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收藏与投资,追求的是收藏乐趣与投资回报的双赢

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认为:“我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收藏热,统计起来大约有五次:第一次是北宋时期;第二次是晚明时期;第三次是大家熟知的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国初期;第五次就是今天。今天的收藏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愉悦。”根据陈宝定的估算,广义的中国收藏者数量已经达到了700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左右。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1990年以来,国内已有千余种收藏类图书公开出版,数十种收藏类期刊公开发行,百余种综合性报纸开辟了收藏类专版。近年来,还有《国宝》、《青花》、《玉碎》、《紫玉金砂》、《大龙邮票》、《雾里看花》、《琉璃厂传奇》、《五月槐花香》和《人生几度秋凉》等多部收藏类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上映和热播,并且广受欢迎。关于收藏品市场迅猛发展的另一个间接证据,来自于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鉴宝”节目。这个在非黄金时段播出的节目,从第1期开播就创下了0.33%的收视率(收看人数超过40万人,仅次于当时“经济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日“非常6+1”)。“鉴宝”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收视率也一直稳居前三位。“鉴宝”节目的总导演兼主编李建伟坦言:“保守地估计,鉴宝节目从2003年10月正式开播到2004年7月,至少接到过15万封观众来信。”除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艺术品投资”节目和“鉴宝”节目外,还有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节目、天津电视台“艺品藏拍”节目、湖南卫视的“艺术玩家”节目、浙江电视台的“宝藏”节目、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节目、山东卫视的“收藏天下”节目、吉林卫视的“找你”节目、广东卫视的“盛世话收藏”节目、深圳卫视的“盛世收藏”节目、成都电视台的“西部珍藏”节目、昆明电视台的“盛世典藏”节目和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的“投资收藏”节目。此外,山东电视台还专门开办了全国第一家收藏类数字电视频道——“收藏天下”频道。

所谓“乱世藏金银,盛世兴收藏”。近年来,收藏品已经成为了继证券和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事实上,国外的许多银行都将收藏品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借此规避金融市场风险。例如,德意志银行(DeutscheBank)的收藏规模就蔚为壮观,甚至比许多专业美术馆的收藏品数量还要多。德意志银行花了30多年的时间收藏了以当代艺术为主的56000余件收藏品,并将这些收藏品陈列在德意志银行遍布65个国家的850家分行。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德意志银行总部,总部办公大楼55层楼中的每一层都以一位艺术家的名字命名。在位于英国伦敦的德意志银行办事处,办事处的60间会议室也都以弗洛伊德(Freud)、里希特(Richter)等英国和德国艺术家的名字命名,墙上展示的则是他们的作品。因为德意志银行认为:“这有助于银行员工更深刻地理解世界,同时还可以支持艺术家的创作。”此外,瑞士银行(SwissBank)、英国富林明投资银行(RobertFlemingGroup)、意大利圣保罗银行(SanPaoloImi)、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WestPacificBank),以及亚洲地区的新加坡大华银行(UnitedOverseasBank)、泰国泰华农民银行(KasikornBank)、中国台湾玉山银行(R。SunBank)等金融机构也一直都在进行着收藏品投资。不仅如此,包括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nionBankofSwitzerland)、德意志银行(DeutscheBank)、荷兰银行(ABNAmro)、摩根大通银行(JPMor—ganChase&Co.)、花旗集团(CitiGroup)和摩根士丹利集团(MorganStanleyGroup)在内的世界重要金融机构都先后推出了收藏品投资的咨询服务,并且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因为总的来看,收藏品的投资收益率确实非常可观。

不过,收藏乐趣与投资回报的双赢,并非没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就是我们对“收益”的理解。事实上,收藏乐趣与投资回报能否获得双赢,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收益这个概念。如果我们简单地将收益理解为物质收益,即货币化的收入。在大多数情况下,收藏与投资就成了难以得兼的鱼与熊掌。因为收藏与投资实际上是两种很不相同的行为。假设一个人只是纯粹地喜欢收藏,那么,他大可以完全不在乎这些收藏品的市场评价、交割能力和存世数量。只要自己喜欢,能够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享受,就完全足够了。可是,如果一个人想要投资收藏品,那么,在他购买收藏品时,就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些收藏品的市场评价、交割能力、存世数量、品质高低和品相好坏,等等。以便能在日后顺利转让,获得令人满意的物质利益。套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的一句话,我们可以将收藏与投资的最重要区别简要概括为:收藏是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投资则是购买别人感兴趣的东西。也许有人会问,假如自己与其他人的偏好相似,那么,收藏与投资岂不是就可以两全了?从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如果一个人购买的收藏品“别人感兴趣,自己也喜欢”,那么,我们很难想象,他怎么能够在收藏品的价格上涨之后,轻而易举,毫不犹豫地忍痛割爱?在大多数时候“买货容易卖货难”的收藏品市场上,一旦错失最佳的出货时机,购买收藏品所带来的物质收益显然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血本无归。但是,如果我们对收益的理解既包括货币化的收入这种物质收益,也包括心理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享受这类精神收益的话,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正如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凯夫斯(Caves)所说:“收藏家总会珍惜自己通过拥有艺术资产所获得的快乐,并认为从收藏品上所获得的预期收益与常规投资的预期收益不同。”事实上,我们购买收藏品的终极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物质收益,而是希望获得快乐——这是以物质为基础,但又超然于物质之上的一种主观精神感受。正如浙江财经学院教授陈惠雄指出的那样:“人们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各自精神上的快乐满足,无所不包的人类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精神快乐需要支配下而产生的,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快乐满足而展开的。”换句话说,我们所要追求的并不是物质收益的最大化,也不是精神收益的最大化,而是包括物质收益与精神收益在内的快乐最大化。事实上,这才是我们购买收藏品的终极目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当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既包括物质收益,也包括精神收益的时候,收藏乐趣与投资回报才有可能获得双赢。否则的话,收藏乐趣与投资回报显然只能是难以兼得的鱼与熊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