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国之“基”,千千万万个家庭构成了“国家”,而优良家风则谱就国之“魂”。在海丝文化的浸润下,历经世代传承,刺桐古城孕育了一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家+文化”。鲤城区重磅推出“家在鲤城”栏目,从家出发,讲好 “身边故事”,铭记优秀家训,传承良好家风。
【家在鲤城】第九十六期
今生浓墨写传奇
矢志不渝护古城
1983年,福建泉州入选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并获得专家“出类拔萃,当之无愧”的八字评语。在名城灿若繁星的中国,地处东南一隅的泉州,能从众多参选城市中脱颖而出,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在文革期间担任泉州代理市长的王今生。
这位家住鲤城区南俊路的老市长,从“文革”期间力保古迹文物,到晚年致力泉州文化遗产复兴建设,数十年如一日地奔走操劳,他的桑梓情怀和传奇事迹,在他故去之后的“文都”古城,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王今生(1916年7月13日-2009年7月3日),1930年3月参加革命,惠安暴动失败后,他前往菲律宾寻找党组织,后参加当地抗日战争,1949年回国参加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漳州、泉州等地任职;1958年起历任泉州市市长、中共晋江地区泉州市委副书记等职,1987 年离休。
1
义之所当护古迹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漫步泉州西街,人们的目光总会被东西双塔所吸引。没有王今生,也许人们已无缘见此千年古迹。
1966年夏天,外地来“破四旧”的“红卫兵”涌向开元寺,准备捣寺毁佛,形势危急。王今生闻讯,第一时间赶到。“开元寺不能砸!要砸,你们就先从我身上踩过去!”身材健硕的他穿着白衬衣、脚蹬黑布鞋,边伸开双臂拦住“红卫兵”,边高声喊着。
宛如被张飞一声怒喝吓住的曹军,“红卫兵”们愣住了。王今生见势,转而婉言相劝,对他们反复讲述开元寺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如果你们对此还有意见,我们可以函电请示周总理……”王今生的无畏之举,感化了围观的群众,很多泉州市民聚拢在他身边,有些人还自觉留下来参与保护工作,千年古刹就这样躲过一场浩劫。
王今生陪同著名侨领、实业家李光前参观开元寺时合影
在那个荒唐的年代,许多古刹和文物,正是由于王今生果断无畏的保护,才能够留存到今天,承天寺法堂的佛像、铜佛寺的15尊铜佛、开元寺、中山公园的古榕以及清源山等处的名木古树,数不胜数。
然而,这类无畏大义之举,却让他吃尽了苦头。因为“右倾思想”和“地方主义情绪”,他随后被下放到清源农场当党委书记兼场长。王今生背负的这些“罪名”直到“文革”结束后才洗清,他也因“被打得太厉害”,而落下了一身伤痛。
离休之后,王今生仍为古建修复而奔走。
“市委、市政府整修中山路,为泉州办了一件大好事!”
“朝天门正对甲卯方向,罗庚对一下,不要被风扇倒了!”
“复建临漳门我很赞成,泉州生门在西,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就是要提倡这种精神!”
……
这些言简意赅的话语,是周焜民任负责城建工作的副市长时,王今生对他说的。当时泉州城建规划每有动作,王今生常会给他打电话,如今言犹在耳,像一个个斩钉截铁的感叹号,令他深切感触这位古城卫士的矢志不渝。
2
不遗余力促传承
王今生(中)在1985年6月召开的中国南音学会成立大会上,力陈南音的重要地位。
1982年,泉州荣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海内外泉州人莫不欢欣鼓舞。如何守护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泉州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应如何发掘保护、如何发扬光大?一个酝酿已久的想法,在早已离休在家的王今生脑海中产生了。
1983年,王今生写信给当时的省委书记项南,倡议成立民间组织“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以集结志士学人,为保护和管理好这座文化名城贡献力量。这一倡议当即获省委、省政府批准与支持。
此后,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团结了一批文史界的中坚人物,不时为保护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并逐步开展了保护和整理工作,开研讨会、办杂志、出专著,涉及海交、方言、南音、戏曲、民俗、宗教、武术、建筑等领域。
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南音学会、泉州南音研究会、泉州方言研究会、泉州南少林研究会等文化团体先后成立,《泉州历史文化中心通讯》《泉南文化》《泉州方言》等刊物纷纷面世,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
