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李延庆副厅长: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 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

  河南省委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确定为“十大战略”之一,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省委工作会议、省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等不同场合,就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作出系统部署,提出要全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形象品牌。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坚持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观念,为“十四五”时期河南文化和旅游发展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强力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实施,积极融入河南省“两个确保”大局,正努力加快将河南建设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一、文旅文创融合之战略意图

  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是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要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支撑,是锚定“两个确保”、加快建设现代化河南的重要支点。

  (一)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是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要求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新形势下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突破口与立足点。为了使中国故事的内容及叙事更加丰富,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找优质资源,同时进行国家议题及话语体系的开掘,进行民间话语的建设,利用中国经验这一丰富的语料库,从人类共性、共情的角度体现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随着丝路文化遗产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重要纽带,如何以新的文旅文创方式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正成为全球共识。

  河南省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总数达到50项,稳居全国首位,彰显了河南文物大省、考古大省的地位,也证明了中原文明在中华文明的核心地位。河南考古入选项目时间跨度从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宋代,各个时期不断线,全面展现了在中华文明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中原文化具有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中华文明起源长期以来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国家也推出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当中很多重要考古发掘项目选在中原地区,一系列的古城、古墓、古聚落的考古发现,不仅为考证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揭示了中原地区最早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两汉时期,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隋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国内外客商云集洛阳,通商贸易、文化交流、人员往来日益繁盛。2007年4月15日,“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碑”在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唐寺门揭碑,标志着洛阳市被认作丝绸之路东端起点之一。2014年,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河南实施文旅文创战略,有助于进一步挖掘丝路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现文明交流的魅力和互鉴的成果,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十四五”文旅发展新高地。

  (二)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支撑

  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张艺谋导演在解读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时说,“作为亲历者,深深的体会到文化自信是多么重要。能够在大型的开幕式上,反映出一种浪漫的情怀,其实就是文化自信最好的表现”。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因此,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以文化自信做支撑,迫切需要从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找到思想源泉和理论道路。

  近年来,河南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出现了一批富有历史文化气息、又为人们所喜爱的“爆款”产品。《唐宫夜宴》《龙门金刚》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通过创意激活和科技赋能,加快将我省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持续推动具有中原特色的国潮国风文化旅游业态出圈出彩,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展现出了满满的“文化自信”。河南电视台“中国节日”的持续出圈、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的空前火爆,表明河南正在探索走出一条全国文旅文创的“河南路子”,随着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深入实施,文旅文创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各行各业在文旅文创融合领域持续创意创新、破题破冰、出圈出彩,一大批具有中原特色、体现国家高度的文化IP将不断做大做强,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名片。

  河南是中华文化超级IP的集聚地。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坚定文化自信,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从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十四五”时期,河南将构建中华文化超级IP矩阵:聚焦以姓氏根亲为代表的老家河南、以天下黄河为代表的大河文明、以华夏古都为代表的中国气象、以太极少林为代表的中国功夫,做好国际化阐释和表达,打造全球著名的文化IP。重点打造探寻中国文字的甲骨文文化IP、彰显华夏之光的仰韶文化IP、代表早期中国的二里头文化IP、展示中国气象的隋唐洛阳城文化IP、蕴含中华美学的宋文化IP、感知中国时间的二十四节气文化IP、凝练东方智慧的道家思想文化IP、传达中国意境的唐诗宋词文化IP,提升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是现代化河南建设的重要支点

  2021年9月7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河南省委工作会议上指出,“依托我省丰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优势,把高能级文旅作为新的增长极,把文旅文创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既是应时合势之举,也是活跃全局之策”。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确立了要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两个确保”的奋斗目标,提出全面实施文旅文创等“十大战略”。2021年9月10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姜继鼎召开推进全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动员会上指出,“要聚焦重点、强化责任,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全面落实,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河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资源富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守正创新的重要历史轴心和地理枢纽,享有“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的美誉。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塑造河南在全国、世界的文化IP和旅游形象,就需要依托其文旅资源优势、历史基础、发展潜力精准定位。河南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是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核心示范区,是全国唯一兼具黄河、大运河、长征和长城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省份,先后获批宝丰说唱文化、河洛文化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拥有以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旅文创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机遇。

