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克人与锡克帝国
一、锡克人
锡克人(其他称呼:锡克教徒、锡克教信徒,Sikh)是南亚印度信仰锡克教的旁遮普人。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是一个典型的宗教民族。身材高大,包头、蓄须,魁梧的身材,是锡克族男子的典型标志。锡克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2%,自尊心强、倔强高傲、不苟言笑、缺少幽默感,有尚武传统,作战骁勇,是印度的主要兵源之一。
1、民族简介
锡克人在印度10亿人口中只占200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地区,尤其是旁遮普邦。当年锡克教只是印度教改革派的一个分支,后来在16世纪发展成完全独立的宗教。锡克男教徒的名字中一般都有“辛格”一词,意为“雄狮”,而即使在大都市中也保持着包头蓄发传统的锡克男子。锡克人包头的风俗和当年穆斯林统治印度有关。当时,有包头习惯的穆斯林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与被征服者不同,不允许其他教徒包头。但剽悍尚武的锡克教徒却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头以示抗议。有意思的是,印度的穆斯林都已不再包头,而锡克人却执著如故。
锡克人有些很独特的优点,心气很高,对自己要求也很高,很多信念和重视忠义的东方人比较接近,由于终生不剪头发,而又要行动方便,成年锡克男子一般都将头发用布层层围起,绕成一个像“大磨盘”的头包。据称他们用的头布一般都有将近13米,绝对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当然晚上休息时,锡克人也要将包头布打开,并隔三差五地清洗长发。包什么颜色的头布,锡克人一般没有强求,因人喜好而异。不少讲究的锡克人很会通盘考虑,往往将包头布与身上的服饰有机搭配起来:穿牛仔裤休闲装时用一种颜色,穿西服时换另外一种。由于印度政府充分尊重锡克教徒包头的习惯,因此锡克男人骑摩托车可以不戴头盔,参军也不用戴制式军帽,只要在包头布上别上军徽就行。
锡克人是南亚印度信仰锡克教的旁遮普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部分人分布在北方邦、拉贾斯坦邦、查谟和克什米尔(印占区)、马哈拉斯特拉邦、中央邦、比哈尔邦和西孟加拉邦。另有部分分布在英国、美国、加拿大、伊朗、阿富汗斯坦、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斐济。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但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使用旁遮普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其文字用锡克师尊创制的古鲁喀字母、阿拉伯字母或梵文天城体字母。原信印度教。
自15世纪末叶旁遮普高僧那纳克师尊创立锡克教以后,才出现锡克人之称。因强烈的宗教意识和较活跃的政治组织,锡克人正在形成一个单独民族。现代锡克人男人都蓄发、挽髻、插梳、戴臂镯、佩匕首、穿围裤、留大胡子、缠头布。青年人尤爱将头巾缠成船形。大多数人以农业为主,少数人从事放牧。
2、锡克教
锡克教产生于15世纪后期,由鼻祖那纳克在印度旁遮普创建。其教义提倡人人平等、友爱,强调现实,反对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同时也反对妇女戴面纱和幽居深闺等。锡克教的经典是《阿迪•格兰特》。
锡克教徒十分敬重该教的首领和祖师,尊称他们为“古鲁”,即“师尊”。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
锡克教徒的着装和服饰一直以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头裹长巾、胡子很长,一副英伟的男子气概的锡克教徒打扮成了人们心中典型的“印度人”扮相。
锡克教男子平时很少穿短衣裤、佩短剑,但蓄发、加发梳、戴钢手镯仍然极为普遍,尤其是在梳好头发之后,再包上一条长长的头巾,成为锡克教徒的典型形象。
锡克教徒中很少有乞丐,因为锡克教徒强调勤劳、勇敢,而且内部团结,互为兄弟,其寺庙就是该教的慈善中心。
锡克教流行于印度旁遮普地区,大约有两千万教徒。锡克人随身携带“5宝”,也叫“5k”,分别是:木梳(Kanga)、贴身短裤(Kachha)、手镯(Kara)、锡克短刀(Kirpan)、头发(Kesh)。
