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向海而生 龙行天下——潮商的前世今生

□ 史炎

  潮商是指分布于海内外的潮籍商人,与晋商、徽商并列为“中国三大商帮”,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著名商帮。潮商形成于唐朝后期,兴盛于宋元明清,一直发扬光大至今。

向海而生 龙行天下——潮商的前世今生

  自古以来,潮州依山靠海,人多地少,寸土寸金,潮州人只能向海洋求生存,以经商为出路。明朝时期,依赖海上贸易的潮州商人,因受到海禁政策的严厉打击,被迫走上了海贩之路,形成了大型的海商集团。清朝开放海禁之后,红头船贸易兴旺发达,潮商迅速崛起,并掀起移民海外的浪潮。

  潮商的诞生:“逐海洋之利”

  潮州地居粤东一隅,三面背山,一面向海,故有“其为屿者十之三,其为水者又十之四,可耕之土无几”之说。而潮州人多地少,人口密集,可以耕作的平原,虽物产富饶,但常因台风肆虐而颗粒无收。再加上高山的阻隔使潮州人难以进入中原腹地,海洋便成为潮州人获取生存资源的广阔舞台。

  潮州东南濒海,近海又有不少岛屿,较长的海岸线,使得潮州人很早便开始发展海上交通以“逐海洋之利”。潮州商人的海上交通和贸易活动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而到了唐代,潮州生产的陶瓷便已远销海外。宋元时期,随着中国经济中心快速南移,东南沿海地区对外交流日渐频繁,潮州作为东南沿海众多外贸港口链上的重要一环,将当地盛产的瓷器、丝绸、茶叶、红糖等大宗商品,通过韩江水利汇集到凤岭港,然后销往世界各地。这不仅带动了当地商品的生产,也孕育了最早期的潮州商人。可以说,潮商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

  明代, 为了防止倭寇侵扰和沿海军阀余党、海盗的滋扰, 朝廷厉行海禁, 规定“寸板不得下海”“片帆不得入港”“禁革双桅大船”。这对靠海而生的潮州人来说, 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许多依赖海上贸易的潮州商人被截断了财路, 失去了经济来源。

  在这种严酷的社会环境下, 潮州商人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利益,坚决冲破海禁,开展私家贸易,不惜与官兵对抗,形成了一个个实力强大的武装海商集团。这些海商私造双桅大船、私带武器,收购大宗货物,以数以百计的大型船队远航于南洋,与番船夷商相贸易。到了明末清初,一些海商集团在官府的强大军事剿捕下无法立足,便开启了大规模移民南洋的历史,林道乾便是这些武装海商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林道乾少时务农,曾任潮州府小吏,因不满禁海政策,索性辞职,而专营大米贸易,后被朝廷掳获,诬良为盗。一怒之下,林道乾便做了海盗,存心跟朝廷对抗。他以重金招募船员,组成庞大船队出海贸易,横行海上30年。后来,他又接受朝廷的招安,帮助地方官兵平定叛民,但官场始终容不下他。于是,林道乾再次率众出走异国。相传,林道率部定居到北大年港(今泰国南部),并受到北大年王的热情礼遇,后者还把土地划分给林道乾。林道乾对此感慨不已,仰天长叹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于是下令所属人等,放下武器,改盗为民,自号“客长”。林道乾死后,泰国人民为了纪念他,把北大年港改名为“道乾港”。

  潮商的崛起:白手起家,从小到大

  清军入主中原后,为了封锁海上的反清复明势力,也实行了极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凡官员民兵私自出海贸易,又迁移海岛居住耕作者,但以通贼论斩。”清朝的禁令虽严,但并未奏效,潮州商船的海上贸易从未停止。康熙收复清王朝已基本消除海上反清势力,便于1684年宣布开放海禁。1685年,清廷在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设置海关,管理对外贸易与关税事务,潮州的庵埠总口就是广东海关的七大总口之一。

