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艺苑百花 | 胡新明:用家乡的一把泥土成就了人生最美的梦想


胡新明创作凤翔泥塑


用家乡的一把泥土

成就了人生最美的梦想

——专访凤翔泥塑艺术家、

陕西省民协副主席胡新明


中国艺术报记者 邓立峰


胡新明接受《中国艺术报》采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倡导德艺双馨,着力培育正风正气,弘扬艺术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进一步营造文艺界见贤思齐、崇德尚艺、奋发有为的良好态势,不断发现、培育和推出当代优秀文艺工作者与文艺界先进典型,中国文联推出“艺苑百花”项目。该项目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中国艺术报》共同策划推出,并在《中国艺术报》特别开设“艺苑百花”专栏,深入挖掘优秀文艺工作者的动人故事,充分展现他们爱党爱国的崇高理想、追求卓越的艺术创造、扎根生活的精彩实践、感人至深的善行义举。“艺苑百花”第三十一期,我们推出的是凤翔泥塑艺术家、陕西省民协副主席胡新明,敬请关注。


胡新明为《中国艺术报》题词:非遗传承在路上


头顶诸多荣誉的胡新明,有着让不少人生羡的身份: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陕西省民协副主席,等等。


而坐在记者面前的胡新明,却是一副朴素的打扮:黑色的轻薄棉服搭配暗青色的裤子,讲话时双手交叉垂落在双腿上,俨然家中让人觉得异常亲切的叔叔或伯伯——在西安,刚刚参加完“民艺+扶贫”“民艺+产业”西部论坛的胡新明接受了中国艺术报记者的专访。


出生于“中国泥塑艺术之乡”陕西凤翔,胡新明从小就与凤翔泥塑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他用自己的双手捏出了一件件优秀的泥塑作品,而与此同时,凤翔泥塑和他生长的凤翔县六营村也造就了胡新明……当55岁的胡新明回顾自己相伴凤翔泥塑度过的时光时,他动情地说道:“我用家乡的一把泥土成就了人生最美的梦想!”


1

谈成长:

“我用一块泥巴捏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听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就用手中的泥巴捏出自己想象的嫦娥的形象;读完《西游记》,我又自己捏出了猪八戒;听了老人们讲的故事,我又尝试捏出了岳飞、岳云……父亲和母亲经常批评我“成天胡捏,不好好干活”。


●中国艺术报:因为凤翔泥塑,您获得了很多荣誉,可以这说:您捏出了泥塑,凤翔泥塑也“捏”出了您。如果现在请您回顾自己与凤翔泥塑过往的点点滴滴,会怎样形容您心目中的凤翔泥塑?


◎胡新明:作为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我一直在说,要讲好自己的故事,讲出凤翔泥塑的传奇。55年来,我慢慢感受到了凤翔泥塑的传奇之处,我觉得它蕴涵了三个方面的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美学文化。说它蕴涵历史文化,是因为泥塑中包含着最古老的图腾纹饰、秦朝时的饕餮纹造型和汉唐时期雄壮威武饱满的造型样式;说它蕴涵民俗文化,是因为凤翔泥塑深深融入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活动中都有泥塑的身影,比如孩子满月时,外婆外公一定要送给他一个“平安虎”,放在家中镇宅辟邪;说它蕴涵美学文化,是因为凤翔泥塑具有大红大绿的色彩特征,视觉冲击力强,给人一种火辣辣的感觉,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胡新明在工作室


●中国艺术报:您1965年出生在陕西凤翔的六营村,作为凤翔泥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六营泥塑从明代起就开始兴盛了。在您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六营村有哪些关于泥塑的回忆?


