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能源眼•观点】电改急先锋新加坡对电力市场改革的借鉴有哪些?

广大消费者兄弟姐妹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雷迪斯and杰特曼们,3·15快来了,忍受了一年的各种“奸商”坑蒙拐骗,又到了集中批斗的时候。今天,我们不谈衣食住行,我们谈谈你看不见但又离不开的东西。

是什么?

——电!

电?难道用电也会被坑蒙拐骗?

如果你摇摇头,那么请注意,你可能就是那个被卖了还在替人数钱的!

咱们不说中国的电力市场,因为我们还在改革,一切尚未尘埃落定。咱们就说说电改急先锋新加坡。

本篇文章参考了一篇外文文章,如果有人感兴趣,正好又过了六级啥的,可以看看。也参考并部分引用了一篇中文文章《现货价格信号足以引导投资吗?他们开始时做得很好,但…….》,如果你有点经济学理论基础,也可以看看。

以下是正文部分↓↓↓↓↓

新加坡电力行业改革得早,所以那么多年过来也就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今天讲的这个东西叫固定合同(vesting contracts)。

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局(Energy Market Authority, EMA)为了防止电厂利用市场势力搅乱电力市场,在2004年1月推出了固定合同机制。固定合同是电厂和新加坡电力服务公司(SP Services Ltd)签订的量价都固定的合同。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局的想法是,电厂在现货市场交易中可能会通过隐藏部分供应能力来推高价格,而监管机构通过把电厂的一部分供应量拿出来,并且以监管机构确定的固定价格供应,这样,电厂可以操纵的空间就小了,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或者说市场势力就小了。

其实,量价都固定了,本身就是双刃剑,伤到谁就看波动的市场价格。如果是市场价格低于固定价格,那么买方是吃亏的;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固定价格,那么卖方是吃亏的。谁吃亏吃的多,就看市场价格的走势。

当然,如果市场价格就一直在固定价格附近游走,那么只能算你监管机构运气好,居然能把市场价格预测准(因为固定价格是监管机构确定的)。不过,这种情况下,固定合同的意义好像也不大。刚开始几年就属于这种好年景。

不过,好景不长。怎么回事呢?这就要追溯一段历史了。

2004年6月,新加坡进口印尼天然气的一条运输管道出现问题,部分天然气供给中断,导致了25%地区停电。事故后,政府立刻组织深度调研如何防范类似情况,结论是急需建设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来提升能源安全。

为了提高LNG接收站的经济性,能源市场管理局于2006年8月出台了规定发电商暂停签署新的管道天然气合同(PNG moratorium)的政策,使得发电商满足增量需求只能进口LNG或继续利用已有的燃油机组。但LNG接收站商业化的过程仍然艰巨,LNG销售公司BG一开始仍无法有效营销LNG。能源市场管理局在2009年出台了LNG固定合约的另一新政策,以此鼓励采用LNG新建CCGTs以取代燃油机组,从而推动LNG接收站的发展。LNG固定合约期限为10年,总量为每年120万吨。(本段及上一段直接引用WaterRock Energy Economics总监张柳潼在南方能源观察发表的文章《现货价格信号足以引导投资吗?他们开始时做得很好,但…….》。部分内容加粗为本文小编所为。注意,引用这段事实不代表本文同意其观点。)

LNG固定合约是一个量价固定的LNG合同机制(LNG Vesting Scheme)。(聪明的你,是不是看到第二次出现Vesting这个单词,就想到Vested这个单词了?继续想下去吧,那是你的自由!)同样的道理,固定了就是双刃剑,伤到谁全看市场随机游走。

有了固定的卖电价格,又有了LNG的固定买入价格,尤其是当这两把双刃剑都不冲着电厂砍的时候,电厂的投资热情可谓大大滴。

不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LNG接收站也不是。于是,出现了这种局面:管道天然气进口被限制减少了供应,LNG接收站又没有建成新增供应跟不上。可谓青黄不接。改一下小岳岳的台词,不禁要喊——这不完了吗这不是!这不完了吗这不是!

是啊,这就导致了2010-2012年的天然气价格大涨。电力现货市场的价格也就跟着水涨船高。这种情况下,双刃剑是砍向电厂的。但是电厂没办法,投资就像泼出去的水,除非时间倒流,否则只能硬着头皮上啊。

此外,电力大用户在经历了高电价后也积极建立自备电厂。这就加剧了2013年以后大量电厂投运造成的电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再加上新加坡能源管理局逐步下调固定合同的固定量,种种因素最终导致2013年之后很多新加坡电厂处于低盈利水平或者亏损状态。

虽然新加坡的电力市场还在继续发生更多的故事,但本文的故事讲到这里,就差不多该收尾了。

总结一句——每一个电力市场都会因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导致政府出台一些规则进行应对,这些规则针对的是过去发生的问题,但是处理不了未来出现的新情况。

插播一句——如果有读者希望深入了解新加坡电力现货市场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接受课题委托。

最后提醒一下,本文不是说现货价格信号没作用,本文的重点是反思反垄断的措施。市场变化那么快,政府规则改变起来又那么慢,以慢对快,你觉得这种反垄断的措施能行吗?

来源:中图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