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转”出一番新天地——无锡精准发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光明日报记者苏雁光明日报通讯员韩玲庞勋

无锡国家电影数字产业园出品的现实主义题材剧《人世间》,今年创下了央视黄金档电视剧近8年来收视新高。

这是无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根植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融合发展、创新求变思维,使得无锡文化产业蓬勃发展。4年多来,无锡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作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和无锡元素的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大力扶持文化产业

4年前,无锡凭借文化产业及文化贸易的显著优势,成为首批13家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之一,是江苏首家以城市全域入选的基地。

作为基地内的主要企业,凤凰画材一直在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在越南、柬埔寨的工厂有1600名员工,向全世界出口各类画材产品。”凤凰画材董事长陈卫宏告诉记者,企业一边出口画材材料,一边向全世界推介中国艺术家。通过协助中国艺术家参与新加坡、美国、日本的各类画展,让中式写意油画在国际上的认同度和知晓度得到提升。

在积极推进文化出口的同时,无锡致力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全市以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等国家级园区为载体,以影视文化制作交易、网络文化传播、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领域为重点,逐步形成了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格局。

无锡文化企业发展独具特色。智慧无锡文化创意产业园企业入住率达100%,园区中的无锡九久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已成为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出口企业;睿泰·爱中文依托国内领先的互联网智慧教育技术、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和优质的师资力量,为北美洲、南美洲、欧洲等六大洲12个国家和地区的孩子提供在线直播中文课。

文化产业茁壮生长,需要磨砺“内功”,也需要政策土壤。近年来,无锡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相关行动计划和配套产业政策,年均扶持企业、项目超200个。今年还将出台《无锡“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在载体平台建设、前沿业态探索、文化产业投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倾力打造文化符号

在锡钢浜游客集散中心,无锡钢铁厂的老旧废弃厂房将被改造成购物中心、漫步式街区、城市记忆剧场、先锋博物馆。“这一空间将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无缝对接,充分展现古老运河的‘现代吸引力’,这里将汇聚更多更新鲜的文创企业,释放文化产业的新动能。”江苏古运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段的建设不断加速,令沿河的文化产业焕发新生机。随着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文化产业项目的增多,各式趣味十足的工作室和小店林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碰撞产生无穷魅力。

沿着大运河,蓉运壹号、北仓门等由工业遗产改建的文创园区都排定了转型升级计划。通过运河沿线载体建设,无锡将培育与运河文化相关的创意设计、会展演艺等新业态,打造文商旅深度融合“全产业链”,让大运河成为市民游客的向往地。

深挖地方特有资源与历史文脉,活态传承并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无锡积极打造具有无锡独特印记的文化符号。“利永”原是民国时期制作和经营紫砂陶器的著名商号,2013年成立的宜兴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9年来建成了业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性紫砂博物馆,首创紫砂全息数字防伪新技术,并在业内率先提出关于原料、产品评价、产品流通三大信用体系建设,树立了行业新标杆。

“未来无锡文化个性将更加突出,名片效应将更加显著。”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立峰表示,在未来3年,无锡将培育一批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文化品牌,“太湖明珠·江南盛地”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

聚力推动“数字+文化”

进入新时代,数字+文化发展成为无锡文化产业发展新势能。成立于2016年的拍信科技,是国内领先的数字创意内容新经济公司,公司的拍信数字产品服务的中小企业已超过30万家。拍信科技董事长徐铭骏告诉记者,公司正以数字化的方式,将国内创作者的优质内容输出海外。

近年来,影视产业蓬勃兴起,无锡结合物联网产业优势,敏锐地找到了电影中的数字技术这一“赛道”。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围绕“数字影视科技”,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流浪地球》《中国机长》等影片中恢宏的场面很大程度上依赖科技手段,数字技术是电影创作的‘魔法棒’,也是电影创新发展的加速器。”著名导演尹力曾表示。随着今年总投资20亿元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三期正式开工,无锡元宇宙创新产业园、无锡数字文化产业园正式挂牌,一批又一批类似《长津湖》《中国医生》这样的影视作品从无锡生根发芽、走向世界。

“无锡成熟的影视文化产业上下游资源、专业高效的影视专业服务团队、政府优厚的文化扶持奖励政策给了我们很大支撑。”弘道影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计划在无锡落户深耕,未来也将创作更多更优质的内容。

到2024年,无锡力争新增出口3000万美元以上的文化龙头企业5家,新增出口500万美元以上的文化企业10家。一座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文化产业活力迸发的江南文化名城跃然而出。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9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