◎胡新明:在过去,制作凤翔泥塑被叫做“泥耍活”,在我的印象中,上世纪70年代的六营村流传着几句谚语。第一句是“泥活没本,越捏越净”,说的是“泥耍活”不需要什么本钱,挖一袋子土就可以了,但做泥塑却会越来越穷,“净”就是穷的意思——很多人因为制作泥塑产品而耽误了农活,把地里的庄稼全荒废了,所以会变穷。那时候,小泥塑产品二分钱一个,大泥塑产品也才一毛钱一个。


大家都知道“越捏越净”,可为什么要继续捏呢?因为还有一句话,叫“宁舍二亩六分地,不舍周公灵山会”,灵山会是指凤翔的灵山庙会。在庙会上,我们可以用泥塑产品来换米、面、盐巴这样的生活必需品。泥塑有“换粮食吃”的作用,大家自然舍不得放下。


对于我们六营村,还有一句谚语——“六营的三岁娃都会活人”。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河南的货郎先生来到六营卖货,他看到一个三岁的孩子正坐在门口哭,货郎先生问他为什么哭,孩子回答“我把人儿活完了”。货郎先生很吃惊,以为孩子讲的是“持家生活”这样的大道理。其实,这个三岁的孩子是帮他的父母做“泥耍活”,可是他却没做好,父母责怪他,所以他说“把人儿活完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泥塑工艺在六营有多么普及。


胡新明泥塑作品


●中国艺术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想必也会很轻松地学会泥塑手艺,更何况您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当地知名的民间艺人。不过,我看您提起过,小时候,您常常被大人们称为“胡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绰号?


◎胡新明:“胡捏”是以前父母训斥我时常说的称呼。那时大家都是用模具来生产泥塑产品,可是我却用一块泥巴来捏自己喜欢的东西。上世纪70年代时,我听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就用手中的泥巴捏出自己想象的嫦娥的形象;读完《西游记》,我又自己捏出了猪八戒;听了老人们讲的故事,我又尝试捏出了岳飞、岳云……父亲和母亲经常批评我“成天胡捏,不好好干活”,我也因此有了“胡捏”的称号。


可也正是因为“胡捏”,我赚了人生第一笔“大钱”。1979年,我们村里来了一批法国游客。据那些人讲,早在几十年前,法国商人就把凤翔泥塑带到了法国,如今,那些商人的后代又重新来到凤翔,探访生产这些泥塑的地方。他们来到我家院子,看到了我“胡捏”的泥塑,一下子全买走了。从那以后,父母都说“你胡捏的那些比咱们这些卖得还要好”,从此之后就放开让我“胡捏”了。


2

谈醒悟:

“凤翔泥塑不是泥娃娃,是金娃娃啊!”


以前做泥塑是为了养家糊口,没想到它会成为一种事业,可现在我猛然醒悟: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手艺,凤翔泥塑不是泥娃娃,是金娃娃啊!


●中国艺术报:法国人走了之后,您的泥塑作品也开始走出了陕西省,甚至走到了国外。


◎胡新明:没错,还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就为凤翔县文化馆做了一套泥塑作品。到1983年时,凤翔县文化馆与南京艺术学院一起举办了一场民间工艺美术展览,我和我的作品一起踏入了南京艺术学院的殿堂。而在1985年时,陕西省政府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举办“陕西月”活动,我们“中国陕西民间艺术交流团”的四名成员和兵马俑一起来到了美国。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我记得当我踏上飞机舱门的时候,甚至狠狠地掐了一下胳膊,告诉自己这是真事儿,不是梦。


1985年,胡新明(右四)出席在美国举办的“陕西月”活动时参加当地宴会


在美国,我们辗转11个城市进行手工艺展示,一共展示了40多天,外国人被我们的传统民间技艺吸引住了,当地的报纸把我们称作“神奇的魔术师”。我们带到那里的大件泥塑,在家乡只能卖一毛五分钱,而在美国能卖到几百美元。当我们从美国回家时,我赚到了4300块钱,要知道,我们全家做了十年泥塑,才攒下了80多块钱。那时候觉得,一个小小的手艺人,能受到外国人这样的追捧,真的非常骄傲。我对“泥耍活”也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做泥塑是为了养家糊口,没想到它会成为一种事业,可现在我猛然醒悟: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手艺,凤翔泥塑不是泥娃娃,是金娃娃啊!


胡新明泥塑作品


●中国艺术报:认识到凤翔泥塑是“金娃娃”后,您做了哪些经营方面的尝试?


