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离不了外国人

“我知道很多新加坡本地人对看到越来越多的陌生面孔而感到很不舒服,但是想想经济发展停滞或者未来老年人无人看护这样更糟的恶果,你们就知道该怎么做。”

——李光耀

在你眼中,外国人对新加坡而言意味着什么?

外国人,是新加坡的“必需品”吗?

01. 多少外国人离开了新加坡?

7月29日,新加坡人力部公布了第二季度劳动市场预估报告,新加坡第二季度就业人数(不包括外籍女佣)大幅锐减12万1800人,是第一季度2万5600人的四倍多,减幅再创有史以来新低。

新加坡就业市场出现这样的萎缩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很多小企业挺不过这次疫情带来的经济寒冬,直接宣布倒闭,大企业虽不至于直接破产或倒闭,却也不得不采取措施,控制成本。

除了餐饮、零售、娱乐业,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的新加坡服务业,第二季度年比萎缩13.6%, 环比去年二季度下降41.2%。

遭受重创的旅游业除了可以预售,收入几乎为零;建筑业也有大量工程停摆,年比萎缩54.7%。比上一季度萎缩显著扩大。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于是,新加坡的企业迎来了一波“裁员潮”,大量劳动人口面临失业和降薪的状况。

新加坡人力部部长杨莉明于5月29日透露,新加坡有4000多家公司的大约15万名员工,自3月中以来削减薪金超过25%,受影响人数相等于总劳动队伍的4%以上。

杨莉明透露,这只是统计上来的数字,而实际情况可能会更糟糕:因为由于一些薪金削减幅度较小,或雇用少过十名员工的公司,不必向人力部通报减薪事项。

有专家预测,此次疫情造成的经济冲击下,新加坡将有15-20万人失业。

杨莉明于7月3日的发言中强调了新加坡政府在保护新加坡人的工作和生计方面的政策,并指出多年来这些政策是如何收紧的。

当有些公司不得不裁员时,无论是裁本地员工还是外国员工,管理人员都应该很清楚政府允许的范围是什么,他们将根据政策做出合理的决定。

换句话说,政府会采取一定措施控制本地居民的失业率,这也就意味着,这样大规模的裁员,遭殃的大部分都是外国人。

2020年1月至5月,短短5个月时间,新加坡的外国就业人数就减少了6万人。

在新加坡,面对经济寒冬的特殊时期,外国人基本上可以说是毫无选择,一旦被公司宣布裁员或者无限期的拿无薪假,身份问题首当其冲难以解决,生计更是难以维系。

留给他们的,似乎只有回国这一条路,因为新加坡没有给他们任何可以留下来的理由。

对于外国人来说,这个困难时期或许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随着新加坡经济逐渐恢复,外国人也有机会申请新的签证,再次回到新加坡工作。

但这一天,什么时候才会到来呢?

02.外国人在新加坡有多“卑微”?

截至2019年6月,新加坡的总人口达到了570万。其中新加坡公民占大多数,有430万公民和53万永久居民PR,两者统称为“居民”,另外168万都是“非居民”,就是各种准证的持有者,也就是外国人。

被列为非居民人口的168万外国人,分布如下:

外籍学生(4%)= 6万7200人

EP持有者(11%)= 18万4800人

SP持有者(12%)= 20万1600人

WP持有者(41%)= 68万8800人

FDW(15%)= 25万2000人

本地公民、永久居民和外籍人士家属(17%)= 28万5600人

一个国家有40%的人口都是非居民/外国人,这个比例还是很惊人的。

然而,占了新加坡人口近三分之一的外国人,却因为尴尬的身份,在新加坡面对着种种“卑微”瞬间。

在教育上,从幼儿园到高中再到研究生,“卑微”一直围绕在外国人身边,挥之不去。

EP/SP持有者如果月薪超过6000新,孩子才可以持家属准证入读新加坡幼儿园及政府中小学;月薪低于6000新币,一般不能帮孩子申请DP,孩子要过来读书,只能申请学生准证。

读幼儿园,申请学生证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读政府中小学,孩子可以申请旅游签过来新加坡参加AEIS考试,通过之后,进入政府学校,申请到学生准证的可能性比较大,可以持学生准证在这边读书。

WP持有者则没有那么幸运,孩子想来新加坡读书,申请学生证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

成功让孩子入学之后,还要支付高昂的学费

同样的情况,新加坡公民只需要为孩子支付不到10新的学费!

