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独家披露2019年近50位名家阅读“心经”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文化战略。无论是政府力量,还是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机构,都积极参与到书香社会的建设和全民阅读风尚的形塑中来。学者和作家们作为中国最会读书和写书的人,他们亦是阅读推广的重要力量,他们的阅读生活是怎样的?

梁晓声、曹文轩、徐雁、鲍鹏山、解玺璋、李修文、柳建伟、陈彦、干春松、虹影、徐则臣、申赋渔、杨庆祥、史雷、徐玲……近50位名家欣然接受了我们的约稿或采访,与读者分享他们的阅读生活,并给出阅读建议。《2019名家阅读生活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分为阅读风尚、阅读主张和阅读指南三部分,同时附有名家荐读书单。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名家面对面项目组 任志茜/执笔

3大阅读风尚

文化是滋养灵魂的土壤,阅读是大众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方式,是产生思想之源泉。作为阅读的深度践行者,名家们的阅读生活呈现3大风尚。

写好书,荐读书

名家以身示范,为读书大声疾呼。向读者奉上用心创作的新书、好书,或带来学术的创见、做好文化普及,是名家们认为的立身之本和职责所在。譬如学者是为解决问题而做学问,让学术回归社会,回归大众,表面上的小学问、小知识,背后有大问题与大关怀在支撑。又如历史学家写学术散文是近年的一股风潮,通过在大地之上行走,他们进行关于历史与现实、自我与社会的探寻,并通过学术实践来解答。在写作之外,名家也常乐于在社交媒体进行书单的分享和荐读,吸引读者留言和交流。

在全民阅读持续深入的当下,我们需要更多的专家和作家,为学术爱好者写作、为普罗大众写作,推出深受读者欢迎的精品读物。

参加书展,做阅读推广代言人

倡导“爱读书”、引领“善读书”,时下各地书展已成为各个城市重要的文化品牌,成为广大读者年年期待的思想和文化盛宴,成为社会各界参与全民阅读的高质量文化平台,让爱书人不亦快哉。

名家在书展的亮相和与读者的相聚,往往是书展的亮点,他们就科技创新、文艺创作、传统文化、儿童阅读等不同话题,与读者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与人生感悟,为阅读代言。而与这一场场书香之约相伴而来的,是作家与出版社出品的种种佳作。他们以一系列阅读活动,如新书签售、作家研讨、讲座等,滋养读者的精神生活。

著书立说之外,在新媒体平台推广阅读

技术工具革命填补了知识传播的鸿沟,随着各类知识付费类产品的出现,除有声书之外,名家入驻知识服务类平台,以音视频的方式,推出产品,或解读好书,或提供知识专栏,或推出精品课程,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让用户用碎片式学习方式获得有效的知识。譬如鲍鹏山在得到、喜马拉雅等均有相关课程推出,利用新技术工具推广阅读。

6大阅读方法

现代人生活节奏忙而杂乱,据统计,2018年中国网民有11.3亿人,人均每天使用移动互联网时长近6小时,短视频使用时长增加3成,用户的使用习惯从图文向音视频转变明显,移动互联网应用形态更为丰富。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该怎么读书?作家和学者倡导的阅读之道是什么?他们给出了六大建议。

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建立阅读内核

说到阅读之道,名家们一致认同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书的口味杂不是坏事,读书初期要尽量多读,只有读到足够数量的书,才能遇到真正的好书。

读书要从自己感兴趣的书开始,在快速浏览性阅读中,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点。遇到了,就不能放过,要带着问题,细嚼慢咽,体味原著的要义。所选书应为经典著作,最好分布在不同领域,将其作为“元典”,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这些经典之作会成为一个人的“阅读内核”,然后在此基础上广泛阅读,之前通过精读养成的阅读习惯,会不断地“吸附”陌生的知识,逐渐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知识网。当这张知识网足够大的时候,再在边界上新开一部精读的“元典”,知识体系就会一步步扩展开。在阅读过程中,不妨带点实用性地选择一批对自已一生或对自已人生某个阶段有作用的书深入、反复地阅读;最后选择最适合自已,最实用的几本经典书进行终生反复阅读。

选书有诀窍

读者常常会在读品内容的选择上花费些功夫,有时也会因买到名不副实的书籍而苦恼。如何从浩瀚作品中去找寻值得读的书?

名家们给出方法,第一,著书人认准大学者、大作家。比如在文史哲研究领域,名家写的通俗作品质量不会差,如就中国思想而言,冯友兰、顾颉刚、费孝通等人的作品均为质量保证。第二,认准相关出版领域的品牌大社,品牌社亦是出版质量的保证。第三,参考读书类媒体、名家的推荐书单,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出版社年度自评好书书单。第四,与人共读。如果一个人读书缺少动力,可以加入读书会或读书班共读一本书,在共同鞭策中,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叙谈。

巧读经典名著

好书太多,时间太少,经典名著被视作最佳读品,但经典常常面目严肃,该如何走进并领略其风采呢?名家给出的建议是,学会从一本书的世界路过,并取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深入的阅读需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记录,读书静心才有高质量。对于好的章节,甚至要抄录,把精华部分背下来。直到把这本书吃透了,完全化到自己的心里去,成了自己心灵的一部分。心灵的丰富,就由此而来。

正如作家纳博科夫说的,聪明的读者“好像用的是头脑,但真正领略艺术带来喜悦的部位却在两块肩胛骨之间,就是脊柱,微微震颤”。要达到这种深刻的感受,需要阅读者既要有作为人的修养、阅读的素养以及审美力,还要有对于生活以及自己的敏锐领悟和感受。

