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他现在横行不霸道,40年前如何,当年的“闺蜜”透漏了实情

他现在横行不霸道,40年前如何,当年的“闺蜜”透漏了实情

——书画家严学章的那点事

徐 青

​​

​ 1978年初春,天寒地冻,北方还在飘雪的时候,我和300名枣阳籍健儿一起,光荣地应征入伍参军啦。

我们先乘闷罐火车,又转篷布蒙住的汽车,经多次的集合点名排队,来到了豫南确山炮兵某师大院。又经集合点名排队,再次乘篷布蒙住的汽车,我们又来到豫西南叶县一个营房简陋的炮兵某团。在这300名同乡战友中,就有后来中华蟹体书法艺术创始人严学章。时下,中国书法界俗称的“严书”。

​ 进入我们团军营,已是午夜时分。

由前往后进屋铺床睡觉时,临到我们班却没铺板了。先进屋的都打开被包呼呼入睡了,我们最后进屋的十余人,都各自坐在自己的被包上等铺板。经两天的颠簸劳顿,大家都很疲惫。我观察我们这些已穿上军装、但还没戴领章帽徽的新兵战友,有的神情专注在想心事,有的眼睛瞅着房顶嘴里好像在数数,多数眯着眼在打瞌睡。

我左边的一位, 我先和他打招呼,问他家是哪里的叫什么名字?他用听起来有些别扭的枣阳话告诉我,他叫杨槐,吴店的。吴店是枣阳的一个乡镇,吴店人说话咋这味?后来知道,他是武汉下放到枣阳的知青。出于谨慎,为了显示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既不讲武汉话也不讲普通话,枣阳话还没说熟所以就这味。右边的这位,个高清痩,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他伸出左手当本,拿右手食指当笔,一直在写着什么,后来知道他是在练书法,他家也是吴店的。当他向我介绍完他的名字“严学章”后,又认真地补上一句:“是严肃的严,不是颜真卿的颜”。

大约等了半小时,铺板没等到,我们每人等来了一捆稻草。严学章的右边是杨光,杨槐的左边是张宗炳,按高矮顺序站队,杨光最高站第一,最矮的小梦(记不起叫什么名字了)肯定在最后。新兵班战友还有刘建忠、李天保、王涛等,战友们都很快都进入梦乡。

​ 也许是疲劳过度,也许是有些兴奋,我睡了半天却没睡着。总感觉身旁像似有光亮,坐起来一看,果然亮光是从严学章被窝里露出的。严学章猫在被窝里,屁股橛的老高还没睡。我问他咋还没睡,他说在给家里写信。老兵事多,新兵信多。

​ 第二天晚上,夜里严学章被窝里又露出亮光,他的姿势和先一天一样,我知道他又在给家里写信,没打扰他翻个身继续睡我的觉。又过了两天,我夜里睡醒时看到严学章被窝里仍露出亮光,我有点纳闷,咋会天天给家里写信呢?伸手上去一把把他的被子扯了,看到他左胳肢窝夹着手电筒正在被窝里练字,练得像模像样。严学章看着我,笑眯眯地小声说:“我从小就喜欢书法,每晚入睡前习惯练一会再睡觉。”看得出也感觉得到,他夜晚练书法已成习惯,书法对于他已不是业余爱好,而成了他的生活状态,他已经把书法当成事业当成人生的一个目标在追求。

二月的豫西南,一早一晚的风,还像刀子一样尖溜溜的。班长龚小林要求我们,棉袄里面必须穿绒衣,还必须把绒衣还有衬衣背心全部扎进裤子里,从罩衣外面不能看到里面的任何衣服。严学章个高又瘦,他把棉袄也扎进裤子里,裤带紧了又紧。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严学章是为了把用报纸订的厚厚的练字本还有一本字帖揣在怀里,揣在绒衣的外面肚子不凉,揣在棉袄的里面从外面看不出来。课间休息,时间一般十五分钟。我们几人十几人抱撞在一起又是跳又是蹦,以此防寒取暖。严学章却躲在树后面,一个人静静地练字。我看到他的手冻得像个红萝卜,但他一直没有终止练字。

​ 当兵的头一个星期,由于一首打油诗和后来的两篇表扬稿,使我在新兵二连成了写作名人。我们新兵二连的连长兼指导员钟副营长,后来知道叫钟立清。周末时,首长叫我办一期黑板报,我对钟副营长说,我字写得不好。

​ 钟副营长问:“谁写得好?”

