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亮瞻局|中国开放空间站:迥异于西方的价值观与雄心(上)
并不难理解,由于自竞选之日起就承诺过要让美国“再次伟大”,特朗普总统亟需一些更具传播价值的施政举措来“兑现承诺”。如果说与传统西方盟友大打贸易战,将美墨边境偷渡者的无辜儿童与亲人隔离,或者在新加坡与朝鲜领导人握手……这一切在地球上的“表演”还不够的话,那么“转战太空”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几句调侃,但又不仅仅是调侃。特朗普的确决心在太空“搞事情”——6月18日,在经过之前一段时间的预热后,特朗普当天在美国国家航天委员会上宣布:“我在此指示国防部立即着手建立一支天军作为武装部队的第六个军种(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之外)……这是一个重要的声明,我们将拥有天军,就像我们拥有空军一样,独立而且平等,这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新军种的价值危机
成立天军在华盛顿的政军高层内部其实早有讨论,但来自其他军种尤其是空军的反对声音一直很有份量。天军不可能凭空而来,特朗普指示国防部尽快拿出方案将其他军种现有的太空作战力量整合到新成立的天军中,这显然对本掌握绝大部分太空军力的美国空军影响巨大。因此早在2017年的一次国会听证会上,美空军参谋长戴维·戈德费因就曾指出:“单独成立新的军种(天军)将把我们移往错误的方向。”
在联合作战时代,这样的观点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可以作为参照的是,尽管早在1922年,英国“高瞻远瞩”地在世界上率先成立了完全独立的空军,并因此“先见之明”在当时及后来广受肯定。然而,这一做法在英国著名军事战略理论家约翰·富勒眼里却是十足的愚蠢之举。富勒在其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战略与战术的历史》中,明确指出如果英美两国将用于建设战略轰炸部队的超巨量资源投入到战术空军以及空中运输力量的建设中,那么盟军最迟应该在1944年初即可击败对手。
书中,富勒以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具体案例分析试图证明美英信奉的杜黑空权论及战略轰炸的极低效率与资源浪费。并就此基本否定了独立空军的存在价值,毕竟战术空军的任务就是配合地面与海上作战,既然如此,为了更高效的协调空地、空海之间的联合行动,就应该将空中力量纳入陆军与海军的指挥架构中。
美英空中力量在二战期间对德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但其效果长期是纷争的焦点。
当然,富勒在该作中论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随着军事技术、战争形态数十年来的不断发展,当前空中力量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定限度内的战略任务,甚至一场有限的战争(如1999年的北约空袭南联盟战争)。如今美国空军与二战时的陆军有了相似的立场——当年陆军有理由不希望陆军航空队独立出来,空军现在也有理由对“分裂”空军的举动不感冒。
换言之,美国空军认为独立的天军将破坏空军的空天一体化作战能力,即便未来有必要成立天军,但也不应该是现在。
太空中的文明博弈
关于天军是否应独立成军的争论不仅在美国,在其他国家恐怕也有。然而,这一争论的前提首先是对太空军事化的事实性承认甚至支持。在国家政策层面这不得不说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其完全违背了各国关于太空应该非军事化的“美好诉求”。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总统在宣布成立天军的同时还明确表示:“新成立的天军将确保美国保持对竞争对手,即中国和俄罗斯的太空优势。”
如此毫不隐晦的现实主义宣言可以说代表了华盛顿对“宇宙拓荒”的基本态度——这是一场决定未来各国命运的零和博弈,美国必须带领西方文明在残酷的太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像航海大发现时代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一样,而失败者的遭遇也有足够多的历史参照。简言之,美国人不打算在太空时代放弃地球上的达尔文主义和冷战思维,成立天军就是这届美国政府在上述思想指导下的最新举措——尽管几乎不会有人怀疑,至少自冷战结束后美国就一直拥有全球无可匹敌的太空军事力量。
但这个地球毕竟是由近200个国家组成的,美国价值观不能代表全世界,西方文明也无法抹杀其他文明的智慧。对于太空,中国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视角和逻辑。
就在特朗普宣布成立天军不到一个月前的5月28日,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与联合国外空司在维也纳共同举办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正式开启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在仪式上,中方与联合国代表盛情邀请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
中方同时宣布:中国空间站合作机会对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开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有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公共、私营机构,包括研究院、研究所、大学、私人企业等,都可以通过所属国家提出申请。各国可于2018年8月31日前提出合作项目申请,中国和联合国将对收到的合作申请进行联合审核评估,确定具体合作项目后由相关各方组织实施。
对此,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评论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航天大国邀请联合国所有国家开展航天合作,如此公开,不附加任何前提条件,这的确是第一次。”
中国未来空间站想象图。
空间站使用手册
在5月28日的公告发布仪式上,中国不仅向全世界所有国家发出了合作使用本国空间站的盛情邀请,还随之发布了一份手册,详细介绍了中国空间站的结构和运行情况。
根据这份手册披露的内容,中国空间站的总重量约为66吨,在对接两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之后,系统总质量接近100吨。它可容纳3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长期工作生活,轮换期间可临时容纳6名航天员。相比之下,目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总重量高达460吨,是中国空间站的四倍多,但其最多也只可容纳6人长期工作,只是中国空间站的两倍。由此可见中国空间站的空间利用率更高,这应该得益于近20年来航天科技的进步以及中国工程师巧妙的设计。
中国空间站将在与国际空间站近乎相同的轨道上运行,运行轨道大约距离地球250英里。鉴于近地轨道的优势,这并不令人意外——近地轨道可从地球上更容易获得补给,空间站的发射与搭建也更容易进行,且地球磁场提供的保护可使空间站免受绝大部分太空辐射。
但中国空间站却与国际空间站有不同的轨道倾角,中国空间站的轨道倾角约为42度。这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纬度相匹配,该中心未来将成为中国空间站主要的补给发射基地,可以相对方便的通过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向空间站运送人员和物资。
按照计划,中国将于2019年发射本国空间站的核心舱,到2022年建成名副其实的空间站并投入正式运行。如果由美国和俄罗斯主导的国际空间站不延长使用寿命,其就将于2024年退役。这意味着从2024年开始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空间站很可能将是全世界唯一的空间站。
换言之,在2024年之后,中国空间站——或者说由中国研发制造并发射入轨的空间站,这一人类驻泊太空的永久基地所代表的的已不仅仅是中国,而是整个人类与地球。在该空间站核心舱临将发射之际,中国与联合国合作盛情邀请这个星球上所有国家的参与,足见中国人的高瞻远瞩与博大胸怀。
舞台即将搭建,邀请函已经发出,接下来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其他国家将以何种方式参与其中?
按照目前媒体透漏出来的消息,中国空间站有三种国际合作模式可选:一、申请者利用自行研制的实验载荷,在中国空间站舱内开展实验。二、申请者利用中方提供的实验载荷,在中国空间站舱内开展实验。三、申请者利用自行研制的舱外载荷,在中国空间站舱外开展实验。
邀请合作不是一句空话,受邀者肯定有其科研需求,中国空间站必须为此做好准备。未来的中国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由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组成,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对称构型。该空间站未来可开展的科学实验非常多,中国显然希望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推进科学研究,使得空间站“物尽其用”。
不过,该举措的出台背景与重大意义又绝非“物尽其用”四个字这么简单……
(未完待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