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遍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接班人历史,发现二代必折腾定律
数遍中国古代所有大一统王朝,汉唐宋明清,再加上2个短命的一统王朝,二世而亡的秦和隋,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一个历史规律,那就是开国皇帝的接班人,必然经历了一番惨烈的斗争,这个过程伴随了无数的阴谋和诡计,数不清的人头落地,帝国的二代皇帝们,登上大位时沾满的鲜血,一点也不比开国皇帝少。
而且,所有的二代皇帝,没有一个是开国皇帝指定,二代皇帝的最终人选,也全都超出了开国皇帝意料之外。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规律呢?
为什么这会是历史的某种必然呢?
1、中国古代王朝开国皇帝接班人简史,没有一个不折腾
咱们先来简单梳理一下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之后的接班人情况。
秦王朝是首次统一中国的古代王朝,始皇帝雄才大略,开启中国历史全新局面,可惜他在权力交接方面没有安排妥当,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属意的接班人是公子扶苏,但是被胡亥和赵高阴谋政变成功,随后败亡。
汉高祖刘邦在秦末乱世之中奋起,彻底统一了中国,在开国皇帝中也是开挂般的人物。但是牛逼如斯,照样在接班人这个问题上做不了主。
关于秦始皇接班人的问题,史料缺乏,现在只知道一点点。但是关于刘邦立太子这个事儿,可是在他晚年闹过很多风波。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到底是立吕后的儿子刘盈(即后来汉惠帝),还是立宠妾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刘邦自己的意见是希望后者,但是天下人全部反对。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这句就已经说明了当时太子之争如何剧烈。
后来刘盈确实当上了皇帝,实际上是吕后当政,刘邦死后这十几年等于是汉朝一段权力混乱时期,最终在汉文帝之后才算稳定下来。而在最后稳定之前,经历了陈平周勃诛杀诸吕的血腥阶段。
汉朝之后是一段漫长的大分裂时期,直到隋唐才最终完成彻底统一。
秦汉和隋唐,简直就是互成镜像。秦朝二世而亡,隋朝也是二世而亡,但秦之后的汉,隋之后的唐,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2个王朝,号称汉唐气象。
当然这些朝代,在开国皇帝的二代接班人方面也一样充满了故事。
隋炀帝的即位过程据说有杀父嫌疑,这个尚存疑问,但是逼死前太子,自己的亲哥哥杨勇却是板上钉钉。
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在宣武门之变中他亲手杀了自己的亲哥哥,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再逼迫父皇李渊退位。
唐朝之后,历经五代十国之乱,北宋勉强算是统一王朝,在二代皇帝接班方面也是疑问重重,虽然史学界一般都不承认所谓的“斧声烛影”
新加坡神剧《绝代双雄》赵光义拿斧头砍老哥剧照,千万别当真
但是宋太祖赵匡胤确实死得非常突然,而之后宋太宗赵光义接连逼死了弟弟赵廷美,以及大哥的儿子,更是让这个即位过程充满了血腥味。
到了明朝,本来最有希望终结古代大一统王朝二代皇帝动乱规律,如果太子朱标能活得更长的话,他一定能够安稳接班,而且不会出任何乱子
朱棣肯定不敢造自己大哥的反。可惜,历史没有假如,最终朱棣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
至于元朝和清朝比较特殊,作为古代历史上非汉人政权入主中原的2个朝代,蒙古和满清前期都还有部落贵族推选盟主的传统,不过在二代皇帝即位方面也是故事颇多。比如满清,严格算起来皇太极才是开国皇帝,顺治的接班过程也是经历了多尔衮这样的艰辛。
所以,数遍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历史,基本上二代皇帝的接班过程,都伴随了腥风血雨,一个比一个折腾。
2、二代皇帝接班背后搅动的那只手:军功集团的阴影
所有古代大一统王朝的二代皇帝,接班过程都如此折腾,背后一定有原因。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咱们还是具体分析。以汉唐2个朝代作为典型案例。
首先,咱们来看刘邦的接班人问题。他当初为什么不想立刘盈呢?根据史书记载,第一是因为刘盈实在太懦弱,完全不像他老爹刘邦那么英明神武,自然不讨喜;第二是因为刘邦更喜欢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但刘邦之所以不想立刘盈做太子,本质上是害怕吕后和吕氏家族,害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以后不姓刘,而姓吕。
刘邦在临死之前,把形势看得很清楚,吕后这个人手腕极为厉害,敢于瞒着自己,以雷霆万钧之势诛杀韩信,绝对是个做皇帝的料。
当然让吕后当政本来也不算什么事,这在中国早就有传统。早在秦汉之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出现了太后临朝的情况,比如孙俪曾经主演的《芈月传》
