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上杭--客家众多姓氏发祥地

上杭--客家众多姓氏发祥地

  江梓明 蓝汉民

  闽西、粤东和赣南素有客家人的大本营之称。上杭,位于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地处客家大本营闽西的腹地,客家母亲河——汀江中游的黄金水段,是汀江流域中部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到宁化石壁后,又陆续迁居上杭繁衍生息,再向外播迁,使上杭成为客家众多姓氏发祥地。

  一、上杭是客家大本营闽西的腹地

  上杭县位于闽西腹地,东接新罗区,西连武平县,北倚长汀县,东北毗连城县,南邻永定县,西南与广东梅州市、蕉岭县接壤。汀江横穿上杭10余个乡镇,地理条件优越,是客家人凝聚生息的好去处。

  1、上杭有着丰富的水资源

  汀江流域都是闽西客家大本营地区。据资料载,汀江全长328公里,在福建省境内长285.5公里,其中上杭县境内长112公里,占省内长度的2/5,占总长度的1/3,总集水面积9022平方公里,流至广东三河坝与梅江汇合后称韩江。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基本因素,尤其水与人类相互关系最为密切。石壁虽然地势平坦,农田较多,但水资源比较缺乏,生产、生活用水比较困难。而上杭全境溪河纵横,至今全县每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仍有27.87亿立方米,是一个水资源极其丰富的县,且开发利用较早。从明代始,各乡村成千上万条大小陂圳灌溉了农田,肥沃了土地。《罗氏万三郎公族谱》记:“宋末元初(1260—1275年),始祖万三郎公次子十郎,原籍宁化石壁,到上杭届地杨公岭(今临城镇九洲粮丰村)贸易经商,家益殷裕,该地在汀江河畔,山明水秀,田地肥沃,遂耕田创业于彼”。这份族谱史料,说明上杭因水资源丰富造就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客家人凝聚生息的好去处。

  2、上杭有广阔的生存空间

  上杭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温润,降水充沛,夏长而不酷热,冬短又不严寒,土壤肥沃,很适应农作物的生长。在唐代以前,县境内已有人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蔬菜、水果(梅)、大小麦、甘薯、杂糖(玉米、高梁)、大豆、油菜、蓝靛、花生、烟叶、茶叶等经济作物也先后逐步引种。

  明代记载,全县有耕地(包括官民田地、山塘)42.32万亩,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总人口6.87万人,劳动力以50%计算为3.4万人,人均耕地6.15亩,每个劳力拥有耕地12.4亩。丰富的耕地资源,使大批迁来的客家人能以农为本。

  手工业生产,宋代,紫金山开始采金,至皇佑元年(1049年)县向朝廷交纳贡金167两(折合5219克),崇宁中期{1102--1106年),县人又在紫金山用“苦水”浸铁炼铜,南宋时期,古田人在白眉山开炉炼铁,铸造兵器和农具。“衣食之需,器用之籍”、“未尝有所独缺”。

  上杭县境内多处是乔木蔽天,松涛满耳,住在深山里的客家人以砍伐木材,结扎木排,顺汀江运往广东为生财之道;一部分客民,利用水碓、手工做纸,所产节包纸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3、上杭航运比较发达

  上杭处于汀江中游黄金水段。汀江由于上游、下游河道狭窄,滩险很多,而中游(从上杭回龙--南蛇渡)河段开阔便于航运,被称为汀江的黄金水域。充沛的水资源,使汀江常年可以通航,在船舶尚未兴起时,民间就有用竹、木结扎的排筏作运输工具。早在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就从潮州、峰市使用木船运潮盐到上杭。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炸开回龙险滩,航线上伸到长汀,从此木船可以从长汀县城直达永定峰市,航程219公里。船艘之多,素有“上河三千、下河八百”之称。

  4、上杭社会环境比较安定

  从宁化石壁迁到上杭的客家先民,最盛是宋末元初。当时的宁化社会状况是: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二月,宁化南宋盐晏彪(头陀)聚集农民起义,周围各县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之众,席卷十数县;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饥荒严重,人吃人;元延祐二年(1315年)八月,赣南农民起义军首领蔡五九率部攻破宁化城,据地称王。动乱的兵灾,使本来获得立脚生息的客家先民转向外地迁移。正如《杭川丘氏洪公脉支谱》卷三所记:“惟宋南渡后,江南兵乱,四方盗贼并起,宁邑几无宁宇。公(指三五郎)与兄三四郎,弟三六郎,同负母氏至上杭胜运太拔城前奠居”。当时的上杭社会状况是,虽受宁化农民起义军攻下上杭,破县治,毁县署之扰,但后中知县事赵时钺诡计,遭镇压,很快恢复了安宁。尤以上杭畲民依山而居,占田自耕,不输赋税的优惠,也吸引了客家人跟着畲民兄弟随山而迁。

