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苏州音昱水中天礼拜堂,这座小教堂,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

之前聊万科有熊酒店的时候,提到如恩设计的一个小房子,曾经令笔者大为震撼。今天综合自己探访和网络资料把这个坑填一下。

如恩设计-苏州音昱水中天-礼拜堂

(1)

该礼拜堂位于苏州阳澄湖畔,阳澄湖西路199号,是音昱水中天项目的一个社区配套。

礼拜堂面积700平方米而已,功能也比较简单纯粹,从类型和规模而言都是一个建筑小品,但是设计周期长达五年(2011年至2016年),这仗打得太富裕了,很不中国。

没错,老板是新加坡华人。

新加坡第四代“船王”曹慰德、曹慰祖兄弟

而且,老板是圈内人。

曹慰祖,船王曹文锦的长子。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追随贝聿铭,参与了北京的香山饭店、香港的中银大厦的设计。后独自创业,在纽约成立TsAO & McKOWN建筑设计事务所。

曹工/曹大师/曹老板的厂牌

行文至此,笔者内心留下激动泪水和羡慕的口水。

苦逼建筑师,花别人的钱装自己的格调;顶配建筑师,花自己的钱装自己的格调。

苦逼建筑师,梦想资本大佬包养;顶配建筑师,自己包养自己。

当资本与“知本”合体,可以想象,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下来了。——扯皮?不存在的。

本图三分之二内容与不愿透露姓名的香港贼王相关。

路易斯·巴拉干(1902-1988),墨西哥大佬,第二届普利茨克奖得主,兼职做点地产小买卖,勉强算个体户吧。

(2)

如恩设计正当红,关于这个小房子网上也有很多介绍。但是基本上还是局限于视觉传达。

进入方盒子的主体建筑之前,是一条曲折悠长的走道。

室外走道侧壁全部用灰砖砌筑,用不同组合的砌筑方式造成墙面肌理的变化。


(3)BUT

笔者印象最深的,不是目之所视,而是耳之所闻。这是一座需要亲临现场,用耳朵感受的小房子。

这一点让它与众不同。

从城市进入礼拜堂的一段走道,经过非常简单的声学设计后,明显的降噪和消除泛音。——你无法通过看图片间接体验,也难以用文字描述传达——当空气与耳膜的接触发生微妙的变化,以至于你能感受到气压的存在,还是有点小惊喜的。

建筑不是二维的皮相,而是可以沉浸其中的世界。

元宇宙也无法完全代替在场的体验。

不然,建筑跟电影有什么区别?

仅仅是改变一下墙面砌筑方式,形成蜂窝状墙面,即可明显降低噪音,消除回音。——耳朵的感受比眼睛更明显

像这样的动静转化方式,如同电源中精彩的镜头转场,相当契合从尘世进入教堂的体验。

在建筑物的设计中这是不多见的,——首先,声学设计往往只有剧场、音乐厅等观演建筑设计中才被重视,其次,声学设计往往用在室内,因此产生了新鲜感、戏剧性。

然而,此处的设计并不复杂,甚至堪称简单。

有举重若轻的诗意在其中。

典型录音室内,墙面和顶棚设有各种凹凸构造。

典型剧院室内,墙面和顶棚设有各种凹凸构造。

(4)溯源

印象中,有两处建筑以室外声学为设计特色,可资参考。

南京中山陵音乐台,占地4200平方米,关颂声、杨廷宝设计,1932年秋动工兴建,1933年8月建成。

1、南京中山陵音乐台。

音乐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布局呈半圆形。半圆形圆心处设置一座弧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舞台及照壁,圆中心是舞台,舞台长约22米,宽约13.33米,高出地面3.33 米。

台后建有大照壁,是音乐台的设计主体,仿中国传统五山屏风样式,表面以水泥斩假石镶面,既为舞台背景,又是起到反射声波作用,同回音壁原理相同,以汇集音浪。照壁坐南朝北,宽约16.67米,高约11.33米,水平截面为圆弧形。照壁上部及两侧,雕刻有云纹图案。上部云纹图案之下,雕有三个龙头,突出墙体之外。在舞台边缘处有数道波浪形台阶,阶内填土以栽花草。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

回音壁以声学效果闻名

2.北京天坛回音壁

回音壁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