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我想当职业摄影师 那我该考证吗?

想成为或已经成为职业摄影师的影友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资本?该不该考证书?越多越好吗?这里是台湾摄影师参加英国摄影大师协会考试的感受:

Q. 过去没有参加过任何摄影比赛的原因是?这次怎么想要参加MPA的审核考试呢?

我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因为我觉得每个人拍照的个性不太一样,不参加也不是说觉得不好或否定。这次参加MPA算是因缘际会,很多人说没想到我会去考,就连讲座都有人问我会去考MPA的心境转变是怎样,但其实我的心境没有转变,只是刚好有机会了解到MPA的考核制度,觉得还挺完善的,尤其像我们这些人,可能外界很多人已经把你定位成老师级,作品拿出去大家也只有称赞你,不会很大胆指导你的作品哪里不好,但我不认为是老师级的在国际上作品就一定很好,所以我也希望可以听听国际摄影师的一些建议。

MPA因为它是第一次在台湾举办,台湾也没有人考过,再来就是马来西亚、新加坡那些曾考过的摄影师,他们的风格在台湾算是比较少见的,是属于那种修得非常精致,像画一样,这里面其实没有好坏问题,而是风格的不同。那我们台湾摄影师就会觉得是不是考MPA就是要走这个风格,大家会有疑问或把它想得比较狭隘,但询问过后其实并没有,而且总是要考个第一次,当有其他风格也通过审核的时候,大家就会知道了。

Q. 从报名完到审核的这段期间,做了哪些准备?参加审核的20张照片怎么挑出来的呢?

一开始我有点搞不太清楚状况,我是报名Wedding类别,到底是要交婚纱的、婚礼纪录的,还是要各一半,我不晓得哪个会比较好?请教几个考过MPA的国外摄影师,有人给我一些方向,刚好他们也看我的作品很多年,知道我在表现什么,但考试会有一个审核标准,建议我有些比较风格式的东西要稍微收敛一下,要让评审看到的是细节和基本功的部分,然后像婚礼纪录的一些习俗,这种太细项的部分就不要拿出来,因为老外不太看得懂。

我想说既然他们要看细节,我又是报Wedding这一块,什么最能够表现细节?就是白纱,所以我大部分交的照片都是有纱的。另外,任何比赛或考试都一样,要注重整体性,今天不是说你拿了20张得奖的作品但风格都不一样,而是要拿出一个系列的,不一定是相同主题,而是色调、感觉看起来比较统一。像、办美术展也是这样子,有质感的艺术家展出的东西都是一系列,即使不是一系列,东西看起来也都是很顺的。

Q. 考核时20张照片的摆放顺序,其思维和逻辑是?

顺序很重要,当然如果你不是拍同一系列的,一定会东一个西一个,这时候我可能就会集中一下,比较相同的摆一起,例如说有树的摆一起、风景很像的摆一起,再慢慢带到室内的摆一起,然后服装或动作比较相同的都摆一起。我是以场景来做区分,因为景点都有一个共通性,慢慢再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感觉。或是你可以去看一下你的作品,里面有亮的有暗的,那排序就从最亮到最暗,把亮的都摆前面,看起来会比较顺。

Q. MPA今年首次走进台湾,以你对它的了解和观察,跟我们谈谈你的想法?

他们非常重视印刷的技术和纸质,再来就是重视修图成像的细节,例如说暗部要有细节,毕竟你要称得上是一位国际级的摄影师,不能只是含糊带过,不能说只是走一个feel,所以你去看那些评审的作品,每一个都是细到非常夸张。当然细节这个东西,我在我过去的讲座跟书里也都有提到,我的观点反而是希望大家回到摄影的本质,不要修图修过头,我是一直抱持这样的观点。但我也不是一个很死板的人,很多东西其实都可以接受,风格这种东西没有好坏,而是你在这个风格里面有没有做得到位,只要有到位就都很好。所以我觉得这是个很良性的交流,他们虽然是那样的风格,但也能接受我的风格,我也可以接受他们给的建议。

MPA分三个阶段,最初的LMPA考察会希望先看到的是摄影师很基本的功力,至于个人风格的部分等到第二阶段的时候再拿出来无妨,因为他们知道你已经通过LMPA,代表你的细节方面没有马虎带过,所以进阶到AMPA他们评委就不会有这个疑虑,就比较能接受切头、切脚或是一些特殊效果。因为如果你在LMPA就用这些东西,他们会有一个质疑是,你是不是想用这些东西去掩盖你的技术不好,我觉得还蛮严谨的。

Q. 跟我们分享一下,评审给的建议和评语比较印象深刻的部分?

主要是夸赞的比较多啦,他们觉得我的东西比较特别,不会太摆拍,但他们会挑一些小地方,例如说新郎的姿势再怎样会更好啦、这张切到脚啦、新郎新娘如果调换位置是不是比较好,大概都是建议这一种。评审过程中也会问你是怎么拍的,例如我有一张婚礼现场的照片,他们觉得光线不合理有色差,我就跟他们说明现场的拍摄情况,或是因为我的拍摄比较偏重自然光,有几张作品他们误认为我打灯了,挑了两三幅觉得这个风格跟其他不一样,那我就解释是怎么拍的、怎么后期的。

