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导读
世界上有很多学问,近年,一位中国台湾人,发起了一门新的学问:善学,研究善经济、善文化。他就是慈济基金会副执行长何日生教授。
何日生教授学贯中西,他的著作《善经济:经济的利他思想与实践》一书,从历史的视角以及东西方比较文化的视角,重新阐述生产的善、消费的善与金融的善,提出以「利他为本」、以「和合为手段」,缔造最佳的经济秩序与商业伦理。本书以其独到的见解及精辟的引证论述,获得舍卫国基金会颁发的首届「舍卫国人文奖」,获得台湾「金鼎奖优良出版品」、中国大陆「2020年向光奖——年度研究特别奖」等多项殊荣。
在静思书轩十周年庆典现场演讲中,何日生教授阐述了这本书的主要观点。以下是演讲全文,与您分享。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小草资本 谨致谢忱
本文观点属于作者,供您参考。
何日生教授 是全球「善学」研究发起人,同时也是慈济基金会副执行长。他的著作《善经济》超越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倡导利他主义以推动全人类的均富与繁荣,促进社会和谐与生命圆满。「舍卫国人文奖」肯定《善经济》阐扬「大爱」精神,是超越种族、宗教分歧及国界,号召更多人响应关爱生命、创造福利、保护生态、创造和谐家园。
中国文化就是龙的文化,龙是一个传承,龙的图腾正是蛇的部落与鹿的部落打仗以后,没有谁消灭谁,而是彼此融合;然后跟鱼的部落打仗、融合,于是龙长出鱼鳞;再跟鸟的部落战争,于是再融合,龙变成能飞的图腾。龙的形象就是中国这块土地上,各部落、各民族共融、共用、共荣的结果,是一个中国融合以后不断传承的文化。
经济不是用财力去竞争,去控制,去任意的放纵自我的欲望,而是通过经济为社会付出,「经世济民」是非常深刻的对善经济的诠释。中国的哲学很大一部分也是和合的哲学,所以善经济就是利他还要和合这两个理念融合在一起。
善经济的发轫
为什么会有善经济?的确跟我在慈济有关。多年来,有福报跟随在慈济创办人证严上人左右,见证了许多企业家在投入慈善工作之后,生命产生很大的蜕变。我看到企业家们在投入慈善之后,从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到以关怀他人为中心,从自利到利他;从追逐事业的不断扩张,到领悟对人群付出的重要性。
企业家们的投入慈善,不是为着虚名,而是他们真正感受到付出的喜悦,从无所求的付出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喜悦。这是驱使他们不断地、长期的投入慈善的关键。我也注意到,企业家们的改变不只是投入慈善,更在经营事业的方针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开始将慈济的人文价值运用到事业里。特别是感恩的文化,他们对员工感恩,用爱做管理,让员工也一起加入慈善,让善作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
如果一个人赚了钱,再去做慈善,也许赚钱过程当中难免有对社会对环境产生很多冲击,用做慈善去弥补,何不在源头就是善。如果源头能善,经济能善,企业能善,企业的员工也善,很快就会往善的文化扎根。
2011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李奥纳教授邀请我去哈佛进行慈济案例专题演讲。他看到证严上人以信念、以价值作领导,成功地将慈济扩展到全球逾百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核心精神。
2016年慈济举办的「第四届慈济论坛」,我邀请哈佛大学李奥纳教授来台湾发表专题演说,题目就是《以信念为导,慈济作为企业管理的典范》。不是策略,不是利润,而是以信念为核心。这也促使我思考怎么去扩大善经济的概念。
2018年春天,我到了剑桥大学作为访问学者,从事「善经济」的研究,提出善经济不仅是指慈善经济,一切的经济活动、商业活动都是基于利他的动机,与为社会创造出良善结果的经济行为,即基于利他的经济思想跟实践就是善经济,是以利他为本,和合为手段,达到身体健康,物质丰饶,和合共善的境界。这也就是楼老师所讲的「经世济民」。
东西方的善
西方哲学的始祖柏拉图讲「至善」(Summom Bonum),强调真理,追求最高的真理。柏拉图认为理型为善,就是观念才是善,符合那个概念就是真理。到了亚里斯多德,则是修正了柏拉图的概念,认为纯粹的理型不可知,苹果的概念离不开苹果。西方文明对于善的思辨,是先建立一个坚固真理之可能,再从这可能性的至高真理出发,建构生活的一切伦理学。
相对于西方追寻至高真理;中国的善不是以真理为基础,而是以利益万民、利益万物为上。西方追求至高真理,从那个真理建立人间的秩序,中国人则认为善高于任何绝对的真理。最高的秩序来自于一切关系的互利、圆满、和谐。孔子在《礼记》里也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说明,真理必须是善。学,即实践。真理必须实践,才知道其益处。善有「受益」之意。
