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2 10:16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刘慧
许竹楼
9月12日,由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西泠书画院主办的“薪火相传——纪念许竹楼先生诞辰110周年暨田舍郎花鸟画联展在杭州国画院美术馆开幕。
此次纪念画展分两个部分,一是许竹楼先生的作品,二是田舍郎的作品。传薪之旨趣,不言而喻。人们期待的不仅是田舍郎画艺的青出于蓝,更期待的是技法与人文,传承与创新。
许竹楼(1907-2005)浙江杭州人。祖籍广东番。毕业于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幼年曾受吴昌硕指点,青年时与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高剑父等多年共研绘事、得意殊深。1931年在杭州创办大中华文艺社及西泠书画社,蜚声中外,1934年其作品先后在上海、南京、汉口、天津、北京、太原、沈阳、大连、青岛、广东、广西、重庆、昆明、贵阳,香港等地展览,莫不众口交誉。嗣后又赴日本、越南、泰国、缅甸、新加坡、法国等地展览,足迹所至,受到热烈欢迎。许竹楼画的花鸟、山水、人物等千姿百态,尤其是他画的雄鹰已飞遍全世界,深受人们喜爱和赞赏。作品在海内外影响甚大。中央及各省市文史馆、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均珍藏有其作品。传略辑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世界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1984年被聘任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1989年出任江南画院首任院长。1994年被聘为浙江工业大学教授。
许竹楼《惠风和畅》
“嗬,好大的画:白宫里藏有不少中国画,可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大气派的巨作。”这是美国里根总统偕夫人访华参观上海玉佛寺时,总统夫人在四帧巨幅山水画前驻足观赏时发出的赞叹。巨作描绘的是我国四大佛山的雄姿,画师将西洋与传统笔调熔于一炉,笔墨酣畅淋滴,气势十分壮观。艺坛名宿王个簃读画后,也特为作者题写了“艺林止珍”四字,以作评价。巨画就出自江南著名书画家许竹楼先生之手。他从艺一生,书、诗、画俱精。在艺坛享誉甚高。
当代众多艺坛名匠对他题蹭的各种书画,垂挂于画室四壁。陈从舟题“名重艺林”、钱君陶题“法宗南北”、李苦禅、陆伯龙题“江南独步”,这些行家所识,当非虚誉。三分天赋七分勤,梅花香自苦寒来。许老艺术上的收获是与他一生刻苦分不开的。他自幼酷爱绘画。他曾说:儿时学画,如同入魔。天寒地冻,手烂足肿,绝不为苦。有时纸色用罄,使用清水在桌上练习。9岁那年,有一次边吃饭边琢磨画画,竟将手中的被慎蘸黑,涂了一嘴黑墨尚不知晓。稍长,他有幸得益于吴昌硕先生指点。继后又结交了徐悲鸿、齐白石、刘海粟、高剑文、张大千等众多画界名师,共研绘事、得意殊深。终成“江南三绝”。
许竹楼先生之眼界与格局,很大程度決定了田舍郎的胸怀与高度,也直接影响了他最终走上了艺术丹青之路,可谓传承有因。
田舍郎1968年出生于杭州,自幼随外祖父许竹楼习画,后师从花鸟画名家陆抑非。现是杭州西泠书画院专职画师、院长助理、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获2007年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纪念叶浅予诞辰100周年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黄河壶口赞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等。
田舍郎《阳春和畅》
田舍郎的作品以花鸟见长,笔墨淋漓,赏心悦目。此次展出的书画作品为他近年创作的精品。田舍郎是画家田振玉的笔名,语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取名如此,画家之淡泊宁静,可见一斑。虽年不及半百,田舍郎却早生华发,举止谈吐,慢条斯理,酷似老翁。然而一提笔,他便精神抖擞,挥洒自如,落笔生花。田舍郎坚持“继承不泥古,创新不逾矩”的探索原则,作画时善于驾驭用水之法,使作品水墨淋漓,墨色生韵。他的花鸟作品,借鉴了山水画的技法,使构图富有张力,造型生动传神,别具一格。
值得称道的是,他画面上的“势”不仅取自客观自然,更是他内心气质的一种表现,富有激情和冲击力,画面气势的形成与取景的繁简和虚实有关,古人有从实处取气和从虚处取气之说。田舍郎深谙此理,他从自己的素质、性格和意趣出发,常常取繁景,往密处画,并用团块结构来加强整体气势,追求刚强、雄实的审美趣味,但他又善于在实中巧妙地用虚来穿插、照应,使画面呼吸畅通、气韵生动。
以线为骨、以墨为魂、以水为韵,田舍郎在全景花鸟的创作上颇有特色,作品以小见大、繁而不乱,有传统、有时代、有情感。他的绘画语言结构整体上是雄健大气的,但在关键处却流溢出花卉的委婉、柔和、秀丽之美。在单纯中求丰富、在丰富中求单纯的创作经验也形成了他的特色。
许竹楼鹤《 寿》
田舍郎是一位谦和而又颇具风采的艺术家,是那种身着对襟衫那种质朴文雅和憨厚单纯的模样。在田舍郎表面平静的姿态中,蕴藏着一种巨大的艺术热情。这股热情激荡着他在艺术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奋进。“新而不讹,平而不凡”是田舍郎中国画追求的意境,清新平易,韵转低回,亲切感人,在他的艺术见解当中也充满着不作浮夸而有见地的特征。他常说,画室周边盛开的花草树木都成为他创作灵感的来源。
田舍郎《阳春和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