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何薇︱一笔挥就人间四月天


书法 何薇【陕西】

我说她是幸福的,你必然是相信的,就在我们彼此见她之时。

她浅笑不言,一束阳光打在她的书上,古典文学的气息似乎瞬间就具有了现代意识,透明的落地窗给予了她这世间最美的一隅,在她的卧室之中,一只白猫像小小的雪狐狸一般,聪慧地卧在她的脚下。

这是一个周末,家中画案上摆放着一幅还未落印的书法作品,那是她半小时前刚写的;书写的是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打开的印盒旁边是一册《敦煌遗书》。

这是她从敦煌考察回来的第三日,那是她最向往的地方,内心似乎还未平静下来。莫高窟的冲击力已不仅仅是文化艺术的力量,其中的民族精神与智慧的感召更使她敬畏、虔诚、迷恋。是的,文化、艺术、考古这些词汇,都使她置身其中,久而不拔。

那我们就从敦煌开始讲述。哦,对了,那幅书法作品已经落款——长安何薇。


采访︱赵帆

撰稿︱赵帆

插图︱受访者提供


春江花月夜

纯音乐 - 传统古曲珍藏版 纯乐古筝




01

敦煌的月亮似乎总是那么圆,那么亮。

圆月下的大漠旷达、浑厚;圆月下的朔风苍劲、潇洒;连着那圆月一起,它们在这万古长存之中,一直都是那么自信、坚定,时刻接受着崇敬、朝拜;它们冷峻而严谨,配合默契。

一个人安静地站在圆月之下,镜头逐渐拉远,她就如一粒沙,与敦煌合为了一体。

但在此前的近景之中,你分明看到那是一个遗世独立的女子。妍美的五官配上不高不低的个头与身材,恰好入了东方女子的韵,如一首宋词、一幅宋风山水画。镜头上移特写,在她望向远方的眼中看到了什么?

——那是一种英雄般的孤独!

但英雄也有愉悦自己的富足,亦有不断前进的张力。她在表述之中告诉我此生最向往、最迷恋的就是敦煌,在这里她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地渺小与孱弱;但她就是爱那大漠、戈壁的质感,并愿深入其中。


我将镜头切换,时光倒流,拉长点,近三十年吧。

五岁时,何薇在尝试了跳舞、钢琴、中国古典乐器之后,最终停留在了书画上,似乎这是一门适合于她的艺术修为课。父亲告诉她,学习艺术,不会孤单。

这是一个书香之家,爷爷是教师,母亲是教师,父亲则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经常的日常之景:父亲读书,何薇在旁边聆听;父亲习字,她侧立一旁品读;父亲会邀请她一起欣赏,并提出问询。

我说你从小就是个逻辑思维特别好的孩子吧,以至于到今日你都是理性大于感性,她回答是的。对于父亲的问询虽然她并不完全懂,但还是似模似样地一二三四五说了五点,说完后父亲给予了表扬,随后开始探讨她观点中的不足,并告知她该如何欣赏、评论。

一二三四五,多么有趣,似乎一条不少一条也不多,就是五点。是的,因为母亲提醒她说话要有逻辑与条理,一二三四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她笑说,幼时每天早饭前,母亲都会让她背诵一首儿歌才可以吃饭,第一年她背诵了三百六十五首儿歌,第二年就是唐诗,在三百六十五首唐诗之后就是宋词……

她也是聪慧、记忆超群的,往往都会在完成课业后练习书法、绘画。我问她这日子持续了多长时间,她说一直如此。

但她受到的宠爱一直都比别的孩子多,她笑说自己是在宠爱中长大的,她享受那种感觉。父亲的睿智与母亲的严厉恰好相融,给予了她一种内蕴的养成,亦可说是修为吧。


修为,我不禁想起了她喜欢的莫高窟在最开始叫漠高窟。

传言因为佛说修建佛窟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再没有,而改名莫高窟,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而人的精神、文化内蕴养成的修为对于人来说亦是至高了。

那我们就开始叙述一场她的修为之旅吧。对了,访谈时我们坐的椅子背后的墙上恰好挂着一幅飞天的画,这幅画是何薇收藏的一件关于敦煌的艺术品。

02

当别的小朋友在玩的时候,我为什么要在这里练习书法、绘画?

