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这部高分神剧太清奇,企鹅坐地铁吃午餐,黑熊开冰箱偷食物

大城市的魔力,不用我说小伙伴们也清楚。尽管每年都有很多人哭着喊着要逃离北上广,但仍然挡不住更多的人前赴后继带着憧憬涌来。

其实,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可能不知道,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也放弃了祖辈们生存的环境,到大城市里寻找新的家园。

今天咱们要聊的这部BBC纪录片,角度十分清奇,主角就是那些栖居于城市的野生动物——《野性都市》。




和人类一样,野生动物之所以来到大城市,原因也是看中了这里资源丰富、机会多,不像老家那样贫瘠。

而想要在大城市里生存,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住房问题”。

在这一点上,定居新加坡的水獭,已经做到了应对自如。




对水獭而言,城市里既没有恶房东催租撵人,也没有天敌威胁生命。

不过,由于自然习性使然,它们也很难安居乐业。因为水獭是天生的搬家爱好者,不经常搬家心里会难受。





通常,小水獭10周大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带着它们穿梭城市,一边搬家,一边学习在这里生存的必备技能。




如果有谁掉队,水獭爸妈可不会向人类父母一样表现出溺爱,而是眼睁睁地看着小水獭,直到它自己战胜困难、跟上队伍。




而除了走陆路(过马路),水獭们搬家还爱走水路。

作为一种半水栖动物,游泳是水獭与生俱来的技能,而新加坡上千公里的运河和河道,也为它们提供了这种便利。




更重要的是,走水路还可以顺道捕鱼。

水獭宝宝们能够一边学习捕食技巧,一边补充搬家所需的能量。





就这样,当旅途结束时,水獭们会找到一个让它们感觉安全的隐蔽角落定居下来,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安安静静地生活下去。




不过,在大城市漂过的人都知道,有了住处不代表你就能在这里站稳脚跟。

城市里的资源和机会虽多,但不是人人都能抓住。

比如在泰国,由于农产品大量销往城市,一些长尾猕猴也跟着“移民”到了那里。

其中,有些长尾猕猴霸占了城里最好的位置,每天的食物源源不断,过着养尊处优一般的王室生活;





而另一些,则不得不加入“猴群黑帮”,为了觅食整日劳苦奔波。


跑到货车上偷花菜


但即便这样,长尾猕猴也没有离开城市,因为对它们而言,如今的故乡更加不适合生存。

它们不得不努力改变自己,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说到适应城市,长尾猕猴的行为还相对简单一点,澳大利亚的灰头狐蝠,才是实力演绎了什么叫“就算死,也要死在北上广”。




澳大利亚的夏天,温度高达43摄氏度,而狐蝠从脚踝到鼻子都覆盖皮毛、无法排汗。

气温过高会使它们严重脱水,甚至因此丧命。





但由于气候异常,狐蝠原本的家园已不适合生存,它们被迫来到了城市之中。




为了活命,它们学会了一种“速效救心”的方法。那就是挥舞翅膀冲向河中,将腹部浸入水里,然后赶紧飞走。

这样不仅快速降低体温,还能顺便喝口水,就是操作起来有点刺激,需要掌握出众的技巧。




说完了食和住的问题,在城市里生活还有一点需要考虑,那就是通勤。

比如在南非的开普敦,斑嘴环企鹅虽然住在城市,但捕鱼却必须到五环以外的海滩。

为此,它们每天都要经历过马路、躲汽车、跳台阶、藏下水道等一系列环节才能吃上午餐,难度不亚于挤早晚高峰的地铁。








还比如在美国的阿斯彭,黑熊们每到秋天的晚上,就会从附近的山上不辞辛苦地来到城里务工。

这是因为不久后,它们就要进入长达6个月的冬眠,在此之前,它们必须每天摄入20000卡路里以上的食物。




于是,人们经常能在垃圾桶旁、汽车里,甚至是房屋内、冰箱前看到黑熊的身影。




除了这些基本生存所需外,有的野生动物还会面临情感困惑,因为在城市里生活,成为单身狗的概率是很高的。

这里面,最让人心疼的莫过于一只生活在以色列的野山羊。




野山羊和人类不一样,不是天天都可以对爱情敞开大门。

雌性野山羊一年只有一天的发情期,错过这一天,雄性们就得再等一年。




而咱们要说的这只雄性野山羊,就不幸错失了一年一度的机会。

在城市里游荡已久的它,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心仪对象,但没想到刚表白就惨遭拒绝。

尽管它使出浑身解数感动对方,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更戳心的是,它刚一转身,就有另一只年长野山羊加入了爱情争夺战。

和它相比,这个“成熟大叔”不仅更强壮、更老练,




而且撩妹经验丰富,魅力根本挡都挡不住。






可想而知,它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梦中情羊”,被大叔给诱惑走了。





不过,也有一些在城市里混得很不错的野生动物。

比如美国基洼岛的短尾鳄。

它们生活在高尔夫球场边的水塘,每天茶足饭饱后便躺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晒太阳,悠哉得不得了。




而且,它们将水塘划为自己的领地,遵从“你玩你的、我玩我的”的处世原则,与人类井水不犯河水,过着不被打扰的生活。






不仅如此,科学研究表明,短尾鳄终生都有和异性探讨生理知识的能力,所以作业时间一到,它们就会招来心仪的对象,一起吞吐爱的泡泡。







而事实上,人类与短尾鳄和谐相处的故事,恰恰也是这部《野性都市》想要引起观众思考的地方。

城市作为人类主要的生产生活场所,面对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的涌入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要知道,这些动物之所以涌入城市,很多都是因为它们原本的家乡环境已受到破坏,不再适合生存。那么要怎样才能在有限的空间内,既不损害人类的正常生活,又保护好无家可归的野生动物呢?





虽然这部纪录片并没有给出系统性的处理方案,但是其中有很多鲜活的案例,却可以给我们以启迪。

比如在塞尔维亚的基金达,生活着一种害羞而又敏感的动物——长耳鸮。

它们需要在白天休息,但为了适应城市,它们不得不学会忍受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喧嚣。




好在当地的居民在发现这种现象后,便积极学习和了解长耳鸮的习性,自觉地不在它们的聚居区里争吵喧闹。





再比如在南美洲的圣卢西亚,每到夜晚,世界上最大、最危险的动物之一河马,就会闲庭漫步地到城里寻找大餐——50公斤的青草。




而当地居民,却很少和它们产生冲突。

这是因为人们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河马的习性,与其硬碰硬地驱赶它们,不如给河马足够的空间与尊重。





可见,尽管野生动物在城市的出现会给人类带来一些困扰,但只要我们抱着相互尊重的态度,留出一点空间和资源,对很多无家可归的动物来说,都可能是重新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刚刚过去的4月22日,也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每年都会吸引超过10亿人参与其中。我国自90年代起,也每年都会选定一个主题,号召大家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保护生态环境。




虽然这部影片里拍到的“野性都市”,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有些猎奇,其呈现方式也非常轻松诙谐,但事实上,野生动物闯入城市,正表明了环境破坏致使生物栖息地缩小、生存空间不断压缩的事实。

在未来,由于城市与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这样的趋势也许很难逆转,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学会接纳与尊重其他生命。我们必须明白,这些动物的命运并非与我们毫无瓜葛,在同一个星球上,所有生物的命运都是休戚与共的,我们也只有选择善待其他生命,才不会将自己置于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