  二、上杭吸纳了大批从宁化石壁等地迁来的客家人

  根据县境内古文物遗址发掘论证,上杭早在四五千年前,甚至更远古的时代,就已有土著闽越族人和少量南迁的汉人居住生息。从宋代起,上杭优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吸引着着更多沿汀江而下的客家人。

  上杭城里最先落籍开基的是郭氏。据郭氏源流考,开基始祖郭福安具有采矿与冶炼的学识,官至盐铁司承事郎。在宋真宗末年受朝廷派遣,携带家眷,从京都开封经皖、赣入闽,进驻汀州府所属钟寮场(时上杭县治所在地,今才溪镇荣石村),受命全权整治该地金、铜矿开采与冶炼。后在紫金山巅极目远眺,见汀江“三摺回澜”之处是一块难寻的风水宝地,随即弃官从农,携家带眷,开辟这一宝地,且取名为郭坊村(现在的上杭城),至今郭氏家庙用仍有石刻门联“开辟郭坊吾祖始,源流杭邑我家先”佐证。

  宋孝宗年间,李珠随父从江西石城迁宁化石壁,生有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五子。宋宝庆三年,木德、火德沿汀江之水来到上杭“见其山川风土之胜”,遂在上杭胜运里丰朗村定居下来。与此同期迁来的还有“陈魁春率其族众93人,移居汀江之宁化、上杭”。其中原宋澶州太守陈梅山在上杭官田定居,其女年方19嫁给年过60的李火德为次配,生三男:朝文、朝宗、朝美。

  张氏化孙生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原居宁化石壁,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后弃官钻研医道。南宋嘉泰至开禧年间(1201—1207年)时逢战乱,“卜处移居闽上杭”,携妻儿全家6人到上杭深坑尾官店前(今白砂镇茜洋村)定居,陈、阙两夫人共生18子,传108孙,成为张氏入杭始祖,亦被称为鄞江始祖。

  丘氏,始祖三五郎(达人)兄弟3人(兄三四郎、弟三六郎)由宁化石壁迁上杭胜运里城前坝(今太拔乡)奠居,妣李、陈氏,共生10子,曰:伯一至伯十郎(其中三、六、八郎早逝)。伯七郎之子丘八郎(继龙),曾任南宋时吏部尚书,逝在宁化,其妻韩氏,率三子:惟长、惟福、惟禄,避乱移居上杭南坑。

  廖氏,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廖崇德定居江西宁都,宋时避战乱入闽,定居汀州宁化石壁,后迁福建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崇德第9代裔孙花(实蕃)被尊称为廖氏闽粤赣始祖,生一子:昌,由顺昌县迁居上杭郭坊(今蓝溪镇觉坊村)。

  范氏入杭始祖宁壁,曾任长汀县丞,生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公见宁化石壁村族多人挤,难予发展,遂携家人迁来上杭县城福寿坊中街

  开基拓业,妣徐、粱、张氏,共生11子,以百为“郎”名,排列为百一至百十一郎。

  黄氏,根据1995年版黄佳章主编的《黄氏笔谱》记载:上祖福建邵武市黄峭山,生于唐咸通十二年(871年),卒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有3妻,生21子,第十子黄化、第十六子黄福、第二十二子黄井三房之裔孙天禄、三二郎、松山先后于南宋、元、明时分别从宁化石壁、长汀水口、江西樟树迁来上杭定居。

  林氏,据多家《林氏族谱》考,迁入上杭县境内的林姓有2支:万一郎(尚卿)原居顺昌县小陈坑,宋宣和年间(1119—1164年),因避毛经长汀、宁化石壁迁至上杭城郭坊村,为杭城、官庄、回龙、湖洋石田(今通桥)塘尾、旧县迳美、官庄余坊、珊瑚等地始祖;湖洋漱溪溪的林姓,是闽林开基始租林禄后裔文质,在元末由宁化经长汀、上杭白砂迁来,故文质被称濑溪始祖。

  江氏,据《江氏族谱》考,宋祥兴元年(1278年),上杭江氏二世祖万顷(南宋户部尚书)次子錡,号祥斋,即念二郎,妣薛太婆,与胞弟钢,即念三郎,偕嫂侄(即十八郎妣丘十六娘母子)等,由宁化石壁村迁上杭县胜运里九图四甲(今庐丰乡三坪村)开基。