​ 我答:“严学章写得好。”

​ 我和严学章联手,用一下午的时间,把一个空了很长时间的黑板,打扮得多姿多彩,恰到好处。严学章的楷书、行书、隶书、魏碑、还有美术字,样样都拿手,在这块黑板上得到了充分展示。引来很多人驻足欣赏,听说在驻足欣赏的人中,还有我们团长于道海,和刚刚调到我们团的政委许虎臣。从此,大家对严学章刮目相看。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严书法”的绰号,在战友中很快传开。这一年,严学章17岁。

​ 新兵连生活进入尾声的时候,连队组织了一次文艺演出,严学章的一曲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引起全场轰动。过去只是从电影和广播里,听到这么好的二胡演奏,现在听到看到了真人坐在面前演奏。这个真人,就是我朝夕相处的战友和老乡严学章,我感到很惊奇。我在心里说,严学章,是你在演奏吗?这么美妙动听的音乐是你弄出的吗?我坐在严学章的对面,对严学章左看右看。严学章半眯着双眼,微瘪着嘴,如醉如痴,完全进入到音乐的世界里。他拉得如醉如痴,我听得如醉如痴,在悠扬婉转的琴声里,我听着听着,仿佛看到严学章在挥毫、在运笔、再泼墨……

​ 新兵训练结束,严学章被分到二营指挥连侦察排。当年底,他们班长1974年12月入伍的陈国华退伍,严学章接任班长。当兵头一年,从战士直接当班长的,在我们这一年入伍的战友中,学章章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担任班长的第二年,严学章在团里举行的侦察兵班长竞赛中,连续三次夺得第一名。这时,已从团指挥连测地排调到团报道组的我,采写了一篇反映他“苦练过硬军事技术,争当优秀义务兵”的新闻报道,1800多字,军区战斗报加花边加短评发表在一版二条的突出位置。在报道他苦练过硬军事技术的同时,业余时间练书法拉二胡,丰富了自己和连队的业余文化生活。团政委许虎臣看到这篇报道后,多次赞扬说,“严学章是个人才。”

许政委还打电话把我叫到他办公室对我说:“严学章我认识我了解,不光军事技术过硬,其它方面也很优秀。战斗报全军区每个班都有,这一宣传,不光表扬了严学章,也表扬了二营指挥连。”许政委显得很高兴,指着桌上的报纸又说:“33598部队(我们团的代号),出现在军区报纸的头版突出位置上,对全团官兵也是一个鼓舞。”

严学章所在的二营指挥连,和团机关相距有五六里路。一到周末,不是我去找他,就是他来找我,我们要么说东说西,要么唱歌拉琴。有时他拉琴我吹笛子,他的二胡拉得专业到位,我的笛子却吹得勉勉强强。他练书法的时候,我就给他当下手。不久,他和团宣传股的茹湘荣干事,还有我的老排长陈世国,经常在一起研究书法,他们三人成了书法好友。他对书法,早就不是业余爱好,他在心里对书法定的是个什么目标只有他自己知道。听说他入伍前,在很早很小的时候,从古墓里捡回了一块汉砖,他天天就在这块汉上练字。很快,他的书法达到了专业水准。再后来,他声名远播,加入了湖北省书协,刚了一年又加入中国书协,成了书法名人成了书法专家。别人到河南南阳,都要去武侯祠、白河大沙滩等景区景点去悠悠转转,他每次到南阳却一头扎在汉画馆里不出来,对汉画汉字如痴如迷。

​ 部队报道组在团礼堂门厅里,北边是电影组,南边是报道组。当兵那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我一人坐在楼顶上看月亮。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中秋节的晚上赏月,心诚是首要的,如果长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地看,不仅会慢慢看清楚吴刚的脸,还能隐约听到吴刚和嫦娥说话。我瞪着眼睛看,始终没有看清楚吴刚的脸,也没听到吴刚和嫦娥说话。看着看着,看到正对着礼堂的主干道上迎面走来一个人,明晃晃的月光下,我一眼认出是严学章。看他抬脚走向礼堂门厅时,我在楼顶上轻轻喊了他一声。