善用音视频产品,跟着大家一起读

时下在线阅读、知识付费方兴未艾,自己读不懂没关系,没有时间也没关系,用好碎片化时间。只要想读书,利用“音频+图书”的复合方式,跟着大咖一起读,上线上名家公开课亦是学习的渠道之一,打造自己的阅读兴趣圈层。

作家徐则臣说,他在今年重读了《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日瓦戈医生》,这次大规模重读不是用眼,而是用耳朵,用声音去想象小说人物和场景,对他来说,听书是一种美好又奇妙的体验。

爱上逛书店、去图书馆

虽然网络购书方便、快捷,但逛书店独有的淘书、选书之趣,与书亲近,却是线上买书无法替代的。现下书店被称作城市书房,图书馆更是如此,不仅有书,还有图书馆员和自由的环境,图书馆静谧的阅读环境可以激发读者的效率,强化阅读的心得和体验。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主任兼少儿馆馆长王志庚就呼吁读者要多去图书馆。

循序渐进,让孩子爱上读书

要孩子爱上阅读,家长也应爱读书,当阅读成为一个家庭的习惯,在阅读环境的熏陶下,孩子自然也会有阅读的习惯。名家们建议,除了亲子阅读,还要让孩子有选书权,从他感兴趣的书开始读,让他尝到阅读的甜头。等孩子爱上阅读之后,家长再引导和挑选对他更有帮助的书。当孩子读完一本书,要像朋友一样聊聊阅读体验,在交流的中,要尊重、理解、肯定和鼓励,而不是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阅读感受强加给孩子。

具体在指导儿童阅读方面,作家曹文轩给出了五种方法。第一,学会朗读,语文老师都应该是合格的朗读者,通过朗读把孩子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第二,学会速读、快读、跳读。大量的快速的阅读是一种境界,培养语感。读书须有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没有质量。第三,学会细读。须培养孩子的细读能力,必须对字词句认真理解。第四,学会信读,对经典不要抱着怀疑态度,要虔诚地阅读。第五,学会疑读,用批判的眼光去发现问题。

阅读一本好书,如静水深流,闻喧享静。又像一道光,照亮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给人以慰藉乃至力量。让我们捧起一本书,开始读吧。

5大阅读主张

名家的阅读可以分为职业性的专业阅读和兴趣所致的日常阅读。每天都在读书,是他们阅读生活的普遍状态。即便在路上,也要随身携带一本书,见缝插针地读书。创作和研究让作家和学者们的日常生活充实而忙碌,并充满乐趣。

名家多为“杂食动物”,阅读范围较广,年阅读量数倍于国人平均值;阅读,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2019年,名家们有哪些阅读偏好,有哪些阅读主张?

阅读,既是生活,也是工作

阅读,让人生更美好。对学者们而言,教书、读书、写书是职业,很多书都是因工作而阅读,阅读的快乐更多地在于对学术研究的推进与对相关问题的更进一步思考。阅读,是为了思考,与伟大的灵魂交锋。每一次阅读,都是知识视野和认知边界的扩展。

对作家而言,创作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因此需要阅读相关读物获取写作背景和细节的知识储备。阅读也是获取创作灵感之路。学者辛德勇之所以写下《生死秦始皇》,也是因为在中国书店一次与书的偶遇,觉得有话要说,不得不说。

阅读之于名家,既是学习又是享受,是他们在闲暇时光最享受的事。坐下来,泡一杯茶,安静地翻阅书卷,感受阅读的愉悦,这亦是人生之乐。

阅读为人生提供能量

名家奉行开卷有益的阅读主张,认为阅读是自我充电的最好方式,也是一项自我修行。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或在知识海洋中寻找答案,或在纷繁复杂中找到关键问题,或是在各种新领域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与思考中,阅读为人生提供能量,滋养人的精神世界。正如作家毛姆曾说过,“养成读书的习惯,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

另外,名家们还认为,书桌前的阅读与人间山河里的阅读应并行,既要读万卷书,又要努力行万里路。如果忙于工作,行万里路难,须多读点书。

读感兴趣的书,其滋味妙不可言

阅读,从热爱生活始。名家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进行阅读,让读书和生活紧密联系。比如在众多读物中,作家徐玲尤爱美食类图书,会与同样热爱美食的父亲就书上一道菜的做法各抒己见,然后准备食材,一起尝试制作,邀请全家品尝。这既是美食时光,亦是浓浓的亲情时刻,当阅读与生活联结,这种愉悦妙不可言。

当阅读与兴趣关联,阅读就不会觉得枯燥,而是始终意兴盎然,在见缝插针中找到时间阅读,并在日积月累中,获得质变。

经典常读常新,像与老友久别重逢

很多作家都有反复阅读的习惯,喜欢把已读过的书一读再读,不断淘汰、精选,最终发现真爱。他们将书比作密友,认为重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久别重逢。

作家们选择重读的书常常是经典之作,经典是浩瀚书籍经过时间沉淀后的集体阅读经验,也是带有生命温度的阅读。人生有涯书海无限,他们主张有限的时间要用来阅读经典。

作家梁晓声在重读童年时读过的作家名著,比如屠格涅夫,在学习、回味与反思中,追求创作的经典性。作家陈彦2019年重读了我国的四大名著,在阅读中对中国文化有新认知和有趣的新发现。作家柳建伟2019年在重读鲁迅,他认为鲁迅在百年前表达的深刻思想,对中国人国民性的尖锐批判,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爱,至今仍有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意义。