  目前,文旅文创正在成为政策的风口、行业的热点和经济社会的增长点,以及全省战略支柱产业和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变量。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文化旅游上升到省委重大战略层面。河南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在迈向“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塑造全域旅游主题形象,打造国际级黄河文化旅游带,谋划建设休闲康养基地,发展特色鲜明的全链条文创产业,壮大文旅文创市场主体”是主要任务,也是必经之路。旅游体验过程是人们接近文化、认识文化的方式和过程,文创作为文旅产品形式之一,无论是站在文旅产业发展的立场从产业链条完善的角度来看,还是站在游客的立场从游览体验的角度来看,文旅文创融合都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旅文创融合之战略研判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文化转向”的关键节点,文化和旅游将成为引领消费升级的主战场,“文旅文创出圈出彩”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新常态。

  (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文化转向”的关键节点

  从国际来看,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后工业时代初期(1971-1992),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54.6%增加至65.4%,服务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从52.4%增加至65.1%。在这一时期(也称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均出现了“文化转向”。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竞相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上升到国家层面。美国的文化创意产品于1996 年成为最大宗出口产品。1996-1998年,日本、英国、韩国先后将文化创意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日本于1996年制定《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1996年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韩国于1998年提出“设计韩国”战略并设立文化产业局。韩国2007年文化产业占GDP接近7%,英国2008年创意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8%。日本、韩国的入境游客接待量不断增长,分别从2004年614万人、761万人增长至2019年的3188万人、1460万人(图1)。

  从国内来看,以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50%为进入后工业社会标志,北京(2000年达到55.6%)、上海(2000年达到52.4%)、深圳(2002年达到50.11%)、成都(2013年占比达50.2%)、杭州(2011年占比达50.02%)等在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其发展战略也出现了“文化转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实施的“创意城市网络”中,深圳、北京、上海分别于2008年、2010年、2012年被评为“设计之都”,成都于2010年被评为“美食之都”,杭州于2012年被评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与此同时,在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后,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的游客接待量也进入较快增长期(图2)。

  2021年,我省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9.1%。预计“十四五”中期我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将超过50%,迈入后工业社会。“文化转向”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标志性特征,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等将迎来快速增长,文化和旅游消费将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引擎,文旅文创将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河南建设。

  (二)文化和旅游将成为引领消费升级的主战场

  从恩格尔系数变化的国际经验来看,恩格尔系数低于30%以后,会出现消费升级领域的“文化跃迁”现象,文化(含旅游)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大幅攀升,高质量的文化和旅游消费成为居民生活必需品。按此划分标准,20世纪80至90年代,美国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20%以下(16%),进入极其富裕阶段;欧洲、日本、加拿大等地区和国家一般在20-30%之间,处于富足阶段。

  从人均GDP与居民消费的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以后,社会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度假旅游成为首选,科普教育开始加速,文化娱乐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30%;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以后,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会真正形成,艺术、收藏等市场会出现繁荣。在1983-1994年间,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新加坡、韩国的人均GDP先后超过1万美元(图3)。在这一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低于30%)与人均GDP达到8000-10000美元,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新加坡、韩国等发到国家的文化和旅游消费呈现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从发达国家主要博物馆游客接待量和出境游指标来看,在这一时期均保持了7-15%的持续增长。