  刘氏,据《刘氏族谱》考,上杭官田始祖千十郎,字丑汉,诰封御史.官授花县知府,因避垂金王贪官之巫害,于南宋绍兴二年(1229年),携子孙经宁化来杭,南行见乾田(今官田)之地山环水抱,钟灵毓秀,遂择地创业如斯。

  叶氏,据上杭叶氏源流考,叶氏受姓始祖叶幺第95世孙映玉,号五郎,公第五子,于南宋绍兴年间,从惠州府河源县徙上杭县来苏里中都冈头开基,为上杭中都都康叶氏开基一世祖。

  丁氏,据上杭丁氏源流考,上杭县丁氏开基始祖十二承事郎,系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人士,戊申科进士,时为北宋熙宁元年,神宗皇帝敕令丁十二为承事郎,派到福建汀州府上杭县任知县事,时县署设在钟寮场。任期届满卸任后,因为官清正,百姓力劝其留下定居,加上当时回江西,路途遥远,就留在钟寮场定居,年老仙逝后,与夫人合葬于钟寮场古寺后一里许。

  温氏,据上杭温氏源流考,上杭始祖九郎公,于北宋年间从宁化石壁迁到上杭安乡洪山塘开基,九郎公墓建在安乡圳头岗。

  赖氏,开基始祖赖标,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征西番有功,封锦衣卫副使,升直殿大将军,由浙江省处州府松阳县移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古田,传十一世,皆世袭将军职,至今已在上杭繁衍40余代。妣蓝氏,葬于上杭古田彝石埔。

  除上述各姓氏,罗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中,还列出魏、曾、徐、饶、华、邓、巫、吴、罗从宁化、长汀迁至上杭。民国版《上杭县志》记述,从宁化石壁迁来上杭的还有:孔、包、朱、伍、官、周、胡、俞、袁、詹、严、龚等诸姓。新编《宁化县志》记述,从石壁迁到上杭的还有伊、黎、沈、龙、汤等姓氏。

  这些客家主要姓氏,在上杭繁衍生息已发展到30一38代左右,裔孙分布在城乡各地。据新编《上杭县志》“人口”载,1987年人口调查统计,全县有141个姓氏,1000人以上的有52个姓氏,387518人,占全县总人口94%。1万人以上的有:黄、陈、丘、李、张、林6姓,黄姓人数最多,5870户、29684人。

  宁化石壁曾是客家民系形成时期的中心,位于宁化西部,与江西石城、广昌毗邻,是一片平坦开阔的盆地,包括现今的禾口、淮土、方田、济村在内,周围约200平方公里。由于地处闽赣交界,地理条件特殊,穷乡僻壤,先后有100多个姓氏,140多批次客家人流迁此地,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宁化的总户数已达12588户,44930人。但是受战火的漫延,地域的局限,人口的急剧增加,土地纷争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客家人只好在此稍作休整,只经数代,就扑向外面更加多彩的世界。如石壁村,过去曾同期居住过80多个客家姓氏,现仅存5个姓。

  从以上史实可知,上杭是客家大本营闽西地区的腹地,数以万计的客家儿女都曾在这一腹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发迹之后或迫于战乱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顺着浩浩汀江不断向外播迁,至广东、广西、湖南、浙江、四川诸省及港、澳、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的天涯海角。

  三、上杭是海内外客家众多姓氏裔孙魂牵梦萦的祖地

  l、瓦子坪(街、巷)的考查

  近年,上杭县方志委接到不少海内外寻根问祖的来信,如广东始兴县卢氏称:“……孟坚八世孙出自闽省;属上杭大塘凹瓦子乡而居。”在粤北的翁源县,凡李、王、张、郭姓都称他们的老祖宗来自上杭的瓦子坪(有的称瓦子街、瓦子巷)。上杭县图书馆近几年广泛征集客家姓氏族谱,广东南雄两位老人送来罗姓族谱,并说“南雄大部分姓氏从上杭瓦子街搬去”。瓦子坪(街、巷)今何在?宋淳化五年(994年)上杭升场为县,县治设在秋梓堡(今永定县高陂北山),随后又将县治迁至鳖沙{今白砂镇碧砂村)、语口市(今旧县乡全坊村)、钟寮场(今才溪镇荣石村),至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才定迁在郭坊村(今县城临江镇所在地)。城垣建筑自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兴工,至明成化八年(1472年)历经238年才大功告成。施工中,在北门城内大量挖土烧城砖,形成许多大小鱼塘,汀江沿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三折而去,故有“东无去路,西无战场,南有河道,北有池塘,嘱咐子孙,莫打上杭”之民谣。现在临城镇城北村还有“大塘面上”之地名,大塘凹并不等于现今的大塘面上,但大塘凹在城北附近是毫无异议,瓦子坪(街、巷)的由来,应该说当时因筑城垣墙面和加盖瓦片的需要,在县城附近建有许多砖瓦窑,大有象街道一样,那些地方随即被人们称为瓦子街(巷坪)。如今县体育馆、民政局、群英巷一带,这些单位和居民在基建清基时,都发现地下层多处都是碎块瓦片,可见在明朝时上杭城内确有瓦子坪(街、巷)地名。上杭宋明两朝,曾先后编修过5部《上杭县志》,但都已佚,随着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如今瓦子坪(街、巷)旧地名已无从考查,但从大多数客家氏族迁移史中都提到来自上杭的瓦子坪、瓦子街或瓦子巷,这说明他们的老祖宗在上杭得到了认同。