​ 严学章中秋节的晚上来玩,我却没什么吃的招待他。平时,我们去去来来,我能招待的只有白开水,我到他那去,他有时连白开水都没有。那时,我们每月津贴六元钱,除了买邮票牙膏牙刷针线外,一般都不用钱。一起入伍的战友们中,很多从农村入伍的是这样,县委书记的儿子王和平也是这样,从大城市武汉入伍的杨光、杨槐等也都是这样,我们平时都不随便乱花一分钱。

严学章的怀里特别能揣东西,一见面他从怀里摸出了一个月饼,一分为二我俩各一半。豫西南一带做的月饼,和我们老家的月饼,虽然原料基本一样,吃起来味道也差不多,但形状不一样。我们老家的月饼像墨水瓶那么大,有三四指厚,豫西南的月饼却像小磁碗那么大,只一指多厚。四天前,一个人发的两块月饼我不知道啥时候吃光了,什么味也没有印象。中秋节金风送爽的月光下,吃严学章的月饼我却感到特甜,我由衷地对他说:“严学章你真过细。”严学章笑看着我:“吃吧,你经常熬夜写作,辛苦啦。”

不久,我采写出了8000多字的小报告文学《姑娘怎能不爱他》,也有的刊物在发表时把标题改为《李天保娶亲》。文稿写起,我拿给严学章看,严学章看后又读给他们班的战友们听。他悄悄地对我说:“生动感人。”这篇报道一个优秀义务兵爱情故事的小报告文学,被当时很有名气的八小时以外等九家报刊杂志媒体发表或转发。后吉林省图书馆,又以《六十七封情书》为题,将这一文放在第四的位置集结出版。感谢诗人、著名歌词作家、当时在部队担任电影组长后在解放军某师政委岗位上转业的战友刘林,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生活节目广播的这一文录制下来,在部队连续播放半月时间,对官兵鼓舞很大。年底,部队给我荣记了三等功。

​ 上世纪末,严学章在襄阳市文联当副主席的前后,采写并发表不少的报告文学、散文、故事、文艺评论等,看过他作品的人有的对我说,严学章就是个谜,他明明是搞书法写字的,文学上咋也那么厉害呢?严学章文学上厉害不厉害,我最了解最清楚。他如果把文学当主业,把书法当副业,我敢断言,中国文坛上一定会多一个知名作家。

​ 这之后不久,严学章调到了团作训股当干部用,专门负责股里的内勤工作。都在团机关上班了,我们见面的时间就多了,星期天节假日我们总是泡在一起,他拉二胡我唱歌,唱得最多的是《十五的月亮》、《军港之夜》、《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打靶归来》。唱累了就聊,他谈起书法没完没了。

​ 这年秋天,我和严学章,还有同年入伍的同乡战友王和平、彭洲、王光辉等考入了军校。他们在军区炮兵教导大队,我在军区新闻班。毕业,我们都回到了老部队或分到其他部队,我调到所在师政治部担任了新闻干事,严学章却被军区炮兵教导大队留下当教员。我们团为了要回严学章,特意安排副团长李法成去军区炮兵教导大队,李副团长和炮兵教导大队的大队长是老战友,两人为要人吵得面红耳赤。中午,李副团长酒喝醉了,人却没有要回来。

​ 百万大裁军,武汉军区撤了,军区炮兵教导大队自然也跟着撤了。严学章的爱人小唐,娘家有人在市委组织部担任管干部的副部长,对严学章的人品和才干都十分了解,对他转业后的工作安排够得上说话。我们都以为严学章转业要到有权利的部门去发展,结果谁都没想到,严学章转业坚定地走进了市文联的大门,在襄阳市文联一干就是17年。他在市文联如鱼得水,很快担任了文联的秘书长,同时担任市书协的副主席兼书协秘书长。

​ 2003年年初,严学章又放出了一个卫星 在襄阳市文联已担任副主席的他,放着有名有利的市文联副主席不当,拎着一箱子笔只身进入北京发展。只二三年时间,使自己独创的蟹体书法艺术,在京城产生影响。他的蟹体书法理论“横行不霸道”,受到书法界老前辈和同仁们的广泛关注和肯定。同时,他的以“全家福”、“十二生肖”为代表的绘画作品,从京城走向全国,走向海外。

