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声入人心》完美收官,但音乐剧在中国依然任重道远

周五晚播出的《声入人心》决赛舞台上,当34岁的王凯接过他的首席建议时,这位曾师从阎维文、用了近20年时间奋力闯出一片天地的青年歌剧演员顿时潸然泪下。在明亮的聚光灯下,握着话筒的王凯数度哽咽,在嘴角的抽搐间讲述了自己与《声入人心》的不期而遇。

“我们学古典音乐歌剧的,学习的过程非常漫长,出成绩也非常的漫长。每个人能坚持到最后,站在歌剧舞台上,都是非常艰辛。但是,台下的观众,却是寥寥无几。因为这个舞台,让更多年轻人也慢慢地喜欢上了古典音乐。所以说《声入人心》这个节目,真的是一个拯救了古典歌剧、音乐剧的舞台。”

在《幻乐之城》收视率彻底败北后,《声入人心》成为被湖南卫视委以重任的另一档声乐类真人秀节目。作为国内首档美声偶像男团竞演养成类真人秀节目,《声入人心》希望能够用年轻时尚的演唱方式,颠覆大众对美声音乐和演唱者的固有印象,引领观众感知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重新认识这种高雅的艺术作品。

作为一档专业性较高的声乐竞演节目,《声入人心》不仅邀请到了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复旦大学法语系毕业生尚雯婕以及伯克利音乐学院学生刘宪华等3位专业人士担任出品人,36位参赛学员也都来自国内外各大顶尖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包括中国音乐学院、伯克利音乐学院、茱莉亚音乐学院、维也纳音乐学院、耶鲁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等。

比赛模式方面,3位出品人需要在100天内,对36位演唱成员进行分组打磨、陪伴成长。经过10轮训练,评选出10次TOP6首席,最终的6位首席演唱成员,将获得大型美声音乐会全国巡演和发行音乐专辑的机会。节目由舞台公演和真人秀两部分组成,观众既可欣赏到顶尖水准的美声歌剧表演,还可以看到出品人和演唱成员之间的激情碰撞,见证演唱成员们的成长蜕变,演唱成员对声乐作品的演绎形式也将有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多样的变化。

此外,它还为此组建了一支精良的幕后制作班底团队,例如古典弦乐大师、金牌编曲人钟兴民担任音乐总监,知名音乐人黄韵玲担任节目的演唱总监,现场弦乐队和电声乐队分别是《我是歌手》节目的御用班底——靳海音弦乐团,以及业内备受赞誉的章谋圣电声乐队。

《声入人心》的成功与失败

△《声入人心》海报

优秀的团队、精良的制作、杰出的选手,令《声入人心》在播出后成功圈到不少粉丝。截止小鹿角日报(ID:smallantler)发稿前,该节目在豆瓣上获得了逾4.16万人的评分,均分高达惊人的9.2。在评价中,许多豆瓣用户都认为这档节目在综艺节目观感和艺术性的融合上做到了恰到好处,游刃有余。

其中,豆瓣用户@Adnois 就认为,为平衡专业水准与市场反响,可以看出《声入人心》在出品人与选手的安排上颇费苦心,双方在节目中的互动也大体兼顾了艺术性和综艺感,因而即便有设计成分也可以理解。“呈现形式借鉴同类型综艺经验、情境设计坚持音乐性第一原则,内容大体是半场公演、半场筹备下一场公演。非音乐要素控制在刚刚好的程度内,整个的处理十分干净漂亮。”

△豆瓣评分

此前,《声入人心》导演任洋就表示,尽管节目用了偏流行化的手段去呈现内容,但根本立足点仍是为了还原行业现状。事实上,节目组制定的所谓“首席”与“替补”的规则,也不仅是为了增加叙事性,更多是对音乐剧、歌剧行业约定俗成的A、B角演出制度的借鉴与改良。

“很多选手在生活中就担任着A角或B角,行业里A、B角之争的现象也是真实存在的。”选手最终的出口,也不是成为新一代的大众明星,而是回归本行业。“我们从来不以把他们捧成明星为目标,而是希望观众能够到剧院中去听他们的音乐剧和歌剧,这是我们的目标,希望能为这个行业做点事。”他表示,如果将这些专业歌者打造成大众明星的话,节目就会失去它最初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声入人心》也将真人秀的部分加入到了整体呈现中,比如将成员们日常排练与彼此相处的生活故事穿插进去。“真人秀是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我们不会一味地强调谁走谁留,不刻意强调舞台上的压力,因此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有意思的事。学习高雅音乐的人大多比较高冷,大家私下相处都比较有礼貌,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特别和谐。”