评论家张莉近两年来在不断重读伍尔芙的《一个人的房间》和《普通读者》,作家虹影读得最多的是英文版的《情人》和《红楼梦》,不仅获得知识上的愉悦,也获得勇气与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会在生命的某个关口上牵引前行。

阅读是良好家风传承

作家和学者们的阅读以读纸质书为主,家里通常都有书房,有自己的“理想藏书”,甚至家中每个角落都有书。虽然时常“淘汰”藏书,买二手书,不断审视自我阅读,但书架总是不够用的。作家马伯庸就调侃说,衡量一个人的财务自由,是摆书自由。但最终,书不是用来摆放装饰门脸的,而是拿来用的、拿来读的。一本书的生命,是在阅读和流传中获得的。

阅读不仅有益于自身,还像基因一样可以被传递。大人有阅读习惯,孩子也会“遗传”上阅读的基因,从小有阅读的习惯,享受阅读的快乐。

2019

名家话阅读与生活

(排名不分先后)

梁晓声:作家为什么写作

作家,其作品《人世间》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最近一个时期稍微有一点时间就开始重读青少年时期影响过我的中外经典。尤其是晚上失眠的时候。近期读的是《静静的顿河》《父与子》,之前在读《苦难的历程》。

《人世间》得到评委们、评论家们和读者的喜欢,我是很高兴的,但最近一个时期读经典,我陷入一种空前的忧伤。这种忧伤是再一次被经典作品所感动,并且咂出了自己的写作和我在青少年时期喜欢的经典之间的那种几乎不可逾越、从来没有很接近过的距离。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写了那么多,写了那么长时间,如果有一两部作品是那样的该多好。像《静静的顿河》这样的题材我们接触不到,但类似《父与子》这样的作品,我们在今天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可为什么没有想到去写,为什么写不到屠格涅夫那种程度?因此,差距感可能始终是促使作家一直在写作的动力。

如果说从前的我只是为了证明我有写作能力,为了虚荣心,为了获奖,但我写《人世间》就是想做一个导体——一手握住现实生活,一手握住中国文化,从文化的这一端向社会生活的那一端传递真善美。当我反观自己读过的经典,会悟到,好作家不但写了现实生活中人是怎样的,而且要写人应该怎样,尤其要告诉孩子。因此,我在《人世间》得奖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继续写童话。

徐则臣:这一年听了很多书

作家,其作品《北上》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这是重读旧书的一年,也是重读大部头俄罗斯作品的一年,越读越觉得博大精深。今年重读了《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还有《日瓦戈医生》。

这次大规模重读不是用眼,而是用耳朵。今年因为工作比较忙,眼睛也有点问题,主要是听书。用声音去想象小说人物和场景,是一种美好又奇妙的体验。

干春松:幸以阅读为志业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对于经典著作来说,最好的阅读方式是许多人一起读。我约十年前就开始组织读书班,主要的参与者是我与学生,但也有例外,比如2013~2014年我组织了一个《周易》读书班,邀请易学专家辛亚民做导读,地点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一下来了很多人,会场经常坐不下,但许多参与者发现我们的读书班既不讲命理,也不教人算卦,于是逐渐就只剩下我的学生。这个读书班持续了三个学期,每个学期初都会来很多人,逐渐减少,最后还是只剩下几个人。应了孔子所说的“三盈三虚”。

今年读书印象最深刻的是暑假在绍兴开的读书班,阅读文本是《春秋繁露》,学员来自北京、上海各大高校,指导阅读的有北大、清华、复旦和同济等学校的教授。一个距我们大约两千年的文本,在一个有2500年建城史的城市,一群人在酷暑下逐字逐句地细细体味原著的意义,真是有幸能以阅读成为自己的志业,总能在某一瞬间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叙谈。

阅读是一件十分个人化的事,不过,存在着作为职业性的专业阅读与一般日常阅读的不同。对于日常阅读,我认为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现在的出版物很多,重复出版也很多,所以需要从众多作品中去找寻值得读的书。我从事文史哲研究,就这类作品的阅读来说,尤其要找一些名家写的通俗作品。就中国思想而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顾颉刚、费孝通等人的作品均清新可读,开卷有益。

韩晗:那一场震人心魄的阅读体验

作家、艺术史学者、武汉大学副教授

因为教书、读书、写书是职业,所以今年读的很多书都是因为工作需要,阅读的快乐恐怕更多地在于对学术研究的推进与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就印象深刻的阅读时刻而言,当然是用kindle在飞往埃及开罗的航班上读乔治·罗林森的《古埃及史》。飞机降落前,我正读到女法老哈特舍普苏特的传奇经历,忽然在清晨的窗外看到了雄伟的金字塔塔尖,感觉极其美妙且令人难忘,这是一种阅读带来的神圣感。当文字与风景呈现出同一性时,我想这是一场尤其震人心魄的阅读体验。

关于阅读方法,我认为阅读没有方法,关键是有兴趣。现代人生活在夹缝中,阅读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有人说,读书还不如赖床,如果可以的话,就一边赖床一边读书吧。

发飙的蜗牛:不要轻易被文字左右

本名王泰,网文作家,著有《妖神记》等多部作品。

我轻松悠闲的阅读来自于网络小说,获取信息和思考的阅读来自于各种新闻以及名家时事评论观点。印象深刻的阅读时刻,可能就是关于国家发生的各种时事事件,例如山东号航母下水入列之类。

