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退斋相关书籍
王退斋(1906—2003),江苏泰州人,原名王均,字治平,晚号退斋。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84年受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并曾担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文史馆春潮诗社副社长等职。
同时,王退斋先生还是一位闻名海内外的诗书画家,有“万首诗翁”的美誉,所作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几百幅,先后出版过诗抄、词钞、画集、诗选,其毕生致力于民众教育及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一直为后人称道。其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嘉言懿行,亦能小中见大,对于我们全面认识退斋先生不无裨益。
不避危难爱国护校
上海解放已逾70年,在回顾那段烽火岁月时,我们既不能忘记7000多位英勇牺牲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也不能忘记奋斗在隐蔽战线的地下党同志们,更不能忘记为保卫上海城市稳定过渡的许许多多爱国人士和知识分子,王退斋正是其中之一。
1949年年初,中共上海市教委领导的“上海市教育协会”发表《告教育界同仁书》,号召教师迅速开展护校应变运动,以保财产、保生产、保地方为口号,为上海解放做准备。当时,王退斋任浦东博爱国民学校的校长。有一天的黄昏,一位彬彬有礼的陌生人来到学校,和王退斋见面后对他说:“战事马上就要延烧到上海了,你的学校所在的这个地段距离战事前线比较近,炮火可能会影响到,但上海必将迎接解放!共产党重视教育、重视文化资料及一切生命财产,你作为一校之长,希望能配合共产党的行动。不要害怕,要积极保护好学校的一切,避免毁于战火。”王退斋从来人的谈吐举止,基本判定他是中共地下党的代表,对此人留下极好的印象,并马上开始制订护校方案。
他果断决定:即日宣布学校停课,疏散学生到安全的地方去;选出几名可靠的教职员工整理资产;发动周边群众捐献棉毯、大木桌,将棉毯淋湿、吸足水后,盖在桌子上,保护档案柜不被炮火摧毁;在门窗上贴防震纸条;拆下门板作为担架备用……
一天晌午,教师马幼骅从屋里走出来,突然被流弹击中颈部,顿时鲜血如注,倒地不起。王退斋校长见后,当机立断拿来门板抬人,送到解放军部队,去抢救生命!他的妻子闻声立即撕下一块门帘对马老师的伤口作了紧急包扎,他们两人加上马老师的妻子、一位校工,四个人抬着担架,冒着不长眼睛的枪林弹雨,穿过田野小路,一直跑了十多里路,终于找到了解放军医疗队,经及时抢救使马幼骅老师幸免于难。
就这样,在没有任何外力资助的条件下,王退斋调动了可以调动的所有力量,保护下了学校的人、财、物,并安全交接给了解放军。5月28日,上海战役宣告结束后的第2天,中国共产党正式接管了上海教育局。几天后,人民政府宣布“不属国民党党团分子或反动政客的,热心办教育的原校长予以留任”。王退斋的名字出现在第一批宣布的留任校长名单之中,并受到了表彰。
在这政权更迭、江山易主的关键时刻,王退斋作为一介书生,勇敢地冲在最危险的地方,他的身上所体现出的强烈正义感和拳拳爱国心,让人感动。他之所以能在危难关头,表现得如此镇定、沉着,又不失机智勇敢,是和他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
王退斋出身在一个崇文重礼、诗教传家的大家庭,泰州王氏的家训家风为修身正心、尊师重教。他的祖父左亭公被举为“孝廉方正”,留下藏书万卷的“匏尊书屋”,事迹被记录在《扬州府隐逸传》里;父亲王荪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音韵学研究专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曾创办提倡男女平等的新式学堂,事迹载入民国编撰的《泰县志》。诗教传家的成长环境,给王退斋打下人生底色。
提到爱国,王退斋可以说是非常积极。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就参加了大学生晋京请愿活动,代表同学写请愿书,洋洋洒洒数千言,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毕业后,王退斋在南京的教育部工作。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他辞职返乡,在家乡泰州的时敏中学做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和几位同乡诗人组织了诗社“来复社”“泰社”,以诗词弘扬民族气节,抒发爱国情感。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接受了中国民众教育创导者、著名教育家俞庆棠的邀请,前往上海工作、生活,直至2003年去世。