  我国2020年恩格尔系数为30.2%,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于2014年降至30%以下;我省2018年恩格尔系数为26.1%(根据《2018年河南省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我国2019年人均GDP站上1万美元新台阶(7.08万元),我省郑州、济源、焦作、许昌、洛阳2019年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必将出现明显的“文化跃迁”现象,我省文化和旅游将进入弯道超车、换道领跑的黄金机遇期。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抢抓扩大内需机遇,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省文化和旅游有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文化旅游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来看,发展文化旅游业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激发文化创造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未来文化旅游产业将深入融入国民经济体系,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表现在消费领域,立足新发展阶段,各种文旅文创新业态将成为推动文旅市场持续升温的关键力量,如长沙、成都等网红城市以其文创产业的集聚、文旅融合的创新,满足着不同游客多元化的文旅消费需求。

  (三)“文旅文创出圈出彩”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新常态

  近年来,河南放大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坚持走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之路,在文化传播、文创开发、文旅演艺、主题公园等领域不断出新出彩,与武汉、西安等周边城市相比有异军突起之势,在全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潮中已“快进一拍”,“1+1>2”效应初步显现。特别是2021年以来,河南取材中华传统文化,推出春节、元宵、清明、端午四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传统文化的创新呈现、现代表达,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形成“破圈效应”。据统计,2021年河南春晚全网点击量超50亿、元宵奇妙夜全网点击量超30亿、清明奇妙夜全网点击量超25亿、端午奇妙夜全网点击量超50亿。以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郑州东部文旅板块已经崛起:历时4年打造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投资56亿元,是中国首座全景式全沉浸戏剧主题公园,是中国最大的戏剧聚落群,正成为文化旅游新方式。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以电影主题演艺为核心,已成为沉浸式潮玩地和网红打卡地。随着大批文旅新业态项目相继涌现,文旅文创产品“破圈”已成燎原之势。今后一个时期,河南将厚植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坚持走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之路,在文化传播、文创开发、文旅演艺、主题公园等领域不断出圈出彩,领跑新时代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赛道。

  三、文旅文创融合之战略布局

  (一)总体思路

  前瞻30年谋篇、国际视野审视、对标对表一流,紧紧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立足河南作为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的重要地位,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战略定位,坚持以文化人、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牢牢把握文旅文创高渗透性、强融合性、可跨越性特征,坚持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基本路线和主攻方向,在文旅文创融合领域持续创意创新、破题破冰、出圈出彩。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主题,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主阵地,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坚持供给需求两端发力,以价值为导向建立资源保护利用新机制,以场景为核心打造文化展示体验新空间,以创意为手段塑造内容创作生产新体系,以课程为引领建设国际研学旅游目的地,以品牌为统领构建全域形象推广新格局,着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形象品牌,加快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

  (二)战略定位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彰显黄河文化在河南所呈现的根源性、核心性、融合性、延续性四大显著特征,突出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发挥黄河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根和魂的塑造作用,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为载体,延续黄河历史文脉,讲好黄河故事,大力弘扬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

  (一是根源性。三皇五帝等神话传说发生在这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中心在这里,中国文字的发源地、中华元典思想的诞生地在这里。二是延续性。李家沟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类型谱系完整。进入国家文明以后,从夏商周至唐宋先后有2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史性崛起史绵延不绝,文化世代传承。三是融合性。在历史的长河里,以汉民族为主干,多民族参与,在河南地区逐鹿、融合、扩散,形成了一干多枝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受中原先民南迁及丝绸之路、隋唐大运河影响,以河洛地区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向全国、全世界传播。四是核心性。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河南黄河流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约3000年,在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建都城市最广)

  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围绕黄河、根亲、功夫、古都、文字等享誉世界的中华文化IP,展示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演进中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积极贡献,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国际水准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郑(郑州)汴(开封)洛(洛阳)世界文化旅游之都,优化国际人文环境,构筑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建设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三)发展目标

  2022年底,全省旅游综合收入迈入“万亿俱乐部”。到2025年底,全省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比重超过12%(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和20%),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任务全面完成,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彰显,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优质内容生产形成规模,高品质、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业态谱系基本建立,文化旅游消费成为引领消费升级的重要阵地,“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效能不断提升,制约全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深层次问题得以有效破解。

