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而压缩的空间里,一男一女相遇,背后隐藏了一个介乎真实与虚幻的装置世界,现实的处境从荒诞渐渐发展成荒凉。话剧《邂逅月台》11月22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首演,这是时隔15年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香港话剧团再度合作。从2004年的《求证》到2019年的《邂逅月台》,冯蔚衡经历的不仅是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这次她更携手黄呈欣、顾鑫、黄晨、杨景然等沪港演员一起完成上话与港话的再次邂逅。
潘惠森编剧的《邂逅月台》由香港话剧团首演,导演冯蔚衡当时是该剧女主角,“说来汗颜,那时我基本上对戏的中心思想没有很深入的想法,就是很努力完成任务。直到2006年,我因安排与新加坡实践剧团合作,机缘巧合之下,邀请潘老师重写一个版本,他想了一下便答应。交稿之日,我一看,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他把所有沙石都擦走,只余下干净利落的对话,清晰透明的关系,幽默睿智的思辩,优美浪漫的情怀等,我深深地重新喜欢上‘她’。”
《邂逅月台》讲述一男一女在繁忙的月台擦身而过,蓦然发现车站外的世界已不存在。在既熟悉又陌生的空间,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人在接近绝望的环境中往往会“胡思乱想”。男女主角由此回想起以前种种看似不在意但又放不下的往事:事业、爱情、朋友。从互不认识到相依为命,他们重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追问“人”在城市高速发展下如何正常地生活。
潘惠森的作品以刻画市井小人物的小悲小喜见长,他说:“因为别的东西,我不会写,我只会写这个。”地铁站作为交通中枢,是城市运行的血管、也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的象征。而在《邂逅月台》中,繁华喧嚣一夜之间成为废墟,这显然是荒诞的。
潘惠森坦言,很多评论家把他视为写荒诞派戏剧的人,“我觉得是个误会。1984年我写第一个剧本时,还在外国读书,从叙事风格到语言运用,确实受到荒诞派戏剧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回到香港,潘惠森开始接触本地观众和本地戏剧,觉得香港戏剧的语言和生活中的语言有很大差距,驱使他在创作上追求一种更有生活质感的语言。“我觉得荒诞感在生活里无处不在。比方说,很多人看到我名字,以为我是个女人,写电邮给我第一句就说:亲爱的潘惠森女士。可真实的我既不亲爱,又不女士。世界不停在转,当你仍执着于别人的认同,你会发现自己会慢慢跟不上其他人,唯有学会‘放下’,才可继续前进。”冯蔚衡对于《邂逅月台》则有强烈的新鲜感,她相信这次合作会擦出好玩的火花,一路走来,由一个“月台”走到另一个“月台”,“邂逅”不一样的人和事,迸发出更多不一样的图像。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张熠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