在我看来,最实用的阅读方法,便是不要被任何人的文字或者思想所左右,看到一篇文章,仔细思考一下对方所站的立场,他的观点是否客观,慢慢形成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越是接收到各种复杂繁乱的信息,越是要让自己的脑子保持清醒和冷静,这一阅读的方式,在现代社会尤其重要。

鲍鹏山:元典,是最好的书单

作家、学者,上海开放大学教授。

“开卷有益”在当下已经不适用了。这句话在古代是合适的,因为古代的书少,但在今天就不合适了,90%以上的书都是不需要关注的。倒不是说这些书一点价值都没有,问题是我们的人生有限,需要合理地规划利用自己的时间。

如果给一般的读者、学生推荐书,先要给书做个分类。第一类:不需要读的书,绝大部分的书都可以归于此类。第二类,可以读的书。相关领域的作家或学者认真创作、研究的成果,这样的书可以读,也可以不读。怎么判断?看缘分。你读了说明跟你有缘分,我没读,说明跟我没缘分。第三类,所谓的经典。经典其实也不是必读的,因为经典那么多,而且每个学科都有,浩如烟海,我们怎么可能都读呢?所以,首先读跟你自己专业相关的经典。其他的,随缘。第四类,元典。学术界有一个说法叫轴心时代,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的著作,比如中国的坛经(属禅宗)、西方的圣经等文化源头的作品,都叫元典。元典,作为一个中国人,是有时间、有可能把它读完的。当我们读古人作品时,会发现李白、苏东坡等人的诗歌里藏着许多典故,这些典故就来自元典。

中国在轴心时代的主要作品是哪些呢?是先秦诸子。儒家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加起来六万字不到,《道德经》五千言,《庄子》保存下来的就六万字,《孟子》三万多字,然后《韩非子》《荀子》……作为一个中国人,从7岁开始读,用不了10年就能读完。而且用业余时间来读就可以了。

元典,就是最好的书单,对孩子如此,对大人也是如此。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经典可能是用文言文写的,但文言文不一定都是经典。

杨庆祥:读书就是幸福

文学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每天都在阅读,每次阅读都是美好的时刻。

最好的阅读方法是把一本书的精华部分背下来。

申赋渔:好巧,你也在读他的书

作家,著有“中国人的历史”系列等作品。

今年五月,应邀到法国蒙彼利埃图书馆去做讲座。与翻译弗洛海琳坐火车从巴黎出发。弗洛海琳是一所大学的老师。我带了一本书在路上看,是作家安德烈·马奇诺写的《法兰西遗嘱》。弗洛海琳看到后,非常惊讶地笑起来,立即从包里拿出一本法文书,作者也是安德烈·马奇诺,这是他刚刚出版的法语版新书。于是我们一路上就聊这个传奇作家。他如何从苏联跑到法国,如何从一个无身份的流民,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的作品如何的优美与忧伤。

对于读书,我认为口味要杂,要尽量多读。只有读到足够数量的书,才能遇到真正的好书。遇到了,就不能放过,要细嚼慢咽。对于好的章节,甚至要抄录。直到把这本书吃透了,完全化到自己的心里去,这就成了自己心灵的一部分。心灵的丰富,就是由此而来。

意千重:见缝插针、关联兴趣阅读法

本名程云峰,网文作家,著有《世婚》等作品。

2019年是非常繁忙的一年,我的读书是见缝插针式的,出差途中、车上、飞机上都在读,书虽沉,却予我安宁。读到《良工美物》,油然生出要写一本有关古代制瓷人的小说,再读《越窑制瓷史》《中国古代制瓷工程技术史》,惊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顿生自豪与责任,于是我写了《画春光》这本书。

在我看来,最实用的阅读方法是关联兴趣,见缝插针,日积月累。关联兴趣,就不会觉得枯燥觉得累;见缝插针,就不会觉得没时间阅读;日积月累,滴水成河,终成质变。

宅猪:2019年,读了不少书

网文作家,代表作有《牧神记》等。

《牧神记》让我陷入繁忙的创作生活,闲暇时间,我阅读了清朝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沉迷于精怪故事的光怪陆离之中。又因此阅读唐朝段成式的志怪小说《酉阳杂俎》,以及东晋干宝的《搜神记》。

因为创作《牧神记》以及新书《临渊行》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我阅读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等著作来了解中国古典建筑,阅读朱永嘉的《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孟祥才的《王莽传》等书。又因需要了解人性,阅读了美国马斯洛所著的《马斯洛人本哲学》,以及其他杂书若干。

综上,也是我的推荐书单。

爱潜水的乌贼:边写网文,边读书

本名袁野,网文作家,代表作有《奥术神座》。

我推荐的书目是,网络文学作品《死在火星上》《覆汉》《秦吏》《飞越泡沫时代》《藏匿于世下》,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美国作家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四部曲”,以及《中国哲学简史》。一句话总结今年的阅读生活,那便是:从古代文集和专业资料里寻找细节和灵感,从网络小说中寻求乐趣和启发。

荐读书单

干春松

《斯通纳》[美]约翰·威廉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著,中华书局

《耶路撒冷三千年》[英]西蒙·蒙蒂菲奥里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周礼与“家天下”的王制》陈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儒学小史》干春松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杨庆祥

《人生》路遥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孔学古微》徐梵澄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是阿尔法:论法和人工智能》冯象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小王子》[法]圣埃克苏佩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美]莫里斯·斯坦贝克著,新星出版社

意千重

《越窑制瓷史》魏建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良工美物》良遇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制瓷工程技术史》熊寥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资政要鉴》赵禄祥著,北京出版社

