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紧追成都,西安规划长度中国第二城市绿道

城市绿道像是一面镜子,能从细微处折射出一座城市的舒适程度和文明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绿道的建设不仅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态福祉,也关乎一座城市的美好未来。

最近,一份“大西安绿道体系规划”曝光,未来将在城墙、八水、秦岭等重要区域,建设1000公里的四级绿道网,绿道总长达到15300公里,为全国第二。


©曲江新区 | 图源网络




长安城是什么颜色?绿色的。《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这样的记载:“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闲地。”隋唐时的皇帝在街道旁种下了大批的树木,于是就有了白居易 《登乐游园望》中所云:“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

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早已改头换面了,绿树成荫逐渐不复存在,富丽堂皇是现如今人类对长安城的评价。

让城市变绿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公园、绿地广场。而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绿道,在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以及国内一些地方都有比较成功的实践,比如珠三角绿道、武汉绿道、上海绿道。2017年9月,成都公布了天府绿道规划建设方案:2035年建成总长1.69万公里的市域三级绿道体系。有媒体报道说,这条“巨无霸”是世界城市最长的绿道。

去年11月,西安高新区公布了一条全长28公里的沣惠渠绿道方案,这是西安市的第一条滨河夜光走廊(推荐阅读:西安第一条滨河夜光走廊方案流出),由此拉开了大西安城市绿道的序幕。

最近,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曝光的一份“大西安绿道体系规划”显示,西安将建设一条长达15300公里的生态绿道,构建起“区域级-市级-区级-社区级”四级绿道网体系。其中区域级绿道1420公里,市级绿道1880公里,区级绿道4500公里,社区级绿道7500公里。未来的西安,将形成“两山、八水、五环、十廊”的绿道骨架格局,串联全市生态区、遗址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


©大西安“两山 八水 五环 十廊”绿道体系 | 图源西安日报


○ 两山绿道

是指秦岭绿道、北山绿道,主要依托秦岭、北山山体,沿登山道或现状道路路侧林带设置,以体验山塬之趣、山塬之美为特色,总长度约300公里。


○ 八水绿道

是指依托渭河、灞河、浐河、沣河、泾河、潏河、滈河等河流水系,利用河堤路或水系两侧防护绿带设置的滨水游憩绿道,以展现优美灵动的滨水风光、塑造活力水岸为特色,总长度约1120公里。



©西安八水绿道规划结构 | 图源西安日报


○ 五环绿道

以明城墙、唐城墙遗址、八水四河段(渭河、沣河、潏河、灞河)、绕城高速、西咸环线生态控制带为依托所形成的五条环状绿道,总长度约550公里。


○ 城墙绿道

总体定位:集生态休闲、文化演绎、城市展示的世界级高品质城市绿道公园。

串联资源:串联三大历史街区,连接绿地公园、历史遗址等多个资源点,衔接古都绿道。

线路布局:顺城巷线路(13.76公里)、环城公园线路(13.76公里)、环城路线路(15公里)。



©西安城墙绿道规划结构 | 图源西安日报



○ 八水绿道四河段

总体定位:面向世界,展现十三朝古都盛景的生态文旅环。

串联资源:以湿地公园为核心,以八水绿道为轴线,由点及线、连线成面,构筑城市大生态系统,实现八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貌。

生态体系:以尊重自然为原则,强化八水差异,打造渭河、灞河、浐河、沣河、潏河五大特色水岸系统。

八水绿道-浐河城区段构建了“一水三区六景”的绿道结构。“六景”从北往南分别是“水月诗画廊、方洲桃园、酒仙广场、蹴鞠文化园、长堤河滩琴棋文化园、雁鸣湖云桥星海灯会文化园”。



©长岛荷滩效果图 | 图源西安日报



○ 十廊绿道

以十廊绿道串联各级绿道网络,紧密联系中心城区与外围区县,形成展现各城市组团特色的重要休闲绿道体系,绿道长度约500公里。

历史文化类绿道包括沣镐绿道、汉城绿道、骊山绿道,以打造周秦汉文化主题为特色;