善不是以一项真理框限每一个人,而是造福每一个人。虽有最高的真理,如果不能让人获益,这真理就不善。所以真理必须善,对于生命的完整性,善比真理还要究竟。
孔子对于善的见解也是着重在利益万民的理想,在《论语‧雍也》中,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认为的圣者是博施济众,而不只是认识真理的人。即便是尧、舜都深怕做不到博施济众的圣人境界。
道家的善,如老子也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真正的善像水一样,能够利益万民,利益万物。善对于恶不是打击,而是教化。「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亦即「就恶救恶」,接近恶去教化恶,转化恶,不是消灭恶,打击恶,而是扩大善、扩大爱。
荀子也说:「养人之欲,给人之要。」 这是礼的根本。养百姓所欲求的,给百姓所需要的就是善。
《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充实之谓美。」民之所欲就是善,每个人都得到所想要的,即为充实,就是美。
佛教更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可见中国的哲学强调的善是利他,而不是最高的真理。
最早的「善经济」概念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他认为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幸福不是金钱。一味追逐金钱反而远离幸福。幸福,是必须与人建立爱的关系,参与公共服务,具备哲学的反思,遵循心灵的快乐。
当今社会有很多问题,以赚钱为工具,想尽办法让自己有优势,就是工具理性。目的在哪里?没有目的,就不知道往哪里去。所以除了具备工具理性、目的理性,还要有价值理性,三个都平衡以后,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刀是工具,医生拿刀是去救人,是为了让病人健康,目的是健康,所以工具理性要配合目的理性,工具才能够善。医生真正给病人的健康的是什么?身心灵都健康。这是价值理性。
亚里斯多德提到完美的生活方式:人们有幸福的生活,良善的行为与繁荣的社会。他认为,商业活动的真义是让人们拥有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且带给人们真正的道德生活与心灵满足。
希腊的财富观与金钱观从着名的神话诗篇《工作与时日Works and Days》中可以把握其精髓。《工作与时日》作者赫希俄德(Hesiod)藉由他与弟弟皮尔斯(Perses)分财产的故事,告诉世人勤勉工作的重要性。赫希俄德在《工作与时日》中以寓言式的表述,探讨人类的工作与价值。他说人必须在休闲与工作中做抉择。繁荣的目标必须透过勤奋工作,诚实与和平才能达成。
人类每日的工作作息就像普罗米修斯一样,日复一日的受苦。除非有价值,这价值对普罗米修斯就是爱,爱人类,所以心甘情愿。赫希俄德的神话预言中揭示希腊经济思想的两个面向,一是「勤奋」,勤奋工作的美德;二是「价值」,工作中的价值取向。
以农业为主的古希腊时代,强调人与自然规律的和合,人以自身的劳动作为生活及繁荣的工具。对于过度发达的工匠与技术仍然被认为有害于自身的勤劳。
普罗米修斯就是天上的工匠,他拿到人间的火,就是技术的隐喻。他被惩罚,意味着农业社会对于技术过度发达的恐惧。技术发达无法饱足城市人民,这是一种经济社会生活中强调平衡的预言。而对于过度扩大资产与金钱的贪欲,也都主张应节制潘朵拉宝盒欲望的精灵释出。
中国的善经济
中国的「善经济」是什么呢?利他是根本,和合是手段。和合是中国的核心哲学。《易经 乾卦》陈述的理想人格:「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也,而况于人乎?」
中国的哲学理念,大自然给人类的物质是丰沛的,需要人合于天道,不可以逆天道而行,所以合于天道,人跟人相合,人跟自然相合,人的经济丰沛与天地的丰沛是息息相关的。这里不存在着人与自然对立,人无止尽的剥削地球资源的现象,人与天地的共容、共荣是中国经济的信念。
《礼记》中哀公问孔子:「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 孔子言:「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天道「贵其不已」,经济创造滋养万民,生生不息,万物相生、相荣。在孔子眼中,天道是宇宙万物永恒运行的真理,天道运行,孕育万物的生成永不停歇。所以孔子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道无言,无形无相,但是孕育万物,生成万物,君子亦当如是。所以经世济民要创造生生不息,能够让万民荣耀富足,让万物也能够共荣。
