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很多人连商业的本质都不懂,却一心想着赚钱

1

我家地处繁华商圈,节假日人山人海的那种地方。

吃东西特别方便,想吃贵的,有几百一位的王品台塑牛排(自从我自己会煎牛排后就再也没去吃过了)、威尼斯酒店自助餐啥啥的;想吃便宜的,各种大排档,而且还有层出不穷的新店,比如我以前想吃德国猪手得去蛇口,现在家门口就有了。

我又是乐意走动的人,京基百纳、万象天地都在走路可达的范围内,以前经常去唐宫小聚吃个乳鸽(但是从中山回来后我就不去了,因为发现在唐宫吃一个乳鸽的价格,可以在中山吃两个,我还是留着钱去中山吃吧),去莆田吃个黄花鱼什么的(新加坡毕竟太远了,我第一次吃莆田是在新加坡,而且这里价格比新加坡便宜)。

果然是吃货啊,说来说去似乎总是围绕着吃,其实购物也方便,便宜的大众商超有沃尔玛,精致些的有OLE。生活反正是各种方便。

而我又是在能够运用自己的小机灵让方便提升10%的人。

昨天拿着饭盒去杨国福,要了一盒子东西,什么红苋菜菠菜西洋菜芫荽蘑菇豆腐小酥肉丸子啥的。饭盒是上次从杨国福买青菜带回来的,质量不错,就留着打菜用了。

这样做,的确让杨国福的工作人员也感到新奇。但这对商家其实有利,因为计价方式不变,但省了煮的功夫和汤的成本,何乐而不为?

对我来说也一样,我根本不想喝那个汤,拿回家自己煮,比在超市买更方便,关键是多样化,12.7元,可以买几棵娃娃菜或一盒豆苗,但超市不会拆开来卖。为此,我不会计较那点汤钱。

菜拿回来,昨天煮在了即食瑶柱干贝老鸭汤里,只用了一半。今天在胡椒猪肚汤里煮了另一半(卖相不佳,想拍好看要等凉掉,换好看的餐具,筷子夹起粉红的虾仁。懒了,将就着看吧。因为本意不在于好看,而在于说明事理。)

天气渐凉,这种一锅烩的做法我很喜欢,既方便,营养也足,味道不错,成本很低——这一份的总价是22.85,其中胡椒猪肚汤料6.6,菜6.35,虾仁9.9。

这对我和杨国福来说,是个双赢,所以我相信杨国福的工作人员不会拒绝。

利益交换,是商业的本质。

共赢,是商业长期持续的基础。

发在微博上,有人说,学到了这个知识点,以后也试试看。

杨国福会因此而感激我吗?

他们甚至不知道怎么回事。

但对我来说重要吗?

无所谓。

知识分享,未见得必须有利可图,关键在于,让看到的人感受到价值。

提供的价值多了,别人会心甘情愿地付费。

不付费,也没关系。

这就是我的商业理念。

2

有钱当然是好。

去某个城市出差时,和一位朋友见面。

朋友问:“秋水老师,有没看到我两眼都在发光?”

我说是的。

他说:“赚到钱了,眼睛也有神了。”

我说这是好事。

朋友是文化人,靠本事赚到钱,底气十足。

谁说文化人就必须清贫呢?

有钱,做事就从容。

有钱,做事的时候,就不会只考虑钱。

我一直鼓励生活独立、经济独立、精神独立。

我也见过不少人,最大的本事是从自己家人身上赚钱,而不是从社会赚钱。因为家人会疼惜他们,而社会需要他们付出努力。当他们发现,从家人身上更容易拿到钱,也就不愿意再努力了。

而如果家人也没钱,那可能就是大家一起捱穷了。

想赚钱不是可耻的事,特别是堂堂正正地用自己的本事赚钱。

郑板桥教子:“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就这个“好汉”的标准来说,我倒真是符合了。

我以前,算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废物,也没有商业意识,是上了大学以后,从课程里学到一些知识,有了意识萌芽,毕业以后进银行工作,慢慢地接受熏陶。

我后来也明白到,商业意识匮乏,对中国人来说,是普遍情况,我们的教育中,就缺少这个部分。这和传统文化有关,毕竟重文轻商历来如此,而在进入现代商业社会后,商业大潮席卷而来,在基础还不具备的情况下,突然间商业盛行起来,特别是拜金、商业至上,于是很多人的思想反而给带歪了。