公民的孩子上学,小学不要钱,中学和大学预科的学费每月不到10新,这是上百倍的差距!更何况,在入学资格方面,公民的孩子永远都是会被优先考虑的!

有的外国人,在新加坡辛辛苦苦打拼十几年,想在这里落地生根,有一个自己的家,于是考虑在新加坡买房,可是外国人的身份也让他们体验到了买房“卑微”。

在新加坡,可购买的房产类型有三种:政府组屋、私人公寓和有地住宅。一般来说,外国人不允许购买政府组屋和有地住宅,能购买的房产类型只剩下了私人公寓。

再说税收,新加坡买房是要收税的,税率根据购买人身份有所不同:

根据《新加坡买房税务条例2018》中的数据,外国人只能购买公寓,且首次购买需要缴纳15%的税。

此外,所有买家,无论国籍与身份,在新加坡买房的时候都需要支付买家印花税(BSD)。根据新加坡国内税务局(IRAS)规定,自2018年2月20日之后买房,需支付:

而且,自2018年7月6日以后,外国人购买任何住宅单位,都需要支付20%的额外买家印花税。

再说说买房的贷款,外国人在新加坡只能向银行申请贷款。若是购置第一套房产,银行的贷款额度可能高达75%,第二套的房产,则可能是45%。而新加坡本地人的贷款额度则可以高达90%。

医疗方面,很多外国人根本就不敢在新加坡生病……

感冒咳嗽去看个医生,200新币没了;做个阑尾炎手术,1000新币没了;做个剖腹产手术,8万新币没了……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不信再来看看新加坡医院的住院费:

普通病房费用,图片来源:黄廷方医院官网

加护病房费用,图片来源:黄廷方医院官网

同样条件下,外国人的住院费用也比本地人要贵上几倍。

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都有CPF账户,看病可以用Medisave,也就是医疗保险报销。如果用健保户头里的钱买一份住院保险,自己再买一份人寿保险,这样就可以把住院费中剩下的那一部分也省下了,基本上可以做到100%的全部报销。

而外国人没有Medisave,需要通过用人单位或个人直接从保险公司购买医疗保险,这部分保险可以报销一部分的看病费用,但住院报销额度非常低。

总而言之,如果不幸患上了比较严重的疾病,可能还是要买机票回国,不然这里的诊疗费和住院费可能不止是让你“在线卑微”,还会让你“倾家荡产”。

最后说到工作上。很多外国人背井离乡来到新加坡,只是为了谋求一份生计,然而正是在这一点上,让外国人感受了一把什么叫做在线卑微。

近十年来,新加坡的外劳政策不断收紧,政府几乎每年都在变着法儿地提高工作准证的申请门槛,在新加坡求职和工作的外国人的境地越来越尴尬…

2020开年,新加坡人力部长杨莉明就表示,新加坡人力部将更新“公平考量框架”,释放出外劳政策不会有丝毫放宽的信号。

如果说十个手指尚有长短,政府在就业方面偏向于本地人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抛开公平与否暂且不谈,外国人在新加坡工作的“卑微”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WP客工比例缩减;SP准证申请薪水门槛提高;EP申请和更新莫名其妙被拒……

新加坡的种种政策也使得更多想雇佣本地人的雇主望而却步:

人头税越来越高,配额越来越少:雇佣一个外国文员,申请SP准证,薪水最低2400新,加上人头税330新,加上保险和其他费用,总共快3000新,而且还得有4个本地员工的配额,才能请一个外国人。

雇佣外国人的周期太长:准备材料1周,岗位挂在招聘网站上两周,申请准证一般要2-3周,最低短也要一个月才能顺利上岗。

……

当“坡漂”逐渐成为卑微的代名词,还会有更多外国人义无反顾地扑向这个花园城市吗?