  海禁的开放,为潮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潮州的海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潮商出海依靠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闻名遐迩的红头船。红头船是一种船体结构较大的木帆船,其由来已久,早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就将出海民船纳入统一管理,并曾规定:“着将出海边船按次编号,船头桅杆油饰标记。”广东位于我国南方,因南方属火,故民船均油饰以红色。但这项规定因船只太多而难以实施,后来便不了了之,唯有粤省一带的船民一直沿用这种红头油饰,红头船便成为潮州商船的一种标识。

  民船纳入统一管理,并曾规定:“着将出海边船按次编号,船头桅杆油饰标记。”广东位于我国南方,因南方属火,故民船均油饰以红色。但这项规定因船只太多而难以实施,后来便不了了之,唯有粤省一带的船民一直沿用这种红头油饰,红头船便成为潮州商船的一种标识。

  清乾隆年间,政府给内地商民发放印照,准许其赴暹罗(今泰国)购米。红头船最初是用来营运大米的,但因其获利甚微,潮商就改运其他获利丰厚的货物,如南洋的象牙、珠宝、犀角等。伴随着红头船贸易的蓬勃发展,潮州人迎来了定居东南亚的第一次移民高潮。据粤海关统计,1783至1868年间,乘红头船出国谋生的潮州人就多达150万,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泰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

  移居海外的潮州人积极参与到当地的开发建设之中,并编织起一个井然有序的商业网络。1841年,香港成为自由港,允许商人、资金、商船自由进出,吸引了不少潮州人过去从事商业活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通往东南亚的定期蒸汽轮船开航,再加上之前移民潮所形成的血缘、地缘网络,大批潮州人蜂拥移民东南亚。当时,泰国成为潮商的直接贸易中心,香港、新加坡则用于经营转口贸易,海内外的潮州人构建起了一个几乎涵盖南中国海域的多角贸易体系。在这段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潮商巨子,他们崛起于艰难困顿之中:泰国正大集团创始人谢易初干过厨工;新加坡华联银行创办人连瀛洲当过杂工;而越南富商郭琰也曾在堤岸当过小贩……潮州商人,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潮商精神:抱团发展的凝聚力

  潮商,作为华人中最富有的族群之一,虽经战乱、分化变迁却能屹立不倒,被世人称为“东方犹太人”。他们起源于海贩业,诞生于海上走私活动,从明朝的海商集团到清代的红头船商人,都与大海有着不解之缘。与晋商、徽商不同,潮商在继承传统中原文化的同时,也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海洋造就了他们宽阔开放的内在气质,赋予了他们敢闯敢拼的冒险意识以及抱团发展的凝聚力。

  亚洲作为潮商富豪的摇篮和基地,自近代以来,诞生过许多著名的潮州企业家,如李嘉诚、谢国民等。亚洲的潮商在全球华人富豪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在东南亚地区11个国家中,70%的资产掌握在华人的手里,而潮商就约占其中一半。

  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在《龙行天下》一书中曾写道:“潮州人在文化上十分独特。他们操纵着地球上最有钱、最强大的地下网络,是世界上最早的跨国公司之一,组织严密且向心力强。”

  抱团发展、凝聚力强,是潮商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它们通过商会、社团等组织展现出来。目前海内外潮州人社团,已遍布世界各地。泰国的潮州人社团就有1000多个,马来西亚有100多个,香港也有100多个,新加坡有60多个,欧、美、澳洲共有40多个。目前内地成立潮州商会的城市将近100个,而福建、湖南等省市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办着。商会的成立不仅让海内外的潮商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也让这些团体有了互相帮衬、紧密团结的平台。20世纪80年代初,成功召开的首届“国际潮团联谊会”,宣示了世界性的潮州人社团诞生,彰显了天下潮州人的凝聚力。

  在今天, 世界各地的潮商都在经济全球化中经受考验, 在和平竞争中寻求发展。潮州文化与潮商精神都在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潮商这个百年商帮, 试图将新锐的经济观念与优良的传统习俗有机融合, 以期在竞争中继续立于不败之地, 延续百年辉煌。

上一篇新闻

《还珠格格》演员:有人告别娱乐圈,有人身价过亿,有人直播带货

下一篇新闻

我所见证的一个「帝国型」家族企业「由盛转衰」的历程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