我拍照时动作很快,而且我又比较“活”一点,比较不会去注意这种很细部的东西,经由他们的指导,我也觉得这应该是要去注意的,这是我学到的地方。但有时候你放太慢,拍照那种“活”的感觉就又不在了,所以还有两难的地方。基本上我还是顺着我的拍摄方式,就是一些小地方注意一下,毕竟我们每个人还是会有盲点,那个盲点是人家才看得出来,即使做到一个高度了,就是一定会有盲点,那身为老师也要有自觉,虚心去接受和交流。

Q. MPA比较特别的是实体作品的审核,在印刷输出方面有什么心得或建议可以分享?

老实说我对这一块也不是非常的专业,我也是经过这次考试之后,才特别知道国际上对这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一直以来我的作品都是在网络上发表,至于印刷方面我就是会有配合的厂商,色彩管理的部分,我就是做基本的荧幕校色。经由这一次考试的经验,主审也有给我一些关于用纸的建议,他们会希望不是那种光面、亮面的相纸,可以用一些美术纸,比较不反光,摸起来感觉就像画纸一样,表面上看照片不会很炫很亮,仔细一看细节都有。建议一些比较业余的影友,若要参加MPA,要特别注意打印这一块,可以去请教一些有相关经验的摄影师。

Q. 关于之后考AMPA的准备方向?

不会特别为了AMPA去拍一辑作品,因为那不是我的个性,有时候你特别要做的东西不一定好。我还在考虑,如果AMPA可以让我换的话,我想换成人像类别,因为我在拍人像,想都试试看。这一次没有拿人像出来,是因为我希望考试对工作有帮助,毕竟都花钱去考这个了,以实际面来说就希望能为自己的工作加个分。

我觉得MPA考核其实还挺难的,评审表示第一阶段的LMPA他们会放得比较松,就是看大家的基本功,但到了AMPA和FMPA,照片就必须要有故事,也要有震撼力和创意,修图技巧还要很强,要达到那样的等级的确不容易。说真的我们是在做生意,像拍婚纱也不是说在创作啊,其实就是工作,就是稳稳地帮新人拍好,但创作就会要花很多时间去弄那些东西,如果是要进阶的摄影师,东西拿出来可能就不是我们平常看到的婚纱照,可能都是要有点创作的味道在里头,才会有震撼力和张力。

Q. 现在很常听到大家强调“与国际接轨”,你在这个部分是如何经营的呢?而对于“国际化”有什么看法?

其实我没有特别往国际发展,也不会把自己定位成国际摄影师,当然会希望可以往这个方向走,所以这次MPA有这个机会我也很高兴,机会来了我不会排斥,就顺其自然去做,这次就算一个国际交流啦。与国际接轨有其必要性,我觉得台湾其实有一点点不太争气,台湾曾经是婚纱王国,但大陆、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等都进步得很快,2010年的时候,我应该是第一位网络摄影师被邀请到马来西亚办讲座。再来是价位的问题,考完之后在现场有一个简单的讲座,一个马来西亚的评审就在问,台湾拍一场婚礼的价位最高到多少,大家心里都有个指标,差不多6、7万台币(合人民币一万多元),评审就觉得很纳闷,这些东西应该要开始提升起来。

现场就有人举手发问,想要知道各位评审的价位,算一算他们的价位大概都在台币10几万(合人民币两三万元),讲完之后他们也好奇为什么台湾没有这样的价位?我觉得并不是他们那边没有低价的摄影师,而是彼此间最顶级的摄影师价位居然差这么多。所以重点在于台湾人把这块产业的价值摆在哪里,大家都会有对每个行业的价值观,例如在德国,老师就是一个非常高尚、高薪的职业,德国特别重视老师,那德国的教育就很好。也就是说你必须尊重那个专业,那个专业在自己的领域里面才会更自我尊重,才会做得更好。

当一个产业越来越专业的时候,相对的价值就会提升。在台湾,主要是婚礼摄影师的心态,台湾有个特色就是恶性竞争,然后消费者的需求又比较接地气。我个人对这一块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见,但我知道前面有人在提升价位,像有的团队在发展海外婚纱路线,很想跟国际接轨,就会以国际的标准看台湾,前面有人在冲,后面的就跟进嘛,这是很好的现象,而不是说大家都没感觉。

但首先要注意的,自己要开到那样的价位,作品要好啊!像我都跟我们团队的人说,婚礼摄影师不是在比谁的案量多,不是越多就越厉害,那会把自己累死,我们摄影师也要有生活质量,那你就必须要把价位拉高,把案子减少,把生活留给自己。作品要好价位才拉得起来,所以像国内几个价位较高的摄影师,必然是有他们的长处。

