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平遥,一座活着的古城

图①

平遥古城美景

平遥古城美景

市楼

梁村

日昇昌票号

中国票号博物馆馆藏文物

汇通天下

一位老人穿过摄影展海报墙 资料图

平遥电影宫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是说人如果不讲义,那怎么可以呢。寥寥几字,道出了中华民族诚而有信,方为人生的传统美德。一座千年古城,因囤兵而筑,依诚信而生。恢宏的城垣上写下了“天道酬勤,地道酬善”的注解;市井的街巷中凝结着“人道酬诚,商道酬信”的精髓。它是游子不老的家园,它是民族精神的歌谣,它就是山西平遥。

商以济世,家国情怀。曾经汇万宝精华,聚八方辐辏的日昇昌,今又重新开张,成为最具人气的历史讲堂。历史的光阴灿烂了文化,平遥的光影凝聚了辉煌。

地名记

烽烟散尽 古城生辉

这是一张来自黄土高原晋中盆地小县城的照片(图①)。在1997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吸引了全体与会者的目光。照片中草地上羊群后面的这座县城,就是现在享誉中外的平遥古城。据清朝《平遥县志》记载,2800多年前,西周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时,曾在今天的平遥城一带驻兵。他在这里“教士讲武,以御戎寇”。

“山城周室六军台,世远星移紫雾埋……从今谁主争雄地,明月清风任往回。”谁也想不到,当年尹吉甫驻兵的地方,在历经世事沧桑后,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文化名城。这座文化名城历经战火的洗礼,不知多少次在毁灭中重生。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在这里设立平陶县,后来为了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名讳,把平陶改成了平遥。从北魏太武帝定名后的1500多年里,平遥这个名字就没变过,一直沿用至今,但平遥城却是历经磨难,数度更替,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公元960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攻打位于山西中部和北部的北汉政权,派兵焚烧了平遥县城。过了410年后,平遥城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期,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的第3年。或许是受他“高筑墙,广积粮”政策的影响,平遥城在过去土夯的城墙上重新修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在周长九里十八步的旧城基础上,扩大到了周围十二里八分四百、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并全部以砖石包墙,以增加城墙的抗击强度。在明清两代,因战火、水患频发,平遥城墙经历多达26次修葺、增建。方形成了今天拥有墙高12米,总长6000多米的平遥古城墙。尤其是那别致醒目的72座敌楼,犹如护城的勇士,挺拔轩昂,英武壮观。在平遥城内,以市楼为中心,两条大街挑起了全城大小199条街巷,近4000处民居、店铺、庙宇等各类建筑广布其间。元明清三代建筑风貌犹存,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四大古城之一。

文武相配,阴阳平衡,平遥古城严格依照传统礼制布局,以南大街为轴线,坐北朝南对称地分布着城隍庙、文庙、道观、衙署、古庙、寺院等。

1997年12月,平遥古城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曾赢得了这样的评语:“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的这份完美赞誉来之不易,就在日寇侵华期间,平遥古城城墙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古城再一次受到战争的蹂躏,6座城楼被人为拆毁,在旧址上建起了碉堡,72座敌楼只有寥寥3座残存。

1977年8月,平遥遭遇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汾河泛滥,水库垮坝,滚滚洪水冲向平遥城,千年古城处在城毁人亡的危险当中,平遥城墙成为抵挡洪水肆虐的最后希望。当凶猛的洪水过去之后,古城墙遭到了严重破坏,墙身坍塌。平遥人民又一次开始修复城墙。这场水灾后,国家对平遥古城城墙实行全面保护,逐段抢修。到1993年,平遥古城墙体全部复原如故,72座敌楼和魁星楼也全部修复。

《平遥文学》主编赵永平这样表述,“平遥人是很疼爱古城的,如果说我们没有这些平遥人一任接一任的保护,平遥古城是存不下来的。”烽烟散尽,古城生辉,平遥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赞歌,那每一块城砖上都凝结着平遥人守护家园、保护古城的力量。

