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多数学校以停课应对。4月27日,北京市高三年级,上海市、广州市高三、初三年级学生将返校、开学、复课。日前,国家领导人表示,“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上海学校逐步复课后,孩子们的体育课怎么上,如何通过体育运动避免更多孩子“眼镜化”,怎么挖掘体育蕴含的育人价值、健康理念?近年来,上海体育学院成为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上海高水平地方建设高校,是中国体育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智库的高地。上观新闻运动+特别携手上海体育学院宣传部开设“竞攀新论”专栏,邀请体育智库的专家教授分享专业观点。
2020年4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考察调研时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2018年《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部分地区超过60%)、65.3%(部分地区超过80%)。2018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
总书记关于孩子“眼镜化”的隐忧源于近年来青少年课内外学业负担的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的压缩、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普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疫情之前,以下状态可能是很多中小学生的真实写照:周一至周五孩子们基本在教室和家里“与作业为伴”,周末或课外大部分时间在培训机构“与补习班为伍”,孩子们能够在晴空下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捉襟见肘。
在疫情之中,随着大中小学生网课的增多,智能化教学设备的运用,通过教学软件和系统进行线上教学,推行手机APP作业、线上答题等,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孩子们的屏幕时间,如“有个别孩子上网课一个半月,近视加深150度”的报道亦不鲜见。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好转,全国大中小学也逐步开始复学、复课,如何消除总书记关于孩子“眼镜化”的隐忧、“野蛮其体魄”?
从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特别是近视)的一般致因看,遗传因素、用眼环境因素、营养因素、睡眠因素、体力活动因素等是导致视力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然而,对于当前我国大部分青少年而言,视力健康问题可能更多地源于用眼环境和体力活动因素。国内外相关研究证实,户外活动对青少年近视具有一定的防控作用。
伦敦大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阿斯特丽德·弗莱彻教授的研究报告指出:“接受足够多的户外紫外线(UVB)照射,可以降低患近视的风险,而UVB照射量直接取决于户外活动时间和接受太阳光照射时间。”因此,为降低孩子们的“眼睛化”、减缓近视的发生与进展速度,不仅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动起来,更要让孩子在户外动起来。
亚洲地区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学者分析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发病率的关系发现:非近视儿童的户外活动时间远高于近视儿童,户外活动时间与儿童近视患病率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欧洲国家也有学者通过样本分组和持续性跟踪调查发现,户外曝光时间与屈光度有正相关性,户外活动时间长的青少年的屈光不正率低于户外活动时间短的青少年。
国内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近视眼防控研究团队通过百万青少年近视眼发生发展大数据研究证实:每天户外活动40分钟,可让近视下降23%。这一结论也被写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近视眼防控监皮书》,同时被列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十三五”眼健康规划推广实施。笔者基于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ICF理论下青少年视力健康的体育活动干预机制研究》(2019BTY001)的前期研究成果认为,在缓解青少年视力健康、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过程中,户外活动是其中的重要“自变量”,然而,如何才能确保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和强度?以下“三让”可能不可或缺。
第一,让教育评价更加多元。
评价是引导事物发展的“指挥棒”,教育评价制度与手段更是决定学校教育取向、教师教学方向、家长关注面向、学生倾力趋向的关键因素。优化和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破解单纯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利用多元化手段、多元化内容评价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是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早在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即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然而,到目前为止,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评价制度仍然将很多孩子束缚于繁重的课内学习、课外作业、周末补习之中,加之各类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电子化教育工具的应用,进一步增加了学生久坐和读屏时间,压缩了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各地也正在尝试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部分省市在中考甚至高考中加入且不断增加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权重;上海市今年施行的民办中小学校“摇号”招生政策,在“幼升小”“小升初”环节不组织考试选拔;等等。通过教育评价方法改革,在缓解孩子课业压力同时,推迟孩子竞争的“起跑线”,促进孩子因特长发展,还给孩子本属于童年的户外活动和线下游戏与锻炼时间。
第二,让体育老师不再“生病”。
2020年4月23日上观新闻刊登的《让孩子“野蛮体魄”,要从体育老师“不生病”做起》一文,虽有调侃之味,却道出了当下中小学体育老师经常被“霸课”、体育课在学校课程中“低人一等”的现实境遇。除睡眠外,孩子们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体育活动是青少年体育的主体。如果学生一周仅有的几次体育课被“人为霸占”或“天气掠夺”,其室内久坐时间将被进一步拉长,视力健康风险相应增加。因此,为了降低孩子们的“眼镜化”,在确保学校体育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的前提下,保证室外体育课的时间、强度、密度;同时,针对目前孩子们室内用眼和久坐时间长的现实状况,学校体育课或课外活动时间可考虑增加小球类运动项目(乒乓球、羽毛球等)的课程与练习,因为小球类运动项目动作速度快、方向变化多,需要参与者的眼睛密切注视球类的运动轨迹以做出正确判断,对眼睛屈光度的调节、睫状肌的收缩等都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可有效预防视力水平的下降。
同时,在学校体育中,建议考虑增加专门针对青少年视疲劳、预防近视发生的特别项目和身体练习。例如,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组织专家以中医“经络论”“气化论”“五轮学说”等为理论基础推出的健身气功·明目功(青少版),通过每次6式动作、8分钟练习,提高青少年眼睛调节能力、降低近视眼屈光度、削弱眼调节滞后量、改善眼部血液循环供应,亦对于减缓青少年视力下降具有一定作用。
第三,让户外活动融入家庭生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体育是开展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基础。相关研究显示,在欧美发达国家体育在大众中相对于我国的流行程度更高,其家庭体育氛围浓厚、代际体育观念与行为的良好传承是重要原因。因此,以降低视力不良率为目标的户外活动的推广与践行,除了需要评价制度的引导、学校体育的强化之外,家庭体育氛围的形成、父母体育行为的示范、家庭成员体育情感的支持等不可或缺。
目前,我国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不仅仅是评价导向的引导,与众多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从众心理亦密不可分。笔者认为,除了家长在周末或假期一起与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如球类活动、登山、郊游、越野等)外,可以尝试将学校体育向家庭体育延伸:老师每天布置一定量的体育家庭作业(与其他科目统筹安排作业总量),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和条件选取作业“套餐”,确保学生达成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的目标;在周末和假期,也可根据周期长短,为学生订制基于学生身体条件和体育水平的周末和假期体育作业;每种体育作业都需要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合作完成,旨在通过长久践行,将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逐步融入家庭生活,形成家庭持久体育习惯。
增加户外活动不仅是预防和延缓孩子近视的“良方”,同时也是野蛮其体魄的手段,更是促进孩子在实践中全面健康成长的必需“场域”。正如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所言:“亲近阳光,亲历风雨,通过户外活动的方式让孩子们体验成长,是我们能给予他们的最好教育。”
作者简介:
张业安,上海体育学院副编审、博士生导师
栏目主编:陈华 文字编辑:陈华 题图来源:新华社
文内插图:新华社
来源: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