天道「日月相从不已」,是一个伦理观落实到现实,就是每个人各司其职,互相尊重礼敬。君臣、父子相从、相敬、相互扶持天下大业,至死不已。
天道「不闭其久」,意味着天道不拒绝任何生命的生长,相反的,孜孜不倦地给予万物生长的机会;落实到现实中,就是君子诲人不倦之意。不管是一国之君,还是企业、机构领袖,都能够教育同仁、爱护同仁,诲之不倦,同仁没有不为机构效力之理。
最后天道「无为而成」,落实到善经济,让万物(无论是物质的、心灵的),都能开创自我生命的潜能。经济生活的各种创造是不能停止之意。最后要让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为政者、居要职者,在不滋扰百姓平静的生活前提下,积极地提供百姓幸福生活的条件,所以说「无为而成」。
沿用到今日社会,一个机构领袖懂得启发同仁的创造力及责任心,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在不感受到压迫的氛围下,努力为机构的理想、为社会的理想奋斗,这是无为而成的善企业、善经济。
这个治理模式作为后世典范,就是天道「已成而明」,即天道生成万物,其功已成,至明矣。君子治理国家或机构,大功已成,功德圆满,百姓皆已富足、安康;而其治理模式足为后世典范,故曰明,已成而明,不只成就大业,也建立典范模式。
从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善经济思想非常圆满而具足,他顾及每一个我们所能考虑到的层面,所以儒家文明的商者,在重农抑商、重仕不重术的文化底蕴影响下,传统中国的企业家离不开家族的荣耀,与对乡里的照护。家族的范畴是传统中国商者的范畴,是否能够上升到经世济民,就要商者有更大的胸怀。
十五世纪的中国山西商人席铭自己设立的远大志向:「丈夫苟不能立功名于世,抑岂不能树基业于家哉」。儒家的士是闻达于诸侯,求名于万世,而商者是树立家族的基业,两者都是在厚生利世。
王阳明将中国传统重仕抑商的思维做了突破,他肯定奉行正道的儒商。王阳明将内圣外王应用到商人的品格上,内圣外王不仅指君王,不仅指政治领袖,任何人能够经世济民,能够厚生利世,商者也可以是圣人。
佛陀的经济思想与贡献
从佛教的角度看善经济,包含了六非道、四具足、四分法的内容。佛陀所处的古印度是一个物质鼎盛的时代。那个时期印度正经历从铜器时代进入铁器的时代,人们可以用铁铸犁耕田。在古印度婆罗门掌握社会的时期,牛多用来祭祀, 佛陀在当时倡议不杀生,他与弟子遍访北方印度,宣讲慈悲的教义,他的思想促成牛只不再用在祭坛,而是释放出来从事农业生产,促进了当时社会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佛陀众生平等的理念宣导下,人人都能贸易的权利得到国王的许可,于是古印度的贸易继而盛行。佛陀的思想对君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也促进了古印度的经济荣景。
在《杂阿含经》中,佛陀在给孤独园中回答少年的提问,将他对于居士经商应具备的智慧,以及必须达到的经济活动的理想,表达得十分透彻。这四具足包括:第一个是「方便具足」,就是指世俗间商业技能、专业度要足够;赚钱之后,还要好好守护财产是为「守护具足」;能在生活与心灵上常保欢喜,也给别人欢喜,是为「善知识具足」;量入为出,收支平衡,身心皆有节、有度,是为「正命具足」。
商者是专业精进的领导者,是坚守原则、修习品行的财富守护者,是众生的善知识,是社会福祉的创建者,这是「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一直到「正命具足」。佛陀的经济思想,兼备「财富的创造」、「财富的保护」、「财富的积极使用」、与「为众生创造幸福生活」为其究竟的理想。这是佛陀心中的善经济。物质丰饶、智慧慈悲并行、度化众生身心均富,建设国富民强、安康、清净与祥和的社会。
在《中阿含经》中,佛陀回答居士提问,以「六非道」言取财物之道:「居士子!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一曰、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四曰、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五曰、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六曰、懒堕求财物者为非道。」
六非道是商者取财物不能违背的六大原则。
第一、不戏求,即是不欺骗,不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富。
第二、非时行求财物为非道,亦即在不适宜的时节累积财富为非道。例如物资缺乏时囤积物品而致富是非道也。
第三、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以应酬、送礼、欲望满足为手段,来拉拢生意,因而致富者为非道也。
