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台北有条温州街,人间有味是清欢


台北有条温州街,温州街上有什么?


台北的温州街,有无数作家写过,仿佛是一枚台北的活化石。正如陈柏言说的,像小说家李渝《温州街的故事》等,温州街是留存台湾文学的某些身影与地景。人间有味是清欢,可对于陈柏言来说,温州街也是他的生活场,更是这座城市的“无围墙博物馆”。



温州街30年没有地产项目,中信辜家推“温州院”

中信集团四方开发建设的“温州院”


台北有条温州街。


多数人对台北人的印象,可能是101,故宫、中正纪念堂,其实这仅是观光景点,对于台北人来说,这些跟日常的生活是脱离的。


至2021年,台北建城已经137年,设市也满100年,台北的人文底蕴到底是什么?也许,我们应该进入生活日常,与人文生活领域结合起来看历史脉络,比如温州街。


到台北的城南,这里犹如“无围墙博物馆”。所谓台北的城南,指的是爱国西路以南的城区。早年,这块地域为台北提供水电,也有一些眷村,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科技大学;而这三所大学所汇成的“温罗汀”,也就是温州街、罗斯福路、汀州街,堪称台北最有书香气息的地方,全亚洲最多的独立书店就集聚与此。


要不是中信辜家去年底至今年初在温州街的的大安森林公园周边推出豪华住宅“温州院”,温州街已30年未有大规模的地产开发了。


台大周边的温州街等地域


中信辜家,在地产营销将“温州院”称为静巷名宅。


一个“静巷”,也足以说明温州街的“古早味”、“原生态”。漫游温州街,探访老房子,听“阿公阿嫲”讲故事,吃最在地的美食,也许您能感受台北浓浓的最在地文化。


30年没有什么住宅建设,也就少了大拆大建,旧貌获得最好的保存。在温州街,人与人之间几辈子生活下来,人与人有更好的互动,也必然更具“人情味”。


也正如此,在台北城南,在温州街,探访这块土地的历史,别具意义,这里积累了更深厚的文化养分。


温州人在台北的人生进行事

1920年,台北设市


台北设市,迄今101年。


1920年,是台北设市的开始,当时日据台湾总督府推行地方制度改正,正式设立“台北市”,并设立台北台北市役所。此后,随着城市建设、产业、交通、学校、公共设施等都市建设推进,台北也逐步锐变为一个近代化城市。


百年台北,也出现了有三大人文特色的百年历史街区。一是很多人熟悉的“西门町”,二是大稻埕,大稻埕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台湾新文化运动的起始点,当时涌现了不少非常有理想的年轻人,比如蒋渭水。值得一提的是,大稻埕早年是通商口岸,这里有很多洋行、洋楼,也是中药、布、茶等传统产业汇集之所。


也正是如此,很多百年台湾家族企业的历史,都或多或少与大稻埕有关联,其中不少是从这里起家的。


老台北人,会将台北火车站以北的地方,称为城北。今天,很多台北的高级大饭店、百货公司诚品、新光三越都进驻这地域,成为台北流行、现代元素最显眼的地方。相比之下,台北的爱国西路以南的城南,是著名的第三大百年街区“昭和町”,这里人文气息会更浓。


城南,有名的街区有“温州街”、“青田街”,单从街名就可悟得,与浙江人有关系,与浙南人有关系,这里曾记载历史上温州人在台北的尊荣。


温州


据台北温州同乡会此前资料,在台的温州人,大约20万左右,散居于宝岛各地,其中台北的温州人约2万人。


由“老戏骨”李立群主演的《温州一家人》,三年前在年代MUCH台播出后,成了热播陆剧之一。而当时,台湾各家电视台收视的竞争很激烈,且都不好做,《温州一家人》创造高收视率,跌破了不少人的眼镜,也反映了不少人在关注温州,关注温州人。


同样,由郭涛、袁咏仪、任程伟、陈丽娜主演的《温州两家人》,也引起了不少台湾人的兴趣。斗智斗勇、打造商业帝国,揭示了温州人的商业智慧,这可能是许多人关注这片子的因素之一。


忘不了楠溪江漂流的竹筏,忘不了雁荡山满眼的金桂。如今,很多台湾人到温州发展,也将温州当“第二故乡”。在温州乐清,有“乐清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试验区”,在苍南,也有台商小镇。


温州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在台湾,也处处可见温州的影子,比如台湾有温州街、泰顺街、里案街等以温州地名起名的街道。


台北温州街巷弄底的“殷海光故居”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台北的“温罗汀”,也就是温州街、罗斯福路、汀州街三角地带,视为“过生活”的宝地。早年,很多温州的知识菁英居住此地,这里也人文蕴藉,贤才辈出。比如,在台北温州街巷弄底,就有一处“殷海光故居”。


在台北,具有浙东南元素的除了“温罗汀”,还有另一处地方,叫“康青龙”,即永康街、青田街、龙泉街一带,也同样是人文取胜。不过,相比于“温罗汀”常让人引发文人的情怀哲思不同,“康青龙”这一带更多是生活日常的展现,比如茶、陶、布衣、文物,还有生活小用品等。


“康青龙”,以永康街为代表,店家密度大,但经营生意很多样。


无论是“温罗汀”、还是“康青龙”,其实也是浙南人、温州人在外拼搏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在大陆的“温州市场”、“温州一条街”,从商形态都是“以小为足”,一根针、一把剪刀、一个小纽扣,将“小生意”做成大市场。此后,温州人再“由浅逐深”,不断扩展多元。


