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我所看见的马来西亚

在热带,到处是旋转着不停的吊顶电扇,瓷砖地板,奶油黄和白色的建筑,一年四季不停生长的植物。曾经华人的文化被带到这里,经过几百年的发酵,如今俨然已经变成了一种的新文化的延续。在马来西亚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包容才是真正值得敬佩的力量。

文 图\周雨疏 编辑\匡磊

我所看见的马来西亚

吉隆坡 马来西亚国庆日

八月中旬,我接到任务,于八月底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采访当地三十一日于独立广场举行的国庆盛典。在这之前,我对马来西亚的印象仅限于有很多的华人,以及它处于热带气候炎热潮湿。

出发之前收到马来西亚旅游促进局发来的行程安排,整个采访时间一共八天,除了去到吉隆坡参加他们的国庆庆典外,还会有幸到槟城参观。

我所看见的马来西亚

红白相间的横条,左上角深蓝色的背景上分别印着一轮黄色的月亮和一个太阳,这就是马来西亚国旗。它被高高地悬挂在墙上,贴在手臂上,做成衣服穿在身上,捏在手上。在国庆当天,整个吉隆坡都被这侵染在红白蓝黄的颜色当中。

在独立广场,为迎接大马独立,民众们天还未亮就已经开始等候。早上七点钟政府官员们陆续到达,从通讯与媒体部部长到总理、副总理夫妇,最后是国家元首,整个过程持续将近一个小时。庆典于八点准时开始,海陆空军队士兵组成的方队通过主席台接受检阅,各族民众身着民族服装参加游行,并表演具有传统特色的舞蹈。无论是马来人还是华人、印度人,他们手中都纷纷扬着国旗,情绪高昂地唱着国歌。不难看出,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里,他们早已经深深融合在了一起。

我所看见的马来西亚

来到马来西亚之后我才知道这里的宪法规定了所有的马来人都是穆斯林。所以当你走在街上四处可以看见包着头巾的穆斯林女性,她们穿着保守,这对身为游客又生长在中国南方极少接触穆斯林的我看来是一种既警惕又严肃的符号,不由自主地会感受到一种压迫感。但我无法对这种感觉做出过多评论,因为从根本上来讲这是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而造成的异样感受。不过在商场里,我也亲眼看到许多穆斯林女性在化妆品柜台前尝试各种颜色的口红,她们大都画着较浓的妆,尽管发型和衣着上难以有所变化,但依然追求美丽。而身为穆斯林的马来男人们,只能够与穆斯林女子通婚。他们每一天要做五次礼拜,分别是在凌晨、午后、日落前、黄昏后、入夜时,所以在马来西亚的商场或酒店甚至一些游乐场,都会特地留出一个干净整洁的场所供他们完成这一仪式。

扎根在槟城的华人文化

我所看见的马来西亚

在大马国庆庆典结束后的第二天,我们从吉隆坡国际机场搭乘马航去槟城,登机前巧遇新马航CEO克里斯托福穆勒,才知道原来当天是马航内部重组后以“新马航”(MAB)名义投入运营的第一天。这家曾经排名全球第六位的航空公司在重整旗鼓之后又有了新的开端,让人拭目以待。

从地图上看, 槟城(Penang)就像一只正在跳舞的海星。1800年吉打王再把海峡对岸一块土地割让给东印度公司,利兹以当时印度总督惠斯里为名,取名惠斯里省。1832年,槟城和马六甲及新加坡合为海峡殖民地,因此迅速发展成为重要商港。这里现任的首席部长林冠英是马来西亚十三个联邦州属中,唯一的华人首席部长。

我所看见的马来西亚

在大马,华人祖先几乎都来自于福建、广州、海南这几个地方。在十九世纪,他们通过贸易、锡矿业、修建铁路移民到此,刚开始生活非常辛苦,但后来通过勤奋的工作和机遇,很多华人反而成为了富商。 靠近马六甲海峡的槟城,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华人占总人口比例是最大的,直到近年才被当地巫裔族所取代,成为第二。

到达槟城的时间是早上十点半,我们没有去酒店直接就开始游览这个热带的海滨小城。 车子开出机场两公里你就能感觉到这里与吉隆坡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地势低平,很少有现代化建筑,但却并非是没有,让人感兴趣的是,这里的现代化建筑会以一种怪诞的方式出现在你的面前,如,居民住宅在这里多是低矮且颇具年代感的洋房,房与房之间有着相当宽的间距,洋楼周围长满了茂密的热带植物,就在这一派休闲悠然的景色下,突然眼前冒出一幢或几幢高耸扁平且密集得令人咋舌的商品房建筑,如同哥斯拉一般矗立在街边,因为太过高耸,使你不得不去注视它。这种落差实际上是相当有意思的。

负责我们整个马来西亚行程的导游英文名叫paul, 从事导游这个职业已经有几十年,经验非常丰富。Paul有着福建人很典型的外貌,三七分的发型下隐藏着方方的额头,架着一副窄窄的眼镜,扁扁的嘴,在嘴唇上方留了一小圈胡子,普通话说起来微微带点卷舌。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浏览了位于乔治市的邱氏宗祠、姓氏桥、曼谷冷暹庙以及槟城非常出名随处可见的街头壁画。

宗族祠堂、木阁楼戏台、妈祖寺庙、中式桥梁,这里随处可以见到传统闽南文化的踪迹,但此外,街头的咖啡厅、路边的大排档、西餐馆、教堂、骑楼也提示着这里曾被英国占领过数百年。所谓南洋文化,其实就是闽南文化与西洋文化融合之后而形成的一种全新文化。