第四、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与恶人相交,获取财物者,非道也。
第五、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纵欲,耽溺酒色,以求取财富者,非道也。
第六、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不思专业精进、创新求变,怠惰而希欲财富者,亦是非道。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佛陀告诉居士获致财富之后,如何做好财富的分配与财富的支出,需要慎思与智慧。
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赡家业(要有利润维持事业、家业);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日常所需);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帮助孤寡贫困的人);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身边亲朋好友也要照顾)。如是四分曾无断绝,父子相承为世家业。」这是佛陀很完整的“生财、理财、用财”之道。经济生活最高的追求不是致富,而是缔造幸福。幸福如佛陀允诺居士子上天堂的路径,是能够以智慧生财,以原则守财,以恩惠亲人,恩惠众生用财。
佛陀眼中的菩萨是富贵与清净兼备。菩萨具备一切世间的技艺、艺术、科学、武功等等,且生财有道,具足世间一切的珍宝财富;但是菩萨的心始终清净,始终不为世间种种技艺、财富所染。而且积极地布施众生、利益众生,贫穷苦恼者,都一一救助施予,有求必应,示现人间大菩萨的典范。
证严上人以佛陀《法华经‧药草品》所示,说明佛陀期望人人都能成为富贵而慈悲利众的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出现时,是天下太平,人都是很善良,大家都很安乐,没有天灾,没有人祸。这些诸王,他们全都以造福人间为修行的地方,就是他们在走的这条路。」
从佛教观点言之,实业家应以转轮圣王为目标。在财物富足之际,能照顾亲近之人,利益一切众生为念。这必须从事业一开始就养成正面的价值与观念,一切事业视为利益众生,而非以一己之私欲,以一己之成就为动机而从事商业。
善为运用:生成与消费的善
善经济主张的利他不只是对人类社会,是对于所有的生命。珍惜物命,是善经济的核心。「生产的善」与「消费的善」都必须基于对「物命」的珍惜。能珍惜物命,我们不会以利益刺激消费,无止境地制造物品、消费物品,然后任意地丢弃物品。
慈济创办人证严上人早年用纸写字,先用铅笔,再用蓝色原子笔,第三遍用红色原子笔写。写完正面,再翻过来写背面,一样在背面写三次。对于证严上人而言,这不只是节俭,而是珍惜物命。
物有物命,佛教认为蠢动含灵皆有佛性。每一个物品存在都是生命,我们学会尊重生命,对我们的心灵与人生是一大提升。减量消费,简朴过生活,心灵更喜悦。
减少消费不只是珍惜物命,也是找回自我的价值与主导权。人不役于物,荀子说:「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欲望不要把物质给穷尽了,心不要被物质给奴役给宰治了,物质欲望越少,心理力量反而更强大。
消费如果不是生命的必须品,它就会弱化我们的自我认知与内在的清净,我们就会物化了。物质的品质,代表人的品质,高消费意味着高阶层,许多的消费是一种阶级的象征,一种身份的认同,人的品格被贬抑到次要或是漠视的地位。
大爱感恩科技带来全新的观念即消费就是护生。大爱感恩科技是以慈济环保志工每年回收的宝特瓶做成毛毯,这些毛毯在全世界赈灾时发放。大爱感恩科技已经创造上千种产品。它的目的就是让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些都是善企业,支持善企业的消费,就是善消费。在消费的同时保护生命,维护生命。
巴塔哥尼亚Patagonia服装公司推动使用有机棉花,制造无毒的衣服,所担心的就是不要让消费者身体受损。如今前卫的制造者在销售产品之际,也在教育消费者,让消费者更重视大自然的保护,对环境的永续更具使命。如果消费能带来人们的良知与善的启发,那就是善经济的消费模式。
如当代佛教经济学的先驱者舒马赫.E.F.(E.F.Schumacher)所说,资本经济理论追求生产与消费的极大化,而佛教思想的经济追求合理的消费与生产。当代资本社会无止尽地消费,使人类逐渐被物质奴化。
当今的均富之道:爱与利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剑桥大学的奥格斯‧丹顿(Angus Deaton)研究贫富与幸福的议题时说,这世界上的富有者每个人拿出一块美金,就能够使全世界的贫困者脱贫。这是多么简单地一件事,但是却很难达成。丹顿的看法是,因为这些资源的分配很不容易。当然富有者不见得愿意给出那一块钱,即便所有富有者都愿意给出一块钱给穷者,但这种分配通常都要通过仲介机构,如政府。但是穷国的政府通常效能不彰,或是贪污腐败。