从台北的温州街,以至“康青龙”,都可以从中审视温州人的为商之道。即使市场多狭小,也要守住,安顿后再持续深耕,这就是温州商人的成功秘笈。


温州街有十八巷十六弄,街巷不长,很狭小,人间有味是清欢。在这里,你看到“过生活”的一面,也会看到怎么“拼生活”。世界上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温州人,可见温州人多奋斗,也善于立足扎根,他们的经商舞台也大。

日月光投控董事长张虔生(左)、副董事长张洪本(右)主持尾牙


作为地域人群来说,温州人在台湾人数不如闽南人那么多,但也出现不少商界巨子,比如全球半导体封测巨头日月光的张虔生家族,就是温州人在台湾商界杰出代表之一。


张虔生兄妹的母亲张姚宏影,被人们视为台湾“温州帮”奇女子,其赚钱胆识和超敏锐的商业嗅觉,“巾帼不让须眉”。


半导体行业已是成熟行业,很多人关注芯片的重要性,事实上,摩尔定律也决定了芯片业的深度,未来最有看头的应该是封测。从目前来看,张虔生家族旗下的日月光,无论是市占率还是盈利,都是半导体封测全球第一,且未来无论是与客户的互动或投资,也绝对不会输给行业其他对手。


过去,很多人称张虔生的母亲、日月光创办人姚宏影,为“张妈妈”。姚宏影,于2016年11月26日逝世,享年95岁,目前其创办的家族生意,由日月光董事长张虔生、以及张洪本、张迎申兄妹三人接手。


日月光创办人姚宏影


日月光创办人姚宏影,1922年7月生于浙江温州世家,当年她毕业于百年名校温州省立第十中学(现“浙江省温州中学”),是这所称雄浙南名校为数不多的女生之一。自幼聪敏、怀有大志的姚宏影,即便在抗战那个时局动荡时代也是努力向学,她在避难之际,到当时的江西医学院求学。


在温州省立第十中学就读期间,姚宏影是学生会会长,学校的风云人物,“七七事变”后,她曾因组织同学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一度被学校勒令退学,后又获准复学。


温州乐清人姚宏影在她16岁时,父亲过世,身为家中独生女,母亲教导她“做男也要做女”,苦心栽培她。适值青春年华,姚宏影一肩扛起家中经济重担,17岁就开始做西药生意。抗战期间,她带母亲避难,离乡背井,曾住过茅草房、吃地瓜叶度日。谁言女子不如男!温州女子不怕吃苦、能屈能伸的基因,加上姚宏影的果敢豪爽,为她日后奋斗及事业成功埋下了深厚根基。


1942年,姚宏影与同为温州人的商人张德滋结婚,随夫在上海经商。1949年解放前夕,因时局变动,姚宏影带着母亲与两个儿子迁居赴台,事业也从头开始。起初,姚宏影在台湾经营洗衣店,并从事毛衣外销,她还通过向银行贷款从事土地买卖。不久后,她小女儿张迎申出生了,申是上海之简称,起名或期盼有朝一日重返上海。


1965年,姚宏影首次跨足房地产建筑业,“处女作”就是有名的“三阳公寓”,到1967年她又成立“福华工程”,在板桥江子翠、永和、中和、三重埔一带兴建住宅新村,她成了台湾营造业的开山元老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她带着两个儿子张虔生、张洪本远赴关岛,开发房地产,也培养后代房地产营造的经验。后来,张家房地产及建筑事业扩展至沙特、美国休斯敦、新加坡等地不知不觉,张家事业已成为国际化企业。此间,在台湾开发的大型高级房地产住宅区——汐止伯爵山莊,成为台湾房地产开发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项目。


1986年,姚宏影创办“宏璟建设”。她在1991年退休交棒予二代后,曾回故乡温州投资开发了“温州伯爵山莊”,并从海外捐助资金,回馈桑梓,推动文教、社会慈善等公益活动。


张虔生、张洪本、张迎申兄妹追思母亲


温州人,对金融似乎有天生的灵敏度,多年前,“温州炒房团”、“温州炒股帮”风光一时。


人称“张妈妈”的日月光创办人姚宏影,经历过战乱,生意失败等逆境,凭借坚强意志,缔造了商业帝国。20多年前,她曾独自面对持枪行抢的匪徒,临危不乱,全身而退。她一生的精彩,堪称温州人在台湾的女中豪杰。也凭借精准的生意头脑,她过去也曾是炒房又炒股的高手。


将资金再投入半导体封测,创办日月光,并将家族生意从传统房地产转型电子业,并成功避开房地产泡沫危机。


有其母必有其子,作为创业二代、接班人,张虔生也有温州人特有的金融基因。也是靠张虔生灵活多变的金融操作,特别是灵活锐利的并购手腕,日月光才能从一家小公司,迅速跨入国际市场,争取国际芯片大厂的委外代工,成为独霸全球封测的第一大厂。


从台北的温州街,到日月光张姚宏影家族,经历了百年历史之变迁,从他们的成长轨迹,可探寻温州人在宝岛台湾历史的深深印痕。无论到哪里,温州人都能生存,还特别会生存。


本文内容为一波说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