《风雪定陵: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岳南著,商务印书馆

韩晗

《城门开》北岛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贸易打造的世界》彭慕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李金铨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墨戏》滕固著,商务印书馆

《晚清官员收藏活动研究》白谦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申赋渔

《拉格泰姆时代》[美] E.L.多克托罗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发飙的蜗牛

《庆余年》《大宇宙时代》《武神主宰》《雪鹰领主》《斗罗大陆》。现代人每天都在思考生活、工作,忙着与世界争权夺利,跟自己过不去,没有什么比享受一下闲暇时光,更让人惬意的了。这五部作品,都非常有趣,看着不累。

解玺璋:读书需要耐心

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有《梁启超传》等。

2019与2018,以及其它年份,对我而言没有什么不同,几十年来,除了阅读时刻没有别的什么时刻。

我希望读者读书时,能有一点“问题意识”。何为“问题意识”?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自己的,以读书为救赎,救自己出矇昧之深渊。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解决自身的问题,为人则是“手电筒”照别人,不照自己。二是针对所读之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不能盲从,既要有能力提出问题,也要善于提出问题。梁启超就主张“用怀疑精神去发生问题”,他说,“天下无论大小学问,都发端于‘有问题’。若万事以‘不成问题’四字了之,那么,无所用其思索,无所用其研究,无所用其辩论,一切学问都拉倒了。”

所以,一个合格的读书人,不仅能读,爱读,多读,还要学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这也是孔子说的。什么是罔?《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蒙蔽”,或指“迷惑而无所得”。这是被蒙蔽的必然结果。有时这蒙蔽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自己心智中的迷障造成的。

此外,读书也需要耐心,该读的书要认真通读,不要轻易放弃。不要原谅自己。

虹影:反复阅读发现真爱

作家、诗人,代表作《饥饿的女儿》《K》等。

我读书有一个习惯,一些书和作家我会反复阅读,如《红楼梦》、英文版的《情人》、尤瑟纳尔的《东方奇观》等作品,博尔赫斯的书每隔一年我就会读一遍。

通过反复阅读,我可以发现自己是否还喜欢这些书,也因此,这些书带给我更多的精神营养 。也可以通过这一阅读方式来审视我这一年的选择,会淘汰一些书,福克纳的书几年后就不再喜欢了;也会发现一些书更有意思,村上春树的书我是越读越喜欢。记得几年前写《里娅传奇》,重读《山海经》,深受启发。读书永远不会寂寞,而且使人强大。写作其实是孤独的事情,当我写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会去翻保罗·奥斯特的书,他的书里主角往往都是作家。在写作上,重读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读书必须读完才对得起它。早年读过的书读完就能背下来。《简爱》看完我就记住了。我看书先看开头,然后看结尾,接下来才是看中间部分。这可能不是个好习惯,但我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快速发现这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书,是一条捷径。我记住的,不仅是书里的故事,也会想起与作家关联的故事。

我可以同时读几本书都不会记错。不过到了梦里就会混起来,把这本书的故事嫁接在另一个故事里,这反而开拓了想象力。

知识,对我来说就是一种食粮。

陈彦:经典是集体的阅读经验

作家,其作品《主角》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2019年我重读了一批经典,尤其是中国四大名著,深感过去读得不细致,不深入。这也许与年龄有关,突然就觉得那么对胃口。无论故事、语言、还是人物塑造方式,都读得津津有味。比如《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明显感到历史积淀的沉厚,以及在这些史料基础上进行创作的想象开阔与豪情万丈。“三国”多用史笔,而“水浒”屡见俗语,都是酣畅淋漓,气血贲张。当然,无论英雄和奸盗,对于杀人的快意,也让我屡屡感到不适。《红楼梦》几乎每句话都值得玩味。而《西游记》从来就没有读得这么嘎嘎做声过,不乐不由人。乐过后,是一脑子的精彩现实与浪漫。魔幻、现代、后现代这些概念,竟然在几百年前的中国传统小说里处处是注脚。越想越觉得有趣得很。

想来想去,我觉得最实用的阅读之道和方法还是读经典。所谓经典,就是那些时时都要被人提起的名字。不提它,很多问题就说不清楚,讲不明白。一提它,似乎那个时代、那段历史都能有所明证,那就是经典。要相信历史、先贤和大众的反复选择。书籍浩如烟海,我们必须承认经过时间沉淀后的集体阅读经验。那是用生命体温反复抚摸的结果,我们不会感觉不到它的温度。

李修文:无用之书会牵引你

作家,湖北省作协主席,凭《山河袈裟》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2019年,为了撰写一部关于中国古诗词的新书,我几乎一整年都在阅读古诗词和各种研究著作,由此绵延,正所谓“以诗证史”,我又阅读了大量和诗词相关的历史学和社会学著作,最终,我决定丢下书,去亲身追随王之涣、陆游、王安石等人的足迹——书桌前的阅读变成了人间山河里的阅读,这一趟行旅足以令我生出百般感慨。

在我看来,最实用的阅读,就是多读无用之书,这些无用之书迟早会在你生命的某个关口上出现,印证你,牵引你。

柳建伟:有目的地去阅读

作家、编剧,代表作为“时代三部曲”《突出重围》《北方城郭》《英雄时代》,其中《英雄时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今年印象深刻的阅读是重读鲁迅。鲁迅一百年前表达的深刻思想,对中国人国民性的尖锐批判,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爱,在今天仍有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意义。