当然,在槟城绝不仅仅只有南洋文化,这里还有印度宗教特色及本地穆斯林风格。除了国教伊斯兰教外,泰国的小乘佛教、印度教、天主教在这里都能看到,他们甚至会在同一个地方修建几个不同的寺庙或教堂,信奉不同的神灵,但却丝毫不会起冲突。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当地华人文化,那就一定要去“侨生博物馆”。

这家博物馆是19世纪华人郑景贵的宅邸。郑景贵其人在历史上很有名望,其父亲早年越洋到马来西亚谋生。1841年郑景贵俸母命前往马来西亚寻父,在霹雳州找到事业已相当发达的父亲,后随父经营工商业,以其机敏勤劳取得成就,投资开采锡矿,成为锡矿业头子,跻身富商行列。

这座大宅曾名为“海记栈”,是郑景贵的私宅和办公楼。他虽不是一名“峇峇”,但这座华人的四合院建造的更像一座典型的“峇峇娘惹”大宅。中国的精致木雕手艺、英国地砖和苏格兰的铸铁雕塑混合在一起。在今天的马来西亚,一位华人男子如果取一位马来女子为妻,他自己也要皈依伊斯兰教,取穆斯林名字,他们的子女也不是峇峇娘惹,是混血儿。

从房间的阳台往外可以看见海滩,棕榈树、芒果树、修剪整齐的红木树,不过遗憾的是那几天时间正好遇上印尼发生火灾,所以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海面都被包裹上了一层白色的浓雾。

请不要挑逗我 马来美食

我所看见的马来西亚

在槟城随处可以见到椰子树和开得娇艳无比的花朵。在咖啡馆面前成堆的绿色椰子,椰子顶端开一个口,内有甜汁,散发隐藏着的新鲜味道。当地的物价是极低的,二十多个山竹绑在一起卖只需要10马币,一整颗猫山王榴莲也就30-40马币不等。Paul带着我们去尝试了马来西亚各种各样的特色美食,以至于在回国之后我一直不敢面对自己的体重。在槟城,我们去到一条拥挤喧闹的小巷,卫生环境非常差,印度人非常多,根本没有厨房可言,沸腾着的咖喱锅就摆在巷子边,四处飞溅着酱汁,旁边摆着一盆盆炸鸡、炸鱼块、咖喱鸡肉、腌制的大虾、鸡蛋饼、用咖喱煮过的长豆角和黄瓜。你可以任意选择搭配的食物,但就是这样看似很“粗暴简单”的食物却异常美味,几十种香料调制出的咖喱在舌尖上绽放,再配上米饭,让我对印度菜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所看见的马来西亚

此外,来到槟城的第二天,整个上午马拉松似的观光加上炎热的气候使大家精疲力竭。中午Paul带我们来到NO,34,STEWART LANE,10200 GEORGETOWN一家名为menu cafe&lodge 的店里,店内循环放着Bob Acri的《Sleep Away》,更加使人沉沉欲睡。我们散坐在椅子上,边喝着一种冰镇过味道清甜的饮料(据说是用某种天然植物榨汁而成),边等着老板亲自下厨做的美食。大约十五分后,第一道类似于前菜的食物被端了上来,从外形上看,有点像是把两种春卷拼在一起,它们名字分别是叫Lor Bak和Poh Pheah Chee,外皮被油煎炸过,里面包着鱼肉和蔬菜,吃之前需要蘸酱调味。第二、三道菜是同时上来的,Chicken Dishes是将咖喱、鸡块和土豆放在一起炖煮,咖喱特殊的香味完全浸入到了鸡肉当中,其实这道菜看上去很简单,但在马来西亚光是咖喱的种类就能把人搞得头晕目眩,每一种咖喱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在不同的地方点这道咖喱鸡肉,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味道。另一道叫Too Kha Chor的菜,则是将当地有名的黑醋加上猪肉一起炖到软烂,同样看似简单,做法繁杂。 Kacang Botol Char Sambal是一道炒素菜,将一种五星形状的豆角混合了新鲜的虾肉加上柠檬汁而做成,味道是酸中带了点辣。其实这家餐厅所做的就是非常有名的娘惹菜,老板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华人。

我所看见的马来西亚

肉骨茶和叻沙是来大马不得不吃的两款美食。Paul告诉我,他们本土人基本上不吃带有很多汤料的肉骨茶,而是吃另外一种干肉骨茶,味道较有汤料的更加浓郁,炖至药材被排骨所吸收掉,而汤料多的肉骨茶吃了比较容易上火。我们吃的店在吉隆坡,叫有记瓦煲肉骨茶,去的时候食客相当多,它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场所,这家店的肉骨茶味道算是相当正宗的。至于叻沙,我吃了大概共三种,每种的口味都不同。这道美食之所以很美味,是因为在烹调的时候加入大量调味料及香料(如黑豉油、马拉盏、斑兰叶、香茅、南姜及辣椒)等。正宗的叻沙讲究椰浆的鲜味、鲜虾的甜味、自制辣椒油的辛辣味,而里面的主食也一定要用粗米粉。想吃到正宗叻沙的人不妨到吉隆坡的十里胡同,里面除了叻沙还有其它上百种美食可以选择。而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种叻沙则是在槟城路边摊上吃到的,店名叫亚依淡巴刹叻沙,很多当地人喜欢去吃,这家店里叻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汤料是由一种本地的鱼肉熬制而成,刚开始吃会感觉到腥,但慢慢的腥味就会被香料的味道冲淡,变得富有层次,最后达到一种味觉上的平衡。

上一篇新闻

AI脸部识别筛检新生儿遗传性疾病

下一篇新闻

与6万亿医疗费用赛跑:平安智慧医疗谢国彤和他的梦想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