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京城文化漫步 | 史家胡同走出名门闺秀凌叔华



京城文化漫步

在北京这座历史深厚的城市里,每一个院落都有很多故事,每一处历史文化街区都是一本关于城市的书,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也自然而然地渗透进文艺作品中。“京城文化漫步”栏目专注于发掘书·影·音中的北京印迹,带领大家寻访北京文化故事的发生地。有空的时候,不妨带上这张“文化地图”,以文艺的角度漫游北京的大街小巷,在现实场景中体验一场跨时空的旅行,感受北京这座古都的历史脉络。


史家胡同,

一条在元大都地图中就标注了位置,

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胡同。

明嘉靖年间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

史家胡同赫然在目,

至今未曾更名。

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

东起朝阳门南小街,

西至东四南大街,

总长756米,

保存了许多规制完好的四合院,

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史家胡同名人荟萃,

有一位不得不提,

她,就是凌叔华

现如今的史家博物馆

就是凌叔华从小居住过的地方。

走进院门

您会发现这里并非一座四合院,

原来这里是旧时凌府的后花园,

府第的正门开在干面胡同。

凌叔华的父亲叫凌福彭,广东人,

做过清朝重臣张之洞的幕僚,

与康有为是同榜考中的进士。

历任天津府知府、保定府知府、

直隶布政使等职。

旧时的凌府,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辜鸿铭、陈寅恪、齐白石等是家中常客。

凌叔华自小便见识了凌府的风月繁华,

受益良多。

她跟辜鸿铭学习英文,

跟宫廷御用画师学习绘画,

1921年,凌叔华考入燕京大学,

先学习自然科学,

后学习英语、日语。

日后更是在文学创作和绘画方面

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1924年春,

印度诗人泰戈尔应邀到北京访问,

徐志摩、陈西滢负责接待。

当时,陈衡恪、齐白石

要在凌叔华家中书房组织画会,

陪同泰戈尔访华的一位画家,

也受到了邀请。

出人意料的是,

泰戈尔在徐志摩、陈西滢的陪同下

一同来到了凌家。

面对世人仰慕的大诗人,

凌叔华不客气地问泰戈尔,

敢问您也会画画吗?

泰戈尔即兴画了一幅佛像,

并对凌叔华说,

想要学写诗,

不单单白纸黑字才是书,

要多到大自然中去,

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

这对凌叔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也正是因为这次画会,

凌叔华结识了徐志摩和陈西滢。

此后,二人成了凌家的常客,

并且时常带朋友前来,

在一起高谈阔论。

凌家大书房自然而然地

成了名噪京城的文化沙龙,

这比后来林徽因的

“太太的客厅”

早了近10年。

后来,

凌叔华与陈西滢相恋,

经一位长辈出面,

征得凌福彭的同意,

二人于1927年结婚,

婚后就居住在凌府的后花园

1946年,

陈西滢出任国民政府

常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

凌叔华选择居住在伦敦,

先后在巴黎、伦敦

波士顿、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

她曾五次回国,

遍访名山大川,

写下许多介绍祖国风土人情

和文化艺术的作品。

凌叔华虽然常年居住在国外,

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史家胡同的那所宅院。

1949年初,

受凌叔华将史家胡同宅院出租的委托,

沈从文再次来到这里。

在给凌叔华的信中,

沈从文提到,

这里曾经保留过许多朋友的快乐记忆,

西林(丁西林)、志摩(徐志摩)

老金(金岳霖)、乔治叶(叶公超),

小姐或先生,主人和客人,

都在这里吃喝过,笑闹过,

还有辞世18年的诗人(指泰戈尔)

仿佛尚笑语可闻!


1989年底,身患癌症的凌叔华

感到来日无多,

在最后的日子里,

她终于落叶归根,回到了北京。

弥留之际,

凌叔华想到北海去看看。

在舒乙先生的协调下,

搭载着凌叔华的救护车

在一天清晨

开进了北海公园的东门。

躺在担架上的凌叔华

被抬到了北海岸边,

看到了白塔、湖水和岸边的柳树。

过了片刻,

凌叔华提出“我要回家”。

家,

自然是指史家胡同的那个家。

此时凌叔华当年的家,

已经被改做史家胡同幼儿园

可爱的孩子们,

围着这位躺在担架上的老奶奶,

为她唱歌跳舞。

凌叔华看到曾经的宅院,

这么多孩子,

仿佛回到了童年,

她低声地说,

妈妈叫我回家吃饭。

三天之后,

凌叔华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内容来源:北京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