目标收视群体偏小众、节目和谐无噱头,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这都足以要了一档节目的命。正因如此,《声入人心》的收视率在开播后一路走低。但任洋对此似乎并不在意,他表示,做这档节目并非是冲着打造爆款的目标去的,主要还是希望能够消除大众对高雅音乐的误解。郑云龙也说,结果并不能用输赢去衡量。“我们今天站在这里,输赢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坚持了这么多年的东西终于被看见了。”

而在视频平台上,《声入人心》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止发稿,它在芒果TV上的播放量已经超过了7.6亿次。多位成员的关注度也较节目播出前有了大幅增长,郑云龙、阿云嘎、高天鹤等人的微博粉丝数和互动量均有了质的跨越。

△芒果TV播放量

不光是观众,不少行业人士也对《声入人心》的出现表达了赞赏。在接受小鹿角日报(ID:smallantler)采访时,七幕人生音乐剧市场总监袁齐就表示,像戏剧这样暂时在国内依然处于小众地位的文化,除非它是像先锋戏剧这种不需要大众化的类型,否则在商业化进程中,依然需要大众化消费方式的助推,而大众传媒恰好能满足这一点。

“音乐剧本质上其实和电影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它的消费门槛会更高一些而已。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它便必须需要一些大众化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可以是电视节目,也可以是其他的新媒体模式。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声入人心》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节目。”

不过,袁齐也坦承,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它还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制作方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节目受众的喜好和审美取向等。“所以它一定也会在这个节目的包装过程中,去做一些适应和调整。”她认为,《声入人心》的播出普及了“音乐剧”这个概念,让很多人都对这门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单靠一档综艺去改变行业现状并不可能。”

音乐剧迷Zoe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自2015年年底机缘巧合下在B站上观看了10周年版的《悲惨世界》后,她不仅迅速入坑,次年又正好遇上这部剧的亚洲巡演,于是飞到新加坡刷了3场。之后彻底沉迷,从此开启了频繁出国看剧的烧钱生活。

Zoe告诉小鹿角日报(ID:smallantler),《声入人心》绝对为中国的音乐剧行业带来了正面影响。“但是影响的程度能有多大,是个未知数。目前从我身边来看,在追这档节目的基本都是本来就对音乐剧或者舞台剧有一定兴趣的,严格讲并没爆出圈(对标嘻哈和街舞)。”考虑到节目中的选手目前暂时没有剧在上映,便很难将选手的曝光量和粉丝转化成音乐剧的购买力。“特别是考虑到音乐剧本身的制作周期,以及现在娱乐市场对流量的抢夺,很难估计最后的转化率会有多少。”

△音乐剧《悲惨世界》

Zoe表示,目前也看不出《声入人心》对音乐剧在制作和创作等幕后环节能否带来影响。她认为,如果节目以选手为导向的话,最终可能也将重蹈电影行业的覆辙。“其实我个人比较期待《声入人心》能在音乐剧制作招商引资这方面带来一些积极影响,(尤其是)to B方面的影响,能让企业看到音乐剧(其实)在国内有相当的一批受众,降低剧目拉赞助的难度,如果能这样的话那贡献就相当大了。”

毕竟,一部音乐剧能带来的最大票房收入是比较固定的,票价、座位数、场次、上座率等一算就知道,且在整个行业仍处在发展初期的前提下,衍生品市场也暂时无法为制作方带来太多收益。“然而实际上座率又很飘忽,风险很高,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拉到招商赞助对一部剧的制作、对一个制作公司来说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出圈之路,道阻且长

△百老汇

相比600亿元产值的电影产业,中国的音乐剧市场2017年的总票房收入只有2.17亿元。作为对比,百老汇2018年的剧目票房收入高达18.25亿美元,且新创剧目的贡献也占据了半壁江山。反观国内,尽管《声入人心》将这个概念推向了主流人群,但因为小众化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国内的音乐剧演出仍集中在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而且短期内下沉的可能性也不大。

袁齐认为,在现下这个阶段,中国的音乐剧市场还处于增量阶段,在一二线城市还没吃透的情况下,这个品类向二线以下城市下沉的可能性不大,或者或至少目前还没发生。“就从北京和上海来看的话,我现在不觉得市场已经饱和了,特别是上海,上海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所以现在还是集中在一线城市大规模的驻演上,包括国际巡演,基本上都在北上和一部分经济较发达的二线城市。 ”