风景观光类绿道包括陇关绿道、西宝绿道、太白绿道、杜陵绿道,以展现自然景观之美为特色;

休闲旅游类绿道包括航空绿道、蓝关绿道、终南绿道,以科技、民俗体验为特色。

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能玩、能购、能吃”。


○ 三级驿站服务体系

一级驿站50个,主要结合森林公园、大型遗址景区、旅游集散中心、交通枢纽、汽车驿站、大型文化体育设施设置,具有休憩、商业、公厕、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放功能,根据人流量、居住量以及地段实际情况,还可能建电影院、民宿 ▼


©一级驿站效果图 | 图源西安日报



二级驿站69个,主要结合遗址公园、绿地广场、交通设施设置,具有休憩、公厕、自动售卖、非机动车停放等功能 ▼


©二级驿站效果图 | 图源西安日报



三级驿站主要结合公交站、休息亭灵活设置,具有休憩、非机动车停放等功能。

根据规划,将有多种交通衔接系统接驳:利用绿道沿线各休闲活动场地、景观节点、驿站设施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同时预留非机动车停放空间;绿道出入口应邻近地铁站、公交站,鼓励“绿道+地铁、绿道+公交”公共交通慢行接驳模式 ▼


©三级驿站效果图 | 图源西安日报



根据大西安绿道体系规划,下一步规划部门将进一步完成城墙绿道、八水绿道、秦岭绿道的详细规划设计。计划到2021年将建设绿道1000公里,初步形成“两环八水”绿道骨架结构和绿道网络初步形成。


©城市绿道效果图 | 图源西安日报




“让绿色成为西安城市主色。”这是王永康在首届“西安生态日”启动仪式上所说,真正把城市“种”在自然里。

为了让城市绿起来,去年西安有12个公园拆墙透绿,4个公园今年年底前拆除围墙。而且,新建鲜花大道不少于50条,城区新增城市绿地600万平方米,植树30万株。

曾经的皇都为什么要玩命地“见绿”?孔夫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所谓城市发展之“道”,必定具有一惯性、固定性。众所周知,在城市基础建设中,轨道建设几乎具有一种潜在的城市建设“法则”意义。一条轨道一旦成型,城市就几乎不可逆地改变了现有格局,其人流走向,商业配置,都“用脚投票”地围绕这一“法则”。

绿道,也恰恰具有这样的潜在“法则”意义。这一“法则”的意义,首先就体现在区域的发展上。当外环(即新规划中的五环)之内,大西安各区县、开发区随着各具特色的绿道建成,形成各具特色的绿道文化,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人们就有了更多的“宜居”选择、“宜业”选择。

一条绿道,等于是“润物细无声”地就形成了城市新集聚。随着绿道、轨道交通建设,城市空间被重置、城市形态被重塑,城市空间原有意义的中心、次中心、外围格局,就将彻底打破,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催生新的要素聚集,催生形成新的生活场景、消费场景。这时,西安就真正地打破了圈层发展结构。

大西安绿道不仅仅是一条道,而是蕴含着自然的“生态”之道、文化的“生态”之道、产业的“生态”之道、生活的“生态”之道。

这样的“复合生态”之道,不仅是对人才的吸引,也是对人口的吸引。正如永康书记所说:“未来生活的最高标准是‘生态’,哪里的生态好,哪里就能留住人才。”

现在,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大部分城市,都已经把人才的门槛降低到本科乃至专科与技工群体,可见“人口引进”已经成势。

事实上,刚刚发布的西安户籍新政3.0版,就是基于“人口”层面的考量。这其中,其实蕴含着一个朴素的经济学道理:没有人口,何来人才;没有人口,何来人气;没有人口,何以不断形成新的消费场景。有生活场景,才有消费场景。有消费,城市才有活力,也才有未来。


©高新区唐城墙遗址公园 | 图源网络



一个城市战略家,对于一个超大体量的城市建设项目,当有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意义的考量。而大西安绿道体系实际上是一个集生态、文化、产业、生活于一体的巨大“综合体”,凸显西安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习式金句”的城市发展之“道”。

不久的未来,西安将再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之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