从八岁开始,一个小姑娘独自背着画夹坐着公交车,从城南到城西赶去学习。在那道成长的风景里,是透过公交车窗玻璃的晨曦,是渭河静静地思索。

从十三岁开始,一个小姑娘独自负责自己的功课与艺术,按着时间表一项项完成,只是在每周的周末收悉来自大洋彼岸身在美国的母亲关于学业的电话问询。

在那些成长的光阴里,是汉书宋画的浸润滋养,是关于未来的独立思考。


长大后的她说,我想要教给学生批判、思辨、质疑的精神,我希冀我的学生有胆识、爱自由。以此链接,相得益彰。

父亲从来都是以身作则,母亲则一直都是认真的陪伴。这就是回答——一个大家闺秀的养成。

被保送到陕西师范大学之后,我问她第一日到大学报道时对学校的印象是什么,她说校园古朴、静谧,就是她喜欢的感觉。她爱这样的学术氛围,内敛而开放,严谨而自由。

在这里,她触摸到了村上春树,走进了张爱玲。与众多的作家有了无与伦比的亲近,她想象自己可以有一个浪漫的四年大学生活。

在当日父母把她送到学校办理完手续后,父亲殷殷说道:大学其实是学做人的,不单是学专业,大学是一个你从单纯的学生到未来要对接社会的转折点,第一次离开父母,要跟周边同龄人打交道,处理应对人事关系。



曾身为教师的母亲则带着她读了一遍师大的校训:“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给她讲到这八个字要做到很难,首先第一句话讲到了人品、格调,第二句话讲到了学高的价值,未来给你讲课的老师是无一例外的具备了丰厚的学养,将来如果你要当老师,你就要把这个校训作为一个鞭策,这也是对你的一个期许。

母亲一语成谶,长大后我就成了您。

四年晃眼间就那么过去了,但一个鲜明的标签也贴在了她的身上:不合群。如同一个小细节,她从不与同学们一起上自习,而是自己一个人跑到校外的书吧一泡就是一天。那个书吧的名字叫“远方书吧”,而远方,在哪里?

03

这是一个有些完美主义的女子,甚至有些强迫症,亦小纠结。

幸好,她有一路成长遇到的恩师,在前往远方的路上给予指导。他们是钟明善、徐义生等等先生,在当初她选择大学本科中文和艺术的时候,无一例外的告诉她先学中文。

诚然艺术的基础就是文,深入亦是文,广远还是文,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需要这个来支撑。包括后来读博时遇到的导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系主任杨休教授。


一路开挂向前,陕师大上本科,中国古典文学。西安交大上研究生,中国艺术史论,西安美术学院读博士,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直到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当老师,副教授,未来即将是教授。

独立出版艺术著作,与他人合作多本,艺术类的课题与学术论文等等成绩斐然,其它众多荣誉不一一例举。

我看过她的一篇文章叫“书法艺术的哲学精神”,其中有一段话是这般表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深层次意义上是对中国精神的继承。中国哲学思维中的和谐、易变思想反映在文学、艺术的方方面面。

挑六个字出来——哲学、和谐、易变。干什么呢,我们来谈谈她的先生与他们的家庭生活。就从恋爱开始吧。

她家先生是她的师兄,哲学博士,一身儒雅,翩翩君子。在开始访谈之前,帮我们泡好茶,他说:给你们把后勤工作做好。在转身离去走到门口之时,他回过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妻子,眼神温柔,充满爱意,更有一种自豪与自信。

我说何老师,你家先生很浪漫。而这个男人亦细心、认真、充满风度。

我问起她的恋爱经历,她说是文艺男与女文人的奇幻之旅。关于他们恋爱的对话,最使我记忆深刻的是这么唯一一次的问答:

她问,我这人冷,你也冷,我们能在一起吗?他答,你冷,我冷,负负得正就热了。如今,他们,已然一起走过了十二年。


她说除了父母之外最感谢的就是先生。诚然,她的先生是和谐的来源,亦将中国哲学体系中的易变思想呈现的淋漓尽致,使她的家庭生活充满了幸福,包括在教育他们自己的孩子上。

林徽因的诗歌中说人间最美四月天,这是一种温暖的幸福的美感,而至此,我们的主人公何薇的状态,亦恰好就是一笔挥就了人间四月天。

04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她的艺术,这是她人文温度的核心启示。

她是一个大学老师,而关乎她的教育情怀与教育理念,我并没有大篇幅、理论化的去呈现,她亦没有讲,而是用最简单、最直接的几句话穿插在了文稿之中。

但最简单而真实,接地气的做法,往往就是最好的。


就如那句她经常告诉学生的话:你们今天所学习的这些东西,将会在以后的历史再发现中被推翻,所以,你们要随时保持批判、思辨、质疑的意识,并充满胆识与勇气,学习艺术一定要有文化积淀、历史视野与哲学关照。

又如,每年桂子飘香时,她看到入学的新生就充满了欢喜。做老师,本身就是幸福的。

她带的课是艺术考古与书法学,她的理想是成为学者型的艺术家。当然,说起她的艺术不能用理论了,那样就是班门弄斧。

父亲在她幼年时曾告诉她的一句话,她说内容浅浅但是会记得一辈子:书法写横最美就是千里阵云的模样。她给我完整的复述了三句: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山之坠石。

在那种意会之中剥离线条所有的具象,就是艺术的美学思维与生命的相通。

她将纸铺开,细细地用手抚平,然后镇纸又缓缓地抚过压边。紧跟着,她束起长发,将毛笔温柔地在墨汁中反复浸润,物者不辩但有知,人者不言但有意,她与它们是相通、相知、相敬的。


落笔沉稳,行笔严谨,收笔洒脱。是的,我讲的是一个人在面对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具象表现,在整体的气场、气韵之中,是可以让观者清晰地感知到延展性的。但一切又恰到好处,精妙不作,美感十足,皆在法度之中。

我不懂,但看着就是舒服,看她写就,一幅整作置入我眼中,恰如其人。真的,她写好了中国文字。而且,她所写的中国文字恰好就是我喜欢的模样。

相比于她的书法,我个人更喜欢她的山水画,文人风骨与趣味跃然纸上。

她说,自己还处在一个需要不断进阶的过程之中,未曾停止也不会停止,说完浅笑嫣然。此时阳光正好,一种秋天独有的温暖,又不禁让我想起了人间四月天……


笔者赵帆与何薇


何薇简介: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艺术学理论博士,副教授、陕西省教育书法研究会理事、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西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民盟西安市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

大学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硕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艺术史论,师从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博士生导师钟明善教授。博士阶段师从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杨休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

曾出版28万字的个人学术专著《欧阳询书学思想研究》;参与撰写《中国书法思想史》、《欧阳询评传》、《关中文化概论》《中国历代五体书法精品赏析》等著作八部;在国家CSSCI中文核心期刊《人文杂志》、《美术观察》等发表二十六篇学术论文;主持省部级课题《关中书法艺术历史遗存数据化整理及推广对提升陕西文化影响力价值研究》、《关中墓葬壁画艺术历史遗存数据化整理及推广对提升陕西文化影响力价值研究》等三项。

2012年作为陕西艺术家代表团成员赴澳大利亚进行艺术交流并举办书画艺术联展;2014年受邀赴日本参加当代水墨艺术交流展:2015年1月艺术作品参展由韩国国家美术教育协会,韩国美术教育学会,中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第12届韩·中国际现代美术交流展”;2016年6月受邀前往新加坡参加新加坡书协举办的中新艺术交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