◎胡新明:从美国回来后,我开了一间工作室,一直持续到1995年,这十年间,我们以工作坊的形式,在我们村进行大批量的泥塑加工生产。也是在这一时期,凤翔泥塑远销到新加坡、日本等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还记得,那时候村里有一大批泥塑手艺人,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活,凤翔泥塑的销量是非常大的。可是好景不长,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凤翔泥塑开始走下坡路了。


●中国艺术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胡新明:有几个原因。首先,在整个上世纪80年代,凤翔泥塑都是坚持传统的制作模式,选用传统的原料和配方。这里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凤翔泥塑容易破碎。我们有大量的产品用于出口,可是那些运出去的产品,很多都以破损而告吹,外国人虽然很喜欢,但看到有那么多破损,也是很让人苦恼的事。其次,我们的创新力度不够,几十年如一日都是那几款老样子,任谁都会产生视觉疲劳,在推陈出新方面,我们的速度太慢了。第三个原因,是生产工艺太陈旧。在90年代时,我们去参加一个国际性的展览,有个德国商人要一次性订做20万件泥塑产品,三个月交货。这是一个大单,谈了半天却没有谈成。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生产工艺流程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用传统的模具进行生产,即使把全村几百号人都发动起来,每个模具一天顶多也只能生产三到五个泥塑产品,要做出20万件泥塑,可能三年的时间都不够。


另外,凤翔泥塑开始走下坡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凤翔泥塑一直是没包装的产品,用麦草把泥塑一裹,连土带灰一齐给人家装走了,连包装纸都没有,对于一种旅游产品来说,这是完全不合理的。


胡新明泥塑作品


●中国艺术报:所以之后的日子里,您一直在致力于改进凤翔泥塑的质量?


◎胡新明:是的,我最先尝试的是制作“摔不烂”的泥塑产品。那是在1989年时,我尝试把纸浆和棉花放入泥土中,因为棉花的柔韧性更强,可以改善泥塑的韧度,但是经过几番尝试后,我发现棉花放多了,泥塑会变软,韧度够了,硬度和凝结度却又不足了。之后我开始用面糊糊搭配白色乳胶进行尝试,可是面糊糊配进泥土之后容易发霉,乳胶也容易发臭。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成功。到了90年代初,我试着用糯米来解决泥塑易碎的问题,在泥土中加入糯米汁,然后把泥塑中的糯米米油全部撇掉,只留下清亮的米汤,既解决了白色泥塑阴干后泛油发黑的问题,也增强了泥塑的硬度,就这样,我的“摔不烂”泥塑研制成功了。紧接着,我们开始改变泥塑的包装,买下了电锯、木板和各种各样的纸张,我们自己办了个包装厂,给凤翔泥塑做包装纸盒。我们把老旧的泥制生产模具全部更新为石膏模具,石膏模具做出来的产品不变形也不走样,而且大大提升了生产速度。


在凤翔泥塑销售最艰难的时候,为了让工作室更好地运转,我和爱人离开家乡出去打工,但不管我们走多远,我的心里一直装着凤翔泥塑这个“金娃娃”,没过多久,我们就从外地回到了家乡。


这时,我已经研制出了“摔不烂”泥塑,准备在镇子的公路边盖一座更大的泥塑加工厂。为什么要盖到公路边?因为在公路旁边方便拉电话线,有了电话线,跟外边联系也会更紧密。就这样,我们注册成立了西部民间艺术开发中心,这之后,我们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胡新明在创作“泥塑羊”作品


●中国艺术报:在经商成功的同时,您也逐渐成为了知名的泥塑艺术家,您创作的泥塑马和泥塑羊在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被国家邮政局选为马年生肖邮票主图案和羊年生肖邮票主图案。


◎胡新明:是的。泥塑马是1983年创作的泥塑作品,当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出后,泥塑马被中央美院收藏。将近二十年后,邮票设计专家在中央美院发现了我的泥塑,将它选为马年邮票的主图案。泥塑作品上了邮票之后,我们的凤翔泥塑一下子不一样了,以前一块五毛钱的小泥塑马涨到了一千块钱,很多集邮爱好者都来到凤翔买泥塑马,有时候村子里会停着上百辆汽车。一些来买泥塑马的人跟我说,自己要一口气买一百个马带回去,但我告诉他,最多只能买五个马,因为我们的泥塑马是限量卖的。


胡新明设计创作的凤翔泥塑“泥塑羊”