03.新加坡离得开外国人吗?

外国人,从新加坡开埠以来,似乎就是一个永恒的绕不开的议题。

早期的新加坡因其港口城市的身份吸引了很多外国劳动力人口,对此英国殖民政府和日据时期新加坡政府都颁布过外国人相关的法令。

1982年,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更是定下了一个事关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十年大计”:要在1991年,也就是十年之内,实现劳动力均由本国人组成的宏愿。

到今天,这个蓝图也并未实现。

这么多年,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新加坡扎下了根,也在一部分新加坡本地人的心头扎下了刺。

2019年12月,由国际劳工组织与联合国妇女署联合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过半数新加坡人认为外劳带来更高犯罪率,并且不应与本地人获同等薪酬!

而这样的对抗情绪也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

就政府层面而言,如何平衡本地人和外国人在劳动市场的人数比率及工作待遇,也一直是个争论不断的议题。

最近,新加坡的外国人又是遭遇大规模裁员,又是在线“卑微”,难免人心惶惶,离开新加坡的念头也会随着政策的收紧和环境的恶化愈发强烈。

问题是,新加坡真的离得开外国人吗?

世界全球化的今天,除非碰上疫情这种特殊情况,否则一般的国家是不会“闭关锁国”不让外国人入境的,所以我们在文章中不讨论外国游客这类的外部角色,仅从在新加坡学习、工作、生活的外国人角度出发去思考这个问题。

最基本的,新加坡的人口正在经历严重的老龄化, 整体人口中40至60岁这个区间的人最多。

与此同时,总体人口中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接近13%,而且由于出生率持续低迷,近年来,一名老人对应的工作公民已从2004年的7.6人下降到5.2人。

这意味着目前新加坡仅有不到6名工作公民负责供养一名老人,而且供养的老人还在增多,工作的人还在减少,鸿沟在不断变大。

根据专家的分析:到了2030年,新加坡的“老年人口支撑比”会进一步下跌,到时候每2.3个人就要赡养一个老人,社会的财政负担会相当大。

外向型经济特点以及种种其他因素本身就决定了新加坡经济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人。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及劳动力萎缩已成为新加坡难以扭转的趋势,这也就决定了:新加坡离不开外国人。

首先,外国人使新加坡的劳动力结构更为完善,帮助新加坡经济实现多元化,对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也贡献颇多。在1992-1997年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外国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3%。而在亚洲经济危机新加坡经济增速降至3.1%期间,由于新加坡限制外劳流入,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仅有0.1%。

其次,外国人在填补新加坡劳动力空白的同时,事实上也促进了新加坡本地劳工就业增长。外来劳动力特别是低薪外劳的存在,让新加坡降低了整体工资水平,增加了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再次,外国人在新加坡的诸多行业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基础服务行业中,新加坡极为依赖低薪外劳。

有人曾笑称:在新加坡,“外国人”几乎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毕竟连赢取奥运奖牌都要靠外国人。

这里说的是约瑟·依撒格·斯库林(Joseph Isaac Schooling),新加坡欧亚裔男子游泳运动员,拥有土生葡人、马来西亚华人与英国血统。他的妈妈是马来西亚华人与新加坡永久居民,他的曾祖父是英国军官,曾祖母则是土生葡人。

约瑟·依撒格·斯库林于2016年里约奥运会在100米蝶式项目以50.39秒击败奥运金牌与奖牌数纪录保持人麦可·菲尔普斯而获得金牌,获得了新加坡运动史上的首枚奥运会金牌以及新加坡首枚奥运会游泳赛事奖牌。

虽然这只是一种比较诙谐的说法,但如果真的没有了外国人,新加坡恐怕会完全变了模样。

从几个影响最大的行业来说:

如果没有了外国人,新加坡的建筑业可能会停摆,马路、地铁、楼房可能都会无人建造。

建筑业是新加坡的三大经济支柱之一,有几十万外国人在新加坡从事建筑业,拿着微薄的薪资,为新加坡的城市建设贡献巨大的力量。如果这些外国人都离开了,新加坡由谁去建设?