  到2035年,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全面实现,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具有中原特色的中华文化IP享誉世界,建成10个以上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成3—5个全球创意城市和10个以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文旅居乡村,“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广受国际认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更好满足,文旅文创成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的重要支点。

  展望到2050年,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广泛认同的文明形态。河南成为全球顶尖创意阶层的集聚地,形成各种创意要素充分涌流的文旅创作生态环境,成为全球文化创意创新的策源地和展演展示首选地。文旅文创成为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重要标志。

  (四)发展格局

  以山川地理为骨架,以历史文化为脉络,打破行政区划,统筹重大国家战略和文化工程,发挥城市群、都市圈的增长极作用,助推乡村振兴,加快数字化转型,构筑以国家文化公园为轴带、以文化创意城市为节点、以人文旅居乡村为腹地、以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支撑、以线上空间为延展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充分发挥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在河南的叠加优势,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示范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构筑一核引领(郑汴洛)、三极支撑(豫晋陕、豫冀鲁、豫皖苏)的建设保护高地。构建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打造黄河干流和伊洛河、贾鲁河、古济水—沁河、洹河、漳河、黄河北流故道、黄河南流故道、沿豫北太行山、沿豫西秦岭余脉等10条展示支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沿通济渠古都发展轴和沿永济渠古城发展轴,建设通济渠洛阳片区、郑州片区、开封片区、商丘片区和永济渠焦新片区、安鹤片区、濮阳片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楚长城核心展示带(叶县、方城),建设楚长城(叶县、方城)、魏长城(新密)、赵长城(林州、辉县)3个文旅融合区,打造驻马店象河关等10大形象标识点段。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推出红二十五军长征步道体验线路,展示“北上先锋”品牌形象。

  建设文化创意城市。依托郑州都市圈和洛阳都市圈,规划布局世界级文化创意园区、国际艺术社区。支持郑州建设世界文化旅游枢纽和国家文化创新高地,支持洛阳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东亚文化之都”,形成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双核”支撑。支持安阳、鹤壁、濮阳、商丘、周口、漯河、驻马店、信阳、南阳等建设不同主题的文化创意节点城市。打造浚县古城、道口古镇、朱仙镇等中原风格、国际风范的文旅文创名镇(城)。

  建设人文旅居乡村。以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为重点区域,打造一批彰显中原文化底蕴、承载现代生活方式的乡村旅居目的地,助推乡村振兴。太行山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依托独特的山地环境,依山就势、以景筑居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石板民宿、悬崖客栈、乡村酒店、度假院落、主题农庄等精品民宿。伏牛山国民休闲旅游度假地:立足夏季舒适凉爽、森林康养资源丰富、中医药底蕴深厚、杂粮膳食多样等特点,迎合追求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生态养生的需求,培育置身优美生态景观中而产生的接近自然、放松愉悦、调节身心健康状态的场景,打造中医药养生、有机农业、绿色膳食为主的复合型康养旅游乡村。大别山豫风楚韵·红绿融合乡村旅游目的地:依托信阳毛尖、茶油等特色资源,推动茶园、油茶园等种植园、工业园旅游化发展。

  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黄河小浪底、郑州花园口、开封东坝头3大文化旅游片区和黄河豫晋陕、冀鲁豫、豫皖苏3大文化旅游协作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以“黄河魂·古都韵·中国情”为主题形象,建设郑(郑州)汴(开封)洛(洛阳)黄河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世界文化旅游之都。依托“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河洛古国等著名文化遗产,大力发展考古遗产旅游,打造大嵩山国际文化旅游圈,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打造线上文化旅游空间。增强文化旅游虚拟与现实场景映射应用,把握“元宇宙”未来趋势,打造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文化旅游线上空间。建设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数字云平台。推动大遗址、古建筑、石窟寺、革命文物等重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以及大山岳、大河川、大景观等重大自然遗产资源实现数字化保护展示。建设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数字创意中心,创作生产具有河南特色的网络演艺、网络视听、数字动漫、数字出版等,建设贯通科技、教育、文博、商业、旅游、娱乐的一体化线上文化虚拟平台。打造一批省级数字文旅智慧产业园区,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科技研发和成果有效转化,推动科技支撑河南旅游文化推广方式和方法创新。