南音堪称泉州传世之宝,对其的保护和传承,王今生费尽心血。上世纪50年代,泉州南音面临后继乏人的危机,时任泉州市市长的他深感切肤之痛。1958年,经福建省文化局(现文化厅)批准,“泉州民间乐团”(泉州南音乐团前身)在他的牵头组织下成立了,泉州南音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王今生(右二)与许集美(右三)、郭瑞人(右四)出席贤銮大厦落成庆典
上世纪80年代初,王今生亲自请来了抗战时期在新加坡时的老领导、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赵沨。1985年,他与赵老共同倡议发起成立了中国南音学会。当时,海内外南音界的专家学者连续几年汇聚泉州,一起探讨研究南音及其历史源流、发展规律,汇集了许多极有价值的论著,为后来南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做了坚实的学术准备。
除了南音,对泉州的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 打城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王今生都倾尽全力支持和保护。他知人,也敢于用人。高甲戏《连升三级》的编剧王冬青和《泉州木偶戏线规》的整理者吕文俊身陷囹圄时,都是由王今生担保出来起用的。今天再回首看,他们都为泉州文化艺术留下不朽著作。
3
人去政声留佳话
2009年7月3日,王今生走完了94年的人生旅程。举殡之日,市区南俊巷到东街两旁站满了泣泪送别的市民……泉州人民对这位卸任49年的老市长由衷地敬重爱戴,依依不舍。
“由于工作需要,我有机会多方面了解、熟悉泉州的历史文化,并决心为弘扬泉州文化多做一点贡献。终因学识水平及种种因素限制,夙愿难酬,以致带着难以言喻的遗憾离开了工作岗位。”王今生晚年袒露的心路历程,至今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孬性地(坏脾气)”、“大喉咙空(大嗓门)”、“妥直(耿直)”、“谁不照起功(规矩),就骂谁”……在大家眼中,他是位个性突出的老市长,敢说、敢骂、敢笑,群众关系却很好。甚至他的嬉笑怒骂,都被人们津津乐道;而他经历过的个人屈辱,他不无“委屈”的家庭境况,他却只字不提。
从参加工作开始,王今生就没住过公家房子。南俊路佛教义诊所楼上一套90平方米的老单元房,一直是他和妻子陈碧瑜租住的居所。1958年国家精简机构,压缩干部编制,他响应号召,带头为在省侨委工作的妻子陈碧瑜办理“下放”,再未落实过工作。至今妻子没有退休金,不享受医保。此外,他还要求六个子女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锻炼。子女们都不靠他的关系安排工作。
他生活节俭,穿的衬衫全部打过补丁,就连一条洗脸毛巾,也多次缝补过。但是,他在捐款、赠送方面却慷慨大方。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马上捐出1000元作为特别党费。他去世后,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一些收据,才知道他生前一直资助着几个贫困学生上学……
“王市长家家风好啊!”老同事和街坊邻居们这样评价。而在海内外侨界,王今生的清正为人与公正处事也有口皆碑。
上世纪80年代,任新加坡佛教协会会长的宏船法师回到泉州,看着当年出家的承天寺内的残垣断壁,悲恸不已。宏船法师找到了王今生,委托他负责寺院恢复重兴工程,两人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来重建的打算不谋而合。
王今生(右三)与宏船法师亲切交谈
1984年暮春,承天寺复建工程破土。从工厂、民宅搬迁,寺院总体规划的制定到每一项工程的实施,从招聘能工巧匠到建筑材料的选购,王今生都亲自把关,一丝不苟地按原规模进行修建。经过六年夜以继日的苦干,一座座巍峨的殿宇又神奇地“飞”回原来的位置。古刹重光,宏船法师由衷慨叹:“没有王今生,承天寺不可能这么快就复建。”
1989年,旅菲爱国侨胞林志中想为家乡做点 公益事业,便托人找到王今生。出于解决儿童看病难问题的考虑,王今生建议捐建一所儿童医院,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拟好了医院的三个草图。此举令林志中大为感慨,再也没有捐资顾虑,原定300万元港币的总捐资增加到了430万元港币。林志中说:“王今生办事,我放心!”
在今天的泉州,重新追溯王今生这位老市长的乡愁情怀,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每一段历史时期,这座古城都会涌现一批“王今生”。而只有一个城市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这座城市骄傲;只有一个城市能够敬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有信心,相信这座城市的明天更美好。
王今生勇于担当的作为、清正为民的胸怀和执著无畏的信念坚守,正与他的传奇故事和他聚拢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力量一起,慢慢地走进岁月深处,成为“文都”泉州的品格风骨,让我们的乡愁永怀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