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潜伏在各种妈妈群、育儿群,我发现国内的很多妈妈们似乎都把生二胎看成非常艰巨的挑战,说起生二胎,心情就是这样的:
作为生了两猴的妈妈,实话实说,老二出生的头几个月,我的心情确实是崩溃的。但生二胎是我自己的决定,所以也没法炸死谁,只能原地爆炸?
但是渐渐的,当看到两个孩子玩(打)成一片时,当看到老大日渐增长的责任心时,当看到老二自带的高情商(见风使舵)时,我的心情,就像汪培珽的书名: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
其实,如同其它发达国家,新加坡的生育率也是非常低的,因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福利,比如:
每个新出生的婴儿(新加坡公民),政府都给父母一笔现金奖励。第一、二个孩子每个奖$8000(约4万人民币),第三、四个奖$10000(约¥5万)。数额还在逐年增加
为了鼓励家长为孩子存教育基金,你往孩子的教育账户存多少钱,政府就帮你存等值的钱进去。第一、二个孩子每个最高可得$6000,第三、四个孩子可得$12000,第五及之后的孩子可得$18000(约9万rmb)!
除了上面这些婴儿花红(奖金),新加坡还在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给予公民身份的孩子各种减免、减税、现金补贴等
坡县虽小,人均GDP却超过美国,政府可谓有钱任性。而天朝呢,刚刚松绑计划生育,这厢才给超生的罚完款,那厢又给生二胎的直接发钱,估计有些人会哭晕在厕所吧......所以,现金奖励这招在目前的中国不太可能实行。
但乃们知道吗?若干年前,新加坡也曾鼓励只生两个好(Stop at Two),生了三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会承受一些经济损失(比如第三个及之后的孩子入学优先级低、没有政府补贴、母亲没有带薪产假等)。然而随着政府对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政策逐步转向、变成了鼓励多生。所以中国10年、20年后会不会也给每个新生儿发奖金?客官,你说呢?
眼光拉回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是我觉得当下的中国,值得向新加坡借鉴学习,可以切实改善大家养娃压力的。
第一招: 超长待机的幼儿园
在国内妈妈群里,除了聊孩子的吃喝拉撒,很大一部分,是在吐槽婆婆。可是在坡县生活,朋友同事邻居,却极少有听说婆媳矛盾的。难道新加坡的婆婆们天赋异禀吗?
非也非也,大部分新加坡人,只要经济条件允许,结婚生子后,就不再和自己的父母同住(当然这点也要归功于新加坡政府控制房地产价格有一套),都是核心家庭的结构(父母+孩子)。不在同一屋檐下,而是一碗汤的距离,那是最理想的婆媳相处模式啦,远香近臭嘛。
但每当我和国内那些吐槽婆婆的朋友建议:既然那么多矛盾,那干脆就别和婆婆住一起啊?得到的一律回答都是:那谁来带孩子呢?谁来接送孩子呢?说到这儿,就要隆重推出新加坡一大特色:
超长待机、全年无休的幼儿园!
在新加坡,哪怕几个月大的婴儿,都可以送入托儿所。而且很多托儿所的开放时间,是全年无休,早7点-晚7点!
新加坡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分两大类:Child care和Kindergaten。
1)Child Care Centres (托儿所)
这是坡岛最常见的一类学前教育机构,也是我重点要聊的。招收从2个月大到6岁的孩子。全年开放,没有寒暑假。一周开5天半(周一到周五全天,周六半天)。每天的开放时间,早7点到晚7点。提供早餐、午餐和下午点心。
也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公立的一般价格在$700-1000,私立的价格通常在$1000-2000,上不封顶。无论上公立还是私立,只要孩子是新加坡公民,妈妈有工作的话,每个月还能得到政府$300的补贴。所以如果上公立园,一个月最低只需$400的学费(约¥2000)。而对比工资,新加坡2016年的家庭月收入中位数,大约是$8000(约¥40000)。幼儿园开销仅占家庭收入的5%。
比较特殊的是婴儿托管(infant care),接收2-18个月的婴儿,价格相对较贵,但是条件也好很多。同样早七点开到晚七点,婴儿托管班的存在,让妈妈们休完产假就可以回去上班了。
婴儿托管班最低要求:师生配比1:5,每个孩子平均5平米以上活动空间
2)Kindergartens (幼儿园)
这是以教学为主的幼儿园,一般接受2-6岁的孩子,每年和中小学生一样有两次长假、两次短假,每天上课的时间较短,2-5小时不等。适合有充足人手照顾孩子的家庭。和childcare比,主要的优势就是便宜,一般每月$200-400。
总之,每次看到国内的朋友们因为孩子幼儿园放寒暑假而各种头大,或者因为接送孩子而不得不依赖老人时,我真心感谢坡县提供了child care这么一个遍布全岛、超长待机、全年无休的神奇所在,为双职工家庭解决了许多的后顾之忧。每天上班前把孩子送去,下班后把孩子接回家,周六如果想喘口气,还能把孩子送去半天。离开老人,夫妻俩自己也可以带好孩子。
如果天朝想鼓励民众多生,是不是首先得学学这招,延长幼儿园的开放时间呢?一个老师上12小时班不行,可以让老师轮班(比如分成7点到16点的,10点到19点的),可以适当扩招老师(我想大部分家长也愿意为延长的时间多掏些学费吧),还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呢是不?