很多人是从对金钱没有概念,到突然间意识到钱的重要性,思想上经历了180度的大转折,不是平滑的过渡,又不具备相应的技能,于是容易进入误区,不管是思维还是行动。

互联网的发达,或者说互联网这个圈子,又助长了这种浮躁。

我见过很多人以有钱没钱来衡量成功,而且是唯一的成功标准。

我前面说的赚了钱眼睛有光的朋友,并不到骄傲的地步,但有些人是真的赚到一些钱就不可一世了。

而有些人因为没赚到钱、赚不到钱又陷入焦虑之中。

到处都是《裸辞 5 个月后,转行做公众号,我是如何一不小心成为大v的…》这种标题,吸引人去参加课程、成为微商,但是,很多人学习了课程后,发现自己别说没有“一不小心成为大V”,不管怎么小心也没成为大V,成功者总是极少数,而失败者默默无闻,发不出声音。

得承认,对有些人来说,赚钱是容易的,但不是“一不小心”,而往往是“处心积虑”。

不了解商业,不了解人性,不关心他人的需求,不清楚自己的斤两,想要赚到钱,这样的“成功故事”,我真没听说过多少。

3

很多人心心念念地赚钱,却不知道,现代社会,信息战无处不在,对个人也是这样。有时候,一个人非常努力但没成果,不是因为努力程度不够,而是方向错了,南辕北辙。

但为什么方向会错?对外界信息和自我信息的判断失误。信息是解决问题还是造成问题?对信息的解读,才是重要的能力。

赚钱的密码,就在于对信息的抓取和解读能力上。

我昨天写了两千多字的邮件,回答一位读者的疑问,她愿意付费咨询,而我没有接受,因为心疼她的钱,因为她日常的赞赏已经够多,更重要的是:我不认为自己能够解决她的问题。

我可以指出她在方向上的误区,试图给出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下去的建议,但是,我并不能给她正确的行动建议,也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她的问题,所以我不能收这个费用。

很多人相信吸引力法则,认为当自己的决心足够,整个宇宙都会为之让路。

想法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而如果罔顾现实,始终抱持着乐观的想法,现实也并不会改变,只会越来越残酷。因为,人的年龄会增长,而竞争力往往会下降,路可能越来越窄。

商业课,不是不能补,但是要有耐力,有恒心,不能总是想着走捷径。捷径是有的,但是普通人不见得能够找到捷径,找到了,也不见得有捷径需要的厚脸皮、心理承受力。有些捷径,是时代给出的机遇窗口,换一个时代,未必能有。

如果对自己的商业能力不够自信,我建议认真读读《认识商业》这本书,很厚,但是值得为之花功夫,唯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认知,打好了基础,才有可能寻找捷径,真正的捷径说白了,就是学习加速度,是在具备相关知识积累之后,对周围事物做出的理性、清晰的判断。

我之所以强调“周围事物”,是因为,很多人的眼光,聚焦于遥远的地方,那些成功的人和故事,可能会对自己形成激励,但有时候,作用是反的,因为会让人不切实际,忽视了身周环境的判断。

我前面所讲的自己生活圈的例子,就是想要说明:如果连身边一公里都不了解,“运筹帷幄,志在千里”可能只是妄念。

4

一个人应该有商业能力,但商业能力是服务于人生规划的,不要本末倒置。

经常有人出于关心地问我,一个月能赚多少钱,我回答不上来。

因为没有一份现成的表格,自动统计出来,我自己也不会手工统计,因为浪费时间,而且本身来说自由职业者收入不稳定,不是每个月都有个固定数额,我又不需要用“月入XX元”(心虚,不敢说“月入XX万”)来提高人气,反正觉得帐上的余额能够付得起帐单就可以了,至于这余额是收入还是存款,也没太关心。如果精力都放在这上面,创意和灵感上的时间就少了。

打开手机语音下命令:

“打开阳台灯。”灯亮了。

“关掉阳台灯。”灯灭了。

这是我愿意研究的事,虽然也没啥技术含量。不过作为懒人的我,能动口就不动手。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这样的事情上倾注了精力,总有些事是会荒疏的。我如何天天想着赚钱,可能就没心思研究这些了,对我来说,生活中会少掉很多乐趣。

我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馋了去吃顿大餐,不馋的时候随便吃点能果腹就行。“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的同乡颜子,是我的榜样。听多了很多清贫故事,感觉我已经很幸运了。

在IP营里,有时候秋叶老师谈到自己的日程、近来做了什么,总会引发一片惊呼,大家纷纷表示羡慕、敬佩,表示惭愧。

我会敬佩秋叶老师,但不羡慕也不惭愧。

因为,我不是秋叶老师,也不想成为秋叶老师。

我有自己的生活主张和商业理想,把握好节奏,按步就班地实现,我并不需要一看秋叶那么勤奋,好,我也熬夜赶上。

但也并不是说,我没有压力。

我有“把事做好、做专业”的压力。

张大大参加《演员请就位》说自己压力大掉头发,遭到尔冬升狂怼。我觉得尔冬升说的真是太好了,演艺圈也是职场,张大大演技不好,不认真去研究角色,各种借口,但在尔冬升这里,一点作用没有。

是啊,谁没压力?压力就是做不好事情的理由了?不专业就卖惨,粉丝吃这套,专业人士吃吗?