讲述的就是秦国宣太后的传奇故事,这位太后就曾经把持秦国国政多年。
问题就在于吕后不仅仅是一个人,她背后站着的是吕氏家族。
中国古代历史几千年,各种管事的皇后、太后一大把,但只有2个人,曾经让人疑心这朝廷要换个名号。一个是武则天,一个就是吕后。
后来诸吕之乱被平定之后,吕氏家族的历史被大量删除,现在已经找不到太多史料记载,但是《史记》里面依然有一些蛛丝马迹。比如《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了吕后大哥吕泽的事迹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
大家注意这句,“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这句很牛逼。
什么样的功臣,可以得到辅佐高祖定天下的评价?而且是发兵,这说明当时吕泽手下军队是独立于刘邦体系。换句话说,人家吕泽是带资入股的原始股东。
这些蛛丝马迹足以证明,当时吕氏家族有很强大的力量。
更让人恐怖的是,以萧何、陈平、张良为代表的功臣派,在废立太子这个事儿上,统统都站在吕后那一边。
所以后来刘邦死之前,流着泪对戚夫人说没办法了,以后你只能给吕后服软,看她眼色行事了。这说明刘邦已经预料到戚夫人的悲惨下场。
但是刘邦没有任何办法。他虽然是皇帝,但是他一个人对抗不了所有军功集团。
这就是政治,政治的本质就是平衡,皇帝也只能在各个利益集团之中找平衡。开国皇帝一般都只是这些势力当中最大的那一个代表而已,他还远远到不了一言九鼎的程度。
说完汉朝,接着说唐朝。
唐朝和汉朝的问题本质上也一样。开国皇帝李源远远到不了说一不二的程度。而且他离说一不二的程度,比刘邦还有点远。
当然,唐朝和汉朝的情形完全不一样。唐朝开国之初,最大的军功集团首领,不是别人,恰恰是李渊的儿子李世民。
很多人一说起玄武门之变,都以为这是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间的争斗。错了,大大错了,玄武门之变背后真正的对手是李世民,和他的老爹李渊。
大家看,图中中间这个玄武门就是李世民射杀兄弟的地方,右边大明宫是后来才建的。
这个玄武门是太极宫的北大门,所以李世民的目标,本来就是冲着李渊去的。
李渊李世民父子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
因为李世民的背后就是军功集团,大唐天下可以说完全都是李世民带着基本盘打下来的,可是李渊为了确保皇位稳固,不断解除秦王府中诸位大将的职权。
而唐朝建立过程中,军功最大的是李世民,而且李世民的军功比起韩信来,还要大得多,以至于李渊给了他天策府开府的权利,实在是封无可封了。再下一步,就只好让他当太子了。
如果真的让李世民当了太子,李渊这皇帝就不用干了。因为所有人都会等着李世民接班,谁也不会再把李渊放在心上了。
李渊为了坐稳自己的皇位,只能让李建成做太子,而且要抬高李建成的地位,打压李世民,以求平衡。
也许李世民本人可以忍,可惜,李世民的部下,那群军功集团不能忍。天下都是我们打下来的,凭什么让李建成当皇帝?他做了皇帝,自然会用他的班子,那我们这帮打天下的功臣,位置往哪里摆?
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汉唐2个朝代,谁能做皇帝,谁能做二代皇帝,这些军功集团的势力,才是背后的关键。
而所有大一统王朝兴起之初,这些军功集团的影响力都会存在一段时间,只有等这些个军功集团的头头脑脑都死绝了,王朝的接班人才会走上正轨。
3、穿越千年的阴影
古代皇帝,历来被称作天子,号称天命所归。
这当然都是封建王朝背景下,对皇权的某种神话。
实际上,皇帝只不过是一个代表,一个人能够当上皇帝,当然要有非常强悍的能力,能够领导群雄,让手下这些大将服气,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在战场的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最终胜出者。
可是,皇帝毕竟只是一个人,一个人的能力再强悍,他也只是一个人。
一个人不可能对抗整个军功集团。就算是皇帝,也要维护军功集团的利益。
每一个王朝的开端,必然伴随着战争。区别就在于有的王朝统一战争时间长,有的王朝统一战争时间短一点而已。
战争开启了新的王朝,战争催生出的军功集团,就必然伴随着新的王朝。
所以所有的新生王朝,在最开始的阶段,军功集团的影响力就特别巨大。
但问题在于,军功集团内部也会有矛盾。当打完了外敌之后,军功集团内部也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不可避免出现地出现新的斗争。
所以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不可避免要对自己曾经的老部下下手,所以韩信等人必须死;而李唐建立之后,李渊也必须对李世民下手,只不过李世民太过于强大,反杀了。
其它所有的朝代,莫不如此。
这些军功集团内部的争斗,会有一个过程,直到取得最后的平衡。这个阶段一般不会太短,在开国皇帝这一代,很难完全平息。
而这个过程,即使皇帝本人可能也无法左右。他只能顺势而为。
因此,每个新生王朝二代皇帝的最终确立,也要伴随一场新的激烈斗争。这正是中国古代所有大一统王朝二代皇帝必折腾规律背后的真正原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