  2、汀江把上杭客家人播迁五湖四海,海内外裔孙魂牵梦萦上杭

  从明崇祯七年至十七年(1634—1644年),上杭连续发生了水、旱、雪、地震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爆发了以张恩选聚众起义的农民革命战争,前后历经10年,转战于闽粤赣三省。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农历七月初七日(8月12日)夜大雨,上杭出现了历史上最大洪水,城中水深至丈余,南门城垛上可以行舟,登高四望,尽成泽国,临汀江的东、西、南民居泥墙皆倒塌,儿啼妇哭,哀号呼痛之声惨不忍闻,四乡受灾尤甚。清咸丰七年(1857年)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下石国宗,挥师30万,攻下汀州府城长汀,上杭城虽未占领,但四乡基本都被太平军控制,转战杭川大地达9年之久。近200余年时断时续发生的灾害、兵乱,使大量的上杭客家人被迫沿着汀江向广东梅州、惠州地区迁移,向福建漳州、泉州地区迁移,随后又从广东、福建播迁到香港、澳门、台湾等东南亚各地。孔、温、曾、詹、谢、龚等姓氏的上祖,既是上杭该姓的开基始祖,又是这个姓氏的入闽始祖或客家始祖。他们在上杭繁衍生息并迅速发展起来,后又沿着汀江向外播迁发展,成为人口众多的旺族,在诲内外客家各大姓氏中占据一席之地,颇具影响力。个别姓氏的裔孙如李氏,还左右着某一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客家各大姓氏中的骄傲,引起人们的格外注意和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些姓氏的裔孙从上杭向外播迁到新的地域后,进一步发扬客家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拓展生存空间,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他们离开故土发迹后忘不了故土的亲人,忘不了故土的山山水水,自发兴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寻根谒祖热潮,有的携妻带子,有的扶老牵幼,从四面八方、天涯海角汇集祖地上杭寻找自己的根,沐浴祖地的风情,为祖地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献计出力,给祖地的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同时,祖地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也留下他们对祖宗虔诚的身影。

  郭氏 郭福安及其裔孙是早期的客家民系成员,他们在客家民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郭福安裔孙除分布在上杭和闽西各县外,广东、江西、广西、四川、台湾、香港及东南亚等地都有。文坛巨匠郭沫若,越南郭氏宗亲总会理事郭松江,加拿大国际公司董事长郭兰秀,泰国客属总会福利委员会副主任郭金丰,台湾空军上校郭奇伟,原台湾省政府社会处专员郭永,美国杜兰大学博士、美路易斯安娜州南方大学科学院院长郭定五等都是福安的裔孙。他们中的不少人与上杭祖地都取得了联系,有的上杭郭氏研究会已邀请他们来杭寻根谒祖。1999年

  6月30日台湾新竹郭氏宗亲访亲团共16人已来杭谒祖。台湾原省政府社会处专员郭永一行于1999年冬来杭祭祖。

  李氏 李木德、李火德兄弟从宁化石壁迁来上杭之后,木德的裔孙分布在上杭及闽西各县和广东、江西等地。火德被其裔孙誉为“李氏入闽始祖”“闽粤大始祖”,其裔孙播迁我国南方各省、台港澳地区、东南亚列国及欧美各地。清康熙名相李光地、新加坡资政(原总理)李光耀、台湾李登辉、香港实业巨子李嘉诚等都是李火德的名流裔孙。根据近几年的不完全统计,有居住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美国等国家和台港澳地区的火德裔孙3000多人次来上杭寻根祭祖,专程到上杭稔田镇官田村参拜为纪念李氏入闽始祖火德公而建立的“李氏大宗祠”。他们还为维修祖祠、祖墓、为祖地的公益事业慷慨解囊,踊跃捐资。