哥伦比亚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史迪格里兹在他的新书中说:「美国三大富豪,华伦巴菲特、比尔盖茨、贝佐兹等三人财富总和,是美国百分之四十九人口的财富总和。全球前二十六位富豪的财富等于全球三十九亿人口的财富总合。 」资本主义造就了赤贫与巨富。
怎么样能够均富呢?就是爱与利他。如果富有者都能够拿出一块钱,政府官员能真正的将这些补助放诸穷人身上,世界贫穷问题便可以解决。 因此爱是均富的关键。富人有爱,看到哪里需要帮助,就即时给予、付出。富有者心灵更快乐,这就是心与物的双重富足。这种富有是均富,不偏于物质,不偏于心灵,心物皆富有,才是均富。
富有,又富于爱心,是「富中之富」 ;富有但是沉溺于欲望,是「富中之贫」 。贫困但具备爱心,能为别人付出,是「贫中之富」 ;贫困但是心里苦,是「贫中之贫」 。 所以爱是达到均富的关键,利他和爱像水一样,从高就低,以富济贫会将资源自动地流到最稀缺的地方,会将财富自动地给予最需要的人。
最后是和合共善,善以利他为动机,以和合为手段。中国的和具备三个层次 :一是「中和」,允执厥中,从不同的见解与利益,找到共容之道,是为中和。 二是「保和」,每个人都能各安其位,各享其利,各正其命,是为保和。 三是「太和」,这样的和合境界能持之以恒,是太和。 故宫里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象征着古老中国治理天下的理想与智慧。
善经济与善企业
那么我也提到善经济里的10个重点,以信念为核心,以价值为领导,以爱为管理,以原则为治理,以慈悲为创造,以圆形为组织,以利他为系统,以典范为永续,与地球共生息,万物共容共荣。
爱员工是引导他们去爱人。印尼第二大企业金光集团的黄荣年先生,是慈济的志工企业家。他在1996年开始投入慈善的工作。1998年适逢印华冲突的高峰,印尼暴徒进入华人社区,烧杀奸淫掳掠,形同人间炼狱。在此同时,印尼慈济人在创办人证严上人的开导与鼓励下,用爱回应仇恨,继续原本预定的物资与药品发放。黄荣年先生全程参与其中,在面对暴动、面对发放的过程中,黄荣年先生的家族企业一样面临巨大的危机。
当时发生亚洲金融风暴,印尼通货膨胀率高达数十倍,两年换四任总统,银行利息增长了十倍,金光集团瞬间成为全球最大的负债公司,总共负债近四百亿美金。但是黄荣年与其父亲,坚守诚正信实的理念,该缴交的利息照样缴交,所幸主要主管都没有离开,与他们家族成员共同面对这场最艰苦的企业存亡危机。黄荣年同时还继续投入慈济的慈善工作。
2002年黄荣年与父亲一起号召雅加达的企业家,整治垃圾河:红溪河,并把数千户违章的贫困居民,迁居到慈济兴建的崭新大爱村。从清理垃圾、发放、义诊、辅导居民暂居他处,到一年后搬进大爱村,黄荣年全程参与。
2003年黄荣年与其他志工企业家发起一项慈善活动:将五万吨大米发放给五百万印尼照顾户,并号召员工一起加入。印尼穆斯林员工们,看着老板扛大米,牵着老人家的手一次、一次地发放,数年如初,深受感动。
他鼓励员工组织慈善团队,在农园周围五公里之内,照顾所有穷困与残疾人。至2018年,金光集团已经号召了一百二十万个会员,包括员工及员工家属。金光集团「人人慈善」行动的推动,让员工人人启发慈悲心与感恩心,使得上下都充满和乐与感恩。这是爱的大家庭,不是老板爱员工,而是让员工人人都充满爱人之心与助人之行,真正地体现了大爱的精蕴。
十多年后的今天,黄荣年个人所属的企业(不包含他的兄弟的集团企业),资产已经到达三百亿美金,他拥有的土地是新加坡的七十倍,他的四十多万员工都成为慈济的会员或志工,虽然他们多半是穆斯林。企业主与员工平等与相互感恩,强调价值与信念,并且真正的实践它。员工与企业主是为一种共同理想而努力与奋斗的伙伴,甚至是亲如家人般的互相疼惜。这是真正以爱为管理的例证。
2013年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感恩楼老师,我就写了善经济的一篇论文,在当年的慈济论坛发表。也感恩敦和基金会给我的支持,感恩证严上人和慈济给我很大的支持的力量,让我能够写完这本书。特别要感恩楼老师给我指导,为本书写序,提到了经世济民,厚生利世的重要性,我会努力继续来承继文化的使命。也感恩我的好朋友白岩松先生、北京大学杨壮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吕廷杰教授、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马蔚华教授为本书作序,也要感恩宏碁集团的创始人施振荣先生从王道思想来论述善经济。
感恩所有师长们、朋友们给我的支持与鼓励。善经济是善文化很重要的一环,也是推动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天下无灾很重要里的一环,希望善能够扩大,爱能够扩大,让人间能够更富足,也更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