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点米成画,南宁人妙趣横生的传统技艺

点米成画,是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孟莲村那莲古圩独有的,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

点米成画传统手工技艺就是以“五谷”种子蘸糨糊点画出“六畜”等内容的手工技艺制品。

点米成画以其栩栩如生、独具韵味的魅力,在展示人民勤劳巧手的同时,寄托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年来伴随旅游业的兴起,点米成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外地甚至外国游客猎奇猎美的尤物。广西绘画公社的画家和艺术学院的师生也曾慕名到那连街向乃俏玲、林素英等传承人“学画”,这使它悄然进入文化艺术的大雅之堂,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保护和传承点米成画这一传统技艺,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推动农业观光、文化旅游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点米成画作品


制作点米成画


点米成画的历史渊源

点米成画是那莲古圩别具一格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其产生的渊源,与那莲“赛巧节”联系密切,也与我国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有关。相传每年“七夕”之夜,是上天织女与牛郎鹊桥相会之时,那莲古圩的妇女都在这天晚上摆上时令瓜果和精心制作的女红、点米成画等手工技艺制品,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后来,“乞巧”演变为“赛巧”,而点米成画,则是姑娘们各自精心制作和展示的重要“巧品”。因此说点米成画源于“七夕”,源于“赛巧节”。

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83年),那莲北帝庙竣工,是时临近那莲“赛巧节”,于是双喜并作大喜。那年的“赛巧节”,赛巧的作品就是以手工技艺点米成画为主,自此之后,点米成画数百年来长盛不衰并流传至今。

点米成画的基本内容

那莲古圩点米成画手工技艺制品,作为至吉至祥的祭品和至精至巧的竞赛“巧品”,于每年七月初七的那莲“赛巧节”上展示。

点米成画的原料,是水稻、黍子、高粱、麦子、豆类等“五谷”,其作画步骤是:先将画纸或画布覆盖在竹筛等圆形器物上晾干,再用铅笔在上面勾勒出“六畜”(马、牛、羊、猪、狗、鸡)或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等草图,再根据草图内容与颜色的需要,用手指撮取事先染成各种颜色的水稻、黍子、高粱、麦子、豆类等“五谷”,蘸糨糊一粒一粒、一颗一颗粘上,最终得出立体感强,五彩斑斓的点米成画作品。

因内容涵盖“五谷”“六畜”和“牛郎织女”等吉祥内容,点米成画作品被当成至吉至祥之载体,用于当地每年一度的赛巧节的竞赛作品,或为过往客商购买,挂于厅堂或马车、舟船上,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和吉祥平安。

点米成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乃肖玲,女,汉族,1961年4月出生,小学文化,那莲纺织厂退休工人。1979年进入那莲棉织厂工作,做过纺线工、织布工、绣花工等,自小喜欢民间手工活,6岁起跟着母亲林素英学艺,每年逢农历七月初七都制作各种点米成画作品来拜七姐,并多年参加赛巧节。作为点米成画第四代传承人,为了使点米成画有更多的传人,她毫不保留地将这一手工技艺传给所有愿意习艺的兄弟姐妹。培养了如陈世鸿、张燕珍、潘琪等下一代传人,为保护和传承点米成画这一传统技艺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点米成画传承人曹文碧在制作“点米成画”作品


点米成画的主要特征及重要价值

(一)点米成画的主要特征

1.原始性特性。点米成画是古代那莲还是水陆交通枢纽时随汉族“乞巧”节传入,并伴随那莲赛巧节的产生发展而定型。但后来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水运渐渐淡出,那莲古圩成了较偏远封闭的地域,因此,点米成画就很少吸收外来元素,一直保持古朴而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特征。

2.依存性特征。点米成画产生于那莲北帝庙庙会、七月七“乞巧”、赛巧节等活动中,因此对民俗活动仪式有较强的依存性。

3.民间信仰色彩。点米成画源于“七夕”和那莲“赛巧节”,以能耕善织的天仙织女、七仙女作为勤劳智慧的化身和崇拜偶像,寄托广大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因此具有浓郁的民间信仰色彩。

4.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那莲赛巧节反映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向往,是群众的夙愿,因此活动经费大多由群众自发捐献筹集,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


2016年点米成画赴新加坡中国文化艺术中心参加“2016文化走亲东盟行”活动


(二)点米成画的重要价值

1.社会价值。点米成画展现了广大妇女追求美好生活,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的美德,在过去以男权为主导的封建社会,这对冲破“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传统观念,提高广大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具有积极的意义。

2.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赛巧节不仅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化,而且对研究壮、汉民族不同文化的并存、相互交融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3.展示南宁各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与代表性。赛巧中“点米成画”等手工技艺的奇巧性、罕见性,无不说明了它展现了南宁各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4.文化旅游价值。点米成画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地方特色浓郁,形式独特新颖,它囊括了民间信仰、民俗民风、文化艺术、文体娱乐、商品交流等元素,具有很大的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来源 :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201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