  四、文旅文创融合之战略举措

  (一)全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

  一是理资源。围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以历史断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为主题主线,系统梳理在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具有重大价值、突出影响、关键意义的历史文化资源,策划推出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逐鹿中原、追寻先贤、姓氏寻根、元典思想、治黄史诗、科技发明、中国功夫、红色中原、考古发现等16条主题文化线路,涉及578处文物和文化资源。

  二是找载体。我省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我们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落地的主舞台,谋划20条集中展示带、50处核心展示园、130处特色展示点。在此基础上,按照“有价值、有条件、能干成”的原则,遴选“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百大标识项目,率先实现“具象化、可感知、读得懂”。

  三是数字赋能。2022年3月12日,河南智慧旅游大会采用元宇宙会议空间,线上+线下,虚拟+现实,让大家对文旅的新技术场景有了初步认识,对元宇宙空间有了新体验。全省紧紧围绕“创意引领、数字先行”总方针,重点在数字文创领域有所布局,面向文旅机构、文创企业、设计团队、非遗“匠人”等,搭建能够复用共享、实时在线的文旅文创云平台,推动文旅资源数字化和数字文旅资产化,实现河南文旅的全球创意和全球交易。

  (二)建设以河南博物院为龙头的博物馆群

  目前河南省已成立河南博物院新院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完成项目选址、顾问团队组建、设计方案招标等前期工作。以河南博物院新院、黄河国家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等为龙头,依托各地级市博物馆、考古遗址博物馆及其他特色博物馆,打造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郑州“百家博物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已开馆。大河村仰韶文化博物馆、开封城摞城遗址博物馆、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州桥遗址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安阳殷墟遗址博物馆等同步建设。

  (三)打造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依托郑汴洛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世界闻名的古都群落、举世瞩目的大遗址走廊,发挥国家中心城市(郑州)、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等的引领作用,把郑汴洛作为实施文旅文创战略的龙头,以现代立体化交通与综合服务体系为支撑,按照一个产品体系、一个营销体系、一个交通体系进行布局,把郑汴洛联合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之都。支持郑州建设国际旅游集散中心,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方特为核心打造东部片区,以银基旅游度假区为核心打造西南片区,以荥泽古城、黄河天下文化综合体、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为支撑打造北部片区,以少林寺、三皇寨等为核心打造大嵩山文化旅游区。支持洛阳建设国家人文交往中心、“东亚文化之都”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着重打造龙门、小浪底片区。支持开封建设世界文化名都,在做优做强清明上河园的基础上扩容提升,打造宋文化主题旅游区。

  (四)建设全国重要的研学旅游目的地

  坚持在“聚焦一条线(黄河)、突破两座城(开封、洛阳)、点亮几颗星(林州、新县、鹿邑)”的基础上,加快建设“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研学课程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研学旅行目的地。发挥世界研学旅游组织代表处落户洛阳的优势,组织召开世界研学旅游大会。引进专业研学机构,推出研学旅行营地、课程等。引进知名专业机构,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研学旅行营地,研发研学课程,推出一批研学线路。持续推进红色文化“进景区、进场馆、进企业”,传承红色基因,以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讲好红色故事为导向,重点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和红色研学基地。

  (五)打造“三山”康养旅游集群

  坚持县为主体、村为单元,将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作为我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主战场,发挥功夫、温泉、中医药、茶食四大休闲度假康业优势,推动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休闲度假康养基地。以焦作为核心、打造以民宿为主题的太行山康养旅游带;洛阳、南阳等为支撑,构建以山居为主题的伏牛山康养旅游圈;依托信阳地区独特的气候生态资源,打造以原乡为主题的大别山康养旅游目的地。

