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梦晓 图\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在电影《红色娘子军》中,红色娘子军战士头顶斗笠参加战斗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那斗笠,就是东坡笠。
红色娘子军的故乡在琼海市阳江镇,而东坡笠也正是产自阳江镇。斗转星移,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已经镌刻在历史长河中,而东坡笠,也被列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冯增超,是阳江镇岭下村委会后岭村的村民,他子承父业,40多年如一日钻研编织,煅就了炉火纯青的制笠技艺,成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坡笠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竹篾折叠穿插编织出东坡笠的雏形。
东坡笠得名源自苏东坡
4月的一天,阳江镇后岭村天气晴好。一如往常,冯增超正在家里认真地编织东坡笠,只见他手指灵活巧妙,力道十足,灵活地将藤条折叠穿插。谈起制作东坡笠,冯增超笑着说,“这可是一个考验耐心的活。”
东坡笠,是用竹篾、藤条、芭蕉叶、葵叶、笠油等材料,经手工制作成的笠帽。冯增超说,制作东坡笠首先要用没有节眼的竹节破成两层的竹篾,各用长短不一的260多片竹篾,分别编成上层和下层的笠框;再将晒干的油葵叶、芭蕉叶、油葵叶共3层插铺入上、下层笠框的夹层;过程中,还要用竹片夹着笠框箍成圆形的笠沿,这就编成了东坡笠的雏形;紧接着用白藤编成下宽上尖坚挺的笠顶,并在成雏形的笠顶端细心地铺上油葵叶、芭蕉叶,再插竹片;最后,用油葵叶、芭蕉叶覆盖,涂上光油或桐油,一个酷似小金字塔、美观大方、防漏耐用的东坡笠就做好了。
说起东坡笠的来源,还和苏东坡谪居海南有关。相传,北宋苏东坡流放海南,生活异常凄凉,但却得到了海南人民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也把海南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与当地人亲如一家。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他的好朋友黎子云,半路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他便向附近的农户借了尖竹笠来避雨。可是,苏东坡戴起来的时候怪模怪样,惹得当地的妇女儿童哈哈大笑,连狗也对他吠叫。苏东坡就说:“笑者怪也吠者怪也”。
苏东坡在海南开了文化教育的先河,深受当地人爱戴,人们便将苏东坡所借戴的斗笠叫“东坡笠”作为纪念。而苏东坡所借戴的竹笠,正是琼海阳江一带制作传到儋州的。
在东坡笠的故乡阳江镇,大多数农户都懂得制作技艺,制作东坡笠是当地不少农民家庭的收入来源之一。而在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里,阳江镇群众编织东坡笠送给红色娘子军支持琼崖革命斗争,东坡笠又有了别称——红军笠。
编笠世家对技艺的高要求
冯增超一家几代人都会编织东坡笠。过去因为贫穷,冯增超的父亲冯辉天13岁就开始学习编织东坡笠,用这门手艺来维持家庭生计。
冯辉天的编笠技艺比起祖上更臻于娴熟,其声名风靡岛内外,他编织的东坡笠曾远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正是生长在这样的氛围中,冯增超从小就表现出对编织东坡笠的好奇。但冯增超与东坡笠真正结缘是他高中毕业的1979年。家里共有兄弟姐妹5人,生活困难,冯增超是老大,父母要求他学会编织东坡笠,共同撑起家庭的生计。
父亲教冯增超学习编织东坡笠是从基础开始的,并且每一步都从严从高要求。他带着冯增超到山里砍竹子、剪葵叶、剥白藤。破竹篾、削白藤,这都是难度较大的基础技术,父亲要求冯增超认真、仔细、反复练习,一直练习到父亲满意为止,此后才一步步教冯增超编斗笠。
冯增超戴着自己编织的东坡笠。
尽管时光流逝几十年,但冯增超还记得,在父亲的指导下,他费了吃奶的劲,终于编成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顶东坡笠,心里暗自高兴。哪知父亲看了之后却说,“这绝对不能拿到街上去卖!”
父亲解释,因为冯增超编笠的技术还不成熟,斗笠的观感有损于“冯家笠”的声誉。这第一顶编织好的斗笠,只好拿去盖马桶了。虽然心中感到委屈,但冯增超明白,父亲对自己要求高,也是对冯家人编笠品质的严控。
“我只有严格保证品质,才能对得起父亲的这一番心意。”此后,冯增超不断地向父亲“交作业”,经过反复磨砺,父亲终于同意他拿一顶合格的东坡笠到集市上卖。冯增超还记得,那顶东坡笠卖了7块多,当时他高兴得手舞足蹈。
琼海市校园舞蹈节上的表演用了东坡笠。
传承传统编织技艺
传统的东坡笠是遮阳挡雨的雨具,其造型独特、美观轻巧、坚固耐用,一般能用十多年甚至更久。过去阳江镇一带有这样的习惯:农家耕田插秧、牧牛割草,都戴东坡笠,访亲赶集也戴东坡笠,甚至就连嫁女娶亲,东坡笠也是颇有门面的嫁妆礼品。
然而近年来,市面上各种各样轻便美观的遮阳帽琳琅满目,遮阳避雨的东坡笠逐渐失宠。且东坡笠编织过程复杂,足足有50多道工序,一人编织一顶东坡笠要用一天多的时间,一个月下来,也只能编织20多顶。阳江镇上不少过去靠此谋生的手艺人,纷纷转行。
2013年,81岁的冯辉天因病辞世前,拉着儿子冯增超的手交代:“我们家祖辈几代人都编织东坡笠,你要把东坡笠的技艺传承下去。”
秉承父亲的遗志,冯增超抚摸着父亲各个时期编织的东坡笠留有的样本,不断揣摩父亲的技艺,也向其他制作师学习,并参加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培训班的学习和交流。
凭着不断的努力,冯增超成为当地有名的东坡笠制作大师,也成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坡笠项目目前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
与此同时,冯增超不忘父亲遗愿,又将东坡笠技艺传给了20多岁的儿子冯卿。夫唱妻随,冯增超的妻子庞才金也学会了东坡笠的编织技艺,既是贤内助,又是得力助手。
冯增超制作的东坡笠,先后被送至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会场,让与会各国政要参观,一睹传统、古朴的东坡笠风采。冯增超也带着东坡笠,亮相深圳世界博览会,并陆续参加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作为民间风物的一朵奇葩,如今,东坡笠的馈赠、纪念、展览、收藏、道具、装饰等功能正在衍生。物以稀为贵,时下海内外慕名前来冯增超家订制东坡笠的客户络绎不绝。冯增超也被海南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为“海南黎族藤竹编”特聘教授,向更多人宣传、教授东坡笠制作技艺。(刘梦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