阅读方法有多种,但以下这个程序不能乱:大面积快速浏览性阅读,寻找到自己阅读兴趣点;带点实用性地选择一批对自已一生或某一个阶段有作用的书进行细读精读;最后选择最适合自已,最实用的几本经典书进行终生反复阅读。如果想改行再创业,选好突破方向后,把上面的阅读程序,在新领域的典籍书中再重复一遍。从实用性上讲,人类在某一门类留下的有用的书,大都能用五年时间读完。

王志庚:去图书馆读书

阅读推广人,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主任兼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

2019年,我阅读了大量老版图画书,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有原创图画书,也有引进图画书,可以说琳琅满目。我发现,原来我们的图画书曾经那么辉煌,无论是文学性、艺术性、儿童性还是设计感,都堪称一流,而且印刷量还相当惊人,这让我印象深刻。阅读不仅要读新书,其实很多老版本的书也值得一读。

阅读之道因人而异,不过我有一个建议,那就是去图书馆,因为图书馆不仅有书,还有图书馆馆员和自由的环境,环境也是能量,可以激发读者的效率,强化阅读的心得和体验。

张莉:重读是最美好的久别重逢

学者、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要老实承认自己是一个笨拙的读者,我有好几本书是读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我习惯重读喜欢的书,甚至我出差的时候行李箱里都要带着。随时随地地阅读使我安稳,可以减轻我的不安全感。于我而言,有些书就像亲密朋友。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打开和相认,是久别重逢,我在不断重读中获取我所渴望的给养。朋友们都知道我喜欢伍尔芙的《普通读者》,近两年来我也在不断重读《一个人的房间》。从这两本书中我不仅获得知识上的愉悦,也获得难以为人道的勇气与力量。

今年我最难忘的阅读时刻是在一个深夜,我坐在沙发上读《告别的仪式》。原本希望读一段儿就休息的,但没想到一口气读完。让我忽然很感慨生命的复杂和丰饶。作为伴侣,波伏娃把萨特最后几个月的状态写得生动鲜活,历历在目,其中饱含了她对其的爱和不舍,但我也深知,波伏娃只让我们看到了她希望我们看到的部分。

很多年前,我深受到纳博科夫的影响。他说作为优秀读者,要判断一部小说的质量如何,最终要看它是否“兼备诗道的精微与科学的直觉”。因此,聪明的读者“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用脊椎骨去读这个说法很棒,我也常常这样要求自己。但是,实践起来又何其痛苦和艰难。作为当代文学现场的读者,我常常对不令人满意的作品产生极度厌倦之情。

这些年,我一直努力克服这种厌倦。好在,厌倦之后我还会接着读下一本。我试图打破自己的某种阅读迷障,我安慰自己的话是:这世界上的好东西本来就不多,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好东西的过程之中,所以,作为读者,就不断期待下一本好书吧,万一遇上了,万一一见钟情了呢。

康辉:读书能得一点通识

央视主持人,代表作《平均分》。

我今年读了一些关于诗歌的书,过去只觉得现代诗缺乏古典诗词所特有的韵律,现在才知道诗韵的存在和特征。其中江弱水在《诗的八堂课》中,读至讲诗歌文字的音韵之美部分,深以为然。每次读书能得一点通识,甚慰。

我的阅读口味杂一些,也刁一些。我越来越相信,有时候无意中读到的一句话,会影响一个人或者改变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在阅读的选择上,只要一个作家的文字是真诚的,那他的作品就有价值和意义。至于能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又有什么人、什么事是能满足所有人呢?

丁墨:读书一定要一口气读完

网络作家、编剧,代表作《如果蜗牛有爱情》《他来了请闭眼》等。

2019年读了大概30本书(不包括网络小说),还是太少了。阅读的范围比较广,医学、经济学、文学都有涉及。每当读到一本好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阅读是一件让人感到幸福的事。

读书一定要一口气读完,这样才能专注,情绪才能连贯,感受也更加真实。相较数字阅读,纸质书的阅读体验更好。

荐读书单

解玺璋

《我和于是之这一生》李曼宜著,作家出版社

《救赎的可能:走近史铁生》顾林著,商务印书馆

《梅耶荷德谈话录》童道明著,商务印书馆

《陈寅恪家史》张求会著,东方出版社

《春明梦忆》翁偶虹著,张景山编,北京出版社

虹 影

《惜别》止庵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4321》 [美]保罗·奥斯特著,九州出版社

《万物静默如谜》 [波]维斯拉瓦·辛波斯卡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虹影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陈 彦

《聊斋志异》蒲松龄著,中华书局

《呼兰河传》萧红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到灯塔去》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枪炮、病菌与钢铁》 [美]贾雷德·戴蒙德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加缪传》 [美]赫伯特·R.洛特曼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李修文

《米沃什诗集》(三卷)[波]切斯瓦夫·米沃什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或所有的士兵》邓一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鲸鱼安慰了大海》燕七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三国戏曲集成》胡世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辛格短篇小说集》[美]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柳建伟

《野草》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光荣与梦想》[美]威廉·曼彻斯特著,中信出版集团

《静静的顿河》[苏]米哈依尔·肖洛霍夫著,译林出版社

王志庚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图画书经典书系·第一辑》唐亚明编,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图画书的力量》[日]柳田邦男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背上的女图书馆员》[美]希瑟·亨森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布莱克先生和他的狗》九儿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雪山上的达娃》裘山山著,明天出版社

张 莉

《云中记》阿来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致江东父老》李修文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同名人》[美]裘帕·拉希莉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82年生的金智英》[韩]赵南柱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告别的仪式》[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康 辉