保护记

薪火相传的脉动

梁村,平遥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民冀以清正在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介绍自己的家乡。这些参观者并不是游客,他们是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从2010年开始,志愿者每年都来到梁村,义务修缮老房子,这些存有历史余温的一砖一瓦被重新砌在古建筑上,这是薪火相传的脉动,使再生的古建焕发出传承的活力。

“以前会觉得见多不怪,但走出梁村,才发现这里的东西都非常有价值。”每年暑假,冀以清都会和志愿者们一起修缮村子里的古建筑。成为志愿者后,他的生活有了新变化,让他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原本习以为常的事物。2014年,冀以清顺利考入大学后,他仍会趁着暑假回家,探询家乡古建遗迹。在平遥,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二百年历史的古建。现在的平遥县,拥有全国重点保护单位19处,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4处。随着冀以清走访的深入,他发现了乡村古建失修的现状。

如果不能留住过去,就无法拥抱未来。冀以清看到,这些年为加强乡村文物保护工作,平遥县政府专门与各乡镇签订了文物保护责任书,明确规定辖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乡(镇)长和村委会主任。2017年,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支持下,冀以清发起了一个乡村古建调查保护项目。

冀以清说,他所做的事就是把每个村的相关资料整理出来做成一个资料库,给每个古建筑做一个身份证。而他整理乡村古建现状资料库,并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想让乡亲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冀以清认为,了解是一切的前提,大家只有先了解了才有可能去保护。平遥不仅有古城还有古村,古村不仅有古建筑,还有一些朴素的价值观,如果能和城市很好地衔接,这就是这些乡村的未来。

在走访乡村古建的过程中,冀以清发现,大多数乡村古建中保存最完整的是古戏台。“无论是什么样的古建,只要有人用,它就有人气,就不会死掉。”村里的戏台每年都使用,俨然是一座活着的历史舞台。戏台依旧观者流转,而高高耸立在平遥古城中心的市楼,犹如一位端坐的白发老人,目送了多少穿梭往来于市井的过客,也见证了古城修复的幕幕往事。

重檐叠翠,飞阁流丹的市楼与城墙一样,早已成为平遥古城的象征,从古至今,在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好年头,平遥人总要对市楼进行修缮翻新,寓意兴旺与吉祥。

从1980年平遥县政府组织编制的平遥县城总体规划,到如今正在进行的新版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平遥始终坚持整体性保护历史性风貌的做法,既能让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也使平遥古城获得了持续的生命力。

平遥是一座至今仍旧鲜活的历史古城,每天的生活按照惯常的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这里的车水马龙,做买卖的吆喝声,千百年来,绵延不断地在古城的街道上回响,这浓重而生动的历史画卷,真实得让人感动。

票号记

万宝精华 融合梦想

褪色泛黄,斑驳在墙,近千张老照片就是赵永平从时间长河中打捞上来的平遥历史。30多年来,赵永平为收集这些老照片费尽了心思,也为触摸到照片背后的影像故事而备感欣喜。

1848年,一位曾经生活在平遥的女人走进照相馆,照下了生命中的第一张照片,而这也是平遥留存下来的照片中最早的一张。在赵永平看来,早期女性拍照片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当时社会流行的说法是拍照会勾走人的魂魄。所以,平遥女人能够勇敢去照相,已经说明了其境界和格局不一般了。

在那个时代,身处太行山、吕梁山两山中间的平遥城,男人十人九商,成天南来北往地做生意,开阔了眼界,自然也提升了家里人的见识,所以那时的平遥女人看起来就要时髦得多。而照片中那位靓丽、自信的平遥女人,是日昇昌票号在汉口分号的经理夫人。

其他地方是学而优则仕,读书的目的是做官,但平遥人不一样,他们是学而优则商,那时有个说法:“能在票号把活干,给个县官也不换。”

1823年,平遥西大街上一家名为西裕成的老字号颜料庄,换上了日昇昌票号的金字招牌。取名日昇昌,是希望票号生意如旭日东升,繁荣昌盛。

此时的中国虽然仍处在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但民族资本主义诞生的曙光已在前方。

西裕成的这次改弦更张,不仅创建了首家票号,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汇兑业务的先河。