慧眼识珠培育人才
王退斋在上海工作期间,联络了几位旅沪的泰州籍名人,如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律师单眉叔、德国工科博士支秉彝、民国代理财政总长凌文渊等,联名创建了泰州旅沪同乡会。同乡会于1946年12月在静安寺宣布成立后,不但帮助泰州籍劳动者在上海介绍工作,还为他们成立互助组,提供免费法律服务,解决子女入学,申请学费资助等。同乡会能够克服困难创建起来,并发挥扶危济困的积极作用,王退斋居功至伟。
王退斋介绍过大量工农子弟晚上到实验民校进修,学习文化知识。他认识一个农民家的孩子,不仅淳朴敦厚,而且非常聪明。怀着惜才之意的王退斋,登门去说服孩子家长让他读书,好好培养。可是家里都指望孩子早点工作挣钱,于是,王退斋就想办法介绍这位农民父亲和他的长子到上海市区蹬三轮车赚钱,供小儿子读书。从小学到初中,王退斋一路呵护,到解放初期,这个小孩子考入了上海的外贸大学,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工农子弟出身的外贸干部。
王退斋对可贵之人和可贵之物的爱惜,是从眼神里捕捉到,也是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有一次,他和女儿到菜市场去,看到葱姜摊位上混着一株残破的水仙花,他就对摊主说:“水仙花不是大蒜头啊,为什么不弄个水盆养一养?”摊主说:“要养你去养,这还不如大蒜有用。”王退斋二话没说立刻付钱,把水仙花拯救回家。回家后他还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残妆犹是水中仙,底事沽身到市廛。直与青葱同论价,难和绿萼共争妍。清泉白石谁将护?玉骨冰姿只自怜。忍使名花任憔悴,解囊我为赎婵娟。”在这首诗里,王退斋用了比兴法,写的是水仙花,比喻的是人品,抒发的正是大爱之情、惜才之意。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不计得失,从不为名为利而与人心生计较,是王退斋的做人本色。凡是和推广中华诗词文化有关的活动,他都积极响应、热烈欢迎、主动跑腿。
1995年,第五届全球汉诗总会在新加坡举行大会,主办方向中国大陆发出邀请,上海众多诗词学会的会员都很想参加,但都因为出国费用高而望而却步。时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春潮诗社副社长的王退斋受众人之托,承担起动员、组建上海代表队赴新加坡参会的任务。
在研讨会现场,人们总是看见他在会场内外跑进跑出、忙上忙下,完全忘了自己已是90岁高龄了。会议期间,中国驻新大使馆文化参赞赖祖金代表中国政府祝贺大会成功召开,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副总理李显龙都来函祝贺。王退斋则代表上海代表团致辞,获得全场热烈掌声。会上,他赋诗一首:“振翼南天万里行,四海骚坛结友情……诗教垂兴千载事,吟朋远自万邦来。弘扬先绪承传统,发展前途仗隽才。唤起全球崇汉学,炎黄十亿尽开怀”,且当场挥毫书写。他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团结海内外诗友为宗旨,赢得了所有来宾的啧啧叹服。
王退斋的先祖——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有几个核心思想,比如“百姓日用即道”“仁以勉仁,乐以乐学”。王退斋很好地继承了王艮的思想,并将其付诸行动。他毕生从事教育工作,言传身教的正是君子文化。
他认为,做一个君子,就要做一个务本、知足、安贫乐道、重名节、不做暗事的人。君子文化可以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让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王退斋的家训,浓缩在十首五言诗里面,例如,“人生贵立志,有志事竟成。所志非温饱,应为天下利”“人生重品节,卓然有所立。守身如璞玉,立品如岩石”。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既熏陶了他的子女,也影响了无数位后辈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