泥塑马大火之后,紧接着泥塑羊又成为2003年的生肖邮票主图案。其实关于泥塑羊的制作过程,也有一个小故事。那还是在1985年,我从美国回来后,有一天,一群日本人到我们村参观,有个日本人说他喜欢羊,但我们凤翔泥塑传统作品中并没有以羊为表现主体的作品。那些人很失望,准备离开。见他们要走,我跟他们说“我现场给你们捏几个,你们看看能瞧得上吗?”就这样,日本客人等着我捏完了五个造型不同的小羊,他们非常喜欢,当即就定下了三百个泥塑羊的订单。就是那时设计的泥塑羊,在将近20年后被邮票设计专家发现了,又成为当年生肖邮票的主图案。


泥塑作品连续两年被印到邮票上,很多人找到我,说“一下上了两次邮票,真了不起,你是用的什么手段?”我告诉他们,凤翔泥塑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的魅力,是艺术决定的,不是我们艺人有多厉害。


3

谈产业:

“如果没有市场,非遗传承是空传”


如果凤翔泥塑没有市场,我也不会造一屋子泥塑放家里,自己堆着自己看。


●中国艺术报:在您的艺术之路上,总能看到产业化运作的影子。在2003年泥塑羊被选为羊年生肖邮票主图案后,您又注册成立了胡新明泥塑工作室,到了2006年,您注册成立了西府民间艺术博览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


◎胡新明:2006年时,我投入了将近300万元,建造了占地约三千平米的西府民间艺术博览园。为什么要建这个博览园?因为我一直梦想着有一个大一点的、漂亮的工作室,那是一种带有理想色彩的工作室,在其中可以全面展示我们的泥塑文化,展示我的泥塑技艺。因为这个梦想,我建造了博览园。园中既有泥塑展览馆,也有生产车间,各种生产流程都进入了细化的阶段,形成一种系统化生产的作坊。因为必须要保证每天五千个泥塑产品的生产数量,我们招入了六十多个工人,另外还有四十多户车间外的加工户,来帮助我们一起生产。


西府民间艺术博览园的创意手提袋


到了2009年,我又注册成立了凤翔县新明民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为什么要注册成立这个公司?因为泥塑的生意越做越大了,西府民间艺术博览园是个体工商户性质的作坊,要承接一些公司、机构等的大订单,个体工商户性质的作坊肯定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所以成立了公司。注册了公司,当然要按照公司的运营模式来运行,除了生产环节外,我们还增加了宣传和销售的岗位。即便如此,我们要做的活儿还是太多了,所以又注册成立了陕西新明雕塑艺术有限公司,专门承接大型雕塑工程。另外,我爱人注册成立了凤翔县西府巧女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专门为村子里的妇女提供工作,进行定点定数的加工,既是为了让她们加入到合作社中进行分红,也是为了避免这个产业走向恶性竞争。


随着产业化的运作,凤翔泥塑成了一个著名的品牌,甚至走向了世界——这些年里,凭借着泥塑手艺和凤翔泥塑的品牌,我到过了将近40个国家,这些国家的人民都很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喜欢我们的民间手艺。


在“最美小康路——中国西部民间工艺主题创作展系列活动”开幕式后,胡新明在活动现场展示凤翔泥塑技艺


●中国艺术报:对于传统民间工艺来说,产业化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在民间工艺产业化的过程中,有很多失败的案例。但您做出了成功的实践,想必也积累不少相关的思考,可以分享一下吗?


◎胡新明:要传承民间工艺,首先要看市场,我一直觉得,如果没有市场,非遗传承是空传。如果凤翔泥塑没有市场,我也不会造一屋子泥塑放家里,自己堆着自己看。


所以,对于民间工艺从业者来说,首先要懂市场。我们要清楚地看到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变了,从土房子里搬进了楼房,过去用来装饰屋子的饰品、民俗活动所用到的工艺品都变了。比如,现在家家都是玻璃窗,还有多少人会贴窗花?过去结婚时,村里人都送泥塑,现在谁结婚还会送泥塑?年画、皮影、泥塑,很大程度上都成了收藏品,博物馆收藏它们,艺术爱好者收藏它们,普通大众买的人就很少了。这种情况下,民间工艺产品的市场需求保障不了非遗传承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力,没有市场保障,传承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思考:怎么才能满足人们对民间工艺产品的消费需求?自然地,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有自我总结和自我创造的能力。