如果没有了外国人,新加坡的金融业可能会不复辉煌,成为一具徒有其名的金融空壳。

“亚洲金融中心”这个沉甸甸的称号捧在新加坡手上,虽然说一部分是归功于政府的开放政策和优异的地理位置,但从人力上来说,有一大半都是外国人的贡献。如果没有了外国人,新加坡的国际金融公司顺利运转可能都会成为问题,更别提保住亚洲金融中心的位置了。

如果没有了外国人,新加坡的制造业可能再也吸引不到有利投资,新加坡或许将彻底从“亚洲四小龙”的宝座上跌落。

曾经新加坡能够登上亚洲四小龙的宝座,就是因为政府抓住了经济转型的机遇,大力引进低薪外劳,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毫无疑问,这些低薪的外国人也是帮助新加坡增加招商引资吸引力的一大重要法宝。而如果有一天新加坡失去了这个优势,外资们势必会选择更加有利可图的投资地,届时新加坡也将彻底跌落神坛。

……

从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层面来说:

如果没有了外国人,新加坡的房价和租金可能会一降再降。

众所周知,供需关系是影响价格的决定性因素。新加坡的房价和租金趋于稳定,固然有政府调控的因素,但是归根结底,占总人口40%的外国人来到新加坡,安居是头等大事,买房和租房也是第一需求。如果这些外国人都不在新加坡了,再加上新加坡本地人“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新加坡的这些房子还能卖给谁、租给谁呢?

如果没有了外国人,新加坡的餐饮行业可能会迎来大量倒闭。

跟住房是同样的道理,去吃饭的人少了一大半,餐饮业自然景气不起来。

其实不止是这些,如果没有了外国人,新加坡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都会受到影响。

以女佣为例,如果没有了外国女佣,新加坡那么多双职工家庭的老人和孩子谁来照顾?退一万步来说,如果一人辞职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又如何保证家庭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

……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曾经说过:

新加坡本来就是一个由外国移民组成的社会和国家,向全世界吸收最优秀、最有前途的人才是这个国家保持经济竞争力的唯一办法。

新加坡贸工部长陈振声于2020年1月6日在国会强调,政府始终以民为主,追求经济成长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新加坡人的生活。

“我们不能打开防洪门,让洪水淹没新加坡人。”

“但我们也不能关闭边境,拒绝外国人进入我们的劳动市场。”

这两句话,基本上概括了新加坡政府对劳动市场中的本地人和外国人所秉持的立场。

可以说,新加坡对外国人既“依赖”,又“限制”。

就像新加坡贸工部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新加坡需要拥有高技术的外国人,协助发展新兴行业。新加坡也需要低薪外来劳动力,应付建筑业、制造业、医药保健及社会服务业的人力需求。

但在如今疫情带来的经济寒冬中,新加坡也不得不收紧政策关口,限制外国人抢占更多本地人的就业和生活空间。

为了生计,为了求学……每年有不计其数的外国人坐上离乡的列车,来到新加坡这个包容而又苛刻的城市。新加坡给了他们奋斗的动力,他们也为新加坡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没有外国人的新加坡,是无法想像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恶劣的情况下坚守在新加坡的外国人并不容易,希望他们也能得到更公平的对待。

毕竟善于吸纳人才、海纳百川一向是新加坡的长处,可一定要好好揣著,千万别弄丢了。

资料来源:

1.东南亚问题研究:新加坡治国术靠“进口外国人”

2. 新加坡宝典:外国人在新加坡,面对的是什么?

3. 狮城新闻:新加坡到底需不需要外国人,政府是这么说的……

4. 潘婉明:客工、人才、新移民:外国人在新加坡

5. 新加坡红蚂蚁:提“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是分化? 陈振声毕丹星针锋相对

6. 约翰·培瑞:《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八旗文化出版社,2020

7. 联合早报:第二季度裁员人数翻倍 公民失业率4%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