  张氏 张化孙葬于白砂镇茜洋村李家屋背后大坪岗,墓地呈“金盘载珠”形。陈、阙二恭人合葬于离化孙墓地约2华里的官地村水尾神仙坑,墓地呈“飞凤展翅”形。汀江别称鄞江。张化孙被其千万裔孙尊称为“鄞江始祖”。

  张化孙开基上杭后,其裔孙繁衍迅速,播迁海内外,遍布我国南方闽、粤、赣、湘、浙、桂等省及台港澳地区和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其裔孙已达1000余万人,在台湾400万客家人口中,张姓人口就有105万,其中90%是张化孙的后裔。一个引入关注的事实是,其裔孙对张化孙十分崇敬。据有关资料载,1995年秋,为修建化孙夫妇墓地,有3个国家和地区、4个省、226个村庄近10万裔孙,纷纷捐资。为使张化孙墓地到省道围禾线将军桥全长4公里的村道便于车辆来往,在台湾张泰胜先生捐资的带领下,马来西亚的张桓昌先生,广东汕头、平远、蕉岭神岗、丰顺埔寨、大埔高陂、五华,福建永定北山等地张氏裔孙都纷纷捐资,用于铺设水泥路面,并把此段村道命名为“敬祖传万路”。近年来,到张化孙墓地祭拜的裔孙每年都有上万人次。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鼎丞、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现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办人张弼士、台湾“世界货柜船王”张荣发、澳门客属社团联合总会主席张金善均为张化孙后裔。

  丘氏 丘三五郎迁居上杭后,历经近千年的繁衍播迁,其裔孙之多成为上杭著名姓氏,有“丘半县”之号称,且遍及海内外,仅在台湾裔孙达38万多人,如台湾“世界丘氏宗亲总会”总干事丘秀强先生所述:“吾族十之八九操客家话的都是上杭追祀始祖三五郎公脉下之裔孙(继龙公裔孙特盛)。清末著名爱国志士、诗人丘逢甲,台湾“世界丘氏宗亲总会”的主要领导成员邱创焕(原国民党副主席)、邱清辉、邱正吉等都是丘三五郎的裔孙。丘氏裔孙不仅对始祖虔诚有加,每年都有许多祭祖团前来祭祖,而且十分热心上杭祖地的公益事业建设,正在城郊兴建的“姜太公旅游中心”,就是由台湾“世界丘氏宗亲总会”出面,副理事长邱正吉先生负责筹款投资而兴建。旅台同胞丘诚先生在上杭旅游胜地“七峰山”积极捐资,在城区南门建设“思源阁”中发动其他台胞一同捐资,随后在1998年又捐资在上杭摩陀寨旅游区建庙、修路等。台胞丘达人先生及其夫人1998—1999年在上杭珊瑚乡圆通山旅游区捐资建寺庙、修路等。台胞丘衍洪先生1996年在“七峰山”旅游区捐资兴建“弥勒大佛”。

  廖氏 廖花在上杭开基迄今800多年,被其裔孙尊称为闽粤赣一世祖,其墓地在上杭庐丰乡立英村,墓地呈“田鸡浮塘”形。在台湾的裔孙廖松亨先生1988年回大陆后,热心家乡建设,动员旅台同胞集资在上杭县城建成“台北公寓”一幢,他本人投资兴办“双才鞋业有限公司”、“松亨蜜抽种植有限公司”,为家乡山地开发与建设作出了贡献。

  其它姓氏的始祖,如江姓始祖江十八郎,墓地在上杭庐相乡三坪村;黄姓始祖黄天禄,墓地在稔田镇石牌村;范姓始祖范宁壁,墓地在旧县乡石圳村;陈姓始祖陈梅山,墓地在稔田镇丰朗村;刘姓始祖千十郎,墓地在稔田镇化厚村;温姓始祖九郎,墓地在庐丰乡安乡圳头岗;丁姓始祖十二承事郎,墓地在才溪钟寮场;赖姓始祖赖标,墓地在上杭古田彝石埔;叶姓始祖叶映五,墓地在上杭中都镇都康。他们被称为上杭该姓的开基始祖,也是闽粤赣、港澳台等地该姓外迁裔孙的上祖。他们的海内外裔孙不但数量多,而且分布广,也都年年如此,一批一批地来杭寻根谒祖,以表达他们对上祖的虔诚之意。(作者江梓明系上杭县客家联谊会理事 蓝汉民系上杭县客家联谊会理事)

  参考书目:

  1、《客家学导论》(王东著)

  2、《上杭客家》第一期

  3、各姓氏族谱

  4、《上杭乡讯》、《闽西乡讯》

  5、《上杭县志》

  6、《客家源流考》(罗香林著)

  7、《闽西客家志》

来源:上杭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