平遥古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郝新喜认为,票号的本质就是金融业。它可以说是晋商做大做强的催化剂,其最初的业务是异地汇兑,一个顾客到了日昇昌票号,把银两放在这里的时候,柜上会给他写一个汇票纸,然后他拿着这个汇票就可以去其他地方的日昇昌票号取钱。

中国票号博物馆至今保存着一张道光年间的日昇昌汇票,上面字样的意思是:“徐大老爷存入500两白银,言定在京都本号见票无利交还。”这一进一出之间仅凭薄纸一张,难道经营者就不担心有人仿制假票,冒领银两吗?事实上,在日昇昌营业的100多年里,从未出现过一起因为兑换假票而给票号带来损失的事情,能在票号运营上做到毫无差错,日昇昌票号自有一套秘而不宣的办法。

“这个汇票纸上一定有着特殊的防伪功能,就像这张纸在4个角上分别有‘日昇昌记’4个字。”郝新喜说。这可以说是我国金融业当中较早使用水印的票据。第二个防伪措施是汉字密押,用“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这12个字代表一年当中的12个月。然后再用6句五言诗,代表一个月当中的30天,外人根本无从破解汇票纸上的奥秘。

日昇昌大掌柜雷履泰,从技术层面上防止一切可能的疏漏之处,同时清醒认识到,员工的品德和信誉才是根本,在平遥商人看来,他们做的不是生意,是德行。在一张照片上,票号的伙计们一个个端端正正,仪表堂堂。晋商向来重视诚信忠义,认为做生意在本质上就是做人。票号的诞生结束了过去镖局押送现银的危险落后的状况,极大地加速了商业运转。处于鼎盛时期的日昇昌,其年汇兑总额高达3800万两白银,经营网点遍布我国大部分城市。

“清朝中叶的财富中心,不在沿海也不在京都,而在山西内陆的太谷、祁县、平遥。其中,又以平遥为最,有22家票号,确实是一个财富中心。”赵永平说。

汇通人间日昇昌,万宝精华同辉煌。票号不仅汇兑货币,还在称量人心,他们以明礼诚信的祖训,融合着参与者的担当与梦想。

文化记

从未熄灭的激情

1907年6月,日本出版的《神户又新日报》上刊登了一条广告,一家名为合盛元的山西票号,在神户的分店开业了。直至清末,山西票号开到了今天的蒙古、俄罗斯、朝鲜、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地。发源于平遥的山西票号,生意最兴旺的时候,每年调拨的银两数目多达8亿两,掌握了全国一半的流通资金,主宰着中国的金融资本融通,并通过海外分号,连接起了全球市场,汇通天下,名副其实。

19世纪末是山西票号的鼎盛时期,也是西方列强由商品扩张转为资本扩张的时期,中国票号同西方银行迎头碰上。身处内陆的平遥,与面海而起的上海打起了金融擂台。

跨入20世纪,外国银行涌入我国,并与清政府建立了一批相关联的商业银行,从山西票号那里抢走了汇兑官款的大批业务,同时,又用高于山西票号的存款利率,吸收大量民间存款,一些年轻的票号经理强烈要求变革。但由于东家与大掌柜没有及时感知社会变革的潮流,仍旧固守着自己的老经验行事,逐渐成为一副固步自封的体制枷锁。

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副教授乔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大掌柜一个人所掌握的数据、资料和信息,不能做出比较合理或者效率更高的决策,因此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这是导致票号被社会淘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外资银行和依附于他的资本买卖,逐渐在清末民初的市场上发展壮大,最终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对中国票号形成了巨大的挤压和蚕食,山西票号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1932年,风雨飘摇中的日昇昌举步维艰,因为经营困难,由票号改为钱庄,最后,日昇昌那两扇开了100多年的大门缓缓合上。这个中国票号鼻祖,以彻底关门停业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票号在它所属的时代其实属于一种金融创新,那么就当代来讲,我们也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特别是我们的很多线上金融机构,他们的发展也是对现在银行业或者金融业的一种创新。”乔楠说。