对于二线以下城市而言,消费心理显然是制约戏剧行业向主流人群拓展的关键因素。在接受小鹿角日报(ID:smallantler)采访时,亲子剧制作公司、杭州大船文化负责人尤兴华表示,其实他们很愿意将作品带到低线城市去,况且这些城市对亲子剧的接受程度还蛮高的。“主要的难点还是在于,小城市的剧院设施比较落后,还有消费习惯也挺不同的,毕竟消费习惯会直接影响到票价。”

他举例说,在一二线城市,因为成本问题,一场演出的均较要达到200多才能够持平,或者在有了利润后继续拓展市场。“比如说200、210这样走,但在小城市呢,可能只能定个100多块钱。其实并不是说消费能力不够,只是说消费习惯不同而已。”

△大船文化出品亲子剧《物理秀》

剧场是另一个问题。按照尤兴华的说法,不够完善的剧场营销体制也限制了戏剧在中国的发展,不像电影院会有相应的会员制度,剧场在这方面还很落后。鉴于整个社会在文化消费上的能力也不强,因而剧院的发展还会需要更多时间。

而从长期看,人才也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根据《北京商报》的报道,2017年全国音乐剧演出观众人次达到了132.3万人次,较上一年同比增长60.8%,达到近五年的新高。在票房前10的剧目中,国外原版引进剧目占比达五成,另有四成剧目是音乐剧中文版。

道略演艺产业研究院院长毛修炳认为,目前国内音乐剧市场的自主性较差,由原版引进音乐剧主导市场,依靠外力支撑,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市场的票房、观众人次等走势,这意味着国内音乐剧市场还没有找到内生发展力量。作为比较,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的原创剧目就占到了8成以上,日韩两国则在6成左右。

原创剧目缺乏,说到底还是因为产业人才的严重不足。2002年,在《悲惨世界》被引进国内后,许多音乐学院虽然也设立了音乐剧专业,但与韩国几乎每个地区都有音乐相关专业的大学、学院以及培训机构,且向全国境内招募音乐剧演员时可有具备唱功舞技表演的全能顶尖人才不下上千人相比,国内拥有音乐剧专业的高校只是少数,顶尖人才也是寥寥无几。

“很多发达国家会在这方面会有学科教育,而我们国内是比较少的。”尤兴华认为,在人才缺乏的情况下,中国的行业公司应该去向其他国家学习。

爆发期在哪儿?

△《猫》剧照

历史上,中国的音乐剧行业经历过两次短暂的爆发期。一次是在2002年到2004年间。2002年6月,时任上海大剧院总经理钱世锦在经过艰难谈判后力排众议地将音乐剧《悲惨世界》带到了上海大剧院。根据钱世锦的回忆,当时“演出持续了3周共21场,场场爆满,最后一场演出时连过道上都坐满了观众”。票房总收入约1200万元人民币,是当时上海演出市场的票房收入最高纪录。

此后,更多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开始进入中国。单就以上海大剧院为例,陆续引进了《巴黎圣母院》、《猫》、《剧院魅影》和《狮子王》等。另一次是2008年到2012年期间,当时,由东方百老汇巨资引进的《阿依达》因票房扑街而直接扑垮了这家公司,最终惨淡收场。

去年,时隔13年再次来到上海的原版《吉屋出租》以连演22场的记录,又将音乐剧市场的兴盛问题推到舆论风口。加之剧目数量、演出场次和观剧人数等基数都在持续飙升,中国音乐剧行业的春天是否有望延续下去,抑或只是昙花一现,仍然有待观察。

但随着像《声入人心》这样的节目的播出和推波助澜,行业在各个环节上的完善,整个市场无疑仍在探索中保持着前进。

编辑:宋子轩

微信:18301091815

邮箱:zixuan.song@chinambn.com

专访 | 华人梦想总经理田元:做音乐剧就是时间换空间

“我一直在说整个产业,人才是核心,不做中文版,你根本就不会进入到人才培养的循环里去。尤其想要成为长跑型的选手,应该都要去做自己的产品。”

商业 | 2018年北京演出市场再创新高,音乐剧观众增长26.7%

歌剧同样表现抢眼,票房增长达到44%。

小鹿角APP——音娱产业数据终端

媒体、报告、教育、招聘、问答、社区

左右滑动 了解小鹿角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