《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生活,是很好玩的》汪曾祺著,江西人民出版社

《青春万岁》王蒙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诗的八堂课》江弱水著,商务印书馆

《平均分》康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丁 墨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吴晓波著,中信出版集团

《变量》何帆著,中信出版集团

《医目了然》懒兔子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北上》徐则臣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慈悲》路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曹文轩:边读书边思考

作家、北京大学教授

这一年我总在路上,随身的文件包中总会带一两本书,有时候是自己选的,有时候是朋友送的,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记录,是我多年以来的习惯。有时候同一本书,在不同的情境下阅读,会有不同的联想和感悟。

我认为,孩子的阅读没有固定的方法,如下五种都可以尝试:1. 朗读。所有语文老师都应该成为合格的朗读者,通过朗读把孩子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2. 速读、快读、跳读。大量、快速地阅读是一种境界,培养语感。读书必须有一定数量,没有数量也没有质量。3. 细读。必须培养孩子细读能力,必须对字词句认真理解。4. 信读。对经典不要抱着怀疑态度的虔诚的阅读。5. 疑读。用批判的眼光去发现问题。

徐 玲:要给孩子选择图书的权利

作家、江苏省十佳全民阅读推广使者

晚上我时常会纠结,今天是写作还是读书,她们就像我的两个好朋友,一人站在一边向我招手。更多的时候我会选择写作,不然对不起编辑的花式催稿。因此阅读对我来说显得异常奢侈,这让我把阅读的位置看得很重、放得很高。我会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书来读,小说、散文、历史、传记都爱,尤爱美食类图书。当阅读与生活联结,那滋味妙不可言。

经常会有家长问我,孩子不爱阅读怎么办?我说,那也许是被你塞给他的书吓坏过。在孩子阅读的初期,要给孩子选择图书的权利,从自己感兴趣的书开始阅读,才能尝到阅读的甜头。等孩子爱上阅读之后,再引导他挑选对他更有帮助的书,这就水到渠成了。当然,要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得做榜样,家庭的阅读氛围非常重要。当阅读成为一个家庭的习惯,孩子的阅读习惯也就稳定了。

史 雷:阅读既是享受又是学习

儿童文学作家

正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说:“养成读书的习惯,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阅读对作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阅读之于作家,既是享受又是学习,更是获得灵感的重要来源。

我一直习惯于把我的阅读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第二种类型是通过阅读来获取灵感,第三种类型是以功利为目的的,换句话说就是有目的的阅读,就是为了寻找资料。当然有目的的阅读也会带来灵感,只是这样的灵感与第二种类型的阅读相比只是战术性的。这三种类型的阅读在我的阅读与写作生涯中同时存在。

2019年我在阅读越南作家保宁先生的《战争哀歌》时,就充分体会到了阅读所带来的愉悦,更确切地说是带来的震撼。我在阅读本届茅奖作品、70后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时,既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又获得了创作灵感。

如果说前两种类型的阅读需要整块的时间,那么我经常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第三种类型的阅读,也就是翻阅地方史志及文史资料选辑之类的书籍。之所以是翻阅,是因为我在创作中会涉及历史题材,这些书籍记录着大量的历史资料,方便我在今后的创作中寻找资料。其实即便是不去查找资料,我仍然喜欢这样的阅读方式,因为我深信:一个人的业余时间决定了这个人的人生。

王 敦:学会从一本书的世界路过

作家、学者

名著,特别是经过时间考验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名著,是值得我们在不同的年龄和人生阶段一读再读的。2019年,我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撰写了《经典名著这样读》这样一本给青少年读的书。在这本书中,我重点解读了《简·爱》和《傲慢与偏见》这两部西方经典名著。因为对象是青少年,所以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进行分析,我仔细而深入地重温了这两部作品,更感慨于经典名著的深刻与伟大。它们就像两条肥美的活鱼,我要在解读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想方设法“授人以渔”,我想这是我在一年的阅读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段时光。

李天飞:确立“阅读内核”很重要

作家、学者

最实用的阅读之道是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也就是选定几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当然一定要是经典著作,最好分布在不同领域),作为“元典”,深入、反复地阅读,并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这就会成为自己强大的“阅读内核”(例如我就把“西游记”当成“内核”之一),然后在此基础上,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有的未必全看,也未必全看懂),这样,之前通过精读养成的阅读习惯,就会不断地“吸附”陌生的知识,逐渐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知识网。当这张知识网足够大的时候,内核无法控制边界,就再在边界上新开一部精读的“元典”。例如我就通过“西游记”连接到了“神话学”,又从“神话学”连接到了“人类学”,这个时候,就差不多到达了“西游记”这个内核可以控制的边界。那就把“人类学”这个边界再当作核心,新开一本精读的书:弗雷泽的《金枝》。这样,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一步步扩展了开去。

安 顿:阅读绝不能功利

作家、阅读推广人

阅读绝不能功利,乐享其中自然会收获良多。具体到少年儿童的阅读,更是这样。2019年,我读得最多的是儿童文学。因为我自己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同时作为教育志愿者参与了一些支教活动,对于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创作,有了一些实践和心得。