是应该有个人道破真相。尔东升也有说这个话的资历。

我从来不给自己找借口,我也不同情不专业的人。

商业,不是靠同情来发展的,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良好的售后、互利的关系。

一位读者购买了某样东西,标题上写的是10.5发货,昨天我特意在客服群里询问确定发货吧,客服回答说会发,我说好,发完后请尽快上传回单,客服也答应了,但是回单迟迟没有上传,也不清楚是否真的已经发货,我在群里询问,没有回音,今天一早起来,又在客服群询问到底有没有发货,仍是没有回音,于是我告诉读者,可以要求退款。在读者发起退款后,在客服群里要求尽快处理。

后来供货商的商务负责人向我道歉,说昨天带老人出去玩了,没看群里消息,客服回答不及时。我说,我不敢要求别人像我这样做客服,但至少是可以做到70%的吧?如果不是写明了10.5发货,我也不会多问,既然答应了,为什么不做好?

我做电商,就八个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有不少朋友也经常从我这里买东西,我对朋友的服务标准也是一样,不会因为相熟就各种松懈。

我所寻求的,也是读者、供货商、我三者共赢之道。

当共赢渗透进思维模式,这个人,才是真正成熟的商业人士,否则,只会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真正成熟的、具备商业能力的人,是为自己负责的一群人,不会让自己“啥也不会”。

5

商业重要,但不是社会的全部。

秋叶老师说,知道出书不赚钱,特别是有些书不赚钱,但还是要出书。

为什么?

人不能一味向钱看,有些事情,不赚钱,但是有意义,难道就不做了吗?

我们之所以努力赚钱,就是为了能够有实力去做不赚钱但又有必要做的事。

有些人一味顾着赚钱,赚到钱了,就想赚更多的钱。

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同,对别人,无法要求,但至少可以把握好自己的方向。

我常觉得,悲悯心最重要。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并非不努力,而是受到了各种限制。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其中一个意义是通过别人的故事、所见所闻,破除自己“想当然”的各种偏见,明白与我们不同的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拥有更广阔的角度和系统思考的能力。女记者隐藏身份,去社会底层体验生活,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不能在业余时间进修学习,从而踏进更好的生活,因为类似996这样的工作模式,已经耗尽了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带宽。

就算很努力了,就算这个社会开放了视频平台这种对底层人民友好的入口,比如拉姆,也有可能被身边的人拉进深渊,万劫不复。

对于不幸的人们,怀着同情,试图伸出援手,而不是以“对方有钱没钱,有无利用价值”来判断值不值得交往,以利益衡量一切,这就是悲悯心。

只是,悲悯心又不等同于圣母心,不是滥施同情,而是要看这个人是否值得帮。

我衡量值得与否的标准之一,是这个人讲不讲礼貌,有没有感恩之心。

感恩,不是施恩图报,而是能不能把善意传递下去。有时候,接受了他人的帮助,并无法回报给这个人,但是可以去帮助另外的人,就像电影《让爱传出去(Pay it Forward)》里的小男孩特雷弗那样。

假期将要结束,同一个假期,有人闭门不出;有人被挤在黄山上的人流里,上不去,下不来;有人在高速路上拥堵的车流中打麻将,不同的选择,导向不同的假期模式,更多的选择,也导向了不同的人生路线。

我选择安安静静地躲在家里,读书,刷新认知,看电影(《铁雨》和《铁雨 2》、《恶人传》、《南山的部长们》),饮茶,做饭,兢兢业业地做客服,蓄势待发。

假期将要结束,如果你愿意,除了前面介绍的两本书外,还可以找下面这本书来读读,也许是老生长谈,但假如你的心态平稳,去除浮躁,也许这本书还是可以帮助你的认知真正得到觉醒,诚如这本书的前言所说,“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年龄,扮演什么角色,它都能对你有所启发。”

很多时候,我们所需要的,是一把钥匙,它闪闪发光,能够开启未来,却要在平心静气,放弃所有虚无的、不切实际的观念后,才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