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风光不再,中国新时代的在线支付却风光无限,平遥这方热土,正在以它从未熄灭的激情,拥抱着新时代。

时代记

废旧工厂变身艺术空间

两个时代的老人,合照在一张相片上。一个凝视中的期盼,一个思索中的前行,这就是平遥人的时代表情。

期盼与思索是平遥人前行的动力,今天的日昇昌更像是一幕复活的影像剧,穿越时光重登舞台。在票号退出历史舞台半个多世纪后,日昇昌以票号博物馆的形式,开门迎客,再出江湖,票号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其催化出的经营效益已不逊当年日昇昌日利千金的荣耀。在日昇昌正堂前,清朝打扮的掌柜正按照当年的样式给游客们写汇票,一张张汇票也以特殊的方式“流通”到了全国各地。

平遥为世人留存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这里不仅有纵横欧亚9000里、称雄商界500年的晋商文化,更有触动时代脉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位老人站在照片墙前静静欣赏,他是王守祥,原平遥柴油机厂的厂长。“1976年,柴油机厂在平遥来讲是最好的企业,到1994年适应市场经济能力逐步减弱,逐步规模缩小,2002年全面停产。”如今的他可以安然审视着柴油机厂的曾经与未来。

停产后的柴油机厂并没有就此荒废下去,2005年,在政府的主导、支持下,柴油机厂开始成为平遥国际摄影展的主展区,每年都有重量级的摄影大作品在这里展出。作为老一辈的平遥人,对照相并不陌生,在清朝末年,照片已在平遥的寻常百姓家出现,他们的身影印证着平遥的人文发展与历史演变。或许从那时起,平遥古城便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7年,平遥古城申遗成功。2001年,首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举办,世界光影汇聚于此。“第一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影响可以说爆棚,所有人都非常惊讶,外国人看中国人拍的照片齐声赞叹:‘啊!这么棒!’中国人看了则是:‘哇,这才叫照片!’”《人民摄影报》原总编司苏实对第一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有着深刻记忆。

回望初心,梦幻未来,第17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以此为主题,在回望中前行。大展将展览放在古县衙、庙宇、大院、工厂之中,打破了固定的展览模式,在古城原有结构上,衍生出独特的生态系统,其开放性、生命力和厚重感都是其他很多同类影展无法相比的。平遥柴油机厂展区内,中外经典作品放在宽大的车间里,弥漫着一股后现代艺术气息。

“摄影展在厂里这么搞,我发自内心地高兴!”每年的摄影展,王守祥都要过来看一看,也看看曾经的柴油机厂新的面容。

废旧的工厂变身为艺术空间,既有摄影人的艺术追求,也有平遥人的家园情怀。伴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兴起,平遥人找到了一个四两拨千斤的突破口,从1997年平遥古城成功申遗到2018年这21年间,平遥古城旅游总收入从1250万元增加到180.78亿元,增长1445倍。声名鹊起的平遥,文化与旅游相互交织,保护和发展齐头并进,平遥古城以其从未停息的心跳,拥抱着世界各地的游人。

对外积极开拓文化互通,对内融合各类资源,浑漆斋大院里,老手艺人耿保国细心地打磨着手中的平遥推光漆器。这项传承千年的工艺,搭着旅游的顺风车,和平遥古城一道走向世界。“又见平遥”情景表演,让远道而来的游客走进古城人家,如同穿越时空,直击人心。又见平遥,云归蓝天,守住了一代代人的乡愁,留下了世代家园的风情。

后记

漫步古城,这里的每一条街、每一扇门都在讲述财富背后诚信为本、勤俭开拓的商道守责。平遥人以信赢天下的智慧、以德聚人心的情操,以一纸汇票缔造了风行四海的辉煌。一座活着的古城,在吐故纳新中不断蓄积着前行的力量;一座成长的古城,在历久弥新中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岁月的光阴慢慢划过平遥古城,全世界的光影故事,一幕幕呈现。平遥,这幅浓墨重彩的历史长卷,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复兴梦想。

来源:晋中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