印象深刻的阅读片段是在山西太原刘家堡第二中学与初二年级学生们一起共读古诗词。这所学校是乡村校,下辖1所幼儿园、10所小学、2所中学。我将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和初一年级学过的古诗词串联起来设计成《古诗真好玩儿》这样一节阅读课,从“汉字真好玩儿”“古诗真好玩儿”“诗人真好玩儿”这三个层次,和孩子们一起从语词、诗词格律、历史背景、诗人轶事等不同角度,对40余首古诗词进行拆分和扩展。那是一堂内容饱满且有趣的阅读课,从孩子们兴奋的目光和踊跃参与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经典阅读对孩子们的吸引。也正是因为这次支教,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中增加了“周周伴读”小栏目,每周或隔周分享一本我精选的儿童文学作品。我自己是热爱阅读的人,希望通过这种分享让更多孩子认识更多好书,享受阅读乐趣并从中受益。

孙卫卫:不读书,我心里就不踏实

儿童文学作家

在正式写文字很长的作品前,我一般都会把我喜欢的作品或者同类重要的作品读一读、翻一翻,一是把它们作为我写作的榜样,二是希望从书里汲取营养。还有一类书,是指导怎么写好作品的,我平时看的时候,会把对我有启示的地方画出来,在写作前,如果来不及细看,我会把画线的部分再重点看一看。写作后,就全身心投入,很少再去看书。2019年,我完成的小说《装进书包的秘密》就是采取这种方法。不读书,我是不敢下笔的。不读书,我心里就不踏实。

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少买书,多读书,当然不一定把每本书都从头到尾读完,但是,精华部分、值得阅读的部分还是需要看的。我从事写作,读书对我来说,还有一个很大的功能,我需要从一本本书里学习人家写作的长处。要看的书,我都放在书包里,每天都背着,只要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一点,日积月累,也很可观。

常笑予:心仪的书一读再读

儿童文学作家

我是一个有些电子阅读困难的人,所以主要还是读纸质书。常常有些想读的书因为版权或者版本的原因很难买到,今年我发现某平台可以通过卖书来获得优先购买“难购书”的资格,便开始经常“淘汰”自己的藏书,以便购买二手书。这样一来,各取所需,资源得到循环,减少了浪费,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个不断审视自己的阅读的机会。

以前我是一个不愿意半途而废,尽量把开始读的书都读完的读者。今年随着越来越意识到人穷极一生每天读书,能够读的书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更愿意把已读过的心仪的书一读再读。每次都可以带着不同的重点,比如人物、事件、表现手法……很多书是值得读第二、第三次的。就像看完一部电影再重新看一遍,所有的细节和埋伏立刻枝叶分明。好的作品也会在这种重读中被更深刻地理解、内化。

何 丹:碎片化时代该怎么读书

蓝狮子财经图书 CEO

2018年中国用户平均每人每天移动互联网使用时长约6小时,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那么我们该怎么读书呢?结合自己的经验,我认为有两种方式:书是拿来用的。这个很好理解,就如小孩子读课本,如果不考试,你说孩子们会主动读课文吗? 一样的道理,我们大人读书也应该遵循这种实用价值。比方说我自己,为了《大国出行》这个写作选题,有了目标感,我就会翻阅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读了十多部的参考图书。所以,一旦书是拿来用的,你就能真正的去读几本好书。

其次,书是需要“走读”的。时间成本决定了阅读的碎片化趋势。就像我阅读施展老师《枢纽》这本书时,是有很大的心里压力的,这是一本大部头的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如何能抓住重点、有效的阅读,对于我是一个挑战。幸好施展老师开了一门知识付费的音频课《中国史纲50讲》,每一讲大概是15分钟左右,这样我就会安排每天上下班路上听一听。很快我就从施展老师的音频课里,大致掌握了他的主要学术观点,这对于辅助我晚上去啃《枢纽》这部大书,算是拥有了一把利器。阅读本就是一种人生的学习状态,古人读书作文都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我们又何必拘泥于哪种方式呢。

荐读书单

曹文轩

《呼兰河传》萧红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猎人笔记》[俄]屠格涅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哲学的邀请》[西班牙]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寒风暖鸽》常新港著,天天出版社

《经典名著这样读》王敦著,天天出版社

徐 玲

《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远山淡影》[英]石黑一雄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小飞机,欧洲行》毕淑敏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我的纸片人爸爸》徐玲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史 雷

《战争哀歌》[越]保宁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北上》徐则臣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主角》陈彦著,作家出版社

《一个人的绿龟岛》刘先平著,天天出版社

安 顿

《如果我的月亮是你的太阳》[德]安德雷亚斯·施泰因霍夫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挪]埃格纳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教海鸥飞翔的猫》[智利]路易斯·塞普尔维达著 [立陶宛]丽娜·杜戴特绘,人民文学出版社

《闷蛋小镇》张友渔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花猫三丫上房了》叶广岑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王 敦

《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课》毕飞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为孩子解读〈西游记〉》李天飞著,天天出版社

李天飞

《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进击的智人》河森堡著,中信出版集团

《鹅妈妈童谣》[美]罗珊·兰克查克·威廉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孙卫卫

《汪曾祺散文全编》汪曾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陈彦精品剧作选——西京三部曲》陈彦著,太白文艺出版社

《我们大家都是同学——鲁院讲义集1》邱华栋主编,作家出版社

《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美]格雷厄姆·艾利森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美]吉恩·贝尔-维亚达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常笑予

《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美]塞林格著,译林出版社

《游泳去看北极光》邹抒阳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鹅》张羞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诗人的迟缓》范晔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何 丹

《枢纽》 施展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经济2020》王德培著,中国友谊出版社

《强势生存》孙皓晖著,中信出版集团

《城市的精神1》[加]贝淡宁 、[以]艾维纳著,重庆出版社

《漫画之王:陈福财正传》[新加坡]刘敬贤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记者 / 夜雨 郑杨 解慧 整理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