严学章离职到北京发展,我是半年后才听说的。电话里我问他这么大的事情事前怎么不说一声时,他说他对谁都没讲,根本没给自己留退路。置于死地而后生。出自《孙子兵法》,原意是指将士在沙场上征战,要么全胜要么战死。由此可见,严学章当时的决心。有了成绩和名气的严学章,在北京担任“会长”、“院长”、“理事”,各种头衔一大堆,严学章对这些都不看重,他只看中自己的蟹体书法事业,一心追求真的和实的东西。

有一年春节在一起喝酒,我们战友中的“批评领袖”、军校毕业在铁军127师担任参谋的彭洲,批评严学章在北京没有齐白石搞地好。严学章光嘿嘿笑不吭声,我为严学章抱不平:齐白石到北京前没上过一天学,严学章到北京前是军校毕业生,又曾到大学自修毕业;齐白石到北京前是湖南湘潭的一个木匠,严学章到北京前是湖北襄阳的文联副主席书协副主席;齐白石到北京前是湖南湘潭民间以雕龙画凤为主的乡间画师,严学章到北京前是誉满楚天的著名书法家;齐白石到北京前一个老婆五个小孩,站住脚成名后老先生光晓得给家里寄钱,最终也没把老婆和孩子们接到北京。严学章到北京前一个老婆两个儿子,在北京一站住脚第一件事就是把老婆和两儿子都接到北京,并且在大城市北京一直没有绯闻。

年前,枣阳有一位叫曲向阳的文友,姑娘凉晒衣服时不幸从四楼阳台摔下,家里的钱花干花尽后,能借钱的亲戚朋友也都找遍了,为支付后期昂贵的医药费,只好向社会募捐。出差在路途中的严学章从网上看到后,立马献爱心从微信里转钱捐助。钱多钱少是一份爱心的传递,严学章的行动在家乡文友中受到交口称赞。

2005年年底,在蟹体书法艺术苦耕不止的严学章,用蟹体创造出了十二生肖图,经中央电视台和其它媒体报道后,在海内外产生影响。香港一位商人要出350万人民币买断版权,后新加坡一位爱好书法的商人要出比这个数高几倍的价格买断版权,严学章都没同意。严学章不同意不是为了钱多钱少,严学章说:“中国的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任何人创作的书画成果,都应该属于中华民族。”

​ 第二年秋天,我去中国文联办事,办完事按严学章手机短信的引导,在北京西郊找到他时,他办公室拥了很多人,都是在等他写字的。中午,他和爱人小唐在蒙古包用烤全羊招待我,并要我一定在他那住两天。严学章对我说:“晚上我们就睡一个床,聊它个通霄。”由于我返程的火车票已买好,严学章和小唐又开车把我送到北京西车站。

从北京回来不久,我写了一篇三千字的小文《严书法》,根据文章内容,发给了襄阳晚报。这天中午严学章打电话告诉我,说我写他的《严书法》见报了。当时,我还没看到报纸,也没听说文章已发表。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上午已有多位襄阳的朋友电话告诉他了。可见,在襄阳关心严学章的人不少。有朋友后来说,为了发这篇文章,襄阳晚报专门开辟了《襄阳文化名人》专栏。后来严学章老家深受欢迎的枣阳人杂志又转发了这篇文章。

如今,誉满京城的严学章,外表与过去比起来只是头发长了,长到了与肩平齐的位置。从后面看,像个高个子有气质的中年女学者。从前面看,眉宇间仍充满着军人的气质——坚定、刚毅、忠真、坦诚。

2019年3月1日于襄阳

作者简介

徐青,本名徐青松,曾用笔名春雨,武汉大学法学院毕业,主任科员。早年当兵,历任连队战士、军校学员、部队干部,部队服役期间三次荣立三等功。转业回乡先后在市委组织部、山区乡镇、市文联、市行管局等部门工作和任职,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三次被市委通报表彰为优秀工作队长,一直保持和发扬部队光荣传统,宁愿在科级干部位置上提前“改非”也坚决不走“潜规则”。终身坚持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1980年开始在省以上报刊发表作品,迄今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农民日报、原武汉军区战斗报、北京日报、湖北日报、河南日报、江西日报、甘肃日报、中华英才、散文选刊、北方文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作家网、中国军网、中国榕树网、大河网等报刊媒体,发表散文、报告文学、诗歌、人物故事等各类作品千余篇,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等出版《风景这边》、《梦想成真聂海胜》等三部书,《梦想成真聂海胜》一书已由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出版公司用繁体字在香港再版,共计发表作品三百多万字。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