Q. 最后,作为一个专业摄影师,你如何估算自身行情与报价?通过这次审核考试,甚至未来通过FMPA等级,会以此作为涨价的依据吗?

我现在还不是很清楚这个东西可以帮助到多少,很多人也在问,考完了然后呢?除了证书和证明,我们可以做的也都是在官网上发布自己考过MPA的消息,但是国人对MPA又认识多少,大家对这个东西很陌生。而报价这件事,以前我带的学生或团队成员会问我说,到底要如何去评断一个标准?是不是价位高低就代表名气或作品好坏?我觉得这都无所谓,价位这种东西完全就是看你自己,不是跟别人比,当然你可以看这整个大环境,重点是有没有要涨价完全取决于你。

而涨价的依据,我就看我一个月可以接多少量,假设我一个月的上限设定接到9场,那就看我每个月是不是都有9场,当每个月都有满满9场的时候,就有涨价的条件了。你觉得有到自己设的标准就可以涨价,涨价之后就可以看案量会掉多少,如果你涨了之后案量还是一样,那么你涨价就是对的,反之案量忽然减少,就表示你的程度可能还是在之前那个价位会比较好。

附注:什么是MPA?

MPA的全名是Master Photographers Association 英国摄影大师协会,成立于1952年,60多年以来都致力于专业摄影师认证,是国际间颇具影响力的资格鉴定组织。亚洲区总部位于新加坡,据了解包括马来西亚、香港、中国都有MPA分会,台湾地区则在今年首次引进MPA的审查制度。虽然说MPA是以专业摄影师认证为使命,不过在报考资格上并没有限制,即使是业余摄影师、一般影友甚至学生,都有机会透过MPA的审核测试自己的实力。而在项目类别上则是相当多元,不论风景、人像、商摄、婚礼或新闻纪实皆可报名。资料指出,这一次MPA报名的类别以婚礼居多,其次是人像和商拍,而报名人数从原订60人增额到80人,并有8成的人通过审核。

MPA认证分为三个等级,最初为Licentiate(LMPA)资格认证,此为MPA会员的基本要求,审核重点在于摄影师对于相机操作、打光、构图、后制等都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创作出具商业价值的作品。进阶的Associate(AMPA)资格认证则是要求更卓越的拍摄、后制技巧,同时作品还要富于创新,体现专业摄影艺术领域的造诣。最高等级的Fellow(FMPA) 资格认证,则必须具备杰出的摄影技能、充分展现出摄影师的个人风格,包括独创性和艺术性,以彰显摄影艺术前端的领先地位。

在评审制度方面,采用扣分制进行。摄影师必须提供20张实体输出的作品参加审核,3位评审针对每张作品进行评分,主审则扮演统合与监督的角色,审视每位评审的状况和稳定性。例如同一张作品被扣分的幅度落差过大,主审就会去了解原因并做出讨论。再经过评审们的交叉讨论后,相信能在主观意见中商酌出具有客观的标准出来,以确保考试的公平性。而这次来台湾的评审共有7位(含主审),直到考试当天才知道评审是谁,事前完全无法得知,如此保密也是为了避免考生事先猜风格。

或许你会好奇,对自己的作品有自信的话,能不能直接晋级报考AMPA或FMPA呢?答案是不行的,必须依序从L级到A级才能再到F级,因为每个等级的评分标准都不同,而且评选LMPA需要3位评审和1位主审,评审们都必须具有AMPA以上的资格,较高阶的AMPA和FMPA,审核则是拉高到6位评审和1位主审的层级。以这次台湾的报考摄影师及其作品呈现来看,应该只有5、6位摄影师能达到下个等级的水平,LMPA有8成的人通过,但他预估下一次考AMPA通过的比例可能会反过来,甚至更低。

参与的过程,才是MPA的精髓所在

“我觉得这个考试比较特别的是,评完作品之后,会有一个评审特别跟你讲20张作品的优缺点。”负责人说明考试的流程是一开始将20张作品陈列后,摄影师就先退出房间,评完分才会再请摄影师进去,说明审核的状况。过程中评审也会与摄影师交换想法,询问拍摄当下的状况和构想。之后再到另外一个房间,由其中一位评审针对20张作品的优缺点做说明,提供改进的建议和方向,堪称是MPA认证最精华的部分,因此评审要会说中文的需求,让摄影师们在沟通或吸收上,不会遇到太多阻碍。而考完后,大家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分数是如何,甚至有人觉得有没有取得MPA资格也不是首要目的,反倒是在过程中收获多少才是重点。

明年3月左右台湾将举办第二次的MPA考核,包括LMPA和AMPA,至于多久会办一次则尚未有个确切的答案,协会也没有规定一年只能办几次,完全是看应考人数而定。毕竟要办AMPA的认证,也要通过LMPA的人数足够,再考虑到评审滞留天数和相关费用,评估成本后才能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