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情上,最幸福的事就是我喜欢的人也喜欢我,而且我们还能结婚长相厮守。可是民国时期,有一位文人娶到了自己心爱的姑娘,可是婚后却移情别恋爱上女学生。他就是曹聚仁。
曹聚仁出生于1900年,他是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1922年,曹聚仁来到上海,任教于爱国女中、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曹聚仁曾主编《涛声》、《芒种》等杂志。抗日战争爆发后,曹聚仁任战地记者。1950年,曹聚仁赴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派记者。
说起曹聚仁的第一次婚姻,开始时浪漫又美好,结局却令人叹息。正如纳兰容若的那首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曹聚仁是浙江浦江墩头镇蒋畈村(今属兰溪梅江镇蒋畈村)人,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个教书先生,开办着育才学堂。学堂里有一个女学生名叫王春翠,她端庄秀丽,聪明伶俐。
15岁的曹聚仁就爱上了王春翠。这时王春翠才十二岁。自从爱上王春翠后,曹聚仁的心里眼里只有王春翠美丽的影子,他甚止为王春翠得了相思病。
王春翠住在蒋畈村两里之外的塔山村。在塔山村和蒋畈的村之间有一座名叫通州桥的古廊桥,王春翠每天上学都要从这里经过。而曹聚仁每天都在桥边等着王春翠,望眼欲穿。
只要王春翠走上通州桥,少年曹聚仁就大声朗诵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曹聚仁这样做,就是为了引起王春翠的注意。王春翠冰雪聪明,当然明白,她也在心里默默爱慕着曹聚仁。两方家长看出儿女的心事,就为他们订了婚。
1921年,21岁的曹聚仁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在家里的安排下,和18岁的美貌少女王春翠结了婚。曹聚仁当时欣喜若狂,欢喜地就如贾宝玉娶了林黛玉一样,真是天上人间第一件大好事。
曹聚仁和王春翠的婚姻虽然是父母给包办的,但绝对有自由恋爱的成分,而王春翠是新式女学生,并非是旧式妇女,所以曹聚仁和她的婚姻应该很美满,可事实上,他们的幸福并没有多长久。
结婚后,王春翠考入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而曹聚仁去上海教书。无比恩爱的新婚夫妻分别两地,自然相互思念,儿女情长,他们就靠写信倾诉相思。
可是没过多长时间,曹聚仁就被一个青春可爱的活泼女学生追求,而他居然还动了心,和女学生谈起了恋爱,把自己深爱的妻子抛之脑后。
寒假期间,王春翠来到上海和丈夫曹聚仁团聚,聪明的她觉察到了丈夫有些异样,她明白自己的婚姻里出现第三者了。
虽然王春翠是新时代的女性,可是她还是以家庭为重,于是她做了一个大决定,就是中断学业,来到丈夫曹聚仁身边陪伴。她老师同学都劝她以学业为重,但王春翠说:“我爱我的学业,但我更爱我的丈夫和家庭。”
曹聚仁的理智战胜了情感,他被妻子的爱情感动,于是和新欢女学生继绝了来往。从此之后,他一边和妻子恩恩爱爱地过日子,一边全身心地投入了事业。
1922年4月,曹聚仁以《民国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出版了《国学概论》,成为章太炎最年轻的入室弟子。后来23岁的他成为复旦大学最年轻的国文和史学教授。
而王春翠虽然放弃了学业,但并没有当一名家庭妇女,她选择和丈夫共同进步,于是她一边在暨大师范附小任教,一边开始了业余文学创作。
才华横溢的才女王春翠先后在《涛声》、《芒种》、《申报》、《妇女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她写的《竹叶颂》连鲁迅先生看了都称赞。
王春翠是一个有志气的女人,她绝不愿靠丈夫养活,更不愿当丈夫的附庸,她要有自己的事业。这时的她和丈夫是很般配的,她既是贤惠的妻子,也是能干的职场女人。
1926年,王春翠给曹聚仁生了一个女儿,曹聚仁十分欣喜,为女儿取名“阿雯”。阿雯给小家庭带来了很多欢乐,但这幸福也不长,阿雯6岁时病故了。
曹聚仁和王春翠都悲痛欲绝,王春翠还写下一篇文章《雯女的影子》,以此纪念爱女。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王春翠沉浸在丧女的悲痛里,而曹聚仁不但走出悲痛,还移情另恋,爱上了一名女学生,陷入了热恋中。
这位女学生名叫邓珂云,容貌漂亮,亭亭玉立,很有少女的青春风采,她是当时有名的校花,对大文学家曹聚仁十分崇拜,所以就献身偶像了。
王春翠得知丈夫的外遇后,她很冷静,不哭不闹,她也不像上一次那样努力争取丈夫回到自己身边,而是选择退出和成全。这是因为什么?当然因为王春翠对曹聚仁已经失望,一次不忠也就算了,哪能两次不忠?
曹聚仁和王春翠离婚了,王春翠回到家乡当了教师,回到兰溪老家接替曹聚仁的父亲主持育才学校,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教育上。
背叛了自己深爱的妻子,曹聚仁十分内疚,他经常给王春翠写信,称她爱妻和知己,哪怕他后来移居香港,也挂念着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曹聚仁对爱情的态度,实在是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