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浙江湖州市营盘山景区内,一座女子给婆婆喂母乳的雕塑引发热议,并冲上热搜。有网友说,古代二十四孝是愚孝,甚至有些故事是泯灭人性,还有的网友对景区投诉,说这是愚孝,这样的雕塑有伤风化和伦理。
对于众多网友的反应,景区回应称,投诉他们的应该都是年轻人,因为他们不懂孝道,这其实是二十四中的“乳姑不怠”,并称景区的这组雕塑,其实就是古代二十四孝图情景再现,目的是为了提倡要感恩自己的长辈,要遵守孝道。
景区的回应和网友的吐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这二十四传承了千年,到底是大忠大孝,还是一种对人性和人的束缚?
古代二十四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对于网上的讨论,有工作人员认为,用母乳喂养婆婆,还有为了自己的母亲把孩子活埋的也有,都是二十四孝中的内容,这种在现在看来可能是有点违背道德伦理,但确确实实在以前是孝,“如果说二十四孝都不允许的话,那中国的孝何在呢?”
面对景区的回应,有网友持认可态度,“弘扬孝道没问题,了解背后的故事就不会觉得有什么了”。
“二十四孝”全称《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由元代学者郭居敬编撰。这些故事,有些是根据传说整理,有些则根据前人的故事。如东汉刘向《孝子传》、晋代干宝《搜神记》、唐代欧阳询等人《艺文类聚》等。刘向《孝子传》早已亡佚,谁都没有见过,学界普遍认为是后人所伪托。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曾是元明清以来儿童的启蒙教材、作为中华文化精神核心的经典而被广泛的传播和宣扬,并流传至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越南等周边国家。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孝道文化24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为人的道德准则和中国传统的美德。
据了解,目前国内一些景区陈列二十四孝不在少数,如安徽、山东、北京等地的一些景区,或制成雕塑,在景区内摆放,或绘画和雕刻在醒醒目地墙壁上。
古代二十四孝是封建残余
对景区的这一做法,更多网友认为,传统文化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像“活埋孩子”、“母乳喂婆婆”、“尝父亲的粪便”这种孝也需要传承吗?提倡孝道也要符合时代观点,而不是盲从。
本来是为了宣传孝,却让人们产生了反感甚至厌恶的情绪,恐怕景区自己也需要反思。
有专家认为,这些故事所反映的价值理念,客观的讲,有些确实不适合现在的生活环境和时代发展。如著名的“埋儿奉母”:晋代郭巨家中口粮紧张,为奉养老母,就要把儿子活埋了。这在传统都是一种视人命如草芥,更何况还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放在现代,是故意杀人刑事犯罪。
还有人认为,虽然“百善孝为先”,但抽去了“真”的脊梁的“善”和“孝”,不就成了伪善、伪孝了吗?又如何能让人正心诚意的去信服遵行呢?
而更多的人认为,古代二十四孝其实是封疆王朝为了巩固政权所进行的一种策略。这些历代相传的孝子孝女故事,都是儒家孝道思想和佛家因果报应之说相结合的产物。孝心感动上天,所以郭巨埋儿,能挖出金子;王翔卧冰,鲤鱼能自动跳出;董永为葬父卖身,就有仙女下凡为他赎身,并结为夫妻;做了奶奶的唐夫人,还能常年给婆婆喂食母乳,子孙就能当上大官……
不难看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有很多反人性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理念确实格格不入。鲁迅先生也曾批评这是“封建礼教举着孝道招牌,做着摧残人性、泯灭人伦的勾当。”
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孝文化?
中国人重视传统文化,也注重孝道。但一说到要弘扬孝道,就去翻故纸堆,把“二十四孝”的故事抬出来,只能说这是一种思维和行动上的取巧、懒惰。
仅从营盘山景区来看,由于雕塑雕塑的周边也没有任何的文字说明,那么对于一些不太了解的人一定会让他们产生误解。即使是有相关文字说明,但是雕塑由于过于暴露,对于一些青少年儿童来说也是非常的不雅。
那么,时至今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孝文化呢?2012年,全国老龄办等机构曾联合发布新版“24孝”行动指南:诸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这些与时俱进,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尊重和关心老人的孝行,才是真正值得推崇,也能够落地实行的。
真正的孝,就是要让老人老有所乐,感受到子女的爱意,家庭的温暖。
新二十四孝:
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为父母建立“关爱卡”;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为父母拍照;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打开父母的心结;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支持单身父母再婚;定期带父母做体检;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