从我的经验来说,我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第一条腿,是把我们最传统的、最经典的作品,每一件都做成精品,甚至可以说是做成“收藏级”的极品,这是我们对非遗传承的责任,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一丝不苟地传承;第二条腿,我们结合传统文化,利用传统的元素进行新的创作,比如,我们把泥塑文化中的图形、图案、造型、纹饰、彩绘等用到服装和日用品的生产中,做成围巾、抱枕等,这也是一种尝试,使我们的泥塑文化和大众的日常消费需求结合起来。


胡新明泥塑作品


比如,我们和凤翔特产西凤酒合作,把凤翔泥塑作品泥塑虎做成酒器,打开一箱酒,你会看到美酒,也能收藏一件艺术作品。我们把这件泥塑虎做成“收藏级”的艺术品,不会进行量产,因为量产只能贬低它的价值,而是把它做成个性化的作品,对收藏者来说,仅此一件。


这就是我说的两条腿走路的意思,既要把传统的优秀工艺做成“国宝级”的产品,又要把传统文化符号加入到日常消费品生产中,这样一来,这个市场就大了,我们的优秀民间工艺才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4

谈传习:

“为老祖先留下的这门手艺感到自豪”


没有凤翔泥塑,就没有胡新明,是凤翔泥塑造就了胡新明。


●中国艺术报:我觉得,您在凤翔泥塑的传承方面也在坚持“两条腿走路”:除了市场方面的努力,您还在2006年成立了凤翔泥塑传习所。


胡新明在凤翔泥塑传习所教授孩子们泥塑技艺


◎胡新明:没错,十几年前我们成立了凤翔泥塑传习所。如今,我们已经跟十几个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帮助培养手工艺人才。传习所有四个教室,可以一次性容纳几百名学员。传习所以泥塑技艺教学为主要活动,除了泥塑,还有年画、刺绣、剪纸、漆器、脸谱等不同技艺的教学。我们经常邀请各个民间文艺门类的艺术家,比如凤翔罩金漆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宝成、凤翔草编传承人杨全省等,来为学员们授课。


胡新明在凤翔泥塑传习所教授孩子们泥塑技艺


响应国家助力脱贫攻坚的号召,近些年来,我们也组织贫困户来传习所学习,通过教授一门手艺,来让他们获得安身立命的本钱,至今已经有100多位待业青年和农民在传习所的帮助下办起了自己的作坊。


令我欣慰的是,我的儿子和女儿也继承了我的事业。女儿从西安科技大学外语专业毕业后,在公司做教学设计工作,做好这份工作,她要熟练地掌握凤翔泥塑的整个制作流程,也要掌握对凤翔泥塑的文化符号和元素的阐释。而在天津理工大学学习产品设计的儿子也独立设计了一大批凤翔泥塑衍生品。


我的梦想是把最绝妙的手艺活儿传给儿子和女儿,希望他们俩设计出来的凤翔泥塑作品都是“国宝级”的水平。


●中国艺术报:2017年,您带着当年央视春晚吉祥物的原型、泥塑“凤尾鸡”走到了央视元宵晚会的现场。作为“凤尾鸡”的设计者,在接受主持人的采访时,您深情地表达了对凤翔泥塑和家乡父老的感谢,您还记得自己当时的心情吗?


胡新明设计创作的凤翔泥塑“凤尾鸡”


◎胡新明:在元宵晚会的现场,我说“我为老祖先留下的这门出色的手艺感到自豪,我为凤翔泥塑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到自豪,我为我们六营村父老乡亲的智慧感到自豪”。这是我的心里话,我时常说,没有凤翔泥塑,就没有胡新明,是凤翔泥塑造就了胡新明。


对凤翔泥塑和六营村乡亲们的感情是一句两句说不完的,我总是在想,我用家乡的一把泥土漂洋过海走遍了世界上30多个国家,用家乡的一把泥土踏上了央视舞台,用家乡的一把泥土走进了人民大会堂,用家乡的一把泥土成就了我人生最美的梦想。


作为一个普通的泥塑艺人,我要更加珍惜时间去完成创作,也要对得起凤翔泥塑这样的传统艺术,对得起家乡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