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济学院历任书记、院长
2019年9月15日,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与北大经济学院学生互动。
2019年12月7日,北大经济学院举办第二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皇皇菁苑,百十芳华。踏着岁月的滚滚洪流,北京大学经济学科走过了双甲子的沧桑历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也迎来110周年华诞。110年间,从沙滩红楼到西南边陲,从静园绿茵到未名湖畔,在巨变的时空坐标中,北大经院人坚守着不变的精神追求,以思想之先导,求学科之发展,以师者之风范,育社会之栋梁,以学术之繁荣,谋国家之兴旺。
固本拓新,踔厉奋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经”彩青年。
院长致辞
董志勇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发展史,是一部与祖国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的成长史,也是一部中国经济学科与经济学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史。110年间,北大经院人传承弦歌不绝的学术风气,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回首110年厚重而饱满的发展图册,每一篇章都来之不易,每一字句都掷地有声。作为北大经院人,作为经院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我们不免悠然生起这样的自豪感:生逢盛世,亲临盛事,与有容焉!
北大经院人向来就有拨云见日、求是维新的传统。我们的前辈,在启蒙声浪中高擎马克思主义大旗,在抗战烽火中坚守书生报国的意气,在改革开放热潮中首倡市场化和股份制改革。正是这份对真理的求索和对价值的坚守,才使得北大经院能够穿越110年的惊涛骇浪,仍旧意气风发、行稳致远。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北大经院人秉持“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传承老一辈学者的气质和风骨,恪守经世传统,叩问崭新命题。百十年来,无数优秀学子离开校园成为高水平科研人才、理论创新人才和业界领袖人才,在政界、学界和商界等各领域表现卓越。
一路走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深知与国同行、为民而兴的责任,也牢记经世报国、春风化雨的初心。这份责任与初心,凝聚在对经济发展真问题、真诉求的矢志钻研中,贯穿在对经济学教育新形势、新任务的主动探索中,彰显在对经济学科基础性、目标性的科学研判中,寄托在对经济学人才全面化、差异化的着力锻造中。北大经院早已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历史的嬗变、社会的需要、民族的未来紧密地交融在一起,用时代的发展鞭策自己的步伐,也在用自己的前行回馈时代的召唤。
110年峥嵘岁月,110年共筑芳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将从历史中汲取动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国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发展,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姿态、更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波澜壮阔 砥砺前行
经邦济世,家国天下。北京大学经济学科最早可追溯到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1902年建立的商学科。1912年,严复先生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后始建经济学门,这是中国大学中建立的第一个经济学专业。1919年,经济学门正式更名为经济学系,马寅初先生任首任系主任。1920年至1924年,李大钊先生面向经济系等学生开设《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课程,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1930年12月,蒋梦麟任北大校长,随后聘请赵迺抟为经济系主任,开创了北大经济学科的中兴局面,北大经济学科成为中国经济学首屈一指的重镇。
战时南迁,薪火相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战云密布之下,北大南迁,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得以薪火相传。方显廷、陈序经、周炳琳、陈岱孙等先后为法商学院院长。陈岱孙在教书之余,还承担起为师生筹措经费的重任。在长达8年的艰苦坚守中,西南联大经济学系共培养了562名毕业生,居全校之冠。北大经济学科更加紧密地与战时中国经济连接在一起,北大经济学人责无旁贷地站在了建言献策、挽救国运的历史最前端。抗战胜利后,在国事日非、战乱频仍的情况下,北大经济学人不废所学,苦撑待变,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守正创新,弦歌不辍。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北大经济学系的学者担负起《清实录》经济史资料的整理和出版工作,历经六十余年,数代学者接续完成皇皇大作。1952年夏秋之际,北京大学经济系合并了来自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师资力量,踏上了锐意进取的发展快车道。1978年之后,经济系的学者们积极投身和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萧灼基对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神机妙算”,厉以宁首倡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1985年,北京大学在经济系的基础上,组建了自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学院——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学系,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财政学系,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经济史学系先后成立。
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本科专业全部入选国家级“双一流专业计划”。学院历史上群星璀璨,李大钊、马寅初、陈岱孙等大师级人物影响深远;如今依然名家云集,学者们丰硕的研究成果见诸国内国际顶级期刊。学院现有7个系,5个本科分流专业,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内最早设立的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和20个研究机构。
学术繁荣 生生不息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拥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师资团队,引领中国经济学研究和智库建设,在开拓国际学术前沿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盈车嘉穗,硕果累累。学院教师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顶尖经济学期刊上盛开绽放。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共承担各类课题868项,完成各类科研成果近5000项,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项。学院学者在多个重要学科方向取得突破,成果丰硕,构成一道璀璨的学术风景线。
服务国家,建言献策。多年来,学院积极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制定,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前任校长刘伟,国务院参事刘怡,曾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的李庆云多次为国是建言、为民生呼吁,发挥专业特长参政议政。学院学者还围绕全国两会热点,紧扣《政府工作报告》,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两会笔谈”品牌活动,迄今已连续推出“两会笔谈专辑”七卷。