  (六)民宿发展争最快

  2018年,河南省明确提出“民宿发展争最快”的目标,确定了以民宿业发展为抓手,强力推动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路。2020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要求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提出到2025年,创建1000家星级民宿的发展目标。目前河南持续开展“民宿发展走县进村”活动,打造了焦作的“云上院子”、鹤壁的“时光院子”、安阳的“淇心小筑”等一批品牌精品民宿。信阳以民宿+美食作为突破口;济源列支专项资金,支持各乡镇的1-2个村重点发展民宿;辉县已建成品牌民宿8个、新建品牌民宿9个、新增民宿400间;新安县已建成品牌民宿8个,在建10个;林州市坚持“一村一特色、一家一主题、一栋一风景”。今后将进一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依托乡土文化底蕴和特色农业,以古今黄河流域为纽带,把发展民宿作为生态旅游的突破口,打造乡土中国体验旅游基地。持续开展“民宿走县进村”“文化走进民宿”等活动,重点打造“黄河民宿”“嵩山民宿”“太行民宿”“河洛民宿”“伏牛山居”等民宿集群,建设以民宿为核心的微型乡村度假综合体。

  (七)打造交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秉持“道路就是风景线”的理念,以道路为纽带,用足用好山水资源,因景设线,为景建路,将公路服务区转变为游客中心,使路、渠、山、林、景融为一体,建设高品质生态旅游之路,实现“快进慢游深体验”,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1号旅游公路。初步谋划“一廊一带”旅游公路体系:“一廊”即自三门峡至濮阳沿黄河1号旅游公路;“一带”指贯通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的“三山”1号旅游公路。树立“道路即产品”的理念。省交通运输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已组建工作专班,专题编制1号旅游公路建设规划。

  (八)实施黄河非遗点亮老家河南计划

  近年来,河南省积极开展 “黄河非遗点亮老家河南”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与浙江财经大学合作,选择浚县、温县、辉县,林州、栾川5县10个村,邀请高校设计院系与青年设计师联合驻村创作指导。2020年12月22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腾讯文旅联合打造的首个河南非遗数字馆官方微信小程序“老家河南黄河之礼”正式上线,为我省优秀传统文化搭建起了数字化宣传、推广、交易平台,诠释传统文化新内涵,为文旅资源的活化利用提供更多的帮助,把黄河文明传承好,让中原文化走向世界。汴京八景汴绣丝巾、福慧圆满据此茶具套装、气球造型唐三彩香薰礼盒、仰韶彩陶办公套装、巩县窑陶瓷一脉五花茶具礼盒、太极拳主题怀药要是同源礼盒等6款非遗文创新品线上线下齐亮相,将“黄河之礼”带回家。

  (九)实施文旅文创助推乡村振兴计划

  推进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以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为主战场,坚持“县为主体、村为单元”,重点推出100—150个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每村整合1000万元资金予以扶持。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与清华文创院合作,在济源、修武、光山、栾川等选择20个村开展“乡创实践”;重点与今日头条合作开展“字节乡村”活动,与携程合作打造一批度假农庄。制定《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从乡村环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未来引领,共同富裕,乡村治理和乡村产业6个方面进行评价,持续提升治理能力。

  (十)建设国际考古旅游先行区

  依托二里头、殷墟、夏商都城遗址、隋唐洛阳城等,推出夏文化探索之旅、甲骨文之旅、早期中国之旅等专题考古旅游线路。依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建设国际考古研学中心。依托系列夏商都城遗址,建设夏商国际考古研究中心。依托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把郑州环嵩山地区、洛阳“五都荟洛”、开封“城摞城”、安阳殷墟及曹操高陵等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考古旅游目的地。推进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等建设。

  当前,河南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已经具备弯道超车的优势和条件,正在进入换道领跑新阶段。随着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深入实施,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将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河南将以更加开放的文明态度、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出彩的文旅形象,领跑新时代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赛道,奋力实现文旅文创成支柱、文旅融合看河南的远大目标!

(来源: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