第二招: “奇葩”的小学入学制度
和中国捧红学区房、让房产商赚得盆满钵满的“就近入学”制度不同,新加坡的小学招生程序非常之复杂,简直让我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看的脑壳疼。总体说来,这里的小学招生是按不同条件分批次录取的,有如下这几个批次:
第一批:
录取有兄弟姐妹正在本小学就读的孩子
第二批:
这批比较复杂,又分如下几个小阶段:
A1:录取校友会成员及校董的子女
A2:录取父母或兄弟姐妹从该小学毕业,或该校普通教职工的子女
B:录取父母完成学校义工、或社区义工,或与学校挂钩的教会、宗乡组织的成员的子女
C:录取以上条件均不满足的孩子
第三批:
录取外国人
是不是和学区一点关系都没有呢?倒也不是,每个录取阶段内,如果报名人数超出了学额,那么学校就会按照孩子家庭住址离学校的距离远近来录取(先录取1公里以内的,然后1-2公里的,然后2公里以外的)。而且,国内刚兴起的“租售同权”,新加坡早就实现了,小学录取以实际住址为标准,至于你的房子是买的还是租的,学校不care。
虽然本地人对如此复杂的小学入学制度也有抱怨,但总体来说,这个报名制度还是比较公平的。比如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看中新加坡的教育而移民,并为女儿选择了新加坡传统名校南洋小学。但是有再多的钱、买再贵的学区房也不顶用,为了让女儿顺利入学,他太太也是乖乖报名学校义工做了一年,才把孩子送进该校。
说到这儿,又不得不提新加坡的社区组织(这个也可以另写一篇),有些名校因为太牛,学校义工报不上名,家长就得去学校所在的社区报名做义工,虽然需要服务的时间更长(一般需要3年),但是以时间换取名校的一个学位,你说值不值?这种录取方式,非但不会抬高学区房价,还让社区里多了很多义工,为大家的日常生活服务,简直就是多赢啊。
新加坡有学区房吗?我有个朋友在本地大学做科研,他提到曾经做过的一个数据分析,是研究新加坡排名前10的小学名校和周边房地产价格的关联度,结果竟是:没!有!关!联!
不知道这点,能不能给陷在学区房问题里水深火热的天朝人民,以及决策者们,一点启示呢?
而我想敲黑板说的重点,就是每所小学的第一批录取名额,是给有兄弟姐妹在本校读书的孩子,那绝对是稳进。这意味着,只要解决了老大的入学问题,就能顺带把老二(老三老四...)的入学问题一起解决了,这难道不是给犹豫要不要生二胎、为幼升小奔走着的家长们的一颗定心丸吗?
以上便是我在坡岛生活育儿,同时和国内的朋友们一起“云养娃”交流多年后,得到的一些感悟。其实,新加坡还有个核心家庭育儿的利器:菲佣。目前,中国已经在一些城市试点引进菲佣了,不过听说市场指导价竟是新加坡菲佣的两倍,无力吐槽,不谈也罢。
未富先老,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而单单开放二胎政策,却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上,是缺乏说服力的。而强化幼儿园服务,改善小学招生机制,都能切实帮助家长们减轻育儿焦虑和压力。
其实,在朋友圈儿里,我是经常安利二胎大法好的。身在海外,心系祖国,说的就是咱啊。政策下来了,配套上去了,大家才会更积极的为革命添砖加瓦是不是?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