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晚,比亚迪发布了今年7月份的销量数据。即便在汽车市场传统销售淡季的7月,比亚迪仍然实现了162530辆的销售总量和162214辆的乘用车销售量,并达成184.7%的同比增长和21.3%的环比增长。
无独有偶,同一天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比亚迪强势登榜。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的股价上涨了24.38%,估值一度冲上万亿,并也已经成为全世界市值排名第三的汽车企业。
历史中偶然的巧合背后,往往有其必然性的内在联系。1995 年来耕耘27年的比亚迪如今频频实现突破,正是其厚积薄发的体现;而这份厚积薄发,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内因外因共同促成的结果。
技术路线:方向对了
进入21世纪后,汽车行业确立了「电动化」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实现降低碳排放的目标。随着各国政策上开启了对新能源车企业和消费的扶持,「造电车」成为了车企们不遗余力的追求,纯电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传统车企也纷纷寻求转型。
人口数量庞大的中国是全球范围内的汽车消费大国。在种种利好政策驱使下,今年6月国内市场的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已经达到27.4%,相比去年同期的14.6%有着可观提升。而欧洲的势头则更为猛烈:去年12月,冰岛已实现了新车全面电动化;挪威新能源车渗透率已高达90%;荷兰、瑞典渗透率超过了60%;德国的渗透率也超过了35%。
相比于不少车企「临时抱佛脚」式的匆忙转型,早已选择新能源作为突破口的比亚迪显得气定神闲。坚持技术自研的比亚迪不仅能生产整车,同时还具备成熟的上游技术方案供应能力。比亚迪的两大法宝——以安全性著称的刀片电池,和以高效闻名的DM-i超级混动系统,堪称旗下各款车型的独门绝技。
依托这两样自研核心技术,比亚迪能在未来「纯电车 + 混动车共存」的长期态势下,以高热效率的燃油机、EHS电混系统,再搭配专用的刀片电池,无论哪个级别、哪种产品形态,都能「无差别」地实现超过1000km的续航里程和超低的亏电油耗。
除此之外,比亚迪也一直在积极推动下一步的自研技术升级。今年5月发布的CTB车身电池一体化技术再度提升了比亚迪电驱平台的整合度,简化了车身结构和生产工艺。而首款搭载CTB技术的量产车比亚迪海豹,也已经于7月29日正式上市。至于纯燃油车,比亚迪早在今年开年就已宣布彻底停产。可以说,正确的技术路线选择所带来的提早布局优势,是比亚迪从容面对行业大变革的最直接原因。
车系矩阵:两手并抓
一切幕后的技术都为台前的整车服务,整车的迭代依赖技术的发展,而技术的突破也为了卖出更多的整车,二者相辅相成。相比不少「方案整合」类型的主机厂,比亚迪的竞争优势在于他们掌握了核心技术;而比起纯粹在幕后提供方案的供应商,比亚迪又赢在他们丰富的整车产品序列。可以说,「两手并抓」就是比亚迪战略上最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2022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售638157辆,同比增长324.8%。「王朝」和「海洋网」的大量明星车系不仅在国内闻名遐迩,还在近期频频「出海」,登陆众多国外市场——唐 EV 卖到了挪威和巴西;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在哥伦比亚实现了DM-i的首次出海;元Pro EV和元PLUS EV也先后亮相哥斯达黎加、澳大利亚、新加坡与日本;海豚和海豹也在刚刚结束的7月进入了日本市场。
而在整车产品序列的具体布局上,从小型车海豚,到中大型行政轿车汉,比亚迪的产品线几乎完整涵盖了10-30万元级别的所有细分市场,包含轿车、SUV、MPV等多种产品形态,并且已经全部实现新能源化。
乘用车以外,比亚迪同样在商用车领域斩获颇丰。其纯电大巴产品已在欧洲20多个国家的100多座城市运营、在美洲的哥伦比亚中标1002台订单、在亚太地区20多个国家的40多座城市服役。截至目前,比亚迪商用车全球累计销售8.5 万台,其中纯电动客车超7万台,纯电动卡车及专用车超1.5万台。
正确的路线方向、坚持自研的技术积累、两手并抓的战略部署,最终成就了比亚迪,这家在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四大产业实现全产业链生态闭环的世界500强企业。随着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属于新能源车企的征途一片光明。而起于中国、积极出海的比亚迪,也定将在未来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