军队来说,能够将这样一款火炮“打包上马”,无疑是再好不过的。而在意大利陆军中,“百禄”47毫米炮也往往是配属给山地师(诸如阿尔卑斯山地部队)使用。
注:以上表格均为47毫米32倍的数据,在随后意军又开发出了新式的47毫米40倍坦克炮
注:使用破甲弹,在命中90°的垂直钢板时,可击穿55毫米的装甲(无视距离)。另外,意军用的47毫米穿甲弹重1.44公斤,破甲弹重2.37公斤。相比没有任何装药的大英“铁坨”,意大利人的47炮可谓是“良心”。(原表中应为M1935/1939型47毫米炮,此为资料错误,特此更正)
搭载47/32炮的意大利Semovente L.40型自行火炮彩绘
意军的M15/42中型坦克,其使用的就是40倍的新式47毫米坦克炮
一个准备为“百禄”47毫米炮装填弹药的意军炮组,摄于1941年的北非战场
除此之外,“百禄”47毫米炮有两款,1935型采用了半充气式轮胎,而1939型则改进了悬挂与火炮身管。不过,就算再怎么改,欧洲战场已然不是“百禄”主宰:随着二战的爆发,意大利人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危机:北非有英军的玛蒂尔达重型坦克,在东线则有成批的T-34/KV-1.光依靠这门小小的47炮,根本奈何不了这些横行的钢铁巨兽。
但是,面条国的“水管炮”,在亚洲战场则摇身一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日寇梦魇”。淞沪会战结束后,负责参战的日军第5战车大队在上报的自身战损中这样陈述:“米田大尉部,为37毫米战防炮毁伤8辆(2辆燃料槽被击穿起火后焚毁,无法维修);被重迫击炮毁伤2辆;为穿甲弹打坏机枪防弹器、观察镜2辆;损毁战车炮防弹器2辆;命中炮身炮管内部损毁2辆;除此之外还有多辆战车机枪、火炮部分损坏;共毁伤18辆。”
“细见中佐部:2辆为迫击炮弹命中(1辆起火);5辆为敌军战防炮击穿(1辆起火);被步枪子弹击穿数辆;被轻机枪击穿1辆;共计毁伤数十辆,无法修复为八辆。全队伤亡约一百六七十人,至少十人永久失明。”而上述的战绩中,就有一部分属于“百禄”。
与步兵练习步坦协同作战的日军八九式中型坦克。其正面装甲最大处仅为17毫米,顶部装甲更是只有6-8毫米左右,连迫击炮都能对其车组构成致命伤。
除了在淞沪会战中编入陆军装甲兵团反坦克炮部队外,“百禄”47毫米炮还先后参加了武汉、桂南、缅北等地的作战,多次“打脸”嚣张跋扈的日寇。
但是,“百禄”也有致命的缺点。一来,它没有用于防住流弹、炮弹破片的火炮防盾来保护射手,二来它的牵引结构并不牢固,采用卡车/全履带炮兵运输车牵引时,很容易出现炮架断裂的事故。但这些不利的因素,都被机智的抗日军民所一一化解:“百禄”难运,我就用骡马甚至人力来运输。“百禄”漏防,我就加大伪装力度,力求“先敌开火、先敌命中、一击必杀”后迅速撤退。
1942年的新加坡战役中,一辆97式中型坦克与行进的日军步兵纵队“打了个照面”。作为二战中日军产量最多的中型坦克,97式中型坦克的正面有25毫米的装甲,即便如此,还是扛不住“百禄”47毫米炮的雷霆一击。
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中国军队的技术兵器也由“大杂烩”逐步转向苏械-美械,并最终在1945年赢得了对日战争的胜利,而“百禄”47毫米炮也可谓是功不可没。现如今,在北京的军博还陈列着唯一的一门“百禄”,静静地向来访的人们讲述它辉煌的过往。
现如今珍藏与北京军事博物馆内的M1935型“百禄”47毫米炮
本文参考资料:1:抗战时期陆军武器装备-步兵炮/防空炮兵篇 滕新云 老战友出版社20032: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18-1937 徐帆 甄锐 长安出版社 20153:Wikipedia:Cannone Da 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