学术盛宴,思想纵横。“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首创于2018年,已成功举办四届。论坛主题紧紧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十四五”规划和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致敬辉煌历史,展望雄伟篇章。“中国百家经济学重要期刊主编论坛”诞生于2019年《经济科学》创刊40周年之际,已成功举办两届。论坛吸引参会主编和专家学者扎根中国大地,助力解决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并把中国的经济学智慧和方案贡献给世界,推动中国经济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群贤论道,百家争鸣。学院积极探索各种科研交流创新机制,以学科为单位,举办系列学术论坛;“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自2013年创办,至今已举办近170场;自2006年起举办的学术午餐会至今已持续16年,共举办176期;2018年底起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联合举办的、涵盖各学科的10个“学术工作坊”,已举办500余场。
放眼全球,链接世界。在将自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学院的目标指引下,学院举办了一系列前沿、高水平、国际化的经济学专题学术研讨会,各领域的知名大家以及活跃在学术一线的中外学者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专题”“宏观经济学理论专题”“策略性信息传递”“生态经济学与生态文明”等主题的国际会议中各抒己见,各展其华。学院还举办“诺奖得主面对面”“外国驻华大使眼中的中国经济”“国际顶刊主编论坛”“国际组织与全球经济治理系列讲坛”等高端讲座,邀请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来院演讲。
走出国门,四海论道。学院主动走出国门,通过在海外举办学术论坛进一步拓宽中外学者的交流渠道。2018年,首届北美新年论坛在美国纽约举行,翻开了“经济学院海外论坛系列”的历史新篇章;2019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奥利尔学院和剑桥大学麦格达伦学院举办的首届欧洲论坛,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与其带来的世界各国合作发展新机遇;在印度尼西亚民丹岛举办的东南亚论坛、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市举办的第二届北美论坛、疫情之下云上相聚的第二届和第三届欧洲论坛……系列海外论坛通过讲述中国发展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
东风桃李 巨木成林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以立德树人、追求卓越为生命线,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潜心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学院多策并举、推进教学改革,形成了以思想引领、生涯导航、课程建设、成长助力、使命担当为亮点,“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引领、以学生实践为抓手”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促进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互动与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果。
思政引领,培根铸魂。学院以专业必修课为核心,凝练教学思政要素,形成了“典型课程引领—基础课程示范—专业课程支撑”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丰硕,被评为北京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示范学院。7门课程入选北京大学课程思政建设专项和“四史”类课程建设专项。学院派出思政及课程实践团队200余支、建成覆盖全国17个省区市的30多个思政实践教育基地。《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编制的《经济学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作为“北京大学课程思政丛书”的第一册,日前已出版。
学术殿堂,传道授业。学院拥有包括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参事、长江学者、优青等构成的教师团队,所有教授均开设本科生课程,核心课程采取平行授课的形式。多名教师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榜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十佳导师”等各类荣誉称号;多项教学成果获国家、教育部、北京市和学校的奖励,教学成果奖、教学卓越奖、教师师德奖、优秀教材课件奖等层出不穷;《国际市场营销学》《社会保险》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名师荟萃,济济一堂。学院通过聘请讲席教授、兼职教授等形式,形成以北大名师领衔、中青年学者为主、校外专家学者助阵的国际化师资阵容,吸引一流的教授学者、业界精英以多种途径加入人才培养。由13个专题组成的课程《经济学经典文献选读》中,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和7位“长江学者”先后登台授课;在主要面向新生的《经济学思维训练》课程中,经济学各分支领域的名师轮番上阵;在《行业研究前沿》《金融市场与机构实务》的讲台上,时常能够见到业界专家与顶级分析师的身影。2020年起,经济学院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合作,共建“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为扎根中国经济现实、探索新文科建设树立起一个崭新的标杆。
科研训练,多措并举。学院通过本科生科研训练等机制,发现并培养理论与应用研究人才。在课程体系中,通过平行开课、建设荣誉课程等做法,为研究型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的机会和土壤。在日常培养中,通过教师引导、同辈激励,为研究型人才成长提供充分的指引和激励。在本科、研究生各层次均开设中文和英文的《论文写作专题》等学术训练类课程,提升规范写作能力和科研水平。依托学院工作坊、午餐会、博士生交流论坛、“新时代中国青年经济论坛”、金融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强化学生综合培养质量。
强化实践,寓教于行。学院结合深度访谈、学业辅导、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做到班级宿舍管理、学术学习指导、日常生活服务、朋辈支持引领全方位覆盖;与社会各方合作,成立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实习“绿色通道”等,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接触社会、锻炼能力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怀源计划”“财童计划”“春燕计划”等品牌志愿服务延续多年;重大活动中用行动诠释责任,彰显担当,19名志愿者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86名师生参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活动群众游行方阵和志愿服务保障,33名经院青年服务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活动。
国际交流,开拓视野。学院积极打造国际化的培养环境,除部分课程采用英文教学、引进外籍教师外,还举办了“诺奖得主新生第一课”“外国驻华大使眼中的中国经济”“国际顶刊主编论坛”“国际组织与全球经济治理系列讲坛”“名师论道”等系列高端讲座。2018年,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商学院建立双硕士项目,旨在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此后,包括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商学院、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日本京都大学、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等全球数十所国际顶尖院校均被纳入学院的“本硕直通车”或短期访学的地图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110年的光辉历史中群星璀璨、桃李芬芳,也必将在未来人才辈出、屹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