“五K”是指锡克教徒区别于其他宗教教徒的五种外在标志,因为每一种标志的印地语拼音都以“K”打头,故简称为“五K”。“五K”的习俗是锡克教第十代祖师戈宾德.辛格(公元1666—1708年)倡导的。意思是木梳 kanga用来梳头发;贴身短裤的穿着它用来提醒锡克人不要婚外恋;手镯 kara提醒锡克人不要干坏事;锡克短刀kirpan提醒锡克人随时和罪恶作斗争;头发提醒锡克人锡克瓦河神(WaheGuru)造出的留有长发的形象是神自己的形象,也是真正的人的形象。
二、锡克帝国
锡克帝国,为南亚地区曾经存在的一个国家,存在时间为1799年至1849年。领土包含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以及印度西北部的小部分地区。首都位于古吉兰瓦拉。锡克帝国的领土主要在巴基斯坦。
1839年,兰吉特辛格驾崩。他死后,锡克帝国马上陷入混乱的局面中。兰吉特辛格的继承人,他的儿子卡拉克辛格不受欢迎,短短几个月就被剥夺了权利,后来在监狱中神秘的死亡了。人们普遍认为,他是被毒死的。卡拉克辛格的儿子瑙尼哈尔坎瓦尔辛格在父亲被毒杀后,登上了王位。但是几个月后,他也神秘的死亡了;相传,他是在父亲的葬礼返回途经拉合尔时被高处落下的拱门砸死的。
这时的旁遮普有2大势力在进行权力的角逐。最后印度教派胜出,1841年1月,他们拥立了兰吉特辛格的最年长的私生子舍尔辛格。而失败的锡克教派不得不逃亡英控领地避难,但他们在旁遮普的军队中仍留有一定的影响力。
兰吉特辛格死后,旁遮普的军队数量急剧扩张,从1839年的29000人(192门火炮)到1845年的80000人。其宣布自己为"卡尔萨",即锡克民族的化身。 它的潘查亚特制度(委员会)形成了王国内的后备力量,宣布Guru Gobind Singh的理想:锡克国已经复兴,将Sarbatt Khalsa即锡克王作为国家内最高的军事、政治、民事权力。英国观察者将其诽谤为“危险的军事民主”。 旁遮普的英国代理人和访问者将这种控制表述为保持“教徒”对内的权威,但同时永远处在和杜尔巴(宫廷)对立的状态。在一次臭名昭著的叛乱中,锡克士兵发动暴乱,寻找任何一个看起来可能会讲波斯语的人(控制卡尔萨经济的会计使用这种语言),并杀死他们。
舍尔辛格无力支付卡尔萨的支出,尽管他据传在一个奢侈的庭院上挥霍无度。 1843年9月,他被他的表兄弟,Ajit Singh Sindhanwalia,一个卡尔萨官员,谋杀。多格拉人开始向相关人员复仇,同时Jind Kaur,兰吉特辛格最年轻的遗孀,成为了她幼儿,日后的Dalip Singh Sukerchakia,的摄政王。维齐尔Hira Singn在尝试将从皇室金库(Toshkana)的东西偷出首都的时候,被Sham Singh Attariwala的军队杀死,而后Jind Kaur'的兄弟Jawahir Singh 在 1844年12月成为了新的维齐尔。很显然的,他让他的工作陷入了一种很恐怖的状态,他试着对卡尔萨许诺不可能兑现的贿赂。 在1845年9月的一次阅兵,他在Jind Kaur和Dalip Singh Sukerchakia的面前被杀。
卡尔萨在这个时期依然没有接管整个王国。 尽管Jind Kaur公开宣誓要向杀死她兄弟的凶手复仇,她依然担任摄政王。Lal Singh,据说是她的情人,成文了新的维齐尔;而Tej Singh 成为了军队的指挥官。 锡克历史学家已经强调过这两个人在""多格拉""内非常有名。原本来自旁遮普以外高等种姓的印度,他们都在1818年转变为锡克教徒(和那时旁遮普大多数锡克人一样)。
1843年英国征服信德后,即把侵略矛头指向印度次大陆最后一个独立的锡克帝国。
第一次战争(1845~1846):战前,英印总督向旁遮普边境集结兵力4万人。锡克军约6万人,在数量上占优势,但下层官兵与将领之间矛盾尖锐,封建政府甚至企图通过战争削弱和消灭难以驾驭的军队。1845年12月13日,英军攻击萨特莱杰河南岸锡克军,战争爆发。18日,双方在穆德吉展开大规模交战,英军损失惨重。但被英国人收买的锡克军统帅L.辛格却下令撤退,结果遭英军反击而失败。21~22日,英军向菲罗兹沙阿发起进攻,遭锡克军炮火杀伤。交战中,锡克军司令T.辛格擅离战场,军队陷入混乱,退至萨特莱杰河北岸,伤亡约8000人;英军伤亡2400余人。1846年1月,锡克军渡河再战。2月10日,双方在索布拉翁进行决战,T.辛格和L.辛格临阵脱逃,并下令拆毁浮桥。锡克军背水作战,伤亡惨重。英军强渡萨特莱杰河,于20日攻占旁遮普首都拉合尔。3月,锡克帝国被迫签订《拉合尔条约》,割地赔款,裁减军队。最高指挥官变节是锡克军在此次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战争(1848~1849):锡克人不满英国殖民压迫,在S.辛格领导下于1848年起义,并得到阿富汗的支持。英军出兵镇压,围攻木尔坦。1849年1月,英军进攻吉利扬瓦拉,在丛林中遭锡克军伏击,伤亡2300余人。同月,英军攻占木尔坦后,向北增调援军,于2月21日以猛烈炮火给驻守古杰拉特的锡克军以毁灭性打击。3月,英军将阿富汗军队逐出白沙瓦。锡克军投降,旁遮普被并入英印领地。至此,英国完成对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征服。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