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国际不打小孩子日:哈佛大学教育博士教你怎么科学合理地打孩子

今天是四月三十号,据说是"世界不打小孩日"。但是,今天,可乐被打了……

刚满1周岁的可乐正是好奇心旺盛的时候,看到什么都想摸一下,咬一下,一般情况,我就在旁看着他,确保安全。

最近几天,他对墙上的插座非常感兴趣,一有机会就想拿着小手指往插孔里捅,每次我都会及时把他拉开,并告诉他"危险!"

事实上,你想让1周岁的孩子听懂你说的道理,无异于是天方夜谭,所以,你说你的,他照捅不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制止之后,心力交瘁的我终于没有耐心了,我总不可能二十四小时不眨眼地盯着他,于是,我在可乐的手心上打了两下,并再次强调:"危险!"

顽强的可乐,在挨打之后,仍然继续尝试,试一次,便会被打手心一次,并收到我的警示:"危险!"

数次之后,崩溃大哭的可乐终于放弃了插座探险之旅。

我把他紧紧地抱在怀里,用温柔的语言安抚他,并再次告诉他,用手指去捅插座是件危险的事。

当过父母的人,应该大部分都有这样的经历。

我们为什么会打孩子?当然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且记住这个错误,下次不再犯。

很多专家都说:惩罚是一种非常没有效果的管教方式。但事实是,没有适当惩罚的教育也将会陷入失控的局面。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

"合理而恰当的惩罚教育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也表示:

美国有句谚语是"把你的棍子闲置不用,就会宠坏你的孩子",也就是说,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但打孩子也是一门学问。

那么,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就来普及一下如何利用正面管教的手段,在维护儿童人权的目标下,合理而恰当地惩罚自家孩子。

一、“专物专用”才有惩戒效果

通常,家长在打自家孩子时,会有如下选择:

暴怒之下的家长,一般对"武器"没有多大要求,他们会就近原则,抡起什么是什么,衣架、拖鞋、鸡毛掸子都有可能成为"帮凶"。

事实上,这种盲目地"揍",除了暴露父母对情绪的无法掌控和对孩子的无能为力,真的没有任何教育效果,孩子被揍后心里非常不服,事后也不会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错误,而是想着如何报复家长。

新加坡的教育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有一根藤条,当孩子犯了错,师长都会在指出孩子的错误后,在特定的地方取下藤条,对孩子进行教育,藤条不作他用,全职充当师长惩罚孩子的"道具"。

这根承载"专物专用"专职作用的藤条充满了一种神圣感和仪式感。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老师有权利在学生犯错的时候用藤条打学生手心,但必须有另外两名教师在场见证。

电视剧中也经常看见"请家法",通常"家法"也是一个专门的物品。这样"专物专用"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父母不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才有"揍"这个行为,而是因为孩子自身犯了错误,必须接受错误产生的后果,父母只是和"揍人的道具"一样的执行者,不是权威本身,这就是立规矩的具体体现。

二、选对位置很关键

近年来,随着"赏识教育"和"快乐教育"的盛行,孩子突然成了"易碎品",哪哪都不能碰,一碰就容易出事。

当然,头、脸、胸、背等这些要害部分是不能打的,你一气之下的乱打一气,可能会造成永久难以弥补的后果。

按照我们小时候挨揍的经验,"屁股"应该是比较合适的位置,结果又有专家冒出来说:

"打屁股"会造成孩子臀部周围血肿、血液循环不畅,甚至发生坏死性炎症。"

另外,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毛细血管比较丰富,身体各个器官也比较娇嫩,一旦受到外力撞击,很容易出现出血和心脑肝肾等器官的损伤。"

这也不能打,那也不能打,那怎么办?

个人认为,手心打一打还是可以的。

打手心可以像孔老夫子学习,用软硬适中的戒尺,或者专用的藤条都行。

划重点:建议家长先打打自己的手心,测试一下力度,因为太轻没有惩戒作用,太重孩子会受不了,所以,力度拿捏很重要。

三、温和而坚定地打

犹记得,我们小时候挨揍,耳畔一般会回响着:"你下次还敢不敢了!""你这次有没有错!""不准哭!"

那样的场景通常会让我萌生一种英雄主义:打死也不哭!打死也不认错!打死了我就不敢了!

你还说了什么,不好意思,我通通没听见。结果就是,你白打了!

真正高层次而又有效果的"打"应该是这样的:四周一片寂静,你的脸庄严而肃穆,只见手起藤落,"啪啪啪"打在手心的声音清脆而动人心魄,一种仪式感油然而生。

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没有台词?不不不!台词应该在打之前说,温和而清楚地告诉孩子他为什么要挨打,会打几下,这是立规矩的过程,规矩在父母之上,所以不是爸妈要打你,是你必须承担做错的后果。

四、真正的教育在打后

打完孩子后,如果家长扬长而去,就好比你拧开了一个水龙头而忘记关,任凭孩子的负面情绪绵绵不绝,从此对你怀恨在心或是心存恐惧。

因此,打完孩子后,正确的做法是先给他一个爱的拥抱,并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会犯错,让孩子适度吐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此达到沟通的目的,如果是因为家长的原因导致孩子犯错,那么家长也要真诚的道歉,并做出相应的自罚。

这样,孩子体会到就是爱,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力和无所适从的恐惧,我们和孩子之间也就能够建立良好、正向、积极的亲子关系。

王涛博士说:

"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没有不懂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立规矩的父母。"

让我们用规矩建立理性的大坝,用爱造就孩子,也造就自己!

参考资料: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美国塔尔沙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王涛:打孩子的四个原则

我是雯子,两个男孩的妈妈,心中有梦,眼里有光的中年少女!关注【雯子育儿】,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